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选择题精练3语文试题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回望中国40多年来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的成功就是长期增长的成功。这里说的长期增长,或者说经济增长,指的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人均收入增长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指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源泉是什么?根本性的也是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这个毋庸赘言;二是分工、专业化和交换。甲和乙各自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虽然两者都没有实现技术上的进步,但由于他们都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这就提高了整体产出水平。当然,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即交换。例如,甲只种棉花,种植棉花是甲的优势,乙只种粮食,这是乙的优势,他们实现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但是如果没有进行交换,就会出现问题,如甲没有粮食,而乙没有衣服。因此,交换十分重要,而交换涉及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保障。
那么,分工、专业化和交换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谈到,“这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参与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就越多,分工也就越细,大家就越可以通过各自优势(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进行交换,并取得更大收益”。后人把亚当·斯密这套理论称为“斯密定理”,即经济增长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大了,贸易创造的收益就增长了。
中国的开放实践印证了长期增长理论是正确的。中国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不断深化规则对接密不可分的。中国实施的大力吸引外资、建立经济特区、重视出口、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政策举措,扩大了市场规模。中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通过交换使得来自贸易的收益越来越大,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伴有技术进步。
长期增长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西方理论。但这一理论的思想实际上与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开放实践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智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在200多年前写的,而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里写下了《货殖列传》。“货殖”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增长。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专门谈到了怎样实现货殖,即“以所多易所鲜”,用我多的东西换我少的东西。与司马迁几乎同时代的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谈到了如何实现自然货殖,“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也就是用我有的换我没有的,用我擅长生产的换我不擅长生产的。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思想和逻辑架构,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表述过了。“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今天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我把中国这套理论称为“淮南子·司马迁定理”。
亚当·斯密讲的主要是“以所工易所拙”,但还没有详谈“以所多易所鲜”。后来,瑞典的伊·菲·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做了补充。他们强调了自然禀赋,就是多少和有无的问题。长期增长理论的两大逻辑基点之一,即分工与贸易收益,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找到明显的对应,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认知同构的一面和圣贤智慧不断理论化的事实。
(摘编自张宇燕《“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40多年来人均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一原因。
B.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还包括分工、专业化和交换。
C.“斯密定理”的内涵可以概述为分工、专业化和交换与市场规模的大小有关。
D.“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与被认为是一种西方理论的长期增长理论是相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先阐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再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最后指出长期增长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应。
B.文章列举甲和乙各自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的例子,论证了分工、专业化和交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观点。
C.文章运用引证法,引用《货殖列传》《淮南子》中的内容,阐述了长期增长理论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著作中已有体现。
D.文章从中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东西方认知同构的一面和圣贤智慧不断理论化的事实,指出中国的开放实践包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换是非常关键的条件,如果没有进行交换,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就会出现问题。
B.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并进行交换,可以提高整体产出水平,而技术无关紧要。
C.中国的开放实践以及经济取得的长期增长是依靠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来指导的。
D.伊·菲·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对《淮南子》的思想做了补充,强调了自然禀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
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
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如果说汉末的时世变易引发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那么,魏晋玄言诗则意味着诗歌创作本身开始了更深刻的本体意义的思考。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看,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此风张举于曹操之“唯才是举”,而突出表现为王弼、何晏等才俊之士的才德反差和浮辞游说,最后则发展为张扬才情,超越常规,以无待整饰的自然形态去展示或追寻本体的真实内涵。
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咏物赋都在竭力渲染物之珍奇绝异,如嵇康的《琴赋》。这些咏物赋借物之奇异来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
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世说新语》所记录的辩难之言和玄谈之语,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具有多少理论建树,但从论辩的技巧中,我们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论辩双方的才思。我们可以想象,魏晋诗人一方面为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的不和谐而煎熬;另一方面为他们所做的有关尝试即玄言诗的写作而得意,因为玄言诗可能不是最适合阅读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于是,作品可能失败了,个人却胜利了。我们在阅读玄言诗时,可能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如果联系写作玄言诗的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必然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屈的志气和横溢的才气。
从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魏晋玄言诗将表现的范围触及抽象的义理层面,又孜孜于寻求诗歌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类似于取火自焚的表现,反映的是诗人可贵的开拓精神和探险精神。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
(摘编自马国栋《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与才性》)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之学得到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认同,导致“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
B.魏晋玄言诗最先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突破语言的表达功能,意义重大。
C.魏晋文人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
D.虽然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不和谐,但魏晋诗人依然为写玄言诗而得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句,有助于读者理解“言不尽意”和言意之辨的内涵。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采用“就……而言”“从……看”等相关句式,对文字表述加以限制,语言严谨。
D.文章第六段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魏晋时期所盛行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
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
C.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曹操的“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依然可能发生。
D.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技术本身将成为个体发展的“生存尺度”。尽管当今在教育与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即人们质疑不同水平的技术手段对教育产出是否会产生显著性差异,也怀疑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都意味着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的产生,而生存尺度的变化源自评价尺度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多个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均显示,是否具有程序编码素养、数字素养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挑战。与此相应,是否具有领导、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信息素养研究的兴起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技术是拓展生命发展空间的重要力量。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大多从外在的技术、器物层面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技术终会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存在于教育场域中的生命,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进而成为影响生命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技术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它超然于或者免于一切善恶,它可能有利于幸福与不幸,它面对二者,自身中立。只要运用得当,技术会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的生命提升的关键力量,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将在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中生命个体的“自系统”离不开社会“超系统”的支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忽略社会这个“超系统”,而在其“自系统”中运转和发展。教育中人之生命的凸显和活跃,离不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技术支撑。小到因材施教的教育难题,中到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到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人类理想,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支持。毋庸置疑,作为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质量并不足以促进未来教育的质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未来教育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和运用技术,以深入落实和实现教育理想。脱离人工智能社会的“超系统”而独自运转的“自系统”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技术之维以生命之维为价值前提,技术之维只有在生命之维指导下才有其存在的全部合理性,而生命之维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以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在人的智能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更是以人的智能发展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当然,未来教育也不可能逃离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仅仅依靠“人的智能”只会让未来教育进展缓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因此,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都要指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所有技术平台和资源都应为师生的积极主动发展和交互生长创造条件。可以说,只有技术之维与生命之维的交互和融合才能更好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朱德全、许丽丽《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会因为某项技术引进教育领域而产生,而它的变化受评价尺度的改变影响。
B.新技术可以重塑教师和学生的结构关系,但是都要经历从外在层面切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
C.相对于社会这个“超系统”而言,教育则是得益于社会支持的“自系统”,它的运转和发展不可能忽略社会。
D.未来的教育,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所有技术平台都要为师生交互生长创造条件。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未来教育中生命之维与技术之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重点强调了技术变革引领未来教有发展的观点。
B.文章论及技术之维对于教育领域生命之维的作用,多次列举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避免了文章的空洞。
C.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有对技术发展的理性思考,也有对关乎人生命提升的教育未来做出的科学判断。
D.文章最后一段以人工智能为例,论述了技术之维和生命之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为技术支撑,一为价值前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当今人们的判断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具有领导、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
B.在教自场域中,技术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是必然的趋势,甚至构建学习型社会都需要技术的支持。
C.技术本身并不带有善恶属性,本身也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就背离了未来教有行动的价值引领。
D.未来教育的理想,是要借助适应和运用技术来找回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当然这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进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刚刚完稿的《阿里郎》,作家王筠用10年时间,创作了3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加起来有160万字。而在此之前,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已有20多年的时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王筠。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如何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产生写作兴趣的?
王筠:我1980年高中毕业,后来去参军,那时候高中生算是有文化的人,没多久就调去当报道员,给军队的报纸写通讯。从那时候开始,除了写通讯,业余时间我也写一点文学作品,发表了一些小说,之后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军艺上学时,我看了一些资料,当时我发现,历史好像远比教科书上写的要复杂许多。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一战。看了很多资料,就对这段历史产生出考古一样的浓厚兴趣。
中青报·中青报:为写作你做了哪些准备?
王筠:从军艺毕业后,我到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军分区。看了当地老兵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十几年里,我也经常到乡镇去,接触了近百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就在前段时间,我还在一个山区见到一位90多岁的老同志,他参加过长津湖战役。我问他有没有负伤,他脱下鞋子给我看,少了两个脚趾。他说,不后悔,自己就是为新中国冻掉了两个脚趾,好多人把命留在那了。2010年年底,我到原济南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用这十几年的积累开始写作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一直到现在。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选择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的首部作品?
王筠:一说抗美援朝大家都知道五大战役,知道上甘岭,知道奇袭白虎团,却对长津湖战役比较陌生,而这事实上是中美两军主力部队的直面对决。历时十几天的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被全部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改变了世界格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原20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段战史也比较了解,所以在从事专业写作后,就把这前十几年的积累拿出来创作了4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需要人们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描述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握?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几大战役和一些著名的战斗,写的时候无法回避,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实的基础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但也是在真实脉络上梳理出来的。有的虚构,可能比真实还要真实。通过一些梳理、分析、研究,你进入了那种战争的状态,包括环境、心理、文化等等,自然就会写出一种战争的真实感。
中青报·中青网:写战争,你想写出战争的什么?
王筠:抗美援朝是一块画布,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战争。战争文学的写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观——战争到底是什么?于我而言,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就像我在《交响乐》的扉页上所写的:“战争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战争的终极目标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所以战争文学写作也是一场曲折的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读者看完你的小说能得到些什么?
王筠:关键是抗美援朝的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敢于担当、敢于付出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战、敢战、胜战,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通过阅读、观看这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作品,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战争永远都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必然选择,合作、尊重、包容和爱才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筠之所以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发现历史比教科书上的复杂,探究的想法让他有了写作的动力。
B.在还未创作之前,王筠有意识地接触并了解抗美援朝老兵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加深了他对这段战争的认识。
C.王筠的创作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既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因为它并不为人知,还因为作者对它较熟悉。
D.当被问及历史与真实的关系如何把握时,王筠提出了“虚构是文学写作的需要,有时,虚构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文学理念。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采访者,在采访中关注作家的创作过程,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广大读者对战争文学有所了解。
B.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事及理,试图挖掘出战争文学背后更深沉的文化意蕴。
C.王筠作为创作者,在对话中谈到自己亲自了解的长津湖老兵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动,也使得文章的可信性增强。
D.王筠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引用了《交响乐》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
(五)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2-13题。
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到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我们和植物都能察觉到光。
视觉不仅是察觉电磁波的能力,也是对这些电磁波做出反应的能力。视网膜上的细胞察觉到光信号。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我们便能够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植物同样可以把视觉信号转换成生理上可识别的指令。植物如果只会用茎尖看到光是不够的——它们还得吸收这些光,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指令,告诉茎要弯曲。由多种光受体产生的复合信号可以使植物在变化的环境中将其生长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植物光敏色素和人类的感红光视蛋白并不是同一种光受体——虽然它们都吸收红光,却是不同的蛋白质,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作为我们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动物体内发现;作为一株黄水仙的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则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发现。当然,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它们都由一种蛋白质和一种与之联结的能吸收光的化学染料构成。受自然法规的限制,光受体要发挥作用,肯定要采取这种结构。
并且动物和植物都含有叫作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植物体内的隐花色素不会引起向光效应,但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它可以行使其他几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植物的生物钟。植物像动物一样,具有名为“昼夜节律钟”的生物钟,和正常的昼夜周期同步运转。对人类来说,这种生物钟调控了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何时感到饥饿,何时觉得筋疲力尽等等。我们的身体及行为每日发生的这种变化叫作昼夜节律,因为即使把我们关在完全照不进阳光的封闭房间中,这些变化也仍然大致以24小时为周期循环往复。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会使我们的昼夜节律钟和昼夜信号不再同步,这就是时差反应。昼夜节律钟可以被光照重新调节,但这需要几天的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待在室外有光照的地方要比待在阴暗的宾馆房间中能更快地把时差倒过来。
隐花色素这种蓝光受体,主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光照来重新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钟。隐花色素吸收蓝光,然后向细胞发出信号,表明现在是白天。植物同样也有内在的昼夜节律钟,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植物的昼夜周期,它一样会有时差反应(虽然不会发脾气),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重新调整过来。比如说,如果植物叶片在正常情况下在傍晚合拢,在早晨张开,那么颠倒它的光暗周期会让它的叶片在黑暗中(本来应该是白天的时刻)张开,在光亮中(本来应该是夜晚的时刻)合拢。但这只是刚开始的情况。叶片的开合在几天之内就会调整到和新的光暗周期同步。
正如果蝇和小鼠体内的隐花色素一样,植物隐花色素的主要功能也是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在蓝光控制昼夜节律这个现象的分子水平上,植物和人类是用一模一样的办法“看到”蓝光的。隐花色素的功能居然如此恒定地保留下来,乍一看令人吃惊,但若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就不觉得奇怪了。早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分道扬镳之前,在单细胞生物中就已经演化出了昼夜节律钟。这种原始的昼夜节律钟的功能很可能是为了保护细胞免受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当这种早期的生物钟运行时,隐花色素的古老祖先监视着细胞周围的光环境。把细胞分裂调整到夜间进行。直到今天。在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相对较为简单的生物钟。后来,以这种所有生物都共同具备的光受体为起点,生物的光感继续演化,便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形成彼此有别、各具特色的两套视觉系统。
(摘编自(美)丹尼尔·查莫维茨《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虽没有眼睛,不能看到图像,却能用茎尖察觉到比人类看到的波长范围更为宽广的电磁波,并对光做出反应。
B.植物光敏色素和人类的感红光视蛋白是有着不同化学成分的蛋白质,不属于同一种光受体,只存在于相同的物体内。
C.当昼夜周期被人为改变后,植物和人一样会产生时差反应,并需要几天的时间通过隐花色素来调整昼夜节律钟。
D.动物和植物甚至在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中,隐花色素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的功能都被恒定地保留了下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处使用括号,如“它一样会有时差反应(虽然不会发脾气)”等,这些括号里的文字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又使语言风趣幽默。
B.作为一株黄水仙的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的植物体内被找到,说明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既有相似的构成也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C.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植物能够由蓝光受体调控生长状态,作者通过“人类生物钟对人的生命各方面的调控”和“时差反应”等现象进行说明。
D.本文以生动而准确、浅近又易读的语言,从发展的角度比较了人类的感觉和植物的感觉,从而告诉我们植物是如何感知周边的视觉环境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材料一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可以说是太阳系的绝对主宰,它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无所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据了解,当前国际太阳探测成为热点,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国外卫星数据。“羲和号”发射成功后,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制定数据政策,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力争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冯华《“羲和”探日!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5日)
材料二
无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国家安全,太阳探测都是如此重要,已经成为各国天文学界、空间物理学界等领域的竞争焦点。
太阳观测永远都在追求高时间分辨率来看清演化的详细过程,追求大口径以提高分辨率来看清演化的空间细节,追求高光谱分辨率以探寻更细致的太阳大气辐射过程,追求高偏振精度以获得更精确的太阳磁场测量结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各国科研人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地面太阳观测具有升级灵活、成本较低、可持续性强的特点。进入21世纪,国际上已经有数台一米级的太阳光学望远镜投入运行,包括瑞典1米SST、我国1米NVST、德国1.5米GREGOR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地基太阳望远镜是美国的4米DKIST.它已经开始试运行,预计将是未来10年国际最重要的太阳光学观测设备。我国即将投入试观测的1米中红外望远镜AIMS将在磁场测量精度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科学成果同样值得期待。
但是,地球大气会对天体辐射有吸收作用,甚至导致很多波段在地面无法开展观测;大气湍流会限制观测分辨率及降低测量精度;昼夜交替导致观测不连续……为了弥补这些短板,空间天文观测已经成为了未来竞争的主舞台。
空间观测对天文学而言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稳定、全波段、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不受大气影响等。空间太阳探测伴随着人造卫星上天而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多个重量级太阳卫星发射,取得诸多重要科学成果。近年来,随着帕克太阳探测器PSP首次实现深入太阳大气层探测,太阳观测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邓元勇《逐日未来时——太阳探测的国际竞赛》,《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5日)
材料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资15亿美元研发的帕克太阳探测器,计划于8月初发射升空前往太阳,开始为期7年的观测任务。这将是第一个穿越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探测器,最终抵达距离太阳表面仅610万公里的位置,是迄今为止人造航天器最接近太阳的地方。帕克探测器此行将帮助人类解答一些关于太阳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克服引力是近距离观测太阳的最大困难之一,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速度是30公里/秒,一个航天器想要接近太阳,必须减速,这个过程将耗费大量能量。而航天器携带的燃料越多,有效载荷就越少,那么就很难完成更多科学使命。所以这个任务设计非常复杂,探测器需要借助金星逐渐减速后再接近太阳。
另外一个难点则是百万摄氏度的高温环境。目前科学家对于探测器抵达的位置环境只有相关推测,还没有很准确的把握,当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换句话说,这次任务是试探性的,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
(摘编自陈沁涵《揭秘NASA酝酿了60年的项目》,《新京报》2018年7月30日)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羲和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无论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还是对国际相关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是因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
C.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高偏振精度,是太阳探测永远追求的目标,为此各国研究人员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D.美国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太阳的人造航天器,它将帮助人类解答一些关于太阳的难题,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5.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空间探测太阳方面,我国发展相对落后,而“羲和号”的成功发射,有望改变被动局面,使用自己的数据,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
B.与地面观测相比,空间太阳观测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如升级灵活、可持续性强、全波段、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不受大气影响等。
C.克服引力与对抗高温是帕克探测器面临的两大难题,前者需要借助金星逐渐减速来解决,后者则取决于科学家对位置环境的准确把握。
D.综观三则材料可知,太阳探测是各国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界等领域的竞争焦点,世界各国奋勇争先,我国相关的科学成果值得期待。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牛老大和他的那口军锅
许行
牛老大参加抗联,连长看他胡子老长,就封他个“火头军”。别人都有刀有枪,就他手里没家什。老婆只觉得脸上无光,一急就把家里那口脸盆大的生铁锅给拔了出来。
“背上,让它也跟你去打鬼子!”
“真是贤妻。”牛老大感动得差点给老婆跪下。
“别贫嘴,打败日本给老娘换金锅。”牛老大的老婆一指他的脑门说。那时抗联困难,老百姓也很困难。连长见了,又心酸又感动。牛老大家三张嘴,就这么个熬苞米糊糊的锅呀!
牛老大老婆说:“打鬼子我人都豁出去了,还差这口锅吗!”真说得个叮当山响,掉在地上也能砸出坑来。
牛老大也很自豪,成天乐颠颠地背着这口锅爬山、钻林子。做饭时很是小心,这口熬苞米糊糊的锅已参军入伍,身价百倍,不能等闲看待了。“小同志,盛饭轻点,别把锅给碰坏了。”这口锅成了牛老大的心肝啦!
战斗越来越残酷,鬼子围攻得越来越凶,抗联的粮食已经吃光,连生火做饭的机会也不多了。人饿得前胸贴后背,还背那么一个十多斤的生铁锅就有点不堪重负了。
战士们都轻装,可牛老大这口锅却不肯扔。有人劝他说:“扔了吧,跑起来还能轻便点。”
牛老大摇摇头说:“它不是牛老大的家锅,它是抗联的军锅啦!”随后又很动情地说:“不是我牛老大不嫌累,是我觉得大家看着它老肠老肚子才有盼头;鬼子看见它也能吓一跳,抗联还没断粮呀!”
大家没想到牛老大肚子里还有这么篇文章。连长原是个青年学生,他听了也很受启发和感动,止不住拍拍牛老大的肩膀叫了声“牛大叔”。
从此,牛老大这口锅背得更来劲了,打仗、行军从不落后,有时到了宿营地没有粮食也能给大家煮顿榆皮、榆钱、野菜汤喝。如果能捞到鱼,抓住野猪、野兔,逮住几只青蛙,还能给大家改善改善生活。就在断粮的日子,牛老大也能给这口锅派上个用场。
这天,鬼子跟踪追击,离老远就打枪,连长在指挥战斗中不幸被击中。牛老大搀扶着连长也挨了一枪,却只听当啷一声并未负伤。到了宿营地一看,原来一颗子弹已把他背着的锅给打了一道璺(wèn,裂痕)。牛老大又惊又喜,想不到这口锅还成了护身铁甲。但一看负了重伤的连长,心里很难过,他猛然一拍大腿说:“唉!早知如此,连长,这口锅应该让你背就好了。”
连长心中一热微露笑容,便把自己的匣枪交给了牛老大。连长牺牲,牛老大就成了连长啦!
抗战胜利后牛老大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营长,他依然背着那口带璺的锅回到了家,一见老婆,猛然单腿一跪:“贤妻呀!若没有你这口锅,我牛老大就回不来了。现在它已是为国立功的金锅啦!”老婆涕泪横流,抱住牛老大戳着他的脑门说:“你还贫啥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9期)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牛老大被封“火头军”开头,再写他的那口锅,这样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B.连长见老百姓克服困难积极参军,特别是牛老大把自家唯一铁锅背到队伍上来,又是心酸又是感动。
C.牛老大两次称他老婆为“贤妻”,是因为她有先见之明,知道背上家里的那口锅去参军可以护身救命。
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以一口军锅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牛老大参加抗联的故事,故事朴实感人,语言通俗易懂。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贺兰石(节选)
申平
整整追赶了一天一夜,眼看车辙又拐进了一片沙漠,我看了一眼油表,慌忙踩下了刹车。
大明,怎么停下了?坐在副驾座位上的吴伟,马上喊叫起来。
马上就没油了,难道我们要进沙漠找死吗!我瞪着他说。
追到哪儿算哪儿呀!大明,我求求你,不要放弃!
为一块石头,你这样不顾生死,值得吗?
大明,我的好战友,好哥们啊,这块石头我真的不能丢啊。你一定要帮我啊!
不是我不帮你,如果车子开进沙漠,就有可能开不出来了……
大明,关键时刻,我算看出你是啥人了。你不追,我自己去追!说着话,吴伟猛地拉开车门下了车,顺着那道新鲜的车辙,撒腿向前跑去。
唉!望着他的背影我叹息不止。我的肠子都悔青了,真不该跑到这贺兰山上来找什么奇石。找不到吧,焦躁不堪,找到了吧,也是一连串的麻烦事。
当年,我和吴伟曾经在这贺兰山下当兵。贺兰山,那是怎样雄伟的一座山啊,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连绵不绝,直达天际,贺兰山犹如一位胸怀宽广的父亲守护着这广袤无边的沙漠……更奇的是,贺兰山物产丰富,单是山上的奇珍异宝就数不胜数。
记得我们营房后面的山沟里,就有许多奇石。战友们有时候去巡逻或者是散步,就能捡到一块或者几块奇特的石头。只是那时候根本就不懂得欣赏,许多石头随手扔掉了。多年以后,我和吴伟故地重游,一是想看看我们当年挥洒青春的营房,另一个就是想上山找几块石头发点小财。没想到吴伟这家伙运气好,上山不久就找到了珍品。
也怪他自己,不该拿着那块石头到处显摆,结果就被那个年轻的印度人给盯上了。人家先说要买,后来又让他的美女朋友来跟他套磁。吴伟却将石头视若珍宝,说啥也不出手。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反正他的石头那天早晨不见了,印度人和那个美女也不见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拼命追赶……
不是我不够朋友,是开着一辆快没油的车进沙漠实在太危险了。吴伟发疯,我不能发疯。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里等待过往车辆,搞点汽油,然后再去沙漠里找他。
大漠之上,过往车辆极少,即使有车经过,人家也根本不停。有的虽然停下,一听说要汽油马上摇头走人。大半天过去,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心眼儿好的司机给我加了大半箱油。我千恩万谢,急忙驱车进了沙漠。
我是在太阳压山时追上吴伟的。他步履蹒跚,脸色焦黑,满嘴是泡,好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个人在夕阳下前进,身影拉得好长,都这样了,他还赌气不上车呢,气得我一拳把他打倒,然后硬是把他拖上了车。
你不是不来吗,咋又来了?
我是不忍心看着你死!
那快追吧。我估计,他们以为没事,今晚肯定宿营。
还真被他说着了。天快黑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了印度人开的那辆路虎,还有一顶蓝色的帐篷。那个家伙正在跟他的美女朋友说笑着吃饭呢。
吴伟瞅见印度人那得意的脸庞,就像一只狂怒的豹子,冲过去一把揪住他,左右开弓,耳光打得啪啪响。不知道是惊呆了还是被打蒙了,那家伙大张着嘴,半天没反应过来。那个美女则在一旁尖叫。
把石头给我拿出来!吴伟声若巨雷,眼中喷射着怒火。
随后,我也下了车,那印度人一下子跪到了地上,连续作揖,用不大熟练的中国话说:两位大哥饶……饶命,石头是我拿的,我错了。
少啰嗦,赶快拿出来!吴伟又踢了他一脚。
印度人哆哆嗦嗦爬起来,进了帐篷,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手提箱,他把手提箱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捆捆的人民币。
石头呢,我要石头!吴伟大叫。
印度人满脸都是讨好的笑容:大哥,我们商量一下,你的石头,我太喜欢了,我再加钱,这些钱都给你,我买……行不行?
不行!吴伟把手提箱拨到了一边,几捆钱掉到了地上。
我的心却动了,我对印度人摆了摆手,就把吴伟拉到了一边,我说:我看那钱至少有一百万,不行就卖给他吧。你要办厂创业,不是正缺钱吗?
缺钱也不能卖!没想到这家伙也对我喊了起来。
为啥,为什么不能卖?那块石头是你老婆呀?你打肿脸充什么胖子,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别的石头可以,这块石头不行,卖了它,就等于是卖国!
你说什么呢!一块石头,有那么夸张吗!
反正我不卖。石头是我的,我说了算。
吴伟随后跑到印度人跟前大喊:石头不卖,给我拿出来!
印度人看看他,又看看我,忽然一把扯过那个美女说:如果嫌钱少,我的朋友介绍给你,我们印度的美女,有……魅力。
你少来这一套!金钱美女,老子都不稀罕,快把石头还给我。
印度人百般无奈,只好抖着手把那块石头拿了出来。
薄暮之中,那块石头散发着莹莹微光。吴伟把那块石头捧在手里,翻过来倒过去仔细看着,还放在嘴边吻了一下,眼睛里竟然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我立刻明白了,我这个凡事喜欢较真的兄弟,现在是把这块石头跟伟大祖国联系在一起了。这块石头上,有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地图。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为了避免叙述单调,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补充交代“我”和吴伟在贺兰山下当兵以及现在故地重游捡到石头的事。
B.“他步履蹒跚,脸色焦黑,满嘴是泡,好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句话抓住了吴伟行走的特点和肖像的特点,突出了他的疲惫。
C.小说通过“我”的话语交代吴伟创业需要钱的事情,这处情节虽细微,却推动了情节的转折,在塑造吴伟形象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小说在最后一段揭露了石头的神秘之处,让读者了解吴伟一定要追回石头的原因,使小说更具感染力,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灭毒
孙春平
今年春节,我去南方一个城市,原计划是与几位老友一同过一个旅游春节,万万没料到,因为疫情,武汉市紧急封城,一夜间,满世界都紧张起来。老友们决定,且留遗憾,抓紧订票,各回各家。宾馆客服说,飞机就别想了,只有选乘火车。我说,最好是下铺。我年纪大了,夜里好起夜,请多关照。客服很快答复,说总算订下一张软卧,但只有上铺。我犹豫有顷,客服催促,请快拿主意,有客人在等候这个铺位。只能先上铺了,上车再说吧。
时间还从容,我推开软卧包厢门的时候,只有20上铺位有个年轻人仰靠在行李上看手机,他已戴上口罩。我去找列车员提出调换铺位的请求,列车员说,等“19下”和“20下”上车,你们私下商量吧。但那两名旅客却迟迟没有上车,那一刻,我已心存侥幸,要是有人漏乘,我倒省事了。但站台上预备开车铃声响起的时候,眼见一辆救护车急匆匆地停在软卧车厢门口,列车长和乘警帮助将一副担架抬上车,一直送到20下的铺位。担架后面跟着的是一个40岁出头的妇女,略显发福了,脸上满是汗水,看样子像乡下人。细看病人,男性,60来岁,谢顶的头上包着白绷带,裸露的左小腿上敷着药,上面还挂着医用胶管。女人安顿好病人,说我先垫补垫补,饿惨了,我吃完再喂你。病人哼了一声,眼睛却一直眯着,看不出表情。
女人泡好方便面,坐在“19下”吃起来,吃得那叫一个畅快,连汤水都喝得干干净净,看来真是饿得不轻。在我登铺的时候,她说,我应该喊您叔吧?要不您睡下边?我说,你得照顾病人。我下铺的时候,腿脚笨,别碰了你和病人就好。在说这些话的时候,“20上”仍在摆弄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呀,手机就是魂儿,都这样。
满心想着不起夜,可过了半夜,还是去了两趟卫生间。我回来时,见女人已坐在过道边的座位上,临窗远望。大地已是一片雪白。
我问,病人是什么病?
女人叹息,脑梗,人一下就废了。
我又问,你是他什么人?
大叔看呢?
应该有点儿亲戚吧?
不沾点儿亲,这钱谁愿意挣?
他没儿女吗?
老太太先走了。儿子打架,伤了人,坐牢了。当爹的一股火,就这样了。医院开了药,回家养着吧。
上车时怎么来得那么晚?
不是闹疫情吗,又赶上过年,病人急着出院的多。手续好不容易办利索,奔车站的路上又堵车。
我又问,病人吃晚饭了吗?
女人说,怕他屎尿,就将就吧。
包厢里有了动静。“20上”翻了个身,被子险些掉下来。女人起身,把被子往上掖了掖,对我说,不说了,别惊醒别人。
黎明时分,列车员来换铺牌,并提醒做好下车准备。原来病人在前方站下车,那个“20上”也下。列车已减速,列车长和乘警又赶过来,准备帮助抬病人。女人对“20上”说,大兄弟,拜托帮把手,我手上带的东西多。
“20上”没拒绝,他将双肩包背在肩头,左手便抓牢了担架的把手。见他抓前右,我便抓后左。乘警说,老先生,后面我一个人就行。我说,多只蛤蟆二两力,我总比蛤蟆沉。几个人都笑,“20上”也跟着笑。
列车进站,站台上很安静。担架放到光滑洁净的站台上时,有个中年汉子悄然靠前,从“20上”肩头接过背包,似乎还说了句什么,然后转身离去。
但就在那一刻,让我万没料到的一幕陡然出现。一直卧在担架上不动的病人突然如豹子般腾身而起,一下就将接包人扑倒在地。“20上”见状,拔腿欲跑,却被一直跟在他身后的女人抓住臂膀,一个漂亮的背摔,眨眼间就被重重地摔在站台上。说话间,只见人群中闪出几名便衣,瞬即将那两人扭走了。
一切似梦,猝然反转,让人目瞪口呆。如豹子般的病人站在我面前,用力地跟我握手,说夏老师,一路委屈您了,希望后会有期。我怔了,原来他不光身健如豹,还知道我的姓氏和退休前的职务,看来,一切,都不简单啊!
会擒拿的女人也跟我告别,笑着说,我知道夏老师好写文章,如果写到今天,还是假语村言吧。我们缉毒民警的任务复杂,而且风险极大,还请多支持。
我知道,这不是玩笑。缉毒工作讲求隐秘,力求人赃俱获,且要顺蔓掘根,我把此篇小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车次尽皆隐去,也算是对缉毒的一点儿配合吧。
我说,真没想到,大过年的,又全国战“疫”,缉毒的工作还这样紧张。
女民警说,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让毒贩趁机作恶。
开车的预备铃声响了。女民警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下的铺位是您的了,内勤同志已跟铁路部门打过招呼。祝夏老师吉顺安康。
(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疫情”“封城”“戴上口罩”等词语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提供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小说通过“女人”“会擒拿的女人”“女民警”等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我”思想认识转变的过程,同时也使女民警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20上”没有拒绝帮助,“也跟着笑”,一方面表现出“20上”虽为毒贩,但也有单纯、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警察的机智。
D.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以口语为主,简洁明快,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对话既契合人物的身份,也暗合人物的处境。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爻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 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卦,《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画卦的线条叫“爻”,“—”为阳爻,“——”为阴爻。
D.儒生,指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用来泛称读书人。此处“儒生”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后来意识到他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退朝后对他说出真实意图。
C.拓跋澄支持魏文帝,认为定都中原以治理天下,是周朝、汉朝兴隆的原因。鼓励孝文帝做不平凡的人。孝文帝夸他是张良一般的人才。
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己酉九月,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B.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C.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D.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古代运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己酉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吏部管理一切官员的任免调迁。
D.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武德是年号。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就如同选用器具一样,选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到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要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7题。
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张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子奇益兵围益急。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复攻,睢阳食尽,士卒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是时,贺兰进明在临淮,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进明曰:“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曰:“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贼知援绝,围之益急。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有删改)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麾下:本义指将旗之下,也指部下,亦作将帅的敬称:文中是指尹子奇的将旗之下。
B.江淮:江南道和淮南道的统称,当时经济文化发达,有“天下赋税仰仗江淮”之说。
C.诸侯:分封制中各国君主的统称,后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如“一方诸侯”。
D.再拜:指再次跪拜,古代表恭敬的一种礼节:亦可作谦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子奇大军压境,张巡善于督励将士,还慷慨陈词,替将士为国捐躯、埋骨荒野但奖赏却抵不上功勋而感到痛心,将士深受激励。
B.贺兰进明拥兵不救睢阳,南霁云奉命求救,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劝说他出兵,但贺兰进明预测睢阳必亡,拒绝发兵。
C.张巡忠君爱国,立志平叛,临阵打仗,每因痛恨叛军致睁裂眼角,咬碎牙齿,最后虽粮尽援绝,城陷被俘,但威武不屈,慷慨就义。
D.尹子奇感佩张巡忠义,起初不想加害他,但因他部下认为张巡是忠义守节之士,又深得将士爱戴,留着会有后患,于是杀死张巡。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8-30题。
二月,上①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②,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著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著曰:“闻外间人 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著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暮乃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穆宗。②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B.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C.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D.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已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
B.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
C.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
D.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
B.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
C.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
D.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1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另作: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2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①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①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3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一联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3题。
读杜诗
陆游
城南杜五①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②。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③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④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①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②严武,在杜甫流落蜀中期间常接济杜甫。其父名叫严挺之。有一次杜甫喝醉了,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严挺之乃有此小儿。”③《生民》和《清庙》分别出自《诗经》中的《大雅》和《周颂》。④马周,唐太宗朝宰相,早年落魄,后被唐太宗赏识,予以重任。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审言直呼造物主为小儿,杜甫对严武无礼而喝,可见杜甫继承了祖父的狂放性格。
B.“看渠”一联前后形成对比,杜甫志向广大、才能卓著却未施展丝毫,作者颇有兴寄。
C.作者认为杜甫诗歌艺术价值高,同时具有《诗经》中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
D.本诗不刻意对仗,不避虚词俗语,兼有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形式十分新颖丰富。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①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②他年下百城。
(注)①欃枪:梦星。古人认为彗星出现定有兵乱。②笴:箭杆。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年春天,风和日丽,诗人坐在交椅上,遥看将士们射箭练兵,有感而发。
B.看到将士们箭无虚发,纷纷射中隐藏的野兔和狐狸,诗人难掩内心的喜悦。
C.诗中“春晴”“风和”等怡人景象,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映射。
D.这首诗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诸手法于一体,转接自然,酣畅淋漓。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5题。
碛西头送①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的源头。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诗歌与送别相关,应是诗人在边塞送白己友人回京时所作,
B.第三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格,表现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C.诗人用张骞典故表明边疆广阔,好像要到天地的尽头,突出旅途的艰辛。
D.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想到了家人,在酒醉中写下家书,托李判官带给家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38题。
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获得的 的各式古物藏品,在斋室灯光下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是坐拥奇珍, ,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期待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 般尊敬的荣耀?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收藏圈并非至纯的净土,也会泥沙俱下、 ,有势利、诈骗、浅薄、浮躁和贪婪,有以牟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我曾亲眼耳闻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终因愚昧无知,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百万家私打了水漂;我也看过一位古玩铺店主,以百余元捡得一件石涛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给了广东商人,当知道此幅石涛之真迹被转手卖了30万时,顿时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我亦见过一位退休老干部以平生积蓄购得一块汉玉赝品,从此一病不起;一位老人捡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颠狂失态乃至当场中风倒地。我以为,这都是偏离了收藏的本义,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3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与日俱增 秘而不宣 众望所归 鱼目混珠
B.日积月累 秘而不宣 众望所归 鱼目混珠
C.日积月累 秘不示人 众星捧月 鱼龙混杂
D.与日俱增 秘不示人 众星捧月 鱼龙混杂
3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曾亲眼看到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过度地偏执和贪楚,终因愚昧无知,将百万家私打了水漂;
B.我曾亲眼看到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终因愚昧无知,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百万家私打了水漂;
C.我曾亲眼耳闻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终因愚味无知,百万家私打了水漂;
D.我曾亲眼耳闻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终因愚昧无知,过度地偏执和贪婪,把百万家私打了水漂;
38.对文章第一段的有关理解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一连四个问号,既是选择设问,又是排比,表现了深刻的关切和强烈的质疑,给人悬念引人遐想。
B.将收藏比喻成苦涩之路,形象地写出了业内人的谨慎、艰苦和苦涩。
C.“无尽煎熬”前的三组反义词“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构成句子成分的排比,增强了语势,凸显了收藏业业内人所受的煎熬,表现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D.用“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夸张地揭示了从事收藏业注定就是充满危险终至失败的必然结局,引人警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9-41题。
将视觉性与绘画和“精英阶层”联系起来的做法固然方便,但也有可能______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书籍的特点在于可以大量复制,这些复制可以使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图画假如也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话,那么,书籍插图恰恰突破了精英阶层对文艺知识的某种垄断。那么,当图画通过书籍不再只是被少数人观看时,也就意味着更多人可以得到通过视觉才能获得的知识。
当然,如果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未免也太过______,因为大部分的插图只不过是为了让更多人在读懂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点视觉上的愉悦。明代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出版业和插图的繁荣而发生彻底改变,但是人们对于视觉的渴求,倒是能够从插图的广泛流传中看出一丝______。对于书中熟悉的场景,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阅读去了解故事,而更希望通过视觉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生的。视觉的重要性在明代达到了一个______的高度,而了解其中的意义也许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会有新的启迪。
3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忽视 轻率 征兆 前所未有
B.忽略 草率 端倪 空前绝后
C.忽视 草率 征兆 空前绝后
D.忽略 轻率 端倪 前所未有
4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图画假如也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话,那么,书籍插图恰恰打垮了精英阶层对文艺知识的某种垄断。
B.图画假如也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话,那么,书籍插图恰恰粉碎了精英阶层对文艺知识的某种垄断。
C.假如图画也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话,那么,书籍插图恰恰打破了精英阶层对文艺知识的某种垄断。
D.假如图画也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话,那么,书籍插图恰恰突破了精英阶层对文艺知识的某种垄断。
4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精英阶层”一词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美方“现代海盗”逻辑的本质,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注定不得人心。
B.近期多所高校发布“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一些学校已经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C.钟南山说:“让我去武汉,是国家对我的信任!”
D.一个木牌将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2-44题。
文人交游古已有之,( )。清代,女性作家结社现象开始出现并发展。《红楼梦》对女子结社现象着墨颇多,女性才情借由诗社活动得以 。“海棠诗社”虽是虚构产物,但通过与明清之际的文学社团比较,可以发现这一诗社的运行机制与现实社会中的诗社基本一致。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更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红楼梦》与作者真实生活如同镜像两端,现实中的境遇往往被穿插于笔端的情节发展中,模糊了想象与现实的界限。大观园虽是艺术虚构,却不是 的,因而文学笔法之下也潜藏有社会现实的影子,其中的相关描写对文学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值得研究者予以观照、发掘。
4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是文人结社风潮
B.而在明清时期,才出现了文人结社风潮
C.文人结社风潮出现于明清时期
D.而文人结社风潮,则出现于明清时期
4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凸显 佐证 与世隔绝 受益匪浅
B.凸显 印证 与世隔绝 大有裨益
C.突显 佐证 避世离俗 大有裨益
D.突显 印证 避世离俗 受益匪浅
4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仅是大观园女子展现才情的舞台,更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
B.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更是大观园女子展现才情的舞台,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
C.它不仅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更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
D.它不仅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的窗口,更是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47题。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全体同胞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______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______的英雄凯歌,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中国人民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充分展现了______、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______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4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子慎其独”等名言是古人智慧的浓缩。
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缴”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D.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
4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 气势如虹 百折不挠 弥足珍贵
B.贫贱不能移 气壮山河 百折千回 视如珍宝
C.威武不能屈 气势如虹 百折千回 视如珍宝
D.威武不能屈 气壮山河 百折不挠 弥足珍贵
4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 借代 夸张 B.排比 比喻 对偶
C.反复 比喻 夸张 D.反复 借代 对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50题。
崖州民歌是海南方言民歌的一种,历史悠久。与海南其他类民歌相比,崖州民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仅目前乐东、三亚两地搜集出版的崖州民歌集就有20多册。
崖州民歌是一种表达民众心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天地人生,或诗意地记录一件实事,或细腻地抒写一个场景,或含蓄地描摹一段真情。作品劝恶扬善,褒美贬丑,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崖州民歌汲取了华夏文化的精华,同祖国其他地方的民歌 ,互相影响。崖州民歌平淡而不乏味,富丽而不浮华,表现手法丰富,有不少令人 的佳作。
崖州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旋律优美,节奏灵活。崖州民歌既不像山歌那样高亢明亮,也不像牧歌那样辽阔奔放,而 。倾听崖州民歌,你能欣赏到一种美妙和谐之音,感受到一种平衡中和之美。( )。五区片的唱腔自然平和,如 ;四区片的唱腔活泼灵动,幽默风趣。
4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崖州民歌表达民众心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天地人生,或诗意地记录一件实事,或细腻地描摹一个场景,或含蓄地刻画一段真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B.崖州民歌是一种表达民众心声、关注社会现实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天地人生,或诗意地记录一件实事,或细腻地抒写一个场景,或含蓄地抒发一段真情。
C.崖州民歌表达民众心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天地人生的民间艺术形式,或诗意地记录一件实事,或细腻地描摹一个场景,或含蓄地抒发一段真情。
D.崖州民歌是一种表达民众心声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天地人生,或诗意地记录一件实事,或细腻地描摹一个场景,或含蓄地抒发一段真情。
4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陈陈相因 拍案而起 别具一格 高山流水
B.一脉相承 拍案叫绝 别具一格 行云流水
C.陈陈相因 拍案叫绝 别具匠心 高山流水
D.一脉相承 拍案而起 别具匠心 行云流水
5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崖州民歌的唱腔特色鲜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B.崖州民歌的唱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特色鲜明
C.各地崖州民歌的唱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韵味
D.各地崖州民歌的唱腔既有各自的独特韵味,也有共同之处
1.C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斯密定理’的内涵可以概述……”错误,原文是“后人把亚当•斯密这套理论称为‘斯密定理’。即经济增长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大了,贸易创造的收益就增长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分析不当,文章结构不是“并列式”,“先……再……最后……”,这是“层进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而技术无关紧要”错误,原文谈到,“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源泉是什么?根本性的也是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这个毋府赘言;二是分工、专业化和交换”“虽然两者都没有实现技术上的进步,但由于他们都生产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这就提高了整体产出水平”。可见技术很重要。
C. “是依靠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来指导的”错误,原文是“长期增长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西方理论。但这一理论的思想实际上与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开放实践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智慧”,据此可知中国的开放实践以及经济取得的长期增长是受传统智慧影响的,但不能说是依靠其指导。
D.张冠李戴,“对《淮南子》的思想做了补充”错误,结合“亚当·斯密讲的主要是‘以所工易所拙’,但还没有详谈‘以所多易所鲜’。后来,瑞典的伊·菲·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做了补充。他们强调了自然禀赋”可知,应该是“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补充”。
故选A。
4.C 5.D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表述有误,原文是“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可见,他们“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并不仅仅只是在文学创作中,只是在文学创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同时“轻视品德修养”与“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不是转折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D.“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错误,是为了论证玄言诗能够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玄言诗中体现的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正是其超绝才情的体现,而且“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错误,根据原文“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只是说“不可忽略”,且作者说的是“应该”研究这两种思辨,而非“必然”。
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错误,根据原文“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可见,他们的诗歌被视为玄言诗的原因是因为魏晋文人喜欢用山水等客观意象来表情达意,而陶渊明和谢灵运写的山水田园诗因其取材和他们类似而被认为是玄言诗。
D.“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太过绝对,原文只说“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只是认识其贡献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说采用了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认识到其贡献。
故选C。
7.A 8.A 9.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都要经历从外在层面切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二段为“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大多从外在的技术、器物层面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关系。”选项变成了“都要”。
C.选项偷换概念,由原文第三段“教育中生命个体的‘自系统’离不开社会‘超系统’的支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忽略社会这个‘超系统’”可知,教育是社会“超系统”中的子系统,而教育中的生命个体则是“自系统”,选项变成了“教育则是……‘自系统’”。
D.“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关系错乱,原文是“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特别重点强调了技术变革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观点”说法错误。文章强调的应是“技术之维与生命之维的交互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具有领导、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是否具有领导、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尺。”
C.“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就背离了未来教有行动的价值引领”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作为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质量并不足以促进未来教育的质的提升”可知,“尊重生命”本就属于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的部分内容,所以不存在“背离”。
D.“是要借助适应和运用技术来找回个体生命的独立性”于文无据。文中最后一段只有“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都要指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的表述。
故选B。
10.C 11.D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王筠的创作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错误,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小说系列的首部作品《长津湖》的题材,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为了证明‘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错误,结合“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可知,是为了证明“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
故选D。
12.B 13.C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只存在于相同的物体内”理解有歧义,原文第3段表述为“只能在其他动物体内发现”“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发现”。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A.“使语言风趣幽默”错,不是所有括号里的文字都有这一特点。
B.“说明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既有相似的构成也有不同的化学成分”错误。黄水仙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动植物的光受体并不相同。
D.“从发展的角度比较了人类的感觉和植物的感觉”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植物的视觉。
故选C。
14.C 15.A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高偏振精度,是太阳探测永远追求的目标”错误。曲解文意。太阳观测追求的目标不是“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偏振精度”,而是“看清演化的详细过程”“看清演化的空间细节”等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B.“如升级灵活、可持续性强”错误。张冠李戴,“升级灵活、可持续性强”属于地面观测优势。
C.“后者则取决于科学家对位置环境的准确把握”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目前科学家对于探测器抵达的位置环境只有相关推测,还没有很准确的把握”。
D.“世界各国奋勇争先”错误。从原文“据了解,当前国际太阳探测成为热点,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无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国家安全,太阳探测都是如此重要,已经成为各国天文学界、空间物理学界等领域的竞争焦点”等来看,“世界各国奋勇争先”于文无据。
故选A。
16.C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是因为她有先见之明,知道背上家里的那口锅去参军可以护身救命”理解有误,原文“老婆只觉得脸上无光,一急就把家里那口脸盆大的生铁锅给拔了出来”“背上,让它也跟你去打鬼子”“牛老大又惊又喜,想不到这口锅还成了护身铁甲”,牛老大的老婆并没有事先知道铁锅能救命,而是为了支持抗日、也着急丈夫手里没家什,就将家里的铁锅贡献了出来。
故选C。
17.C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却推动了情节的转折”不正确,这处情节没有推动情节的转折,吴伟并未因此而改变主意。
故选C。
18.C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20上’单纯”说法错误。从“20上”在卧铺里带着口罩以及参与贩毒可看出,此人绝不单纯。
故选C。
19.D 20.B 21.D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今者兴发不小”,“不小”作“兴发”的谓语,其后断开,排除AB;
“欲南迁中土”,“中土”是“迁”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
本句译为: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动静不小,但师出无功而返,让后人怎么看我?我世世代代居于北方,想把都城迁到中原。如果不想继续南伐,就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错误,从后文“当迁都于此”来看,应该是到了洛阳,而不是从平城出发时;由原文“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可知,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从南安王拓跋桢的话来看,李冲等人反对的是南伐之谋。
故选D。
参考译文:
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都城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常下雪,经常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文武大臣不愿服从,于是议论讨伐南齐,想借这个机会胁迫文武大臣(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卦,结果是《革》,文帝说:“‘商汤和周朝武王革命,这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没有什么卦象比这更吉利啊。”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你为何说不吉利?”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才说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变化莫测?”孝文帝变脸发怒地说: “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打击我军的士气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呢。”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文帝迎上去对拓跋澄说:“刚才革卦的事情,现在我应当再跟你说一说。刚才在明堂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人人竞相议论,阻止我的大计,所以用声色俱厉来恐吓文武百官罢了,想必您明白我的意思。”于是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的举动,确实不容易。只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迁徙到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将改变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我想趁此机会把都城迁到中原,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在中原择地而居,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常俗贪恋旧地,我这样做一定会使他们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要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做什么?”孝文帝说:“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啊。”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大雨连绵不止。魏文帝身穿战袍,手持马鞭骑马而出,群臣在战马前跪拜磕头。尚书李冲等大臣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您一个人想做。”文帝大怒,说:“我正想征服四方,希望统一天下,而你们这帮儒生,屡次怀疑我的大计。朝廷的斧钺有使用的时候,你不要再说了。”文帝晓谕群臣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动静不小,但师出无功而返,让后人怎么看我?我世世代代居于北方,想把都城迁到中原。如果不想继续南伐,就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当时众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洛阳的大计。
22.A 23.C 24.A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皇帝,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责求臣子正直!
“君”“臣”都是判断句的主语,其后可断开,排除C;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中“而”字表转折,前后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D;
“君自为诈”中“诈”是宾语,其后断开;“何以”是宾语前置句,不能断开,排除CD。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吏部管理一切官员的任免调迁”错,吏部管理文官的任免调迁,而武官的任免调迁归兵部管。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李神通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错误,原文是“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可知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故选A。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九月己酉,皇上当面决定开国勋臣的爵位和封地。于是各位将领争夺功劳,争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从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不会吝惜爵位和田邑,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大家都心悦诚服。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十分惭愧地退下。闰三月,壬申,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得到好十几把好弓,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有人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谁是奸佞小人?”那人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如果谁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说:“皇帝,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责求臣子正直!我正用诚信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即使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都有得失,希望不惜畅所欲言!”
25.C 26.D 27.B
【分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子奇”是“射”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
“剡蒿”做“为矢”的状语,故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
“中者喜”意为“被射中的人高兴”,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谓巡矢尽”意为“说张巡的箭没有了”,是一个动宾关系的句子,故在“中者喜”后断开,排除A。
本句翻译为:张巡想要射尹子奇却不认识他,就砍了蒿作为箭头,被射中的人很高兴,说张巡没有箭了,跑去告诉尹子奇,于是认出了尹子奇,让南霁云射他,伤了他的左眼,几乎要活捉他了。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再次跪拜”理解错误,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之意。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贺兰进明预测睢阳必亡”理解错误,原文是“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是不知道睢阳还存不存在。
故选B。
参考译文:
尹子奇凭借十三万兵力赶到睢阳,张巡激励将士昼夜苦战。张巡对将士说:“我蒙受国恩,所坚守的是为正义而死罢了。只是念诸君捐躯,以身肥沃了野草,得到的赏赐不能回报功勋,因此痛心罢了。”将士们皆激励请奋战。尹子奇用兵包围得更加危急。张巡在城中夜里鸣鼓整治部队,好像将要出击突围。敌人听到这个消息,一整夜都在戒备。天亮了,张巡才让士兵睡觉,停止击鼓。敌人凭借高楼俯瞰城中,没看到什么,于是就解甲休息。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直冲贼营,到了尹子奇的指挥旗下。营中大乱。张巡想要射尹子奇却不认识他,就砍了蒿作为箭头,被射中的人很高兴,说张巡没有箭了,跑去告诉尹子奇,于是认出了尹子奇,让南霁云射他,伤了他的左眼,几乎要活捉他了。尹子奇又发动攻势,睢阳城里没有粮食了,士卒们都饥饿疾病不能战斗,就被敌人包围。这时,贺兰进明在临淮,拥兵不救。城中情况一天天紧急,张巡就命令南霁云带领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到临淮告急。贺兰进明说:“今日睢阳不知道存亡,派兵去有什么益处?”南霁云说:“睢阳如果被攻陷,南霁云请求以死向大夫谢罪。况且睢阳被攻陷,马上就会累及临淮,这好像皮毛相依一样,怎么能不救!”南霁云观察贺兰进明终究没有派兵救援的意思,就离开了。敌人知道他们没有援兵,围攻得更加急迫。张巡他们商议弃城向东逃跑,张巡、许远谋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如果舍弃睢阳而逃,敌人一定会长驱直入,这是也没有江淮了。况且我们饥饿羸弱,也逃不掉啊。古代的战国诸侯尚且互相救助,何况我们是亲密亲近的军队,不如坚守来等待救援。”大家都知道必死,没有人叛变,所剩只有四百人。癸丑,敌人登城,将士困苦不堪,不能作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竭尽全力了,不能保全城池,或者不能报答陛下,死了应当做厉鬼来杀敌。”城就被攻陷了。张巡、许远一同被抓俱被抓。尹子奇问张巡:“听说您每次打仗都眼眶裂开牙齿咬碎,为什么啊?”张巡说:“我只想吃了贼人,但是力不从心啊。”尹子奇用刀撬开他的口看,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尹子奇认为他的行为符合义,想让他活下来。他的部下说:“他是一个坚守节操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士兵们的心,让他活着会成为我们的祸患。”于是把张巡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杀了。张巡将要赴死,脸色不改,从容如常。尹子奇把许远送往洛阳。
28.B 29.C 30.C
【分析】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沈酣昼夜”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意思是“昼夜畅饮沉醉”不能断开,排除AC;
“独……乎”为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本句翻译为:自天宝以来,公卿士大夫争相游乐饮宴,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理解错误。文中是代称皇帝。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述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理解错误。原文是“然实不能用也”,意思是“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
故选C。
参考译文:
二月,唐穆宗到丹凤门楼,大赦天下。事情完毕,在门内大摆歌舞、杂戏观看。皇上到左神策军队观看搏斗、杂戏。庚寅时分,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认为:“陛下应该请群臣对答,周到地问候,和颜悦色,使群臣进忠言好像追逐利益,讨论政事好像申诉冤屈,这样还不能达到太平盛世的从来没有的事。”衡山人赵知微也上疏谏言说皇上游玩狩猎没有节制。皇上虽然没有听他的,也不怪罪他。八月,皇上刚刚除掉孝服,就开始进行游玩打猎,赏赐无度。九月,想要在重阳节大摆宴席,拾遗李珏率领他的同僚上疏说:“皇上,因为陛下的年号还没改,先帝的陵墓还是新的,即使陛下采取以日易月的丧期,俯从人们的愿望,但《礼记》中写着服丧三年的制度,还应当在心里深切悼念。现在.邻国前来吊丧的使者才刚刚离开京城,朝廷派到各国告丧的使者还没有回来禀告。解除丧期的各种集会,都是为了平民百姓,陛下在后宫设宴,这样是不合适的。”唐穆宗不听。十月壬午日,群臣入偏殿,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向唐穆宗进言:“陛下宴乐过多,打猎出游没有限度。现在吐蕃侵犯边境,忽然有军机急奏报章,不知陛下在何处。(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即使宫内府库的收藏有结余,也希望陛下爱惜钱财,万一天下发生战事,不至于使官吏再重税搜刮百姓。”当时很久没有谏官入阁论事的了,唐穆宗对此开始觉得十分惊讶,对宰相说:“这几个是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于是派人犒劳他们,说:“应当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宰相都祝贺,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唐穆宗曾经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这真是国泰民安,足以令人欣慰。”丁公著说:“这不是好事,卑职感到会成为劳烦陛下忧虑的开端。”唐穆宗问:“什么缘故?”丁公著回答说:“自天宝以来,公卿士大夫争相游乐饮宴,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十一月,唐穆宗将要到华清宫去游玩,戊午日,宰相率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到延英门,多次上奏直言进谏,并且说“像这样,我们大臣应当随从”。宰相请求当庭奏对,唐穆宗都不听。谏官拜伏在延英门下,直到傍晚才退去。
31.B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动静结合”错误。不是“动静结合”,从“飞”“落”可看出两句均为动景。
故选B。
32.B
【解析】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故选B。
33.C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同时具有《诗经》中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错误。“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一句中的“空”指出杜甫才华投入到“笔墨”之中是徒劳无益的;唐诗在这里指杜甫的诗作,一个“非”字指出了杜甫的诗歌并未获得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
故选C。
34.B
【解析】
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纷纷射中隐藏的野兔和狐狸”错误,诗中没有体现这一点。颈联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故选B。
35.D
【分析】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想到了家人”错误,结合“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可知,诗人是送别之时就想到了家人。
故选D。
36.C 37.A 38.B
【解析】
3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日积月累”侧重强调积累;“与日俱增”侧重强调增长快。根据语境“获得各式古物藏品”需长时间,应该选“日积月累”,排除AD。
第二空,秘不示人:收藏起来不给人看。秘而不宣: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根据语境“坐拥奇珍”不给人看,应该选“秘不示人”,排除B。
第三空,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众星捧月:意思是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尊敬爱戴的人。根据语境“尊敬的荣耀”,应该选“众星捧月”。
第四空,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指各种各样的商人混杂,应该填“鱼龙混杂”。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亲眼耳闻目睹”不合事理,应删去“耳闻”,把“目睹”改成“看到”,排除CD;
二是成分残缺,介词缺失,可在“百万家私”前加上“把”或“将”,排除B。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和修辞的能力。
A.是设问,但第一个问号是提出问题,剩下三个问号是选择回答。
C.“表现了作者的厌恶之情”错误,据“欢乐、兴奋、得意”可知,曲解文意。
D.“注定就是充满危险终至失败的必然结局”错误,“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其实质是说偏执于收藏业,不后悔地选择。
故选B。
39.D 40.C 41.D
【解析】
3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没有注意到;疏忽。“忽视”强调主观上的因素,“忽略”则侧重真的没有意识到。根据语境强调非主观,此处应选用“忽略”。
第二空,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语境中说的是下结论太快,此处应选用“轻率”。
第三空,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征兆:征候;先兆。语境指从插图的广泛流传中看出,此处应选用“端倪”。
第四空,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语境没有对未来的预判,此处应选用“前所未有”。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
①关联词位置不当,两句话主语不同,应将“假如”放在“图画”之前;
②“突破”与“垄断”搭配不当,可将“突破”改为“打破”。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精英阶层”引号作用是强调。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D.表示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
故选D。
42.D 43.B 44.A
【分析】
4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前文的“文人交游古已有之”可知,括号内开头该填和交友有关的内容;由后文的“清代,女性作家结社现象开始出现并发展”可知,括号内结尾应填和朝代有关的内容。综合分析,只有D符合。
故选D。
4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凸显”:凸出显露,落脚点在出现上。“突显”:突出地显露,落脚点在显露出的事物特征明显上。语境指《红楼梦》中女性的才情借由诗社活动显露。应用“凸显”。
第二空:“佐证”:辅助的证据,对争议的事件提供直接的证明。“印证”:用事实证明或作为证据的事物。语境指《红楼梦》这部作品证明了“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应用“印证”。
第三空:“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语境指大观园虽是虚构的,但是是基于世俗的角度上虚构的。应用“与世隔绝”。
第四空:“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语境指大观园中的相关描写对文学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很大益处。应用“大有裨益”。
故选B。
4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在逻辑层面,“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程度比“大观园女子体现才情的舞台”更深刻,前者是文学艺术层面范畴,后者是作品本身的范畴,应将两者调换顺序,排除BD;
二是搭配不当,“体现才情的舞台”,应将“体现”改为“展现”,排除C。
故选A。
45.A 46.D 47.B
【解析】
4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誓死不当亡国奴”两处双引号表引用。
A.表引用。
B.表特殊含义。
C.表特定称谓。
D.表强调。
故选A。
4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威武不能屈”,强权暴力的威胁无法使其屈服。结合“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可知,此处是形容中国人民面对强权暴力的浩然正气,应使用“威武不能屈”。
第二处,“气势如虹”形容精神高昂,气势极其壮盛,好像可以贯穿长虹。“气壮山河”形容气概极其豪迈。结合“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可知,此处是形容豪迈的气概,应使用“气壮山河”。
第三处,“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百折千回”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结合后面“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可知,此处应是形容中国人民意志的坚强,应使用“百折不挠”。
第四处,“视如珍宝”形容十分珍爱,将其当成无价之宝。“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此处修饰“精神财富”,做定语,是形容这种“精神财富”的可贵,应使用“弥足珍贵”。
故选D。
4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面对……面对……面对……”都是排比;
“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使用比喻,将全民参与的战争比作“汪洋大海”;
“惊天地、泣鬼神”结构一致,是对偶。
没有借代、夸张、反复。
故选B。
48.D 49.B 50.C
【解析】
4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崖州民歌应该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句子应该为“崖州民歌是一种……的民间艺术形式”,排除AC。二是搭配不当,“描摹”与“真情”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抒发真情”。BD两项比较,“抒写……场景”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描摹”,排除B。
故选D。
4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陈陈相因:原意是仓库的粮食,逐年堆积起来。后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文中是说崖州民歌与祖国其他地方的民歌都是继承华夏文化而形成的,故此处用“一脉相承”。
第二处,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文中是形容崖州民歌吸引人的特点,表达的是赞赏的意思,应用“拍案叫绝。”
第三处,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此处是形容崖州民歌具有自己的特点,应用“别具一格”。
第四处,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
此处形容民歌的唱腔自然平和,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应用“行云流水”。
故选B。
5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崖州民歌的总的特点,而根据后文“五区片的唱腔自然平和……四区片的唱腔活泼灵动……”可知,这里是叙述崖州民歌在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特点,因此填入括号的句子应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前一个分句要阐明各地崖州民歌是有共同点的,后面的分句则要突出其因地区的不同又存在自己的风格,据此排除AD两项。
从前文“倾听崖州民歌,你能欣赏到一种美妙和谐之音,感受到一种平衡中和之美”可知,此处是描写的崖州民歌的美好,所以AB项中“崖州民歌的唱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之相矛盾,排除AB项。
故选C。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