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在文化欣赏习俗上,存在着雅与俗的认知转换过程。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文化的习俗不断自我总结提升,就成为了愈益成熟并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这是文化品类形成中的凝聚现象,是由俗而雅的过程。京剧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规律,京剧的前身只是安徽安庆一带田野山间的小腔小调,经过不断总结、捶打、磨炼,小腔小调最终演变为行当齐全、角色体系完备,唱念做打一套行当成熟的京剧。雅虽来源于俗,但在其脱俗为雅以后,似乎也就形成了与俗相互对立的关系。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文化的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享受雅的资格。雅俗间有了距离,甚至隔膜,形成了“高”与“低的分隔。比如,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以文字记录思想,情感和经验,但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功能提升,它逐渐离开了生活的原初出发点,愈益精致艰深,与大众间离。
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大众,这就是社会文化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是检验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准。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说白话、写白话文,就是要还原文化与普通人的关系,打破知识精英和庶民大众的精神隔离,进而解决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问题,这种还雅为俗的努力,客观上为文化的大众化做了奋争。文化是人类精神经验不断自我超越的产物,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社会要做的努力是将雅与俗的流动通道打通。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是对生活压力的纾解行为,但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而雅文化秉持清晰明确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意义抱有更多的尊重而非鄙视,对普通大众的文化旨趣更要学会汲取养分而非自视清高,那雅文化也就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戏曲、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今天的问题是,传播工具更为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目标也被分解得更加多层级化,因此更要思考如何实现时代所需的由雅而大众的俗化过程,我们需要警惕文化经典化后,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大众需求,自我隔离于尘世,从而失去了文化提升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警惕那种形式上高雅而内容媚俗的作品,比如那些基本放弃对历史走势正确定位的宫斗剧,会让人一步步地丧失基本的文化和历史判断力,这是最危险的“阵地丢失”。
由俗向雅,是文化演化的必然;而由雅及俗,又是文化的使命。雅俗分野,既是社会文化的真实生态现象,也是应该充满活力的生命交互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就更加健康,也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陈宇飞《雅俗是否天然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通过自我总结提升,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
B. 雅与俗之间存在着距离,形成了分隔,是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C. 在沉浸于俗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雅文化,这样才是文化更健康的状态。
D. 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促进了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先阐释雅俗的关系,再分析打通雅俗的通道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述逐层深入。
B. 文章通过民间小调总结提升演变为京剧的事例,证明俗是雅的源头,论证有理有据。
C. 文章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雅在俗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两种倾向,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俗到雅的转换和由雅而俗的回归,证明了雅与俗之间并非天然分野。
B. 打通了雅俗文化之间的流动通道,就能够使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C.《新青年》倡导写白话文,是知识分子为雅文化走向大众所做的努力。
D. 随着审美功能不断提升,绘画会与大众间离,这符合雅俗转换的规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 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
B.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摆脱传统束缚的来源。
C.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不易被人理解。
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
5.根据材科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B.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C.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6.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午 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
“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
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
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
“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
“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
“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
接下来是饮料。
“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
“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
“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
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
我点了芦笋。
“你不吃点吗?”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
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
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
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
“哦,我明白了。”
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
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用肉塞满了肠胃,”——她指的是我那一块可怜的羊排——“你什么也吃不下去了;而我只随便象吃点心一样地吃了点儿,我还可以享受个桃子。”
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我”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我”要吸取教训。
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
8.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我”在“她”用餐时的心理描写的作用。(6分)
9.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用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方式的一种,该方式从汉文帝开始。
B.昭穆,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墓地的排列次序,也指祖先。后泛指宗族关系。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之时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起复,指古代官吏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也指官吏降职或革职后重新被起用。文中取前一释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九龄少年聪敏,善写文章。张九龄年幼时便聪明敏捷,擅长作文;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被认为前途无量。
B.张九龄秉公守则,敢于劝谏。张九龄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而且还反对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C.张九龄富有谋略,深受信任。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故乡,被起用再次担任中书侍郎时,常有秘奏,多被皇帝采纳。
D.张九龄明察秋毫,富有远见。张九龄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就指出其有忤逆之相,将来必成祸患,应该借机除掉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4分)
(2)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题。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诗人选取了“晚照”“夕烟”等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
B.颔联以声衬静,高高的阁楼上传来清亮的下棋声,虽有声音,但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
C.颈联中,诗人说被贬到这里也没什么怨恨的,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又有一点自嘲之意。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由此转向悲伤。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对专注力做了强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舜与管仲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的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诗人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险阻与失意无奈。
(7)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均写漂泊天涯的境遇和老病孤愁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那个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对美的追求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美的历程》 ,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读物,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年轻人。该书自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之美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结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漫长而 ,的“美的历程”。冯友兰曾盛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同时也 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 ), 这使他的观点 ,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为了研究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17.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风靡一时 动人心魄 高屋建瓴 独树一帜
B.脱颖而出 动人心魄 微言大义 匠心独运
C.风靡一时 沁人心脾 微言大义 匠心独运
D.脱颖而出 沁人心脾 高屋建瓴 独树一帜
18.下列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B.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C.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D.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19.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通过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B.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C.为了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D.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PLOSONE》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新研究,试图解开一个从达尔文时代起便困扰着科学家们的谜题: ①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最普遍的说法是,斑马条纹在自然界中起到了伪装色的作用; ② ;还有的说这种独特的纹理能让斑马在野外辨认出同伴。但是,这些假设都被一个个推翻了:首先, ③ ,因为狮子视力并不好,在远距离时主要是靠听觉和嗅觉来发现猎物的。至于降温,对斑马和其他野生动物进行热成像测量后发现,斑马并不比身边的其他动物“更凉爽”。那么辨认同伴呢?事实上,纯色马可以直接通过脸和声音来辨识彼此,并不需要依赖条纹。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材料二: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我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我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当下的“全民偶像”。如疫情中的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在总分落后对手的情况下,最后一轮中跳出了比赛中从未尝试的难度动作,绝杀夺冠。
材料三: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请以“偶像与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英雄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B。A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不正确,原文是“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C项,“更要尊重雅文化”“更健康的状态”不正确,原文是“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没有“更尊重”“更健康”的意思。
D项,关系倒置,原文是“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表明“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促进了“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故选B
2. C。 C项,“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不正确,文中说了“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等,原文没有“对比分析”文析俗雅文化的来源、关系及相互转换。故选C。
3.B。 B项,“打通了……,就能够……”说法不正确。二者不是充分条件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应该用“只有……才”。故选B。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4.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材料一第一段中杜甫诗既写公孙大娘舞剑“动”——来如雷霆收震怒,也写了其“静”——“罢如江海凝清光”;材料二第五段写到“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B 项,材料一第二段说,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材料一第七段说,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C项,材料一第五和第六段分析张旭创作时“以头濡墨”和克莱因的绘画都强调“即兴”。另外,“不易被人理解”无中生有。D项,材料二第五段提到公孙大娘剑舞已失传,但从杜甫的诗和张旭的草书中可以感受到她优美的舞姿。
5.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作者观点含义的能力。
A项,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说,“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B项,材料一第十段说“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原文的观点是唐代的书法在不断传承与创新,才得以保存其强大的生命力。C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书法贯穿了舞蹈的精神。D项,“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错,材料二第六段指出研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审美共性”。
6.①书法与舞蹈有审美共性(书法与舞蹈是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感波澜,可以互相借鉴。②书法中蕴藏舞蹈的特质,《行草》系列舞蹈的编排者可以学习借鉴行书和草书的点画特色、造型变化、运动迁转等,从而取得审美突破。③书法爱好者可以学习《行草》系列舞蹈的气势、节奏以及神韵等,从而得到提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作者观点(重点语句)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1舞蹈和书法为什么可以互相借鉴?②《行草》系列舞蹈借鉴了书法中的什么?为什么能取得成功?③书法爱好者可以从《行草》系列舞蹈借鉴什么?
①可以从材料二中1.2段中找到以下信息: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②可以从材料二第4段中找到以下信息: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尤其是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③可以从材料二第5段中找到以下信息: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
如考生从材料一中寻找信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A.“插叙”错,小说先从两人多年后在剧场偶遇写起,然后回忆起两人第一次午餐的情景,可见小说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而非插叙。
8.①对人物,刻画出“我”的心理变化,塑造了“我”经济不富足,又爱面子的形象;②对情节,串连起了吃饭过程,使情节更具整体性;③对主题,表现我的虚荣,烘托“她”的贪婪,突出人性批判的主题。(每点2分)
9.①首尾照应,揭示了开头“几乎认不出她来”的原因,突出人物变化之大。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故事结局出乎读者的预想;但女读者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的行为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③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暗示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每点2分)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0.C【解析】"九龄以才鉴见推"意为张九龄凭借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句意完整,"见"在此处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推"意为被推崇,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右拾遗"是官职名,即"赵冬曦"所任官职,其间也不可断开。
11.A【解析】"汉文帝"错,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故是从汉武帝开始。
12.C【解析】"被起用再次担任中书侍郎时,常有秘奏,多被皇帝采纳"错,根据"说卒后……多见纳用",可知张九龄是在其母亲去世前,第一次担任中书侍郎时,常有秘奏且多被皇帝采纳。
13.(1)官爵,是天下的共用之器,应该把德行声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得分点∶"公器"(共用之器)、"劳旧"(有功劳的旧臣)各1分,大意2分】
(2)李林甫本就没什么学问,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
【得分点:"以"因为"、为……所……"(被)、"知"(赏识)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大加赞赏,说:“这个孩子一定前程远大!”(张九龄)考中进士,授任校书郎。张九龄凭借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定他们的等级次第,前后数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任中书令。论谱叙辈两人为同一宗族,张说特别亲近器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任用两省录事主书以及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加授张九龄特进官阶,破格授予他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起草诏书,张九龄告诉张说说:“官爵,是天下的共用之器,应该把德行声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那么讥议毁谤就会兴起。”张说说:“荒谬的言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制令一出,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务,曾经推荐张九龄(认为他能)胜任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两次升迁任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秘密陈奏,多被皇帝采纳。不久遭逢母亲的丧事回到故乡。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守丧期未满而被重新起用任中书侍郎。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的法律处置(他)。皇帝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凶恶的本性难为改变,面有忤逆之相,我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诛杀他,希望能断绝后患。”皇帝说:“你不要用王夷甫识石勒的典故,错误地伤害忠诚贤良的人。”于是释放安禄山回到藩镇。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就没什么学问,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帝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罢免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帝一定会问:“他的风采仪态能够像张九龄一样吗?”张九龄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人往来友爱和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友之道始终不改变,很受当时的人称道。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诏褒扬追赠,追赠他为司徒,并派遣使者到韶州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14.D项,“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情感由此转向悲伤”错误,尾联中,诗人看到被贬之地的风光像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就如同在蜀江边的家乡一样,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旷达。
15.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前两联选取了“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②直抒胸臆。诗歌后两联写诗人被贬远地却不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风景优美,如同家乡蜀地,在这里可以找到家乡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
【解析】写诗人被贬远地后却没有太多的忧伤,诗作倒更像一首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可知诗人通过“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夕阳的余晖静静照在乔木上,前村升起炊烟。阁楼上传来清亮的棋声,还在早霜之前诗人已闻到新酿美酒的味道。直抒胸臆,“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可知诗人觉得被贬谪到此地,无须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的风光像蜀地,这里很像蜀江边的家乡,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随缘自适、乐观旷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16.(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杜鹃啼血猿哀鸣 杨花落尽子规啼
(8)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完全显现。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此处主语是作品,应选“风靡一时”。动人心魄:动人心弦(激动人心:非常动人)。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此处形容“美的历程”带给人的感受,应选“动人心魄”。高屋建筑: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在现代汉语中可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微言大义:意思是包含在精微语言中的深刻道理。此处强调李泽厚基于全面透彻把握基础上的高度的总结概括性,应填“高屋建筑”。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匠心独运: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此处指观点独到,应填“独树一帜”。
1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衔接的能力。分句陈述对象是李泽厚,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排除BC;后文中揭示“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可以确定此处李泽厚要在历史背景中寻找风格与审美的成因。故选D】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语病,是关联词使用错误。前后应分别为手段与目的关系,把“为了……而”改为“通过……来”。排除CD。二是介词“对于”使用错误,应该为“与”,突出美与各因素的相互关联。排除A。故选B】
20.①班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②也有人说条纹能够帮斑马降温③条纹伪装对狮子没什么作用(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文段可知,此文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二句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对斑马条纹作用的三种假设,第三到五句为第二部分,一一对前文的三种假设进行驳斥。①处,根据横线后的问号和后文“最普遍的说法是……作用”“还有的说.....同伴”,可知此处在问斑马条纹有什么作用,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斑马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横线前后的分号,可知此处同样是对斑马条纹作用的假设,再结合后文“至于降温……斑马并不比身边的其他动物‘更凉爽’”,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也有人说条纹能够帮斑马降温”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横线前的“这些假设都被一个个推翻了”和“首先”,可知此处是对第一个假设“斑马条纹在自然界中起到了伪装色的作用”的驳斥,再结合后文提到的狮子发现猎物的方式,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条纹伪装对狮子没什么作用”之类的语句。
四、写作(60分)
21.略。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