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高考现代文阅读 · “战争” 主题阅读专练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靴鞑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画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A2、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②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③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④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3、①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②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④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解答】
1、A.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不是“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故选A。
2、解答本题可从文章情节入手,文章开头三、四两节详细介绍了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以及“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可看出他手艺高超。“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可看出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从日军的反应“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侧面写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勇挑重担。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之上从小说的几个要素的角度来考虑,这段话描写写了“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然后从故事情节角度考虑此段照应前文“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从人物形象角度考虑“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从思想内容上角度考虑,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本文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根据题目要求可选取两个角度赏析即可。
【点评】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5.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6分)
 
6.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4、D5、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争。6、观点:点明环境,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理由:①题目明确典型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②题目点明了人物,有助于突出老人的痛苦、茫然和无助。③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答】
4、A.“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错误。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B.不是“全知视角”,而是“限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说法不正确,原文是“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C.“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他--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故选D。
5、结合文中“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等分析,这几处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堪;结合文中“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等分析,这几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淳朴善良;结合文中“政治跟我不相干”“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分析可知,表现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6、结合文章第一段“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其他人纷纷离开而“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的场景,可见标题已经营造了一个典型场景,人们都被战争驱赶出家园,老人是其中的一个;“老人”的形象更能够调动人们的同情心,也能够让人看到老人在战争中彷徨无助的痛苦。老人不再往前走,既有对失去家园的茫然绝望,也是对战争的控诉,能够深化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摘编自《冰与火之歌》,有删改)
[注]罗柏,临冬城公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处死死因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呈现了史塔克家族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不尽相同的认识,
B. 在处死死囚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次亲历行刑的布兰内心经历了“焦虑却兴奋——紧张而镇定——疑惑沉思”的变化过程。
C.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行刑过程,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对血腥场面进行了艺术处理,使其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感。
D. “眼睛““眼神”“目光”等作为本文的情节线索,贯串文章始终,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和心理。
8.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奇幻小说,说说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奇幻色彩,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9. 作者马丁擅长“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即选定一个人物,让读者随着他的想法和行动去感受正在发生的故事,而不会让读者看到这个人物视野之外的事,本文的视点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情节,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
7. C    8. 时间:“远古英雄纪元”等。
8、人物:“塞外之王”“国王”“野人”“巨人族”“食尸鬼”“森林之子”“异鬼”等。
事件:“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等。
好处:①烘托一种神秘的氛围,给小说增添了奇幻色彩;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异样的阅读感受;③陌生的人、事、时间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9. 本文的视点人物是布兰。
理由:①布兰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文本以布兰的视角和感受为中心,直接描写了布兰的心理、语言等,讲述了史塔克家族处死死囚这一事件;②布兰是其他人物活动的见证者。文中其他人物如罗柏、琼恩、父亲等的活动都有布兰在场,通过布兰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来完成相关情节的讲述;③布兰视野之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都未赘述。如罗柏和琼恩策马而去后的情节、父亲和队伍出场前的活动都未提及。
【解析】
【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及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表述有误,没有运用对比手法。“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运用比喻修辞,把“鲜血”比作“葡萄美酿”。“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运用比拟手法。语句没有使用对比手法。故选C。
【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信息说“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奇幻色彩”,需要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清楚表达效果。提示语明显,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全文找出和“奇幻色彩”有关的部分。全文体现奇幻色彩的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关于时间的,“远古英雄纪元”;第二是关于人物的, “塞外之王”“国王”“野人”“巨人族”“食尸鬼”“森林之子”“异鬼”等;第三是关于事件的,“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作者选取的这些时间、人物、事件,跟一般的读物不同,带有陌生化色彩,这些词语的组合首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让小说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其次使用这些奇幻色彩的词语还给读者带来一种迥异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阅读感受,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这些富于奇幻色彩的词语还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发挥合理的想象,从而跟文本产生对话,更加多元地完成阅读体验。
【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其实所谓视点人物,在这里是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选用,即主要通过小说人物“布兰”的视角叙述故事。小说的情节是按照布兰观察到的内容展开的,他的的活动轨迹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文章开头布兰与父兄同往刑场,观看行刑,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观看行刑时,布兰则骑着小马,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观看父亲亲手处死死囚,内心紧张但表现镇定。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等。其次,其他人物的活动都是在布兰的视线下展开的,布兰的视点就是他们在场的证明。可与父兄同往刑场,观看行刑,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观看父亲亲手处死死囚,内心紧张但表现镇定;听到哥哥们谈论死囚眼神,内心疑惑迷惘。
结合“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等分析,如罗柏和琼恩策马而去后的情节、父亲和队伍出场前的活动都未提及。最后文中没有布兰视点之外的东西,布兰看不到的东西没有展开。综上所述,视点人物是布兰。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外婆的红玫瑰
(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
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他前一天去世了,妈妈想要对这栋破败不堪的房子来一次大扫除。房子年久失修,墙上的油漆斑驳脱落,地板也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
“没什么不好的。”妈妈大步流星地从我旁边走过去,手里拎着两个装满清洁工具的塑料桶。
“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但因为外婆,我们从不跟他计较。
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在整个平淡无奇的农场,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才不会关心这个呢,”妈妈打断了我的回忆,“一直都没关心过。当然了,我们不该说死者的坏话。”说完,她迅速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婆在战时与一名军人私奔后,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10岁,舅舅瓦尔13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6岁。
外婆的离去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免费劳力的丧失。为了缓解压力,外公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
丹尼斯住在屋外的小棚子里。那里冬冷夏热,非常难熬。六个月之后,他离家出走,并谎报年龄参了军。
受到丹尼斯成功出逃的鼓励,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
外婆的离去给了妈妈当头一棒,她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长大成人。她要打扫房子、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西尔维娅。不过刚一成年,姐妹俩就从家里搬了出去。
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
我负责收拾厨房。外公活到了90岁,在那么多个10年里,除了麦特斯厨灶换了新的之外,厨房的样子竟然一点都没有变。我拉开橱柜的抽屉,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了旧信封、生锈的图钉、断了的橡皮筋、褪色的羊羔奶嘴等物品。
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里面似乎装着什么东西,一晃就叮当作响。盒盖上写着三个名字:梅、伊夫琳和西尔维娅。是外婆、妈妈和小姨的名字。外婆的名字上有一道深深的划痕。多年没人动过的盒盖早就锈住了,怎么都打不开。
“你知道这盒里装着什么吗?”我问妈妈。
“子弹。”妈妈说着,伸手拿过烟丝盒。
我瞬间失去了兴趣。刚才在那些覆满灰尘的抽屉里我早就见过散落的弹药了,再发现几颗子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她喁喁私语。
“你说什么?”
“战争期间,你外公在家里挂了一幅地图,随时关注着盟军和敌军之间的战况。”她指了指墙壁,“当日本军队离澳大利亚越来越近时,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
“他想枪杀你们?”
“他认为那样做比让我们被敌人抓走要好。”
“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
妈妈盯着我。难道我说错了?
“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
“妈妈?”
“把盒子打开。”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
“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我不解地问。
妈妈没有答话。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
10.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
(2)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
 
11. 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2. 结合全文,评析小说中的“外公”形象。
 
 
13. 小说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答案】
10. (1)通过“围坐”“听”等动作描写和“折磨人”“不耐烦”的情态(心理)描写,表达了家里人对外公的不满与无奈。(2)通过“轻轻抚摸”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妈妈对外婆的深切怀念和对外公无情处置外婆的沉痛之情。    
11. ①“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整理外公的房子,外公生前的异常言行,发现橱柜的烟丝盒及两颗子弹等主要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见证和回忆串联起来的。②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情感流露(心理活动)丰富了妈妈、外公等人物形象。    
12. ①外公是个强悍的男人,独自守护着农场,并养大了三个孩子,有可敬之处;②外公是个无情的人,居然用子弹杀死子自己的妻子,用交换孩子的方法迫使孩子多干活;③外公实际上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使他人性尽失,化身为魔,屠戮亲人。    
13. ①外婆亲手种下的玫瑰花在全文中摇曳生姿,作者以玫瑰花写外婆,暗中赞美了外婆生前热爱生活、格调高雅、勤劳持家的品质;②妈妈对外婆留下的玫瑰花的热爱与对外公的冷淡形成对照,暗示了故事残酷的真相;③外婆种下的玫瑰花“香甜酸郁”“深红色”,给作品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战争的残酷与丑恶;④小说以“血红色的玫瑰”收尾,增强作品的反思意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1)从内容上看,本句是写“我”走进房间,脑中涌起的对外公的记忆。从手法上看,“折磨人”“不耐烦”是对我们当时听外公抱怨的心理、情态描写;“围坐”“听着”是对全家人的动作描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再结合“吱呀作响”“喋喋不休”等词语,可以看出全家人在听外公抱怨时的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可奈何。 
(2)首先,从手法上看,此句是对妈妈的动作描写。然后,结合前文语境分析,这个破旧的烟丝盒是外公的遗物,盒盖上写着外婆、妈妈和小姨的三个人的名字,里面装着处置她们的子弹,根据盒子里“只有两颗子弹”可知,外婆已被外公处置。这一动作前加上“轻轻”的修饰词,再结合后文语句“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表现了妈妈此时内心对外婆深深的怀念同情,对外公做法的痛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叙述视角看,以“我”的口吻叙事,属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其次,从文章结构来看,结合原文语句“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分析可知,“我”的回忆和亲历串联起文章内容,所以“我”是线索人物。最后,结合文中语句“‘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你说什么”“他想枪杀你们”“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分析,“我”的情感流露,使妈妈、外公形象更丰富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10岁,舅舅瓦尔13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6岁”分析可知,文中的外公是一个在生活中强大的男人。
根据原文语句“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分析可知,外公枪杀了外婆。再结合语句“外公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分析,外公是一个无情的人。
根据原文内容“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可知,战争使外公失去人性,杀死亲人,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深刻意蕴的能力。
首先,从人物分析,根据原文语句“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分析可知,玫瑰花是外婆栽种的。文中作者又用“血红”“香甜馥郁”“深红色”等词突出玫瑰花的美好,所以,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实际是赞美外婆的美好,她是一个如花的女子,热爱生活、勤劳高雅。
其次,从手法来看,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分析可知,妈妈对外婆的玫瑰花和对外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暗示了外公亲手杀害外婆才是故事的真相。
再次,从阅读效果分析,本文主旨是揭露战争扭曲人性的残酷,结合原文语句“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分析,“外婆的红玫瑰”是美的象征,给人温暖和希望。
最后,从文章主旨分析,文章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以“血红色的玫瑰”收尾,“红玫瑰”、外婆的遭遇是让人们反思战争的罪恶。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