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责”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表达了国家治理中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有许多与此类似的文化伦理。这些文化伦理的初创期基本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后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伦理派别。就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而言,主要有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家国同构三大内容。

以德治国。中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商朝的治国方案中就已有德治思想萌芽,其后得到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施仁政于民”“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思想都是对德治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董仲舒创立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更是将“天志”“天命”和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制政权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与现阶段治国理政中强调的德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立的。它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及其所有官吏都必须是道德高尚的或有道德的人;二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道德教育,重视老百姓“羞耻心”的培养;三是强调对老百姓实行“德政”。在当前国家治理的新征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以德治国思想,必将为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诚信爱国。儒家的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认为“民无信不立”;法家商鞅的“立木为信”……不同学派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中均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国家对普通民众诚信,国家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之前须与社会大众达成契约,并按照该契约予以执行。另一方面,它也强调民众诚信爱国的行为,要求普通民众对国家言而有信,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一种诚信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促成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生产生活氛围。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诚信立身、诚信立国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国家治理这件大事。

家国同构。“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稳定,社会才可能稳定。家庭不断放大,可以延伸为家族,乃至国家。因而,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家庭中存在的文化伦理也随之成为社会或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修身之道也即国家治理之道,帝王的修身之道更是与国家治理的成效息息相关,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在当前“小家庭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许多个体缺乏家国情怀,只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因而更应该重视和提倡明德和修身,并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功效。

(摘编自彭继红、向汉庆《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说最早揭示了德治的内容,并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B. 孟子提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继承先贤思想,对德治做了进一步阐述。

C. 董仲舒创立“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志”“天命”和道德相联系,是德治的重要来源之一。

D. 个人修身之道也关乎国家治理之道,故而《大学》强调自天子而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点面结合,开篇即肯定“责任意识”的价值,然后就古代文化伦理的主体内容展开阐述,条理清晰。

B. 文章第二段在梳理中国德治思想传统和指明古今德治思想的本质区别时,都采用了纵向分析的方法。

C. 文章阐述古代文化伦理的主要内容,均着眼于其对当前治国理政的现代价值,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D. 文章论据详实,在三个主体段的论证中,都准确征引了必需的史料,使引证论证成为其行文的重要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伦理派别,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

B. 为了弘扬正能量,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民众对国家守信,以诚信立身。

C. 当今许多人缺乏家国情怀,因而更应该提倡明德修身,并努力从个人修身之道走向国家治理之道。

D. 古代文化伦理强调普通民众的作用,现代国家治理也应重视文化伦理个体的人格塑造。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最早揭示了德治的内容”曲解原文。文中原句为“很早就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很早”与“最早”不能等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都采用了纵向分析的方法”错误。文章在指明古今德治思想的本质区别时,采用的是横向分点概括的方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于文无据,以德治国、诚信爱国和家国同构,应是各流派都关注的内容。

B.“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民众对国家守信,以诚信、立身”错误,原文内容为既要求国家对民众守信,也要求民众对国家守信,非单方面要求,更无主次之分。

C.“从个人修身之道走向国家治理之道”错误,原文说的是“个人修身之道也即国家治理之道”,二者并非由此到彼的过程。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作为世界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特有鱼类180余种。但是,现在的长江,生物资源正面临巨大危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为“无鱼”等级。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陈大庆介绍,他们在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调查中发现,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渔获物中四大家鱼不仅比重由20%以上下降至10%以下,而且优势年龄组也由3-4龄衰退至1-2龄。事实上,四大家鱼不只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资源动态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捕食,四大家鱼可以影响饵料生物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而影响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陈大庆称。“我国淡水渔业养殖量每年大概是三千万吨,其中一半是四大家鱼。而长江拥有全国最好的野生四大家鱼的鱼种,为了人工养殖的鱼种不致于退化,实现四大家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把野生四大家鱼的种群保护下来,这关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文宣告诉记者。

与四大家鱼面临同样困境,甚至更加危险的,还有众多大型水生生物。中国特有的“淡水鱼王”白鲟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资料显示,现在,鲥鱼、中华鲟,长江鲟、白鱀豚仍处在灭绝的边缘。“在长江流域,很多鱼类可能正排着队走向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说,“长江生态系统崩溃并不是骇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其后果非常严重。”

(摘编自新京报《长江的十年禁渔和“无鱼”困局》)

材料二: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的画面,即将从长江流城重点水域消失,而我国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即将开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禁捕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据于康震介绍,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

令行禁止应出重拳。确保“十年禁渔”取得实效,需要全面加大对非法捕鱼的打击整治力度,坚决消除非法捕捞隐患。今年以来,沿江各地持续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江上打、陆上堵、市场查”的高压态势,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的执法监管,彰显了禁捕退捕的决心,形成了强大震慑。

长江禁渔需要雷霆万钧之势,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健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的配套措施,巩固成果、持续推进,从相关部门到全社会的协调配合显得至关重要。实践表明,齐抓共管的意识越浓厚,执法能力和监管效率越高,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防护网就能织得越严实。

(摘编自环球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人民日报《长江禁渔要雷霆万钧,更要“十年磨一剑”》)

材料三:

长江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保障不仅是产业转型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系统工程。禁捕后,适龄的长江渔民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巨变。

经人社部摸排统计,截至10月23日,各地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已落实转产就业119481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4.44%。其中,通过渔业产业安置、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务农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落实转产就业57828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48.40%;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等其他渠道落实转产就业61653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51.60%。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退捕渔民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80%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转产再就业面临不少圈难。退捕渔民集中的重点县,要创新思路,组织退捕渔民成立渔业合作社,充分发挥长江渔民熟悉鱼的优势,利用退田还湖水面开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支持参与稻鱼综合种养等项目,拓展就地就近转产就业空间。要将退捕渔民纳入就业重点人群,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介绍、有组织劳务输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有相对固定收入。

协助巡护,变捕鱼为护鱼,既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一种创新,也是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个途径。目前,在长江多个重点水域,都有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协助巡护队参与长江保护。湖北省宜昌市落实禁捕资金5000多万元,结合江豚巡护项目,变捕鱼人为护鱼员,有效解决了当地渔民安置问题。

对就业困难的渔民,要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要通过政府补贴、补缴的方式,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对生活特别困难、悲病、无再就业能力的渔民,要加大救助力度,与扶贫、低保相衔接。

(摘编自央视网《推动转产——让长江渔民“端好饭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有4300种以上水生生物,然而现在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例如白鲟、中华鲟、白鱀豚等。

B. 长江曾是四大家鱼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苗种发源地,截至本世纪初,长江捕获物中四大家鱼的比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

C. 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意在逐步改善长江流域生物资源衰退现状。

D. 由于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长江流域正面临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的危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大家鱼的捕食直接影响了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这也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B. 根据长江“十年禁渔”规定,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可以捕捞,其他区域开始执行为期十年的生产性捕捞禁令。

C. 各地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从数据来看,退捕渔民更倾向于通过相对稳定渠道实现转产就业。

D. 退捕渔民存在年龄高、学历低等特点,这给转产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实践探索空间。

6. 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需要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请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D   

6. (1)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禁渔长效性政策文件,联合相关部门建立长效联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长江禁渔实行齐抓共管。

(2)加强执法监管。构建“江上、陆上、市场”全链条监管防范网络,持续保持对非法捕捞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消除非法捕捞隐患。

(3)落实安置保障。通过参加水产养殖、协助巡护等方式拓宽退捕渔民就业渠道。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然而现在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例如白鲟、中华鲟、白鱀豚等”错,原文材料一结尾段显示“中国特有的‘淡水鱼王’白鲟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资料显示,现在,鲥鱼、中华鲟,长江鲟、白鱀豚仍处在灭绝的边缘”,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中华鲟、白鱀豚濒临灭绝,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直接影响”错,从原文“通过捕食,四大家鱼可以影响饵料生物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而影响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得知不是“直接影响”;

B.“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可以捕捞”错误,由“而我国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即将开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禁捕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可见,此区域禁捕;

C.“退捕渔民更倾向于通过相对稳定渠道实现转产就业”错,“经人社部摸排统计,截至10月23日,各地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已落实转产就业119481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4.44%。其中,通过渔业产业安置、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务农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落实转产就业57828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48.40%;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等其他渠道落实转产就业61653人,占已转产就业人数的51.60%”,据数据,选择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渠道的退捕渔民多于通过相对稳定渠道就业人数。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和第二、四段“我国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即将开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禁捕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长江禁渔需要雷霆万钧之势,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健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的配套措施,巩固成果、持续推进,从相关部门到全社会的协调配合显得至关重要。实践表明,齐抓共管的意识越浓厚,执法能力和监管效率越高,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防护网就能织得越严实”得出答案(1)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禁渔长效性政策文件,联合相关部门建立长效联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长江禁渔实行齐抓共管。

由材料二第三段“令行禁止应出重拳。确保‘十年禁渔’取得实效,需要全面加大对非法捕鱼的打击整治力度,坚决消除非法捕捞隐患。今年以来,沿江各地持续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江上打、陆上堵、市场查’的高压态势,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的执法监管,彰显了禁捕退捕的决心,形成了强大震慑”得出答案(2)加强执法监管。构建“江上、陆上、市场”全链条监管防范网络,持续保持对非法捕捞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消除非法捕捞隐患。

由材料三“长江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保障不仅是产业转型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系统工程”“退捕渔民集中的重点县,要创新思路,组织退捕渔民成立渔业合作社……拓展就地就近转产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有相对固定收入”“协助巡护,变捕鱼为护鱼,既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一种创新,也是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个途径”“对就业困难的渔民,要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要通过政府补贴、补缴的方式,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对生活特别困难、悲病、无再就业能力的渔民,要加大救助力度,与扶贫、低保相衔接”得出答案(3)落实安置保障。通过参加水产养殖、协助巡护等方式拓宽退捕渔民就业渠道。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气鬼

【英】戴维·洛奇

战后,烟花爆竹极度短缺。战争结束后大家都说,战前的一切东西都重新会有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蒂莫西和德雷吉还有吴匹搜遍了附近地区,想找这么一家买烟花爆竹的商店。有一次他们还真找到了一家打着出售烟花爆竹广告的地方,可是当那人拿出货来的时候,却只有一种,都是响鞭。光有响鞭是没法搞一个像样的篝火节的。最后他们各买了两个。离11月5日篝火节[注]只有三个星期了。

他们仨对战前的篝火节都没有清晰的记忆,连年纪最大的德雷吉也一样。但是,他们全都记得对日作战胜利日之夜。那时,街道中心飞弹落下留下的弹坑旧址上燃起了盛大的篝火,焰火把天空映照得绚丽多彩。住在街尽头房子里的一个男人拿出了两整箱顶呱呱的烟花,说他攒了六年为的就是这个夜晓。正是在那时,他第一次得知了那些令他魂牵梦绕的名字——“菊之火”“罗马烛”“火山”“银雨”“鱼霄”“走私贩子”——在这些名字面前,“飕飕响鞭”听着假兮兮的,令人生疑。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蒂莫西、德雷吉和吴匹四处溜达着搜寻烟花爆竹,远离了他们平时熟悉的活动范围。德雷吉带着大家进入了一个私家高尔夫球场的车道上。蒂莫西不经意地四下张望着,突然猛地坐了起来。

“看!”他低声说道,简直无法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大约三十码以外,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有一个东倒西歪的木棚子,被高尔夫俱乐部的栅栏遮住了,从路上看不见。一块木板告示牌靠在一面墙上,上面光秃秃地写着“出售烟花爆竹”。

他们慢慢站起身来,默默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向棚屋走去。屋门开着,里面有一个老人坐在桌旁看报纸,一面还在吸着烟斗。他头顶上方贴着“禁止吸烟”的告示,已经褪了色。他抬起头看了看,从嘴里拿开了烟斗。

“呃——你这里没有烟花爆竹吧?”蒂莫西鼓起勇气问道。

“我有,还有点剩下的,孩子。想买点吗?”

这里的烟花爆竹是零卖的,不是装好箱整箱卖的,这对于他们来说最合适不过了。他们挑了很久,等到把钱花光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的路上,他们在每一根路灯杆下都停住脚步,打开纸包,确认他们的宝贝是真实存在的,好让自己放心。这整个事件就像是一场梦,或者是个童话故事,蒂莫西生怕他的烟花爆竹随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天傍晚,蒂莫西放学后一到家就拿出放烟花爆竹的盒子,数他的烟花爆竹。他把烟花爆竹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先按大小,然后按种类,再按价格摆放。他仔细阅读色彩鲜艳的商标,专心地琢磨已经模糊不清的说明:手持烟花爆竹时要戴手套,放在土里,退到远处,钉在水头柱子上。他鼓捣烟花爆竹时非常小心,漏出来的每一小点火药都会减弱其未来的辉煌,都使他心痛。

“说来说去,你怎么知道这些烟花爆竹还能放得响啊?”父亲问。

蒂莫西知道父亲是在逗他,但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了父亲的警告。“咱们得试放一个,”他严肃地对德雷吉和吴匹说,“看看是不是好的。咱们抓阄吧。”

“我不介意放一个我的。”德雷吉说。

“不,我想放一个我的。”吴匹说。

最后他俩一人放了一个。吴匹选的是“红色火焰”,德雷吉选的是“罗马烛”。蒂莫西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放个最便宜的。他们是在炸弹坑里放的。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短短几秒钟里,破砖碎瓦堆、扭曲的废铁、木板、锈蚀的水槽都被鲜艳夺目的色彩照得通亮。光焰散去后,他们在昏暗的路灯下眨巴着眼睛,大家都咧着嘴笑。

两人试图说服蒂莫西也放一个。他很想放上一个,但知道自己以后会后悔的,便拒绝了。他独自回到家中,拿出他的烟花爆竹,整晚坐在卧室里,数着它们,整理摆弄它们。

德雷吉和吴匹一旦开始动用了他们的存货,就无法约束自己憋到11月5日再放。开始的时候是每晚放一个,后来增加到两个,再后来是三个。蒂莫西固执地拒绝燃放自己的烟花爆竹,最多也就只能做一个被动的看客了。11月5日就该看他的了,那时,两手空空的德雷吉和吴匹就会高兴地看他来展示了。

11月4日晚上,蒂莫西后一次清点了他收藏的烟花爆竹。外面传来敲门声。

父亲去开门,是个大块头的警察。他向蒂莫西微笑着以示鼓励,但蒂莫西把盒子紧搂在胸口,两眼盯着自己的脚。

“我说,警官,”蒂莫西的父亲说,“我明白,如果这些烟花爆竹确实是偷来的——”

“确切地说不是偷来的,先生,”警察说,“不过也和偷来的差不多。那个老家伙直接破门进入储货棚,开起了店。”

“呃,你有权拿走这些东西,可是你知道小孩子对烟花爆竹有多着迷。他盼篝火节盼了多少个星期了。”

“我知道,先生,我自己也有孩子。可是很抱歉,这是我们能够追寻到的唯一一批,我们需要用来作为证物。”他转向蒂莫西,“孩子,你是不是恰好知道,你的朋友里有没有人也从那家伙手上买了烟花爆竹?”

蒂莫西无言地点了点头,努力忍住不要哭出来。“不过只有我一个人留着没放。”说着,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了他的面颊。

(有删改)

【注】篝火节是英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的11月5日举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小气鬼”为题,写了小男孩蒂莫西看到小伙伴一天天开心放烟花,却舍不得放掉自己的仅存烟花,性格过于小气的故事。

B. 作品中三个小男孩对抗战胜利之夜盛大的篝火和听闻各种烟花奇怪名称的回忆,写出了他们对烟花的喜爱和对篝火节的期盼。

C. 作者善用细节描写,蒂莫西数烟花、摆烟花、读商标、惜火药等细节真切自然,既生动表现蒂莫西心思细腻,又为后文情节逆转蓄势。

D. 三个孩子试放烟花的情节,叙述简洁,与买烟花的情节相映成趣,在展现孩子们可爱童真的同时,也显示了三个孩子性格的差异。

8. 蒂莫西从最初买烟花到烟花被没收整个过程,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小说结尾,警察要拿走蒂莫西格外珍爱的烟花作为物证。你认为警察的这一行为合理吗?请结合作品的主旨加以分析。

【答案】7. A    8. ①渴望:到处去找买烟花的商店。②遗憾:对比看到过的烟花名字,自己买到的两个响鞭有些“假兮兮”的。③兴奋:终于买到了自己想要的烟花。④珍惜:反复拿出来看,珍藏好,舍不得放掉。⑤坚持:别人都没忍住放了烟花,而蒂莫西一个也没舍得放。⑥难过:还没来及放的烟花,全被没收了。   

9. (1)合理。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卖烟花人的行为是非正常买卖行为,警察是特殊时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2)不合理。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孩子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烟花收藏烟花,警察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性格过于小气的故事”蒂莫西舍不得放掉烟花不是性格小气,而是因喜爱的烟花太少,倍加珍惜。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

对于蒂莫西的心理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

(1)渴望。从小说中“蒂莫西和德雷吉还有吴匹搜遍了附近地区,想找这么一家买烟花爆竹的商店”“蒂莫西、德雷吉和吴匹四处溜达着搜寻烟花爆竹,远离了他们平时熟悉的活动范围”等情节可以看出,蒂莫西和他的一帮朋友到处去找买烟花的商店,表现出他对烟花的渴望。

(2)遗憾。在四处寻找后,三个朋友只各买了两个响鞭,这与他们曾经在篝火节上看到过“令他魂牵梦绕的名字——‘菊之火’‘罗马烛’‘火山’‘银雨’‘鱼霄’‘走私贩子’——在这些名字面前,“飕飕响鞭”听着假兮兮的,令人生疑”,这充分表现出蒂莫西对没能买到钟意烟花的遗憾之情。

(3)兴奋。在经过多次找寻后, 他们终于买到了心仪烟花。“他们挑了很久,等到把钱花光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的路上,他们在每一根路灯杆下都停住脚步,打开纸包,确认他们的宝贝是真实存在的,好让自己放心”,从中可以看出蒂莫西的兴奋。

(4)珍惜。“每天傍晚,蒂莫西放学后一到家就拿出放烟花爆竹的盒子,数他的烟花爆竹。他把烟花爆竹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先按大小,然后按种类,再按价格摆放。……漏出来的每一小点火药都会减弱其未来的辉煌,都使他心痛”,从中可以看出蒂莫西对烟花的珍惜。

(5)坚持。在吴匹和德雷吉都放了各自的烟花后,蒂莫西却舍不得放自己的烟花,“两人试图说服蒂莫西也放一个。他很想放上一个,但知道自己以后会后悔的,便拒绝了。他独自回到家中,拿出他的烟花爆竹,整晚坐在卧室里,数着它们,整理摆弄它们”。

(6)难过。但蒂莫西的坚持不放烟花却最终换来了警察上门收走了所有的烟花。“蒂莫西无言地点了点头,努力忍住不要哭出来。‘不过只有我一个人留着没放。’说着,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了他的面颊”,这个结局让蒂莫西非常难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于警察的做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得出结论。

如果认为他的做法合理,可以从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卖烟花人的行为是非正常买卖行为,他未经过允许而进入烟花仓库而将其中的烟花卖给别人,这样,蒂莫西的烟花相当于是从小偷的手里买来的,这是不合法的,警察是特殊时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对蒂莫西来说有些残酷,但这中做法是合理的。

如果认为警察的不合法,可以从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孩子们对烟花已经渴望了很长时间,卖烟花的男子是公开在仓库售卖烟花,孩子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烟花收藏烟花,孩子们的行为并不具有违法性,警察在查清事情缘由的情况下不应该没收蒂莫西的烟花,警察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情感,所以,经常的行为并不正当。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几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B.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C.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D.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槐,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C. 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

D. 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珪向唐太宗建议,选拔公直良善之人审案执法,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唐太宗也认为人死不能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

B. 唐太宗认为如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会审。此法实行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

C. 张蕴古因私泄旨意,与犯人赌博,被处死于东市。事后,唐太宗认为死刑审核要提高到五覆奏,门下省应当奏报依法当死却情有可原者。

D. 高甑生因违令和诬告他人被判死罪,后遭流放。唐太宗认为应铭记其功劳,但不可赦免,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使有功之人放弃侥幸之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

(2)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想要以此来成就对他的考核。

(2)如果高甑生得以免罪,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

“漏泄”的宾语是“朕言”,“言”是中心词,“朕”是“言”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据”的宾语是“常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应该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错误,文中“几致刑措”的“刑措”,又作“刑错”,“措”,搁置,指无人犯法则刑法搁置不用。所以应为“几乎到了刑法搁置不用”。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核理”,核查审理;“狱”,案件;“成”,成就;“考课”,考核。

(2)“若”,如果;“觊觎”,存非分之想;“所以”,……的原因;“为此”,为了这个缘故。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死了就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现在司法部门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现在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得办案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人就增加俸禄,赏赐金帛,奸妄邪恶自然就会停止。”太宗下诏照办。太宗又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朝廷的俸禄,就要替国家分忧,不论事无大小,都应当注意。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这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主管官署又没有再复奏报告,于是很快就处决了他,这难道是为臣的道理?”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过五次覆奏。”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下来上奏。”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调遣,又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从宽处罚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秦王府的旧功臣,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必须遵守法律,处理事情必须一视同仁,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侥幸免罪的先例。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原来就跟随征战且有战功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一)

(宋)王安石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②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注释:①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騕褭:(yǎo niǎo)古骏马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

B. 诗歌前四句称赞王令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C. 全诗叙写与故友交往的回忆和感叹,似对故友倾诉衷肠,凄恻感人。

D. 诗人痛惜故友早逝,肯定其高尚节操和卓越才华,也感喟自身遭遇。

15. 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14. B    15. 运用了典故“运斤成风”,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表达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错。是回忆他们两人在江西会晤的情景,不是说“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以及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挥斤,意思是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人用“运斤成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诗人说“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是说王令去世之后世间再也没有如此“妙质”了,而我鼻端的污泥再也没有人能够运斤成风为我斫去了。“妙质”以及“挥斤”的典故表达了对王令才华的肯定,可惜天不怜才,“生死那知半路分”,这位“卓荦高才”就这样离世了;

而王令这样有才华的人不被世人了解,以至于“行藏已许终身共”,这个典故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

“无妙质”“罢挥斤”写出对故友的思念,失去知音的痛惜,以及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旋转风飞上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壮阔景象。

(3)《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木受绳则直    ②. 金就砺则利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④.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 亭亭净植    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砺”“利”“抟”“净”“植”“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最火的词,当属“元宇宙”三个字。尽管已经_______________,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_______________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多元的声音_______________,可以明确的一点是,(    )。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一些人挖空心思想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

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_______________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驾轻就熟  身临其境  屡见不鲜  空中楼阁

B. 耳熟能详  设身处地  屡见不鲜  海市蜃楼

C. 耳熟能详  身临其境  不一而足  海市蜃楼

D 驾轻就熟  设身处地  不一而足  空中楼阁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元宇宙虽然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但是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B. 虽然元宇宙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但是似乎拥有多种可能和广阔空间。

C. 元宇宙虽然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D. 虽然元宇宙拥有多种可能和广阔空间,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B. 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C. 无论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D. 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结合语境“今年最火的词”,应该用“耳熟能详”。

第二空:“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语境为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之感,用“身临其境”。

第三空:“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指多元的声音不止一个而是很多,用“不一而足”。

第四空:“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空中楼阁”,是指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语境为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虚无缥渺的事物,用“海市蜃楼”。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应该主语后面,排除BD。

由“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可知作者对元宇宙持审慎态度。“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比较符合作者的态度,而“但是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不太符合作者的态度,排除A。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有可能成为了”自相矛盾,根据语境,是假设的情况,删除“了”。

二是关联词“即使……都……”不能搭配,改为“即使……也……”。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先减少主食;然而,这种减肥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①,如果底座丧失了,也谈不上合理的膳食结构。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5%,是②,也是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谷类为主是中国人每日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所以,③。

对于长期不吃主食的人群来说,缺乏主食摄入会直接导致血糖水平降低,产生头晕、心悸、精神不集中等问题,严重者还会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脑细胞死亡的风险。长期以鸡鸭鱼肉等食物来代替主食饱腹的人群,易养成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习惯,将增加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高脂血症等疾病风险。更严重的是,不吃主食减肥还有可能引发肥胖。

膳食指南推荐成年健康人群的主食应该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每天每人应该摄入主食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新鲜薯类50-100克。谷类、薯类、杂豆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

20.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简述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0. ①主食是膳食平衡的底座;②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③每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   

21. ①因为长期不吃主食和以鸡鸭鱼肉代替主食,②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③所以主食应该多样、谷物为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到很多人呢说到减肥首先想到的是先减少主食,但实际上这种减肥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后文说到如果底座丧失了就谈不上合理的膳食结构,所以这里面将主食看做合理的膳食结构的底座,可填“主食是膳食平衡的底座”。

第二处,前面说到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5%,可见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可填“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第三处,本处用“所以”来连接,正是因为谷物为主是中国人每日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摄入足够的谷类食物,可填“每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概括主要内容并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说到长期不吃主食和长期以鸡鸭鱼肉等食物代替主食饱腹的人群会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

第三段说到膳食指南推荐成年健康人群的主食应该食物多样、谷物为主。

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来概括主要内容。所以首先原因是长期不吃主食和以鸡鸭鱼肉代替主食,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然后结果是主食应该多样、谷物为主。最后用“因为……所以”这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把句子组合起来。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22年1月1日,西安孕妇孙女士因身体不适,拨打120救助热线无人接听,后被110公安送到医院,又因无符合入院要求的核酸检测结果滞留候诊室,致使该孕妇8个月大胎儿流产。5天后,西安市卫健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此鞠躬致歉。

材料二:

2022年1月11日上午,深圳市某孕妇因未拿到核酸检测结果无法住院,在深圳市卫健委公众号留言求助。6分钟后,卫健委回复“电话发我”。约20分钟后,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检测结果上传,一小时后,孕妇得以顺利入住医院。

材料三:

2022年1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西安调研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嘱托,“优化看病急救流程”,“扩容分流急救热线”,“分类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疫情防控中的情与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阐明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共有三则材料。前两则都涉及到孕妇,但一个胎儿流产,一个在卫健委的干预之下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两个孕妇,不同结局,表面看是不同城市相关部门的执政态度、能力不同,实际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有没有以人民至上为执政理念,有没有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问题。材料三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必须要时刻牢记的;“优化看病急救流程”“扩容分流急救热线”则是具体措施;而“分类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是最终的目标。

当下疫情仍然呈现多点散发的状态,疫情将在很长时间内与我们同在,如何既保证疫情有效防控,又能保证人民生活正常秩序不受影响,基本权益不受侵害,这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下大力气解答的一道难题。

材料要求以“疫情防控中的情与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要突出“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既要遵守“理”,又要在“理”范围内讲“情”。这样才能正在做好人民的公仆。

写作时可以由前两则材料引出论点,分析现象背后的根源;然后可以展示当下疫情爆发的特点,分析疫情防控的难点,尤其是与人民基本就医需求之间的矛盾;接着以第二则材料中深圳卫健委的做法为例,论述在不破坏疫情防控原则的“理”之下应当讲“情”,把人民放在心中,切实采取措施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最后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如在严密何防控疫情的同时做好为人民服务,即做到“情”“理”兼顾。

立意:

1.切勿因疫情而冷漠无情。

2.既要讲“理”,也要讲“情”。

3.“理”是大前提,“情”是暖人春。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