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超然 客 公 众 号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
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
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匪 师
文/相裕亭
土匪,贼寇也。何师之有?不然,行有行规,匪有匪道。土匪,自有其为匪的学问。但是,土匪好做,匪师难求。穷极了眼的爷儿们,抄起家伙,打家劫舍,一夜之间,便可称匪。可匪师何来?除非你本身就是土匪,传授其为匪之道。可,那又称不上匪师,顶上天,算个匪首、草头王而已。真正的匪师,要有文化、有涵养,要注重为人师表,还要甘愿在土匪窝里教匪。这样的人选,哪里找?
民国十几年,盐河入海口处,盘踞在太阳山上的匪首钱三爷,偏偏就弄来那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匪师。
此人姓赵,名广德,白净净、矮胖胖的一个小老头,挂一副绣琅镜,留几根稀如冬草似的山羊胡子。他原为盐区一家私塾学堂里的教书先生。一日傍黑,赵广德连同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一同被匪徒们押上太阳山。打开眼罩以后,赵广德首先看到了一双鹰一样阴郁的眼睛,正直丁丁地盯住他。当下,赵广德就猜到他被土匪绑架了,并意识到眼前这位鹰一样眼神的大胡子匪首,就是那个恶贯满盈的钱三爷。
“干什么的?”钱三爷冷冷地问。“教书的。”
钱三爷眉头一皱,半天无话。想毕,他已经意识到,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有数的几家大户,如同秃子头上蓖虱子,全被他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过了。否则,今儿怎么会弄个教书的先生来呢。
可就在这时,旁边一间耳房里,忽而传来一阵娃娃的哭泣声!钱三爷拧眉一声高吼:“什么人!?”
旁边一个小匪徒,立马上前一步,禀报道:“回三爷,是赵先生的学生。”
这时,赵广德才知道,土匪们绑架他的同时,连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也一起带上山了。赵广德想,这下完了,他无法向那几个学生家长交待了。
可钱三爷听到娃声后,如获至宝。他当即让人放出那几个学生娃,并立马变了个人似的,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蹲到那几个孩子跟前,指着满脸儒雅之气的赵广德,问孩子们:
“他可是你们的先生?”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一齐抹着泪眼,说:“是!”
钱三爷默默地点点头,起身走到赵广德身边,轻拍赵广德肩膀一下,说:“你可以回去了!”但,钱三爷随之伸出右手,张开五指,在赵广德眼前左右晃了晃,恶狠狠地说:“你回去报信吧,每家拿五十块现大洋来赎孩子。否则,就别怪我钱三爷不讲情面了!”说完,钱三爷转身欲走,赵广德却大声哀求道:“三爷留步,我有话要说。”
钱三爷驻足停步,背后扔过一个字:“讲!”赵广德说:“三爷,你把孩子放了。”
钱三爷转过脸来,问:“为什么?”
赵广德说:“我教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言外之意,他们中谁家也拿不出五十块现大洋。钱三爷抬手一记耳光,“叭”的一声,打在赵广德的脸上,骂道:“奶奶的,你懂不懂山寨的规矩?”
赵广德眼含热泪,说:“三爷,实不相瞒,我不是什么正规的教书先生。”也就是说,他赵广德没有中过什么举人、秀才,他仅仅是乡间一个没有功名的教书匠。
赵广德还告诉钱三爷,说盐区真正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全都送到城里大学堂里读书去了。他所教的那几个学生娃,个个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钱三爷冷冷地盯住赵广德,原本是铜铃一般的一对大眼睛,瞬间眯成了一道韭菜叶宽的缝儿,他威逼赵广德,道:“这么说,今天弟兄请你上山来,是白忙乎一趟了喽?”
赵广德说:“不,我身为一介书生,虽然不懂你们山寨的规矩,但我不想坏了你们的规矩。这样吧,你们把孩子们放了,我留下。”
钱三爷冷笑一声,说:“你说得轻巧。留下你,顶个屁用,你有现大洋?”赵广德脖子一挺,说:“有!”
赵广德告诉钱三爷,他平时教学生时攒下的洋钱,一分都没舍得动,他想写封家书,让孩子们带回去,叫他儿子把钱送来。
钱三爷大拇指一伸,说:“有种,就按你说得办!”随后,钱三爷吩咐左右:“纸墨伺候!”赵广德挥笔写下了一封声声泪、字字血的家书,让他的儿子:见信后,务必把家中现存的洋钱,统统送上太阳山。
可数日过后,仍不见赵广德的儿子送钱来。
钱三爷料定其中有诈,拿刀抵住赵广德的脖子,质问道:“你儿子送来的钱呢?”
赵广德额下触刀,一时间,如同一只被勒紧长脖的鸭子,两臂垂落,一副束手就擒的模样,吱唔道:“三爷,我儿不孝。那王八糕子,一定是见钱忘父了,求你杀了我吧,三爷!”
钱三爷说:“我杀你,不如杀条狗!”随即一脚把赵广德踢开,大声吼道:“老子要的是钱,不要你的狗命。拿钱来!”
赵广德“扑嗵”一下,给钱三爷跪下了,且声泪俱下地跟钱三爷说:“三爷不想杀我,我儿又不孝顺,肯请三爷收我入伙吧!”赵广德向钱三爷自荐说,把我留在山上,可教弟兄们认些常见的字儿,将来他们下山打家劫舍时,没准还能用得上。
钱三爷想想,这主意倒也不错。于是,就把赵广德留在山上,做起了土匪们的老师。赵广德教书认真,教起土匪来同样认真!他从“天、地、人、和”开始教他们认字儿,
慢慢地教他们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到赵广德跟土匪们讲“人之初,性本善……”的含意时,他已经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土匪们一些简单的为人之道了。土匪们,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听到动情处,常常是一片雅雀无声……
忽一夜,雷电交加。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弟兄们听了赵广德的说教,全都趁雨夜逃跑了。
(摘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匪徒禀报钱三爷,说娃娃是“赵先生的学生”,称赵广德是“赵先生”,可见匪徒对赵广德还是尊敬的。
B.赵广德发现土匪还绑架了他教的几个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法向学生家长交代,体现了他为人师的责任感。
C.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有数的几家大户,说明了当时不仅普通老百姓日子难熬,土匪的日子也不好过。
D.赵广德提议留在匪山当老师,不仅教土匪认字,还情理并俱教导匪徒做人,这都体现了他的睿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匪师》既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又设置了悬念,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B.小说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社会环境:民国初年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
C.小说人物对话符合各自身份性格。如“老子要的是钱,不是你的狗命。拿钱来!”表现出钱三爷的凶狠暴躁贪财。
D.“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这里的“雨过天晴”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寓示了正胜于邪的美好结局。
8.请结合小说开头第一自然段,简要赏析相裕亭小说的语言特点。(4分)
9.关于相裕亭的小说,有人认为他让“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三年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B.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C.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D.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名,后加号极繁,如汉以后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如苏轼《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中的折节,与文中折节意思相同。
C.广袤,土地东西长度叫“广”,南北长度叫“袤”。也可用来形容天空、草原、湖泊等面积广阔。
D.列侯,古代爵位名,始见于战国。秦时称彻侯,西汉沿置,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公众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C.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D.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4分)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4分)
14.张仪说服楚王,楚国“群臣皆贺,陈轸独吊”。面对楚王的质问,陈轸是如何解释和建议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远游①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
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所见之景,画面富有层次,由近及远,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B.颔联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
C.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
D.全诗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16.后人多用“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风,清人吴瞻泰认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请结合吴瞻泰的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诗如何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一句,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杜牧在《阿房官赋》中用“ , ?”两句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时却随意挥霍的状态。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者。① ,就得让文物B“开口说话”,即借助于科技、产业甚至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C、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主动( )出来、呈现出来。
② 。《王者荣耀》中的长城和敦煌,《QQ飞车》中的司马台长城赛道,《天涯明月刀》中的云冈石窟等等D……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为玩家( )了了解文物和历史的桥梁。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54.5亿美元,不仅在美、日、英、德等主流超然 客 公 众 号市场( ),在沙特、土耳其、印尼、巴西等新兴市场也表现良好。
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不仅要“开口讲中国话”,③,即做好文物的海外传播工作。近年来,很多自带中国文物元素的国产游戏已成功“出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琳琅满目 挖掘 架起 站稳脚跟
B.金碧辉煌 挖掘 铺起 坚如磐石
C.琳琅满目 发掘 架起 坚如磐石
D.金碧辉煌 发掘 铺起 站稳脚跟
19.上面语段A、B、C、D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科技赋能冬奥医疗。①发现伤情、快速查体、转运救护、出具报告,冰球场上运动员从受伤到完成诊疗,时间不超过10分钟左右。②这得益于智能移动方舱的应用与研发。③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实现了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的集成。④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源自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⑤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疗平台,有效压缩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冬奥会的现场救治水平;⑥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响应时间短,诊疗决策准确,保证了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21.上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22.依据上文,请概括“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并据此为其写一句宣传语,助力“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超然 客 公 众 号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
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
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错误,应是质疑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
B.“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可知本项“很好地适配”错误。
D.“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错误,应是“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
故选C。
(2)D.错误在于其诗歌只是托物言志,而非“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A.强调“瀚藻”。
C.强调“辞情”。
D.批评“理”。
故选B。
(4)依据材料一“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依据材料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接着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依据材料一“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
(5)依据材料一“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依据材料二“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
答案:
(1)C
(2)D
(3)B
(4)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②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③接着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④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
(5)①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②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③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匪 师
文/相裕亭
土匪,贼寇也。何师之有?不然,行有行规,匪有匪道。土匪,自有其为匪的学问。但是,土匪好做,匪师难求。穷极了眼的爷儿们,抄起家伙,打家劫舍,一夜之间,便可称匪。可匪师何来?除非你本身就是土匪,传授其为匪之道。可,那又称不上匪师,顶上天,算个匪首、草头王而已。真正的匪师,要有文化、有涵养,要注重为人师表,还要甘愿在土匪窝里教匪。这样的人选,哪里找?
民国十几年,盐河入海口处,盘踞在太阳山上的匪首钱三爷,偏偏就弄来那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匪师。
此人姓赵,名广德,白净净、矮胖胖的一个小老头,挂一副绣琅镜,留几根稀如冬草似的山羊胡子。他原为盐区一家私塾学堂里的教书先生。一日傍黑,赵广德连同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一同被匪徒们押上太阳山。打开眼罩以后,赵广德首先看到了一双鹰一样阴郁的眼睛,正直丁丁地盯住他。当下,赵广德就猜到他被土匪绑架了,并意识到眼前这位鹰一样眼神的大胡子匪首,就是那个恶贯满盈的钱三爷。
“干什么的?”钱三爷冷冷地问。“教书的。”
钱三爷眉头一皱,半天无话。想毕,他已经意识到,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有数的几家大户,如同秃子头上蓖虱子,全被他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过了。否则,今儿怎么会弄个教书的先生来呢。
可就在这时,旁边一间耳房里,忽而传来一阵娃娃的哭泣声!钱三爷拧眉一声高吼:“什么人!?”
旁边一个小匪徒,立马上前一步,禀报道:“回三爷,是赵先生的学生。”
这时,赵广德才知道,土匪们绑架他的同时,连他教的几个学生娃也一起带上山了。赵广德想,这下完了,他无法向那几个学生家长交待了。
可钱三爷听到娃声后,如获至宝。他当即让人放出那几个学生娃,并立马变了个人似的,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蹲到那几个孩子跟前,指着满脸儒雅之气的赵广德,问孩子们:
“他可是你们的先生?”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一齐抹着泪眼,说:“是!”
钱三爷默默地点点头,起身走到赵广德身边,轻拍赵广德肩膀一下,说:“你可以回去了!”但,钱三爷随之伸出右手,张开五指,在赵广德眼前左右晃了晃,恶狠狠地说:“你回去报信吧,每家拿五十块现大洋来赎孩子。否则,就别怪我钱三爷不讲情面了!”说完,钱三爷转身欲走,赵广德却大声哀求道:“三爷留步,我有话要说。”
钱三爷驻足停步,背后扔过一个字:“讲!”赵广德说:“三爷,你把孩子放了。”
钱三爷转过脸来,问:“为什么?”
赵广德说:“我教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言外之意,他们中谁家也拿不出五十块现大洋。钱三爷抬手一记耳光,“叭”的一声,打在赵广德的脸上,骂道:“奶奶的,你懂不懂山寨的规矩?”
赵广德眼含热泪,说:“三爷,实不相瞒,我不是什么正规的教书先生。”也就是说,他赵广德没有中过什么举人、秀才,他仅仅是乡间一个没有功名的教书匠。
赵广德还告诉钱三爷,说盐区真正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全都送到城里大学堂里读书去了。他所教的那几个学生娃,个个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钱三爷冷冷地盯住赵广德,原本是铜铃一般的一对大眼睛,瞬间眯成了一道韭菜叶宽的缝儿,他威逼赵广德,道:“这么说,今天弟兄请你上山来,是白忙乎一趟了喽?”
赵广德说:“不,我身为一介书生,虽然不懂你们山寨的规矩,但我不想坏了你们的规矩。这样吧,你们把孩子们放了,我留下。”
钱三爷冷笑一声,说:“你说得轻巧。留下你,顶个屁用,你有现大洋?”赵广德脖子一挺,说:“有!”
赵广德告诉钱三爷,他平时教学生时攒下的洋钱,一分都没舍得动,他想写封家书,让孩子们带回去,叫他儿子把钱送来。
钱三爷大拇指一伸,说:“有种,就按你说得办!”随后,钱三爷吩咐左右:“纸墨伺候!”赵广德挥笔写下了一封声声泪、字字血的家书,让他的儿子:见信后,务必把家中现存的洋钱,统统送上太阳山。
可数日过后,仍不见赵广德的儿子送钱来。
钱三爷料定其中有诈,拿刀抵住赵广德的脖子,质问道:“你儿子送来的钱呢?”
赵广德额下触刀,一时间,如同一只被勒紧长脖的鸭子,两臂垂落,一副束手就擒的模样,吱唔道:“三爷,我儿不孝。那王八糕子,一定是见钱忘父了,求你杀了我吧,三爷!”
钱三爷说:“我杀你,不如杀条狗!”随即一脚把赵广德踢开,大声吼道:“老子要的是钱,不要你的狗命。拿钱来!”
赵广德“扑嗵”一下,给钱三爷跪下了,且声泪俱下地跟钱三爷说:“三爷不想杀我,我儿又不孝顺,肯请三爷收我入伙吧!”赵广德向钱三爷自荐说,把我留在山上,可教弟兄们认些常见的字儿,将来他们下山打家劫舍时,没准还能用得上。
钱三爷想想,这主意倒也不错。于是,就把赵广德留在山上,做起了土匪们的老师。赵广德教书认真,教起土匪来同样认真!他从“天、地、人、和”开始教他们认字儿,
慢慢地教他们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到赵广德跟土匪们讲“人之初,性本善……”的含意时,他已经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土匪们一些简单的为人之道了。土匪们,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听到动情处,常常是一片雅雀无声……
忽一夜,雷电交加。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弟兄们听了赵广德的说教,全都趁雨夜逃跑了。
(摘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匪徒禀报钱三爷,说娃娃是“赵先生的学生”,称赵广德是“赵先生”,可见匪徒对赵广德还是尊敬的。
B.赵广德发现土匪还绑架了他教的几个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法向学生家长交代,体现了他为人师的责任感。
C.手下的弟兄们一而再、再而三袭击有数的几家大户,说明了当时不仅普通老百姓日子难熬,土匪的日子也不好过。
D.赵广德提议留在匪山当老师,不仅教土匪认字,还情理并俱教导匪徒做人,这都体现了他的睿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匪师》既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又设置了悬念,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B.小说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社会环境:民国初年盐区连年战乱、民贫如洗。
C.小说人物对话符合各自身份性格。如“老子要的是钱,不是你的狗命。拿钱来!”表现出钱三爷的凶狠暴躁贪财。
D.“天亮后,雨过天晴,山寨里匪去窟空”,这里的“雨过天晴”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寓示了正胜于邪的美好结局。
8.请结合小说开头第一自然段,简要赏析相裕亭小说的语言特点。(4分)
9.关于相裕亭的小说,有人认为他让“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根据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写作的主旨分析解答。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相关的语句的特点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对著作创作特色的分析与理解。结合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在文本中的有关体现思考解答。
【解答】(1)A.“可见匪徒对赵广德还是尊敬的”理解错误。匪徒称赵广德为赵先生,是因为他的身份是老师,并非尊称。
故选:A。
(2)B.“小说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说法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并非有限视角。
故选:B。
(3)“土匪,贼寇也。何师之有?不然,行有行规,匪有匪道”等句子使用文言气息浓厚的句子。文白相杂。在现代汉语的叙述中夹杂着“何师之有”这样的文言句式,使语言凝练又通俗易懂。“穷极了眼”“抄起家伙”“顶个天”等方言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民初苏北盐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与小说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本段文字较多地运用短句,语气紧凑。如“土匪好做,匪师难求”等句子,通俗易懂、活泼自然,有市井烟火之气。本段文字语言整句散句互相结合,整句使得语言凝练优美,散句使语言自然流动,整散结合相得益彰。每个特点要有概括性的说明,然后要加以详细地解说。
(4)“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指小说的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人性,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就可以体会到他的本性。小说主人公匪师赵广德的身上体现的是仁德智勇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之美,匪首钱三爷身上则体现了土匪们冷酷、残暴的人性之恶。
“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是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时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法。如:设置悬念法:开头第一段谈到真正的匪师难寻的种种原因,设置悬念,引出后文赵广德当匪师的故事。结尾处故事情节的出人意料:悍匪以打家劫舍生存,但经赵广德的教化,山寨匪去窟空。也印证了匪师的称号名不虚传。在回答人性和技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时都要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再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举例作答。
答案:
(1)A
(2)B
(3)①文白相杂。在现代汉语的叙述中夹杂着“何师之有”这样的文言句式,使语言凝练又通俗易懂。②方言口语化。如“穷极了眼”“抄起家伙”“顶个天”体现了民初苏北盐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与小说整体风格和谐统一。③多用短句。如“土匪好做,匪师难求”使语言通俗易懂、活泼自然,有市井烟火之气。
④整散结合。整句使语言凝练优美,散句使语言自然流动,整散结合相得益彰。
(4)“笔下人物成为人性集中的观照物”指小说的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如小说主人公赵广德身上体现的仁德智勇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之美,钱三爷身上体现了冷酷残暴的人性之恶。
“又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是指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法。如:①设置悬念:开头第一段谈到真正的匪师难寻的种种原因,设置悬念,引出赵广德当匪师的故事。②结尾出人意料:悍匪以打家劫舍生存,但经赵广德的教化,山寨匪去窟空。
【点评】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方向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所处具体位置不同,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同。①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②文章中间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某个情节,起纽带作用。③文章结尾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情感;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内容方面的作用。从人物、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①根据人物在具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在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②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③根据作者设计情节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轻、重、褒、贬等),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三年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B.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C.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D.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名,后加号极繁,如汉以后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如苏轼《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中的折节,与文中折节意思相同。
C.广袤,土地东西长度叫“广”,南北长度叫“袤”。也可用来形容天空、草原、湖泊等面积广阔。
D.列侯,古代爵位名,始见于战国。秦时称彻侯,西汉沿置,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公众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C.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D.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4分)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4分)
14.张仪说服楚王,楚国“群臣皆贺,陈轸独吊”。面对楚王的质问,陈轸是如何解释和建议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均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得志”与“不得志”相对,其前要断开。故选:C。
译文: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2)B.“折节读书”中的折节,意为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与文中折节意思不同。故选:B。
(3)D.“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错误。从文中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当居正位,行正道,张仪欺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张仪是“大丈夫”的,是“或谓”,即“有的人认为”。故选:D。
(4)①计,考虑;阴,暗中;阳,表面上。译文:(我)替大王考虑,不如暗中与齐国保持友好而只在表面上断交,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
②因,趁机;名都,大城;并,合。译文:攻打秦国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去贿赂它,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5)从“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可知楚国如果与齐国断交就会孤立,那么秦国不会给楚国六百里土地,齐国、秦国也会联合起来攻打楚国。
从“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可知建议楚王和齐国表面断交,暗中保持友好关系,并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如果真的割让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答案:
(1)C
(2)B
(3)D
(4)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暗中与齐国保持友好而只在表面上断交,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
②攻打秦国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去贿赂它,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5)①楚国如果与齐国断交就会孤立,那么秦国不会给楚国六百里土地。②齐国、秦国也会联合起来攻打楚国。③建议楚王和齐国表面断交,暗中保持友好关系,并派人随张仪到秦国,随机应变。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
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远游①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
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所见之景,画面富有层次,由近及远,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B.颔联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
C.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
D.全诗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16.后人多用“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风,清人吴瞻泰认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请结合吴瞻泰的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诗如何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错误。诗的颔联描写越雟与荆蛮的尘沙风雨,意在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故选B。
(2)①诗歌内容深广。本诗既借“弊裘苏季子”写出自己的漂泊之苦,用“尘沙”“风雨”的比喻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②诗歌情感深沉。本诗借“雁”“猿”的形象及“弊裘苏季子”的典故抒发了个人的羁旅之苦,也用“尘沙”“风雨”的比喻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③诗句含义有转折。首联写壮阔之景,颔联由景入情,写到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思,颈联和尾联写百姓和自己颠沛流离、漂泊困苦之状。
④抒情方式回旋纡折。本诗首联以壮景切入,所言的却是言愁情,全诗回旋激荡;利用“尘沙”“风雨”等双关词抒发对国家的忧思,用“弊裘苏季子”的典故抒发羁旅之情,抒情含蓄蕴藉。
答案:
(1)B
(2)①诗歌内容深广。借“弊裘苏季子”的典故写出自己流离失所的现状,也用“尘沙”“风雨”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②诗歌情感深沉。本诗既抒发了个人的漂泊之苦,也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③诗句含义有转折。首联写壮景,颔联由景入情,写到对国家的忧思,颈联和尾联写百姓和自己的悲苦现状。
④抒情方式回旋纡折。本诗以壮景言愁情,形成回旋激荡的文势;利用双关词、典故抒情,使情感蕴藉其中。
译文:
广阔的江面上,浮动着高楼的倒影,云雾缭绕在陡峭高耸的山间。尘沙连接着越雟,风雨使荆蛮一带暗淡无光。雁在其间衔芦草以自卫,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穿着破旧皮衣的苏秦,游说各国,不知返回。
赏析:
首联“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写广阔的江面上,浮动着高楼的倒影,云雾缭绕在陡峭高耸的山间。写诗人所见之景,画面富有层次,由近及远,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颔联“尘沙连越雟,风雨暗荆蛮”写尘沙连接着越雟,风雨使荆蛮一带暗淡无光。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沙尘”“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意在表现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意思是雁在其间衔芦草以自卫,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尾联“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写穿着破旧皮衣的苏秦,游说各国,不知返回。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一句,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杜牧在《阿房官赋》中用“ , ?”两句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时却随意挥霍的状态。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重点字:露、雪)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
(3)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重点字:捣、砧)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辑录: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者。① ,就得让文物B“开口说话”,即借助于科技、产业甚至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C、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主动( )出来、呈现出来。
② 。《王者荣耀》中的长城和敦煌,《QQ飞车》中的司马台长城赛道,《天涯明月刀》中的云冈石窟等等D……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为玩家( )了了解文物和历史的桥梁。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54.5亿美元,不仅在美、日、英、德等主流超然 客 公 众 号市场( ),在沙特、土耳其、印尼、巴西等新兴市场也表现良好。
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不仅要“开口讲中国话”,③,即做好文物的海外传播工作。近年来,很多自带中国文物元素的国产游戏已成功“出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琳琅满目 挖掘 架起 站稳脚跟
B.金碧辉煌 挖掘 铺起 坚如磐石
C.琳琅满目 发掘 架起 坚如磐石
D.金碧辉煌 发掘 铺起 站稳脚跟
19.上面语段A、B、C、D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具体用法。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3)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解答】(1)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金碧:金黄青绿的颜色。第一处语义侧重点在于“多”,应选“琳琅满目”。挖掘:向下挖以发掘。发掘:发现隐藏、埋没的事物。第二处语义侧重点在于“深入探究”,应选“挖掘”。架起:“架起”和“铺起”,前者与“桥梁”搭配合理,应选“架起”。站稳脚跟:脚跟,脚的后部(站得稳,不动摇),也作脚根。指在一地站稳或指占有一席之地。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非常坚固,不可动摇。磐石:大石头。第四处语义侧重点在于“站稳”,应选“站稳脚跟”。故选:A。
(2)D.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应删去省略号或者“等等”,故选:D。
(3)第一空格根据后文“就得让文物‘开口说话’”,可知这样文物就会成为主体,推翻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让文物不再成为“被动的讲述者”,可填“要想让文物成为中国故事的主动讲述者”;第二空根据后文可知网络游戏架起了网络和文物的桥梁,填空处是个总括句,可填“网络游戏与文物结缘较早”;第三空从后文可知要让文物走向国外,跟“文物不仅要‘开口讲中国话’”句式构成递进关系,可填“还要学会‘讲外国话’”。
答案:
(1)A
(2)D
(3)①要想让文物成为中国故事的主动讲述者②网络游戏与文物结缘较早③还要学会“讲外国话”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科技赋能冬奥医疗。①发现伤情、快速查体、转运救护、出具报告,冰球场上运动员从受伤到完成诊疗,时间不超过10分钟左右。②这得益于智能移动方舱的应用与研发。③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实现了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的集成。④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源自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⑤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疗平台,有效压缩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冬奥会的现场救治水平;⑥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响应时间短,诊疗决策准确,保证了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21.上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22.依据上文,请概括“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并据此为其写一句宣传语,助力“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结合语段的内容和句意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之概括内容要点和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智能移动方舱”的主要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①“时间不超过10分钟左右”,“不超过”与“左右”语意矛盾,应改为“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或“时间10分钟左右”。
②“这得益于智能移动方舱的应用与研发”,并列词语逻辑错误,应改为“研发与应用”。
⑤“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疗平台,有效压缩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压缩”与“稳定性”和“反应时间”不搭配,应改为“有效提高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压缩了疾病诊治的反应时间”。
(2)分析“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可知,它占地空间小,不足20平方米;实现了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说明它科技含量高;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源自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说明它救援高效专业。结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占地空间小,科技含量高,救援高效专业。
宣传语要结合它的特点与优势来思考,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比喻等。示例:科技赋能冬奥医疗,智能提升生命时速。或者:智能移动方舱——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
答案:
(1)
①“不超过”与“左右”矛盾。修改:时间不超过10分钟。
②“应用与研发”并列词语逻辑错误。修改:研发与应用。
⑤“压缩”与“稳定性”和“反应时间”不搭配。修改:“有效提高了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压缩了疾病诊治的反应时间”。
(2)
“智能移动方舱”的特点:占地空间小,科技含量高,救援高效专业。
宣传语示例:①科技赋能冬奥医疗,智能提升生命时速。
②智能移动方舱——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
【点评】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是有关“赵人患鼠”的寓言故事,首先要明确寓言的含义。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的猫。一个多月后老鼠和鸡都没了。他的儿子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全面看待问题,全面权衡得失利弊;同时,还要看清得与失,利与弊,哪方面是主要的,从而决定取舍。
参考立意:
①不要因小失大。
②两害相权,取其小。
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④对人或事应看主流。
⑤要从根本上看问题,要看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⑥不计得失,放眼长远。
⑦坦然面对得失。
【解答】坦然面对得失
生活在这个世上,总会有所得和有所失,得中必有失,失中必有得,但无论得与失,我们都应坦然面对,最重要的是得到时心存感恩,失去时心怀希望,这样才是智慧的人生。
坦然面对得失,有舍才有得。失去并不代表一无所有,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了喧嚣红尘,繁花似锦,五柳先生归隐于“屋上青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里,怀着超脱的心境,去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归于平和。影栖碧泉,逍遥自在于王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获得?舍去楚王的千金相邀,舍去相位的尊容华贵,宁可曳尾途中,梦蝶翩跹,庄子高歌着那份自由,高歌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将情怀荡漾于濮水之上,将赤子之心回归自然,著成《南华经》,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获得?坦然面对得失,就要懂得有“舍”方有“得”,这是前提。
坦然面对得失,拥有一颗平常心。一味地患得患失,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老子认为,不计较小利,不患得患失,甚至不计较得失,才是真正懂得算计的人。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华伦达心态。华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但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他不幸失足身亡。事后长有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而之前每次成功表演,他都只管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想这件事所带来的一切。”华伦达心态,便是指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坦然面对得失,根本要求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坦然面对得失,知足方能长乐。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同样,得到也并不意味着快乐,甚至会给你带来烦恼与忧愁。这也正如伊索所言“有些人因为贪婪相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都失去了。”知足常乐,这不仅是坦然面对得失的必要条件,还是幸福的保证。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坦然面对得失,不被各种得失所左右,生命不止,改变不息。拿得起放得下,赢得起输得起,人生才精彩。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