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9分)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 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 《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 《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 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 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 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 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C.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 一民之轨,莫如法。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4分)

 

 

 


5、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否能证明本文中关于教育的相应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走失的黑猫

 

那时候风正扬起我和强巴纷乱的头发。我、强巴、玲子穿着清一色的牛仔裤,无所事事地出没在杭州城的一些角落。然后玲子说,有一只猫,黑色的,走丢了,爪子是白的。如果能给丢了猫的老太太送回去,给赏金一万。玲子是看了豆腐巷巷口墙上的寻猫启事后说这话的,玲子说,如果我们找到了,那我们就可以三天两头去南山路泡酒吧了。

 

我们真的开始在杭州温软的春风中寻找黑猫。我们走遍了杭州的弄堂和小巷,始终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黑猫。

 

有一天我说,老太太老眼昏花的,随便给她送一只黑猫不就行了。强巴和玲子说,这能行吗?我说,行也行,不行也行。于是我们从吴山花鸟市场买来了一只黑猫,把四个爪子给染白了。我们给它取名叫:随便。

 

我们把“随便”送到了老太太那儿。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一窗稀薄的阳光,无力地像柳条一样垂下来。老太太眯缝的眼睛慢慢睁开,她笑了。她给了我们一万块钱的支票。我们突然发现,老太太很有钱,她家里的陈设都很高档,她有着一间大大的房子。我们和老太太聊天,老太太天花乱坠地说自己以前是如何的大家闺秀。

 

因为突如其来的一笔横财,我们要去喝酒泡吧,玲子要去买新上市的服装和化妆品。“随便”抬起头,望着兴奋的我们。“随便”的目光,充满了忧伤。我们推着老太太上路,我们让她吹西湖的风,陪她看西湖上空腾起的喷泉。老太太咧开了嘴,她的嘴里能看到黑洞洞的数十年光阴。

 

我们的日子过得舒适而平淡。强巴常一个人去和老太太聊天,强巴说老人们都是可爱的。但是老太太在开心了没多久以后,突然离开了人世。我们再次去找她的时候,看到“随便”躲在远远的角落里。

 

豆腐巷里热闹非凡。我们从邻居的口中知道,老太太分别在英、法、美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在北京当官的女儿,都已经回来了。他们是来奔丧的,他们说,要按最高的规格办丧事。他们有的是钱,他们说娘辛苦了一辈子,他们说为人子女要尽孝道。

 

我们不知道这丧事是如何隆重。亲人守夜的那天晚上,是一个没有月色却白亮异常的白夜。我们像三个瘪三一样,远远地看着忧心忡忡的“随便”。“随便”脚上的白色颜料已经褪去,它冷冷地看了我们一眼,跃上了屋顶的灰瓦之上,消失了。强巴望着“随便”一掠而过的身影,轻声说,黑猫不见了,黑猫肯定不见了。

 

我们的生活渐归平静,我们在等待着下一张寻猫启事来改变我们贫穷的生活。

  

后来有人告訴我们,这只黑猫出现在半山的敬老院。半山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已经和这只黑猫打成了一片。我们去寻找黑猫,我们想要“随便”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敬老院,“随便”在阳光下的老人们中间嬉戏、奔跑。强巴去抱“随便”,“随便”却躲开了。它跃上了屋顶,然后消失在将夏未夏的风中。

  

玲子去了一家超市当营业员,我去了三替公司当下水道疏通工,我们不能老是替人找猫谋生,也没有人需要我们去找猫。好久以后,我们在大街上碰到了强巴,强巴说因为他一直想要回那只猫,结果出现在敬老院的次数多了,那儿的人问他愿不愿意留在敬老院工作。强巴说,愿意。强巴就留下了。强巴告诉我们,那个丢失黑猫的老太太,其实从未养过猫。老太太害怕寂寞至死,所以愿意出钱来寻找黑猫。其实去她那儿作假骗钱的人很多,她选定了我们,是因为我们人多,可以让她多一些开心。

  

第二年清明,我们去公墓看望老太太。我们骗了她的钱,总得还她一些什么。我们最后决定还她思念,外加野花一束。在公墓,我们看到了不远处,一只曾经消失的黑猫,在碑林里一闪而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玲子关于“泡酒吧”的话,交代了去找猫的动机,说明我们是一群喜欢物质享受的人。

B. 赚到钱以后,大家非常兴奋,“随便”却眼含悲伤,暗示我们行为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C. 玲子做营业员,我当下水工,说明我们在黑猫消失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踏踏实实地生活。

D. 结尾处消失的黑猫再次出现,暗示我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良知,一闪而过,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给黑猫起名为“随便”,既表现了我们染白爪子的“随意处理”,也暗示了我们对道德底线的随意突破。

B. 老太太说自己如何大家闺秀,我们看到的却是黑洞洞的光阴,表明我们对老人的自说自话感到反感和厌恶。

C. 老人生前是空巢老人,死后子女说要尽孝道,按最高规格办理丧事,对比之下,突出了讽刺的意味。

D. 我们以为自己欺骗了老人,其实也被老人“欺骗”,这种巧妙的情节设置,既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小说中两次写到“阳光”,在文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9、小说结尾处写到“老太太,其实从未养过猫。老太太害怕寂寞至死,所以愿意出钱来寻找黑猫”,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欲建僧寺阁,会费钜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徐铸、应安道、王仲闳等济其恶,竭县官经常以为奉。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凡十余事。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

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然寇平,勔复得志,声焰熏灼。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天下为之扼腕。

靖康之难,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B.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C.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D. 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多用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本文出现的年号有:政和、靖康。

B.古人会根据月亮的变化确定一些时间节点,如每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既望。

C. 金紫,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D. 古代升降官职的说法很多,文中擢、拔为提拔之意,黜、罢、羁则是免去官职的意思。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朱勔的父亲朱冲因为修建佛寺结识了蔡京,后因向喜欢花石的徽宗皇帝进献珍异而获得表扬。

B. 朱勔帮徽宗皇帝搜刮花石,当地很多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徐铸、应安道等人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对其恶行进行了坚决抵制。

C. “花石纲”给天下带来祸患之后,徽宗皇帝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只接受朱勔、蔡攸的入贡,罢停了其余的供奉。

D. 方腊起兵被平定后,朱勔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权势,门下之人又都做了高官,天下人对此叹息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4分)





(2)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4分)

 

 


14、第六单元课文《促织》中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文中有哪些事情也可以说明这一道理?(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京守郡,来到洛阳,政事失意。因与邵尧夫相识唱和,创作此诗。

      ②咍:嗤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出春天到来,但自己年华老去,青春难再,仿佛听到春天对自己的嘲笑,心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B. 作者因体弱多病无意饮酒,即使面对四处盛开的鲜花,内心依旧充满无法排解的忧愁。

C. 颈联表面写自己倦于游览荒芜的小路,懒于清扫长满青苔的庭院,实则是抒发对于无力改变政局的强烈不满。

D. 作者虽然内心愁闷,但在尾联还是渴望与朋友相聚谈笑,对朋友乘车自小路而来充满期待。

 

16、颔联“花不解愁随处开”一句,作者内心有何忧愁?又是如何表达的?请对此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作者同时表现出乐曲既婉转流利,又滞涩难通的一句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一句是:

,                。

(3)《阿房宫赋》中以粮食设喻,表现阿房宫建筑用料大量繁多的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19

 

烟雨楼坐落在湖心岛上的最高处,( ),停靠着当年中共“一大”会址的画舫,它静静地躺在湖面上,等待着往日拥挤的参观者。从船舱往里看,那是当年“一大”代表坐过的椅子,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18、下列句子适合填入括号中的是?(3分)

A. 全湖的风景尽收眼底,从烟雨楼上望出去。周围簇拥着参天的古木,董必武诗碑亭前面的湖岸旁,

B. 从烟雨楼上望出去,全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周围簇拥着参天的古木,董必武诗碑亭前面的湖岸旁,

C. 全湖的风景尽收眼底,从烟雨楼上望出去。董必武诗碑亭前面的湖岸旁,周围簇拥着参天的古木,

D. 从烟雨楼上望出去,全湖的风景尽收眼底。董必武诗碑亭前面的湖岸旁,周围簇拥着参天的古木,

 

19、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B.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C.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D.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下面是某大学校长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地莅临本次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向出席大会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众多莘莘学子送上美好的祝福。同学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我们定当鼎力相助。在你们即将走上人生征程的时候,我想告诉大家:青春因奋斗而亮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四、整本书阅读  (10分)

 

(一)常识题

21、请写出《红楼梦》这本书的另外两个名字(2分)

                                                                
 

(二)人物题

22、请写出下列《红楼梦》判词中所指的人物(6分)

(1)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2)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3)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三)情节题

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是全书的重要情节,请根据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23、所选片段没有涉及下列哪个人物?(2分)

A 蒋玉菡     B赵姨娘       C 金钏     D 王夫人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百年前,清朝夺取天下后,旗人后代选择“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养尊处优,最后意志消磨,江山沦亡,留下一个名词“八旗子弟”。

三十年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迎来了“失去的三十年”。很多年轻人面对压力,拒绝奋斗,选择“躺平”,成为了“平成废宅”(平成为当时日本年号)。

一百年前,一群年轻人面对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残破现实,没有选择消极逃避,而是不惧艰辛,勇往直前,在南湖边建立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征程”。

当今时代,我们既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生活压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又会为历史留下什么呢?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A部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 B 原文“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人

 

2D    A“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

B“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 C“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是廉耻之心,并非敬畏之心。

 

3 B   此处“法”为效仿之义

 

4 材料一论证结构为“总分”(1分),开头即说明全文观点: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分),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1分),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1分)

 

5 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1分)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2分)。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1分),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2分) (每个观点解释1分,找到文中相应观点2分,两条共6分)

 

6 C 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是在强巴说出真相之后,做营业员,下水工是因为无猫可找,放弃投机取巧生活之后的无奈选择。

 

7  B 反感厌恶,言过其实,“黑洞洞”只能说明对老人孤独乏味的生活大家并不认同。

 

8,第一次写阳光,营造了一个消沉、颓败的氛围,(1分)也暗示了老人孤独、缺少生机的现状(1分)。

   第二次写阳光,说明老人院的氛围乐观向上(1分),暗示“随便”在这里远离了欺骗,非常快乐(1分)。

 

9、(1)呼应前文,解释了为何我们容易欺骗老人,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合理。

2)为下文做铺垫,我们认识到了老人的善良,知道骗局早被识破,有所触动给老人扫墓。

3)形成突转,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4)更加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善良的形象特点。(每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

 

10 B

 

11 D “羁”并没有免去官职的意思。

 

12 徐铸、应安道并不是痛恨朱勔的所作所为,而是帮其作恶,助纣为虐,“济”为帮助之意

13

1)共几百户人家,朱勔限定他们在五天内全部搬走,州官催逼驱赶,居民们在路上悲叹哭号.(采分点“合”、“期”、“嗟哭于路”的状语后置调整,各一分,句子大意一分)

2)正逢天气极为寒冷,服役而死的人尸体重叠在一起。赵霖为政更加苛酷暴虐,吴、越百姓无法忍受这种痛苦。(采分点“方”、“枕藉”、“胜”各一分,句子大意一分)

 

14  1)百姓家中宝物被随意进门征收。(2)百姓稍有不慎就被扣上“大不恭”的罪名。(3)参与此次工作的很多人都倾家荡产、卖儿卖女。(4)运输过程拆毁城墙、桥梁。(一条一分,答满三条即满分)(后文“忽称诏”是朱勔矫诏并非徽宗命令)

 

参考译文:

朱勔,苏州人。父朱冲,为人狡猾机诈。当初,蔡京移居钱塘,途经苏州,想为佛寺建造阁楼,需要许多集资,和尚说如果一定要使这件事成功,非找朱冲不可。蔡京把此事托付给苏州郡守,郡守喊朱冲面见蔡京,蔡京对他讲了事情的原由,朱冲愿意独自担当建阁的费用。几天后,朱冲请蔡京到寺中视察阁址,蔡京刚到就看见几千根巨木已经堆放在庭下,蔡京非常吃惊,暗中对朱冲的本事十分器重。

徽宗十分喜爱奇花异石,蔡京让朱勔传话给他老子,秘密搜罗浙中珍奇之物进献。最初送来三种黄杨木,徽宗很赞赏。以后年年增加。到政和年间,此风才开始盛行,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在淮河、汴河上首尾相接,号称“花石纲”,在苏州设立应奉局,挪用官方仓库的钱财犹如囊中取物,每次挪用的数目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朱勔被提升为防御使,东南一带的部刺史和郡守多出自他的门下。徐铸、应安道和王仲闳等人帮着朱勔干坏事,竭尽县府所管的经制钱和常平钱物作为奉献。平民家里如果有一石一木稍微值得玩赏,就带着膀大腰圆的士卒闯进家门,用黄色的封条做上标记,不立即拿走,而是让这家主人好好看护,稍微有些疏忽,就被判以大不敬之罪。百姓参与这件事的,中等水平的人家全都破产,甚至出卖子女来供应官府的索求。曾经弄到一块“太湖石”,高达四丈,用巨大的船只装载,服役者达几千人,所经州县,有时要拆水门、毁桥梁、挖城墙才能通过。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不准挖墓取宝,不准毁坏民居,不得用黄封条封盖别人园中的花石,一共有十多条。只允许朱勔、蔡攸等六人进贡“花石纲”,其它进奉一律停止。

不久,他又变本加厉地肆意妄为。朱勔家正对着苏州城内的孙老桥,他忽然假称圣旨,凡是桥东西四周的土地房屋都要买下来作为朝廷对他的赏赐,共几百户人家,朱勔限他们在五天内全部搬走,州官催逼驱赶,居民们在路上悲叹哭号。朱勔进而建造神霄殿,里面供上青华帝君的神像,监司、大邑的官员每逢月初和月半都要到殿庭下跪拜。当地长官赵霖修建三十六个水闸,兴造不可能成功的东西,正逢天气极为寒冷,服役而死的人尸体重叠在一起,赵霖为政更加苛酷暴虐,吴、越百姓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方腊造反,以诛杀朱勔为旗号。童贯出兵讨伐,奉徽宗旨意彻底罢除进献奇花异石,徽宗又贬黜了朱勔父子弟侄中当官的人,老百姓十分高兴。然而盗贼平定之后,朱勔又重新得志,权势煊赫。一家人都做了高官,连供驱使的奴仆也位至金紫高位,天下人对此扼腕叹息、切齿痛恨。

  靖康之难,钦宗采纳了御史的意见,将朱勔罢除官职,放归老家,凡是通过朱勔而获得官位的人统统罢免。查抄没收他的财产,田产达到三十万亩。台谏官仍不罢休,朝廷又将朱勔关押到衡州,移至韶州、循州,派人到朱勔流放的地方将他斩首处死。

 

15C  作者只是抒发自己懒于清扫,无心游览的倦怠之情,并未借此表达对朝政的强烈不满,C项属于过度解读。

 

16作者逢临春天,但年华老去,身体多病(1分)政事失意(1分)内心充满忧愁。作者融情入景,鲜花的盛开不仅无法排遣内心,带来的更多的是忧愁的滋长。(2分)同时也以乐景写哀情,借鲜花盛开的美景,来反衬了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忧愁。(2分)。 

 

17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8  答案为B    开头说到“烟雨楼”是最高处,观察顺序为从烟雨楼开始,才能将全湖风景收入眼底,排除AC项,括号后是停靠画舫,所以B“湖岸旁”比“古木”更合适。

 

19  答案为A     A 为比拟  B 为比喻  C为比喻,对比 D 为借代、用典

 

20  1)称呼需要顶格写  2)“莅临”不能用于自己改为参加(3)众多与“莘莘”重复,删除一处(4)“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改为全力相助 

 

21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任选其二)

 

22王熙凤 史湘云 晴雯

 

23  B 

 

24  本作文是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感怀一百年前先辈们面对民族危亡,不惧艰险,忘我奋斗的精神,同时参照历史上“八旗子弟”取得成绩沾沾自喜的例子,“平成废宅”面对困难畏缩不前的教训。以砥砺新时代学生,在享受优渥条件的时候不要不思进取,在承受压力的时候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吓倒,要有不断向前的意志和不畏艰辛的勇气,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民族进步的责任。

   学生可从以下角度参考立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拒绝躺平,勇往直前;责任不可逃避;不能自满不前……

 

评分标准:参考新课标评分标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