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
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
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 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
优势显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
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
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
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
临床诊疗经验。
C.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了
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
在时代有新作为。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3条有关中医
药事业发展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锦衣(节选)
莫言
[秦兴邦上。]
秦兴邦:(唱)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
[王婆、王豹上。]
秦兴邦:大哥大嫂借光了。
王婆:哎,骂人哪?(指王豹)这是我娘家亲侄子,我是他亲姑姑。
秦兴邦:(抱拳作揖)恕小人眼拙,得罪了。
[王豹警觉地打量着秦兴邦。]
王豹:我说这位先生,您风尘仆仆,一口外县口音,您到俺这穷乡僻壤,一定有重要的公干。
秦兴邦:小人是烟台人,受朋友之托,来高密东北乡找一家顺发盐铺。
王豹: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秦兴邦:鄙姓秦,名兴邦。
王婆:我问你去那盐铺干什么?
秦兴邦:(唱)贵乡的扑灰年画美名远扬,东北三省有市场。兴邦原本是贩画的客,进货结账常来往。
王豹:(唱)看您辫子粗又长,看您两眼放蓝光,看您唇红齿不黄,看您手指细又长,哪里像个画子客,分明是个读书郎。
秦兴邦:(唱)兴邦确是画子客。
王婆:你这人,的确也不像个画子客。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
王豹:老姑,您少说几句吧。我说那秦什么邦,既然俺老姑点明了俺的身份,你就把那些偷梁换柱、弄奸耍鬼的小把戏儿,找块尿布儿,裹吧裹吧放起来吧!(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说!你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
秦兴邦:(惊慌地)大爷,小人黔驴小技,瞒不过您的火眼金睛。
王豹:说吧,到底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秦兴邦:小人确实叫秦兴邦,烟台玉皇山人士。
王豹:(摇动着手中假辫子)是从日本潜回来的革命党吧?
秦兴邦:小的没参加革命党。
王豹:这辫子是怎么回事?
秦兴邦:这辫子是被革命党强剪了去的。刚一长长,又被他们剪了去。小的回乡心切,只好买了根假辫子戴上。
王豹:你到顺发盐铺干什么?那季星官是不是也潜回来了?
秦兴邦:(唱)我与那季星官投缘对脾,在船上结成了异姓兄弟。
王豹:他参加了革命党?
秦兴邦:(唱)我们是大清朝的忠顺子民,在日本也发誓要效忠皇帝。
王婆:日本国也有皇帝?
秦兴邦:(唱)只可恨革命党不讲道理,强按脖子剪去俺头上辫子。原承想买假辫结伴回国,星官兄染急症一命归西。
王豹:死了?
秦兴邦:死了。
王婆:我这还要给他去说媳妇呢!这不断我的财路吗?
秦兴邦:(唱)忍悲痛将季兄烧化成灰,背骨殖回故里落叶归根。
[秦兴邦将肩上的包袱卸下来,捧给王豹。]
王婆:我还以为你背着一大包银子呢,没想到背着一盒子骨灰!呸!晦气!
王豹:(从腰里抽出一根铁链子,往秦兴邦脖子上一搭)编得还挺圆话儿,走吧,跟我去县衙见太爷去。
秦兴邦:(作揖)大爷,您高抬贵手,放了我吧。
王豹:我放了你?我放了你容易,可太爷明儿问我,王豹,让你捉的革命党呢?我说,被我高抬贵手给放了。太爷会怎么着赏我二两银子,还是赏我两耳刮子?
秦兴邦:大哥,我真的不是革命党,我爷爷是大清朝的举人,我怎么能去当革命党呢?
王婆:还是书香门第?
王豹:我不管你是书香门第还是庄户人家,我一大早出来,茶没唱一碗,饭没吃一ロ,这会儿饿得前胸贴着后背,渴得嗓子眼里往外冒烟。我还跟你废话什么?(一扽铁链)走,跟我见太爷去。
秦兴邦:(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豹)大爷去喝杯茶吧。
王婆:我说大侄子,你可不敢徇私枉法,犯法株连九族,老姑我也要跟着你遭殃!
秦兴邦:(又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婆)老姑,您也喝杯茶去。
王婆:嗨,这孩子懂事儿。
秦兴邦:我真不是革命党。
王豹:(晃晃手中的辫子)革命党脸上又没贴个记号。
秦兴邦:(摘下怀表送给王豹)大爷高抬贵手。
[王豹欣赏着怀表。]
王婆:大侄子哎,老姑给你提个醒儿,私放革命党满门抄斩啊!
秦兴邦:(摘下脖子上一个银锁)老姑,这是小侄的护身符,送给您表表小侄的孝心。
王豹:按理说呢,我得把你浑身上下这么细细地搜上两遍,可你到底也算个读书人,这点面子我还是给你留着吧。
秦兴邦:多谢大爷宽谅。
王豹:算你运气,要是你今天碰上我那些伙计,怎么着也得把你这件袍子剥下来。
秦兴邦:(脱下袍子,递给王豹)只要大爷不嫌脏……
王豹:(接过袍子,把假辫子扔给秦兴邦)把辫子戴上,倒也不像革命党。
秦兴邦:小的将季兄的骨灰送到顺发盐铺,立即打道回乡。
王豹:把那季星官的骨灰交给我吧,大爷我替你代劳了。怎么,还信不过我?
秦兴邦:多谢大爷,小的求之不得。
王豹:那就麻溜地走吧。大爷这会儿心软放了你,待会儿大爷心硬起来……
[秦兴邦将包袱交给王豹,深揖,匆匆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开头通过唱词介绍了秦兴邦和季星官回到高密的目的,并暗示了他们回来的不同方式,
为下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B.王婆说“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说明王豹具有相当的职业敏感,他对秦兴邦的
画客身份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C.秦兴邦递给王豹一块银子请他喝茶,王婆很担心王豹因此徇私枉法,她知道犯法株连九族,
她害怕可能会跟着他遭殃。
D.选文中王豹接过了袍子后,把假辫子扔给秦兴邦,让他把辫子戴上,是因为在王豹眼里,秦
兴邦戴着辫子,才不像革命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语言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对白、独白和旁白,充分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和
思想感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选文舞台说明具有鲜明的戏剧特点,如王豹“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表
现了王豹的蛮横,同时展现了戏剧的矛盾冲突。
C.选文人物形象塑造十分突出,靠说媒谋财的王婆巧舌如簧,和王豹一唱一和地敲诈秦兴邦,
充分表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D.选文结构严谨,巧设伏笔。开头交代“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使文末王豹索要季星官的
骨灰而秦兴邦轻易送出这一情节合乎情理。
8.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秦兴邦的形象特点。(4分)
9.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锦衣”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鄜、廷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二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指去世,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士,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执行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14.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作者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遽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言山之高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重来,“山川无语自悠悠”可见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
B.“沧波浩荡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照应缜密。“沧波”,言其水之澄碧;“浩荡”,言其广阔壮大。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情感起伏有致。结句虽已收束全诗,而余情摇漾,寄慨遥深。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忆元嘉年间宋文帝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仓促北伐导致惨痛失败,最终“__________”。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关于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士大夫所担心的问题的阐述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 )。如果再推迟,显著升高的气温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民间把“种”称为“忙种”,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业生产谚语,说明到了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贝鸟(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其中“贝鸟 ”指伯劳鸟,喜阴的它现身技头,感阴而鸣,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是(3分)
A.大春作物抢种,水稻及时移栽 B.抢种大春作物,水稻及时移栽
C.大春作物抢种,及时移栽水稻 D.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日前,四川博物院展出了反映古人分餐的“清河食官"铜染器。 ① :“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给出的解释是,分餐制可上溯到史前时代。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时人们没有坐具,分餐进食时, ② ,面前摆着一张低矮小食案,一人一案,案上放着食具。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陈书》记载:国子祭酒徐孝克在侍帝宴饮时,将自己那一份肴馔悄悄藏到怀中, ③ 皇帝为其孝母之心感动,特意下令,允许徐孝克以后可以公开这样做。这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还在继续推行。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以“是”作谓语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飞檐翼角,雕梁画栋,这样的建筑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司母戊鼎形制雄伟,这样的艺术很中国;一道白色闪电穿山而过,向晨光问好,与晚霞拥抱,这样的速度很中国;小巧玲珑的小笼汤包,皮白肉嫩的盐水鸭,鲜香麻辣的辣子鸡,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若有战,召必回,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你所在的学校迎来一批前来游学的外国学生,请以中学生李明的身份,写篇发言稿,和他们谈谈你所理解的“这很中国”。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C(A项“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文中无据。B项“以
师承教育为主”错,文中表明“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D项“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错,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需要中西医结合。)
2.【答案】B(扩大范围。原文是“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而非指所有民间中医。)
3.【答案】D(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A项表明中医药的价值和意义。B项只谈中医药的传承,未谈创新。C项只谈中医药的创新,未谈传承。)
4.【答案】① 首先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出中心论点。 ②然后分别从“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进行分说,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 ③最后总结上文并展望前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5.【答案】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③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 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
6.【答案】C(C项“王婆很担心王豹因此徇私枉法,她知道犯法株连九族,她害怕可能会跟着他遭殃”错误,在秦兴邦又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婆后,王婆说“嗨,这孩子懂事儿”,这说明王婆并不是怕王豹徇私枉法,以致株连九族,她的目的其实是敲诈钱财。)
7.【答案】C(C项“充分表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主题分析错误,王婆和王豹应该是被批判的市井无赖。他们身上的恶,不能解释成“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8.【答案】①不畏艰险,报效国家。秦兴邦和季星官不惧越洋之苦,回来报效祖国。 ②沉稳谦和,机敏聪慧。遇到王豹的盘査,秦兴邦反复周旋;识破王婆、王豹的谋财之心,送银子、手表、银锁,机智脱险。
9.【答案】①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党人的赞美。就像秦兴邦说的那样“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他们学成归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平等的观念,怀抱救国救民的梦想,就如锦衣一样华美。 ②表现了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揭示和深层忧虑。题目借“锦衣夜行”加以发挥,意在揭示社会环境的黑暗,具有吞噬光明的力量。秦兴邦受到王豹、王婆的百般习难,可见社会环境的恶劣。而要与这暗夜周旋,则需要他们暗藏身份,暗藏华彩。
10.【答案】C
11.【答案】B(“卒”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如选文中范仲淹“未至而卒,年六十四”等。)
12.【答案】B(B项“禁止百姓祭祀”的分析则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禁民淫祀”意为“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淫”为“过分、过度”之意。)
13.【答案】(1)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谢、乡、憾各1分,句意1分)
(2)只要接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第、衅、稍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用人不公,却遭吕夷简污蔑其离间君臣关系而被贬官。
【译文】
(一)
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举进士第,任广徳军司理参军。曾经把他的俸禄分着供给四方云游之士。太后去世,召为右司谏。那年蝗旱大灾,江、淮尤其严重。就请求于闲暇时上言说:“皇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帝悲悯,就命仲淹安抚江、淮,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而且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召他回朝,权知开封府。当时吕夷简执政,进用的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仲淹献上《百官图》,按先后次序指着说:“这样是公,这样是私。”夷简愤怒上诉说:“仲淹挑拔离间陛下君臣关系。”因此免官知饶州。第二年,夷简也被罢免。元昊反叛,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又入朝为相,皇帝告诉仲淹让他消除前恨。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延州诸寨大多失守,仲淹自己请求出行。于是大举聚集州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各带领三千人,分部教练他们,按贼寇多少,让他们轮流出兵抵御。第二年正月,诏命诸路入境讨伐,仲淹说“鄜、延很靠近灵、夏,是西羌必经之地。只要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皇帝都采用了他的议案。王举正怯弱昏庸不能胜任,谏官欧阳修等上言仲淹有相材,请求罢免举正任用仲淹,就改参知政事。仲淹说:“执政大臣可以通过谏官得到吗?”坚决推辞不拜受。正值病重,请求去颍州,还没到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仲淹内刚外柔,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所到之处有恩徳,邠、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供奉他。
(二)
灵乌,生长在慈母所筑的高树上的巢穴,依托于主人家所栽种的嘉树。内心想着应当知恩图报,虽然叫声有时并不好听。但是能警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即便是因此而死,也要大声啼鸣,只为了防止灾祸的降临。宁可大声啼鸣着死去,也不愿沉默偷生。别人议论我,我是这样,别人没有议论我,我也是这样。
15.【答案】A(“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不对,结合背景,诗人此时心情实为伤。“悠悠”可解释为“忧愁思虑的样子”,如“悠悠我心”。)
16.【答案】①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感叹。 ②山川依旧、人事浮沉的愤懑(或建功被罢的愤懑)。③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每点2分。)
17.【答案】(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18.【答案】D(上文是“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注意保持主语一致性。)
19.【答案】C(A项为夸张,B项为比喻,D项为对比,C项和原文为拟人。)
20.【答案】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说法(或民间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业生产谚语),
说明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或“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就到了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
21.【答案】①它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②一般都是席地而坐 ③准备带回家孝敬老母
22.【答案】①我国的分餐制是有悠久历史的。 ②分餐制在两汉时期是真实存在的。 ③分餐制在隋唐以前是继续推行的。(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符合要求且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3.【参考立意】
作文题目由材料、提示语和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部分先总后分,从多个角度对“这很中国”做了解读。可以是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具体的景物,还可以是某种文化艺术、某种精神品质。只要能够代表中国,富有中国特色,都可以纳入写作范畴。提示语揭示了学生写作的重心,选择最能代表中国的人物或场景,说出你对“这很中国”的独特理解;同时设定了具体情境——为前来游学的外国学生谈谈你的理解,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中学生李明,明确了文体——发言稿。 具体要求很明确,不再赘述。总体看来,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所有的中国元素均可纳人其中,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广泛选材,议论抒情;若想脱颖而出,不妨选择小切口,融入自身特别的体验与感悟。
立意提示:
学生可以根据材料提示立意,如,“红墙碧瓦,耀盛世中华”“大美中国,艺术之光”“勇于超越,速度中国”“各具特色,美食中国”“中国式守护——不负国家不负卿"等等;亦可超越材料,选择自己心中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来立意,如“礼仪之邦”“大国担当”“琵琶语中诉深情“勤劳——中国的本色“中华戏曲,独领风骚”“笔墨飘香,这很中国"等等。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