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19级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对新时代伦理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探索。

首先,该书着眼于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异质文化的频繁交往既为文化整合敞开了大门,也加剧了文化的冲突。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交锋的几率急剧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得不应对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异质文化曾一废有着自己清晰的地域边界,而全球化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的空间限制,让文化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共处同一语境的现象已成为常态。伦理冲突则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打牢伦理价值基础,是防止不良伦理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伦理建构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当代中国伦理学》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方向,从基本原则的提炼到伦理秩序的构筑,无不彰显社会主义伦理本质。

其次,该书立足民族伦理传统,注重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特质,这就决定了引导中华文明道德生活的理念必须源于民族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智慧。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民族独有的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已然散发出夺目光彩。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民族伦理道德的重大检验。我国疫情防范及时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与中华民族“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对此,该书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源流予以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当代中国伦理学虽然需要西方伦理理论的参照,但本质上源自民族道德生活以及所积淀的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

最后,该书直面国家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担当。学术研究必须对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该书没有寓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勇气。该书系统建构了涵盖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伦理体系框架,旨在为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完备方案。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通讯、网络支付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失真等道德失范现象也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该书从道德原则、机制等层面对网络伦理问题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兼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成为该书的显著特点,这也让该书散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时代的进步,注定会产生新的伦理话语,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必然是开放和动态的体系。《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我们迎接新的道德生活。

(节选自张宵《<当代中国伦理学>展现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B.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汇、碰撞成为常态。

C. “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等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在新冠防疫中展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D. 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该书以解决问题的精神积极回应网络伦理问题。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别从“凸显社会主义伦理底色”“立足民族伦理传统”“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三个方面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

B. 第二段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论及伦理冲突,再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进行伦理建构的必要性,逻辑严密。

C. 文章在评述《当代中国伦理学》的过程中,既有相关理论的阐释,也有实例进行印证,二者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除介绍《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特色外,还在首尾两段分别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了该书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为此我们有必要打牢伦理价值基础,防止不良伦理文化对我们的侵蚀。

B. 《当代中国伦理学》立足于民族伦理传统建构伦理体系,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

C.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会产生,伦理学研究如不能与时俱进,将可能失去生命力。

D. 解决当下“共享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伦理学》中获得一些启发。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错误,“边界”缺少限定,从原文来看应为“地域边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错误,文章并非“由表及里”进行论述。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结构,不是递进结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推断有误。原文说“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可见,外来理论可以成为本图理论的借鉴。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如期开讲。本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南宁、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在授课中,航天员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太空授课“硬件设施”有很大升级。天宫一号的内部活动空间只有约15立方米,而现在空间站仅核心舱就达50立方米,“教室”更加敞亮,也说明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之快和进步之大。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柔性展示了中国航天实力。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如果应用到军事领域,威慑性不容小觑,如果应用到导航领域,实用性有目共睹。简单说,太空授课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只要坚持,我们所收获的要比现在的投入要多得多。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圆满完成》)

材料二:

太空授课最重要的意义当然是未来!为了技术的未来,为了中国航天的未来。在同学们心中播下航天梦的种子,便是意义所在。如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正上演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张舒琪就是其中一位。8年前,她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对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今年,她成为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

前不久,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其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

本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由航天领域的专家、教育专家及一线物理老师等组成,所呈现的授课内容,都是经过他们多次讨论论证精挑细选的,目的是接续“播种”,让孩子们拥抱未来。从世界范围看,太空教育已成为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太空课堂项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太空授课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材料三:

美国对航天科普的重视由来已久。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是航天人的使命所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太空授课计划。1986年1月28日,美国小学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走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计划为她的学生上一堂太空课,尽管“挑战者”号的失事让麦考利夫带着她的梦想逝去,但她的后继者、同为教师的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变国际空间站为课堂,是迄今唯一一位进行过太空授课的美国教师,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

除了太空授课,其他航天科普也很丰富,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展品囊括了从莱特兄弟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到二战各式战斗机;从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到苏联“联盟”号飞船的整个人类航空航天史。这里没有“请勿触摸”“请勿拍照”的警示,有的是给予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

(摘编自环球时报《美国学生的“太空课”》)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年12月9日的太空授课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等神奇现象,重点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B. 从15立方米,到50立方米,太空授课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升级,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进步。

C. 本次“天宫课堂”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D. 美国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太空授课,但受到“挑战者”号失事的影响,直到后来芭芭拉·摩根才完成了太空授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应用到军事或者是导航领域,将有利于实现该技术的转化利用。

B. “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学生们八年前参与的太空授课,这是该装置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

C. “天宫课堂”授课活动离不开授课专家组中专家、老师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本次的授课内容。

D. 在博物馆给予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将有助于激发青少年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6. 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重视太空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太空授课有助于航天未来发展。太空授课需要较高的航天技术,这些技术虽然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总体来说,收获比投入更多。②太空授课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它能激发青少年的航天兴趣,为航天未来接续“播种”,培养航天人才。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重点讲解”无中生有。文章只说“……,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没有“重点”一说。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该装置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错误。原文说“前不久,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其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由此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柔性展示了中国航天实力。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如果应用到军事领域,威慑性不容小觑,如果应用到导航领域,实用性有目共睹。简单说,太空授课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只要坚持,我们所收获的要比现在的投入要多得多”,由此可知,太空授课有助于航天未来发展。太空授课需要较高的航天技术,这些技术虽然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总体来说,收获比投入更多。

“本次‘天宫课堂’……目的是接续‘播种’,让孩子们拥抱未来。从世界范围看,太空教育已成为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太空课堂项目”“演示……,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由此可知,太空授课是连接青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它能激发青少年的航天兴趣,为航天未来接续“播种”,培养航天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压碎的心

丁玲

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太原商务印书馆的橱窗里,就陈设过一个模型。平平跟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然而,这天一早,平平从梦中醒来,又梦见火车,火车却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倒在地上哭;很多中国人,外祖母也好,哥哥也好,隔壁的叔叔也好,大家都怕得缩到一团,他伤心地哭着,哭着哭着就醒了。唉,难道这么多爱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怕日本人的么?

但不久妈妈进来了,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替他穿衣服;他心里又感到了温暖,用小手在妈妈的脸上画来画去,他正想告诉她一些话,外祖母却走进了房间,外祖母把没有牙齿的嘴努了一努,妈妈就丢开平平,到柜子里摸摸索索,收拾了一包东西,宝贝似的,小小心心递给了外祖母,甚至橱头上一床新棉被也让外祖母拿走了。于是妈妈在平平眼中顿时又变得矮小了,她的头发不整齐。脸皮很黄,脚太小,喜欢说话,她是一个无用的东西。平平生气到想打她一下,他决不再理她,冲到外边玩去了。

随便走到哪里,他都感到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家里人少了好些,静肃得使人生怕,哥哥姐姐也跟着外祖母家的一些人不见了。吃过早饭不久,有几个穿灰衣的人来了。妈妈把平平关在大舅母的房里,妈妈也不出去,就让外祖母一人同那几个人说话,把上房边房都空出来让给他们住。平平先也很怕,后来看看那几个人很和气,比舅舅待外祖母还好,外祖母都笑了,于是平平就挣着跑出来偷偷地看,他知道他们是兵,那些兵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唱歌给他听,他们互相扭做一团打着玩。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不放心,慢慢他就自然了,觉得很新鲜,而且把早上来的郁闷心情给忘了。

妈妈也走出院子,时时喊着平平,可是他不答应她。

黄昏的时候,灰衣的兵越来越多了,并且有许多穿黄呢大衣的。他怕穿黄衣的人,妈妈说那黄衣是日本人的,他们家上房就住了两个穿黄衣服的,不过他们进房就把黄衣服脱了。里边还是一样的灰衣服,他胆子才又大了一点,他仍跑去看,那些人就又殷勤招待他。

现在平平有了好朋友了,就是住在上房的陈旅长。陈旅长穿的衣服是日本兵穿过的,他的皮鞋,也是日本兵穿过的,他还有一把长刀,是日本军官的;他还看了陈旅长的马,一匹又高又大的日本马,那马却可怜地望着平平。平平成天在旅长房里玩,他从不禁止他顽皮。每到吃饭,旅长一定找他一道吃,无论房子里有多少人。平平看得出,凡是来这里的兵士,不管穿灰衣黄衣,都非常爱旅长。因为有他在这里就可以不怕日本人,于是平平也有了个决心,他一定永远挨着他的朋友,并且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做靠山,他居然公开反抗他的妈妈了:“我不要你,你没有用处,我要跟他们走。”

现在他不怕日本人了,他也成天谈日本人的事,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兵了,他可以跟陈旅长去打他们。他过了几天最快乐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跟着他们去开会,他也跑上了台,陈旅长在台上演说。脚底下全是人头,在那些拥挤的人头中,吼出雷样的喊声和震天的鼓掌,他感到他伟大起来了。

陈旅长在这里住了三天,那天晚上他听说第二天要走的消息,但他的朋友却否认了。到了夜晚他回房的时候,他的朋友还送他到院子里,嘱附他好好地睡,嘱咐他明天再来谈打日本人的故事。

但是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为一种不舒服的声音弄醒了。妈妈打着哭腔说:“一切事情,自己小心吧,做娘的也顾不得你了,当兵还是一条出路。你跟陈旅长,我是很放心的,若不是平平太小,一道去我倒愿意,只是我们母子,唉,我们到底还有见面的日子没有呢?”

平平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又看见了可怕的日本人,他们坐着火车来了,他不能让日本人来杀他,他要当兵去,他要跟着陈旅长,他觉得只有在军队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一下他被一个巨大的力量抱着了,他感觉得有一群人围着他,他不管,拼了力气去哭,无论是什么爱抚都变成了可憎的东西了,直到他哭得太疲倦了晕了过去才停止了抽噎。

不久他恢复了知觉,房子里静悄悄的,他清楚了一些,从手指缝里看见了妈妈,妈妈靠在他身旁,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他忽然了解了妈妈,原谅她一切,他一头撞到她怀里,听见妈妈的心的跳动,当妈妈扶起他的头来时,他的眼被泪水糊着,已经看不清她的面目了。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平平的恶梦开头,既能凸显主人公对日本人的恐惧和憎恶,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 妈妈收拾东西时候的谨慎小心让平平感到自己受到忽视,这也影响了平平的心情和对妈妈的态度。

C. 小说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反复等手法,表现了陈旅长送别平平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平平的关爱和不舍。

D. 小说以小见大,以平平这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抗战这宏大背景下一个小家庭的悲欢故事。

8. 小说标题“压碎的心”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塑造“平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压碎心,主要指小说中母亲、平平等人渴望幸福的心愿被战争压碎,以此折射出侵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对百姓心灵的刺激。②对平平而言,他向往火车的童心因梦中日本人的凶残而被摧残;他渴望与陈旅长一起生活的愿望因对方出征而破灭。③对母亲而言,她渴望一家团圆、一心关爱平平的心愿,因战争而破碎。   

9. ①运用了较多的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使得形象真实可信。如平平“对火车模型的向往”“大声地哭泣”“公然反抗妈妈”“不穿衣服往外跑”等细节。②借助其他人对平平的关爱来进行衬托,妈妈、陈旅长等人是以大人关爱小孩的心态来关爱平平的,增加了“平平”这一形象的真实感。如“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陈旅长从不禁止他顽皮,带着他去参加会议”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C.“突出了他……不舍”分析错误,画线句只是一个大人对小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不能表现陈旅长对平平的不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目含义的能力。

“压碎的心”,指小说中相关人物内心痛苦,愿望破灭。具体为小说中母亲、平平等人渴望幸福,但侵略者发动的战争使母子分离,使朋友告别,压碎了他们的心愿,一个“打着哭腔说……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一个“哭得太疲倦了晕了过去”以此折射出侵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对百姓心灵的刺激。

对平平而言,“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然而,又梦见火车,火车却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他向往火车,但火车上的日本人的凶残摧残了他充满童心的梦想;“陈旅长在这里住了三天……那天晚上他听说第二天要走的消息……他要当兵去,他要跟着陈旅长,他觉得只有在军队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他渴望与陈旅长一起生活,而陈旅长要出征去打日本人,他的愿望因此而破灭,内心痛苦不堪。

对母亲而言,“你跟陈旅长,我是很放心的,若不是平平太小,一道去我倒愿意,只是我们母子,唉,我们到底还有见面的日子没有呢……妈妈靠在他身旁,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她渴望一家团圆但不得不送别人子;她想一心关爱平平,但生活的磨难让她的心愿难以达成,她美好的心愿因战争而支离破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能力。

平平是个小孩子,文中“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冲到外边玩去了……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他不管,拼了力气去哭……” ,他“对火车模型的向往” “大声地哭泣”“公然反抗妈妈”“不穿衣服往外跑”等细节,运用了较多的符合孩子的身份和性格的细节描写,使得形象真实可信;

“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替他穿衣服”“那些兵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唱歌给他听”“陈旅长从不禁止他顽皮,带着他去参加会议”,借助其他人对平平的关爱来进行衬托,妈妈、兵们、陈旅长等人是以大人关爱小孩的心态来关爱平平的,增加了“平平”这一形象的真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和)四年十二月,吴主扬声欲至合肥,(魏)征东将军满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吴寻退还,诏罢召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吴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六年十二月,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满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乃整军趋杨宜口。吴人闻之,夜遁。是时吴人岁有来计。满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青龙)二年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等将万余人向襄阳,将军孙韶等向广陵、淮阴。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帝从之。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地有所必争也。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

(摘自《通鉴纪事本末·吴侵淮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B. 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C. 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D. 宠以/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疏,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

B. 尚书,初为宫中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以后多为六部的长官。

C. 襄阳,是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为古代兵家常争的军事要地。

D. 壬寅,古人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此处为纪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主孙权扬言攻打合肥,却在魏集结兵力之时退兵而还。魏帝中计下诏停止调集军队,后听从满宠建议才得以破除吴军的诡诈计谋。

B. 陆逊率吴军进攻庐江,满宠反对火速救援,认为庐江有精兵强将,正好借机将敌军一网打尽。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连夜撤军逃走。

C. 满宠以为合肥易攻难救,主张在城西借助险要地势另立新城。然而,此计因为可能引来敌军的大肆侵略,所以最初并未被魏帝采纳。

D. 吴军大举来犯,魏国先派疑兵迷惑敌军,后魏帝御驾亲征,稳定军心,加之满宠募壮士毁坏吴军攻城器械,多方合力迫使吴国撤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

(2)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所以有能力却要向敌人显示没有能力,用(获得)小利来使敌人骄傲,这就是说表面现象和实际情况不必完全对应一致。

(2)骑兵到达合肥之后,增多他们的旌旗和战鼓,并在城下炫耀兵力,引出敌军后,再切断他们的退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满宠认为:“现在敌人大规模进兵,不战而还,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一定是先假装退兵,迷惑我们也罢兵,然后乘虚再来,攻我于不备。”上表请求不要停止备战。

“大举”修饰“还”,“而”表示前后是修饰关系,所以应在“还”后面断开,而不应在“举”后面断开,排除AD。

“乘虚”修饰“倒还”,是后置状语,所以应在“虚”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错误。“上疏”并非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古文中常见“上疏乞骸骨”可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错误。“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中的“这一消息”指的是“满宠带兵赶往杨宜口的消息”,而不是满宠的计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故”,所以;“示”,给……看;“骄”,使……骄傲;“骄之以利”,介词结构后置句,用(获得)小利来使敌人骄傲;“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判断句,这就是说表面现象和实际情况不必完全对应一致。

(2)“多”,增多;“曜”,炫耀;“曜兵城下”,省略句,并在城下炫耀兵力;“拟”,切断。

参考译文:

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二月,吴王孙权扬言要攻合肥,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调集兖州、豫州的军队,将他们全部集中起来。不久,吴军就退兵,魏明帝下诏停止调集军队。满宠认为:“现在敌人大规模进兵,不战而还,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一定是先假装退兵,迷惑我们也罢兵,然后乘虚再来,攻我于不备。”上表请求不要停止备战。十几天后,吴军果然再次来到合肥城下,未能攻克城池,引兵而退。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十二月,吴国大将陆逊率军进攻庐江,有人认为应该火速去救援。满宠说:“庐江虽然小,但有精兵良将,防守的话可以坚持较长时间。而吴军下船登陆,行军二百里来攻庐江,后方空虚。现在应该允许其冒进,怕的是他们想撤走我们来不及追。”于是整顿军队,赶往杨宜口。吴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夜撤军。吴国每年都有进犯魏国的计划,满宠上书魏明帝说:“合肥城南临长江、巢湖,敌人如果围攻合肥,能够占据水路,发挥水战优势;我军援救时,则必须先攻破大部分敌军,然后才能解围。敌人来去都很容易,而我军去救援很困难,应该调出城内的军队,在城西三十里的地方,有十分险要之地可以依托,另建新城固守。”将军蒋济却认为:“这样做,既是向天下人显弱,又是看见敌人烟火就自毁城池,是不攻自破。一旦如此,敌人会更加大肆掠夺。”魏明帝没有采纳满宠的建议。满宠又上书说:“孙子说用兵必须诡诈,因此有能力要向敌人显示没能力。用(获得)小利来使敌人骄傲,这就是说表面现象和实际情况不必完全对应一致。”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策很好,于是魏明帝下诏采纳满宠的建议。魏明帝青龙二年五月,吴王(孙权)率军进驻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号称有十万大军。又派陆逊等人率领一万多人向襄阳进发,将军孙韶等向广陵、淮阴进发。(魏国)散骑常侍广平人刘邵认为:“敌人刚到,专心攻城,士气旺盛,可以先派遣步兵五千,精锐骑兵三千,作为先头部队进发,一路上大张旗鼓,制造声势。骑兵到达合肥后,多设旌旗战鼓,在城下炫耀兵力,引出敌军后,(再转到敌人背后),截断其退路。敌人闻听我大军前来,骑兵又截断其后路,必定震惊逃走,不战自破。”魏明帝采纳了刘邵的建议。魏明帝说:“先帝在东部设置合肥,在南面把守襄阳,在西边固守祁山,因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命令将士们坚守城池,我要亲自前往征讨。”秋季七月壬寅(十九日),魏明帝乘龙舟东征。满宠招募壮士,焚毁了吴军攻城的器械,此外,吴军官兵大多患上疾病。魏明帝离合肥还有几百里,用来迷惑敌人的先遣部队已经到达。吴王孙权原以为魏明帝不会亲征,得知他率领大军将到,就撤军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①

顾炎武

居然濩落②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③。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注】①初度:此处解释作“生日”。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②濩落:沦落失意。③河清: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

B. 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

C. 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

D. 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

15. 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情感表达上,本联所的情感由首联的低沉转向昂扬,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②结构安排上,本联承上启下,“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理解错误,“可能”应该作“能否”解。尾联的意思是,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能力。

首联意思是:想不到沦落失意理想落空,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像漂荡浮萍一样度过了今生。这一联是顾炎武对过往人生境遇的总结,表达了他对理想失意、漂泊无定、时光匆匆的感慨,情绪低沉。

颔联,前句化用伍子胥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路途遥远,我也不必为将要日落而愁苦。“远路”喻指反清复明事业;“日暮”喻指自己进入五十之年。诗人知道反清复明任重道远,但也不为自己已进入暮年而忧愁。他进入老年也仍然始终希望恢复故国。“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表达出了反清复明之心并不因年老而终了,明知希望渺茫但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意思。所以,情感表达上,首联情绪低落,颔联则转向昂扬,自勉自励,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

颈联,情绪上承首联。“黄鹄”和“青骢”分别用来比喻明朝的遗民文士和抗清勇士。诗人一方面是描摹自己的漂泊状态,一方面则暗喻反清斗争情势。“黄鹄”本应高飞九天,这里却在山影里飞翔,意谓自己与反清的文士们一起常进行隐蔽的斗争。“青骢”本应在边塞奔驰,但他对听到“青骢别塞”之声却习已为常。“青骢别塞”喻指抗清武装逐渐瓦解。

 尾联,在情绪上上承颔联。意思是说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

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颔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屈原为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他即使被肢解也绝不会改变志向。

(2)《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选择老师时不应看其年龄大小,地位高低,“______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富有理趣,既表达了诗人的登山体会,又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理想抱负。

【答案】    ①.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②. 岂余心之可惩    ③.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 道之所存    ⑤.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⑥.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犹、兮、惩、受业、畏、自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淀粉是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其重要性________。上亿年来人类唯有依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方式获得有限的粮食淀粉。________目前,全球仍有超过1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粮食安全仍是未来重大挑战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产生了大胆的科学设想:如果人类不再靠天吃饭,粮食由土地种植转向工厂制造,粮食危机还存在吗?如今,这颇具科幻色彩的梦想,在科学家们________地研究下,有望变成现实。前不久,通过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人工合成淀粉的生产效率高,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不依赖农耕就产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望______更多贫困国家的民众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由于成本较高,人工合成淀粉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言而喻    截止    殚精竭虑    助推

B. 有目共睹    截至    处心积虑    助推

C. 不言而喻    截至    殚精竭虑    助力

D. 有目共睹    截止    处心积虑    助力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才能实现产业化

B. 我们要实现产业化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C. 要实现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D. 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就能实现产业化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不久,天津工业生物所通过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B. 前不久,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C. 前不久,通过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D. 前不久,通过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天津工业生物所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不言而喻,不用解释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指所有的人都看得见,形容十分明显,常指直观的事实或表现,多用于形容具体的事迹。本处指淀粉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选用“不言而喻”。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本处指到目前,但是时间并没有结束,所以选用“截至”。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劲心思,褒义词;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本处指科学家费尽心思地研究,应该用褒义词,所以选用“殚精竭虑”。

助推,协助推动,帮助推进;助力,帮助。本处是指帮助解决问题,所以选用“助力”。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括号前的句子陈述主体对象是“人工合成淀粉”,A、B的陈述对象是“我们”,可以排除;

D.“还要……就……”关联词搭配错误。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通过天津工业生物所运用化学与生物催化相耦合的方法”成分残缺,介词居于句首,导致句子缺主语,应当将“通过”去掉或者置于“天津工业生物所”之后,排除A、C;

二,“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首次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语序不当,“首次”应当作为状语修饰“实现”,应当置于“实现”之前,排除D。

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   ①   。

人人都有情绪,这很正常。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生闷气会带来诸多危害,“气死人”可不是开玩笑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   ②   ,“气呼呼”一词常用来形容生气的状态,因为人在生气时,呼气会浅且重,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有效调节情绪。研究还发现,一些抚摸的动作也可舒缓情绪,如拍胸、拍手、摸肚子等。还有闻香法,中国古代讲“君子佩香”,英语中也有个表述叫“闻一闻玫瑰的芬芳”,这说明香气   ③   。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划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它可以受人控制    ②如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③可以安抚情绪   

21. 把“情绪”比作水,对待情绪,也应像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堵”是压抑情绪,“疏”是调节情绪,这表达了作者对情绪的观点;该比喻化抽象为具象,表达生动形象。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前后正好是两种不同的观念,此处应结合“它不受自己控制”来写,说明它可以受人控制,故可填“它可以受人控制”。

第二处,前文说“其实,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我们后文要介绍方法,结合后文的“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有效调节情绪”,此处可填“如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第三处,前文说“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情绪”“……也可舒缓情绪”,都是在谈论“调节情绪”的话题,紧接着说“还有闻香法,中国古代讲‘君子佩香’,英语中也有个表述叫‘闻一闻玫瑰的芬芳’”,说明这是在谈论“香气”与“情绪”的关系,故可填“可以安抚情绪”。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情绪”,喻体是“水”,比喻词是“像”,此处把“情绪”比喻成水,告诉我们对待情绪,也应该像治水一样,应该疏通不应该堵住。“堵”相当于是在压抑情绪,“疏”相当于是在调节情绪,这鲜明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待情绪的观点。

此处运用比喻,把“情绪”描述得生动形象具体,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表达更有感染力。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涌动着机遇与挑战,影响着未来的走向。前路漫漫,到底怎么前行?有人主动破局,果断前行,在革新中抢占先机,捷足先登;有人静观其变,追本溯源,在坚守中不忘初心,后来居上。

请结合材料,以“革新与坚守”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当下的局势,提供背景,这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有机遇也有挑战,引出如何前行这一问题;接着列举两种做法,一为破局前行,在革新中抢占先机,一为静观其变,在坚守中不忘初心,引出“革新”和“坚守”的话题。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以“革新与坚守”为主题写文章。考生需要明确“革新”和“坚守”各自的内涵,明确二者的关系,思考如何革新,为何坚守。

“革新”和“坚守”,这一对命题看似矛盾,实则统一。革新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传统也不能没有革新,因为传统失去了革新就失去了生命力,只有不断地革新,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当然没有传统的革新也是肤浅的。可以说传统是革新的基础,革新是传统的新生。联系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个“革新与坚守”的问题。小到吃饭穿衣,大到政治经济,以及与我们中学生的未来密切关联的高考、升学、就业,都涉及到“革新与坚守”的问题。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道德、信仰的坚守,否则这个民族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漂泊者,就会被其他民族所同化;但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又离不开革新,离不开对先进的政治、文化、科技的吸纳,否则,这个民族就只能生活在过去,甚而被现代文明淘汰。一个人也是这样,他要有自己所坚守的做人原则,不能随波逐流;同时又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心胸,有革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公民。

把握好“革新与坚守”这两方面的关系,写作本文就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了。至于在文体的选择上,应该说议论文更好写一些。“关系型”的作文一般来说更适宜于议论文的写作。因为议论文会更注意阐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很好地照顾到两个方面而不会有所偏废,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思辨性和说服力。但记叙文也并非无用武之地,结构上可以试一试双线结构和对比的写法,或表现抱残守缺者的没落,或表现盲目求新者的碰壁,文化、艺术、生活、经济、政治、教育等题材均可涉及。

立意:

1.在革新中前行,在坚守中传承。

2.追本方能溯源,革新才能居上。

3.谋远思变,破局革新;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