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开学检测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一语文开学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

  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 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 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 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 而似一面面小镜片, 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 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 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 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 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但在人物创造中, 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 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 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 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 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 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 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 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3分)

A. 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

B. 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

C. 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

D. 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

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4分)

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去来

韩少功

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

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

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

“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

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

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

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

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

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

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

“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

“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

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

“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

“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

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

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

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 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

【注】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

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

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

D.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

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

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9.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仁,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

又求地于赵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①瑶,即智伯。②无恤,即赵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

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

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

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

D.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张孟谈与韩、魏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4分)

(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4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饯薛大夫护边

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

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

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

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

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要赏罚得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红楼梦》单项选择 本题共3小题,9分)

  1. 18.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她们依次是(3分)

①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A. 贾探春  贾惜春  贾迎春        B. 王熙凤       贾探春

C. 薛宝钗     史湘云        D. 林黛玉   贾巧姐   秦可卿

  1. 19.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善于运用谐音、谶语等手法,对人物的命运进行暗示。如贾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的遭遇命运原应叹息”;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又以灯谜谶语暗示四春的命运。阅读以下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A.       元春之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谜底是爆竹,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

  3. B.       迎春之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谜底是算盘,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

  4. C.       探春之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谜底是风筝,暗示她日后远嫁。

  5. D.       惜春之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玩物”。谜底是更香,暗示她日后出家。

  6. 20.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8. B.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9. C.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10. D.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___。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1.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 22.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表述错误)

2.B(A项“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表述错误。C项“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项原文为“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推断出”“具体”等表述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相矛盾)

3.A(绛珠仙草应是与林黛玉形象有“对应”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

4.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共4分。每点2分,对每个概念的理解,虽表述顺序不同,但要点明确,亦可)

5.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

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共6分。每点3分,符合文章特点、意思对即可)

6.D[A项,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B项,“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C项,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
7.C[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8.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1分)②“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1分)③“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1分)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1分)④“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2分)
10.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1.D[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12.B[少算纳税户数并非赵简子要求。]

13.(1)(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

(“陵”通“凌”,欺凌,欺压。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待,友善对待,友好相处。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那么)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会值得担心啊!

(“审”,详细考察。“审于才德之分”,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才德之分审”。“何……足”,固定句式,译为“哪里……值得,怎么……值得”。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先德后才”的道理。(1分)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仁德,欺凌他人、贪婪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1分)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1分)
【参考译文】
   
智宣子打算把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超过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
       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打算确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把它们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地记住它!”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两个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写的话;让他拿出竹简来,已经把竹简丢失了。问无恤,他却非常熟悉地背诵出竹简上写的训诫之辞;让他拿出竹简来,便从袖子中取出来呈上去。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有仁德,就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像剥茧抽丝一样搜刮财富,还是要我像修筑堡垒来做保障一样施惠保民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一样来做保障。”尹铎便少算缴纳赋税的居民户数。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方。”
       等到智伯治理政事,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中)有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有的人说:“邯郸城里储藏粮食与兵车、财物的仓库都很充足。”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这是尹铎宽厚对待百姓的地方,百姓一定会平和地(对待我)。”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百姓的锅灶淹没在水中,鱼蛙孳生,但百姓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暗地里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于是全部诛灭了智氏宗族的人,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司马光(评论)说: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作乱之臣,家族的败家之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的事多了。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因失去人才的事而值得担心啊!

15.C(这是一首饯行之作,征战的场面皆出于诗人的想象,而并非“真实情景”)

16.①运用烘托,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磅礴气势、军容的严整威武、战场上的长驱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形象。②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登山”“窥”“屈指”“计”等动词直接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共6分。每点3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8.A

19.D(佛前海灯)
20.A(B葫芦庙失火在英莲被拐之后;C此时黛玉父亲尚在人世;D黛玉进贾府是应贾母之召)

21.①是经验的结晶;②帮助你了解人生;③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每点2分,意对即可,超出字数每点得1分)

22. ①《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②《红楼梦》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③《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体验人生;④《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可以与时俱进。(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意对即可)
23
.作文

【审题提示】

理解五句话的意思,并找到与“幸福”的关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核心意思是:祸福相依,相互转化。这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朴素辩证法,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苦尽而甘来,否极而泰来,经历磨砺而幸福可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核心意思是:安于平淡、简单的物质生活,摒弃不符道义的“富且贵”,但孔子并不排斥优裕的物质生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核心意思是:兼相爱,交相恶。一正一反,指出天下人相亲互爱的意义。也照应当下热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包含三个层面:家人的健康平安、无灾无难,个人内心的光明坦荡、无愧无怍,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有英才可教,也有衣钵可传)。这是孟子心目中君子的三乐,平凡而至朴,却道出幸福真谛:家庭平安方可无忧,问心无愧得以安宁,教育天下英才则是享受,家庭温馨、自身修为、社会价值,俨然就是一个立体式的幸福构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核心意思是:心怀天下与苍生,勇担社会责任,即超越小我的高远的幸福观。与之关联的是责任担当、青年有为、大我之境等等。

再明确写作任务。作文要求中,提供了写作核心“幸福大家谈”,写作任务是向社刊投稿(没有特殊的格式要求,但写成议论文最佳),“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指定了写作范围,选两句且找到一定的关联为佳,选一句并拆解角度来写亦可,不必写三句或三句以上。

总的来说,就是选取一两句话,并指向“幸福”内核,不可脱离名言范围,也不可偏离幸福话题。

幸福在至简至朴处

古人诚不我欺。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好,孟子的人生“三乐”也罢,其实都在正告我们:幸福就在简单的家居日常,就是至朴的尘世之乐。

就像,你在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读到苏轼的那句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你一定会莞尔,而且心向往之。东坡居士的诗词总是那么熨帖人心,因为里面蕴藏着朴素的幸福:不需要美味佳肴,玉盘珍馐,一杯茶,一盘素菜,还原生活的本真,不就有孔子说的“乐亦在其中”?

就像,你在华灯初上的黄昏,褪去一身的风尘和疲惫,回到家中,室内是家人团坐,围炉夜话,窗外有月色正好,清夜无尘。陪父母聊会天,看孩子撒撒娇。然后,反躬自省,你是否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再然后,你会觉得,人间最好的幸福,莫过于这平凡的点滴。家人康健,门庭祥和,内心磊落,做人堂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样的幸福并不奢侈,却也可贵。

所谓大道至简,幸福不也如此?只是,在这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都市,我们的感官渐渐钝化了。总有很多人丢掉了本真的幸福。他们以为幸福一定附丽于金钱物质,又或是享尽奢华富贵才有幸福可言。可现实证明,这种幸福可能只是“欲望”而已。好比前一阵,人气偶像被爆私生活混乱,被全网群嘲,当红主播巨额偷逃税,被查封重罚。他们已身家不菲,收获无尽鲜花与掌声,可他们并不知足,而迈出了从“幸福”到“不幸”的一步。

所以,让自己变得纯粹点,把生活过得平淡些,把幸福想得简单些,幸福不会因此弃你而去。幸福来源于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来源于一饭一蔬,一颦一笑,来源于不轻松但始终萌生希望的生活,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安定与满足。在这个光速运转的时代,我们的确像作家王开岭所说的那样:“物的挤压使我们感到焦渴,像被挤干了最后一滴水的糙毛巾。”我们总有无法满足的空虚和无法宽解的惶恐。有人说,富人没有穷人过得开心,大概因为富人接触的物质世界太复杂,而穷人但凡得到一点生活的馈赠,便懂得雀跃欢欣,知足常乐。

幸福至简至朴,不分贫富,无论年龄。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孔子“乐亦在其中”所言不假,你也会明白,孟子“三乐”如此真切动人。不需去追那些过眼的繁华,也就不会陷入贪欲的迷网了。至此,你也可以潇洒地说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巡逻在自己生活的领地,寻找最简单至朴的幸福。当崭新的太阳升起,你大可看着大街上熙攘的人们,然后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

 “早晨是一只花鹿,踩到我额上,世界多么好!”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