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华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语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
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像《初日》那样的诗,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 境”。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诗(文学)和画的分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溪白石出”一诗虽为好事者所补,但把它和王维其他诗作放在一起,亦可以假乱真。
B. “空翠湿人衣”虽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但好的画家可以完全表现这种意味和感觉。
C. 诗画虽各有不同,但能把对方完全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扩展其表现力和表现范围。
D. 王昌龄《初日》诗用“云发不能梳”暗示在晨光入户、杨花满地之景中有一位女子存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苏东坡对王维《蓝田烟雨图》的评价引入话题,展开对诗与画关系问题的探讨。
B. 文章通过对王昌龄《初日》诗和门采尔一幅油画的对照分析,论证了诗与画的共性和区别。
C. 文章举伦勃朗的油画和元人山水画的例子,意在论证画里本来就有诗,画作是可以抒情的。
D. 引入论题后,文章先论证诗和画的同和异,最后强调诗画圆满结合是谓“艺术意境”。
3. 根据原文内容及含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描绘了一个客观境界,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属于“无我之境”。
B. “巴山夜雨涨秋池”“月移花影上栏杆”中“涨”和“移”两个动词所涉及的时间变化是很难在绘画作品里直接表现出来的。
C. 诗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生动,画中有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可见一流的诗人和画家也是无法消除画和诗的区别的。
D.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句话不可以用来论证绘画和诗歌的关系。
【1~3题答案】
【答案】1.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虽为好事者所补”分析错误。原文中引文为“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意思有人这样认为。作者也说“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B.“但好的画家可以完全表现这种意味和感觉”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可知,好的画家可以设法表现这种意味和感觉。
C.“但能把对方完全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可知,诗画虽各有不同,但能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论证画里本来就有诗,画作是可以抒情的”分析错误。根据“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可知,文章举伦勃朗的油画和元人山水画的例子,意在论证画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抒情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据原文“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可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句话是可以用来论证绘画和诗歌的关系的。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求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 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予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 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 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 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C. 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 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 你从张桂梅的事迹当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从事业心与责任心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4~6题答案】
【答案】4.A 5. B
6. 事业心:①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②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责任心: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错误。从原文“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来看,张桂梅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错误。应该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根据文意“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可知选项内容早在2007年就实现了,而这次专访的目的应该更广泛一些,在于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选项表述狭隘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由“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分析可知,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
由“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分析可知,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由“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分析可知,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龚州石
蒙福森
明朝成化十一年三月,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他带着两名随从、一个书童,坐一叶扁舟,沿江南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没过几日,古城龚州将近,陈文瑜走出船舱,伫立船头,眺望两岸景色。杏花烟雨,桃红柳绿,陈文瑜诗兴顿起,吟道:“龚州平原小路斜,两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
至龚州渡口,下船登岸。码头上,早有县丞丁大典带着县衙一干人等候已久。
寒暄毕,陈文瑜抬头看见岸边不远处,隐约有一庙宇,气象巍峨,问道:“丁大人,这是什么地方?”
丁大典答道:“此渡口名曰将军古渡,那寺庙叫伏波寺。相传,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交趾,路过此地,其时天色已晚,不知江水深浅,大军踏江而过,安然无恙。军队驻扎岸边,次日清早,才惊见江水之深,若非神助,岂能渡过?邑人感念上苍,遂建庙立碑,年代久矣。”
陈文瑜打发众人先行回去,至寺庙。寺庙果然气势不凡,香火鼎盛。寺中方丈了然大师闻知来者乃新任知县,敬茶让座,奉为上宾。
聊天中,陈文瑜得知了然大师佛法高深,擅占卜,通晓术数和阴阳八卦之术,遂笑问自己前程。了然道:“大人学识渊博,文采风流,更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自然前程锦绣,官运亨通。”
陈文瑜笑了笑。暮色降临,他告别而去。
陈文瑜到任,白天理政,晚上读书,转眼一月有余。
一日,陈文瑜独自一人微服外出。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陈文瑜出了龚州城,到了郊外的江边。
岸边,有人拿着铁揪铁针在低头寻找着什么。远远看去,这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
陈文瑜颇觉惊奇。此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正是农忙时节,该插秧种豆了。可一路走来,不少农田抛荒,杂草丛生。有的田地,即使有人耕种,也是妇孺老幼在忙活,青壮年男人去哪儿了?
一问,原来他们在寻找奇石。
“奇石?啥奇石?”陈文瑜问。
一个老人告诉他,几年前,韩雍率军平定大藤峡侯大苟之乱,路过此地,龚州知县向他进献了一块奇石。韩雍转送给了上司。不久,朝廷的达官贵人盛传龚州产奇石,广西知府每年向他们进献大量奇石。此后,龚州百姓再无宁日,被逼没日没夜地寻找奇石。可是,哪有那么多奇石啊!送上去的石头,很少有遂知府大人心意的。如此,轻则责罚鞭打,重则坐牢杀头!
陈文瑜倒吸了一口冷气。
当得知陈文瑜就是新任知县后,他们纷纷跪倒,哭诉道:“请大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
陈文瑜眼含热泪,一一扶起他们,问:“近来可否找到了奇石?”
“找到了一块,请大人过目。”
陈文瑜掀开红布,但见此石通体雪白,晶莹剔透,如一幅画: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有一纹路,似一枝红梅,虬枝峥嵘,树影扶疏,几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尽情绽放,仿佛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白一红,相得益彰。
“此石起名了吗?”陈文瑜问。众人摇头。陈文瑜道:“不如就叫‘踏雪寻梅’吧。”
那天晚上,陈文瑜的房间里一直亮着灯。他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几日后,陈文瑜吩咐丁大典留守县衙,他要亲自将此石送至省城。
在江边,正欲登船,陈文瑜意外地遇到了然大师。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不知怎的,怅然若失。
陈文瑜默然不语,良久,拱手作揖,告别了然,登船而去,孤帆一片,渐行渐远。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他如轻拂的江风,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离开了到任仅仅月余的龚州。
此石送到京城后,辗转送入了皇宫,嵌在御花园里。一日,皇上带众大臣观赏,见石头上有蚂蚁在蠕动,近前一看,隐约聚成一行字:佞臣苛政,百姓遭殃;民间疾苦,谁人可知?
皇上龙颜大怒,下令彻查送石者。
陈文瑜和广西知府被捕入狱,不久就被杀了头。朝廷诏令:“龚州地处蛮荒之地,少有教化。其地石质低劣,不得再入宫廷京畿重地,违者杀无赦!”龚州百姓如释重负,跪倒江边,哭声震野。
史载,陈文瑜临刑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风雨交加。那场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几成泽国。
(摘自2020年11月《小小说选刊》,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丁大典向陈知县介绍寺庙的来历,讲述汉代伏波将军的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 陈知县上任不久,独自微服私访,得知龚州百姓疾苦后,彻夜辗转反侧,暗思救当地百姓于水火之策。
C. 小说以“龚州石”为题,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全篇紧紧围绕着题目来叙述故事,刻画了陈文瑜的形象。
D. 最后一段写道“史载……几成泽国”,补叙了陈知县临刑时的天气状况,从侧面突出他的壮举惊天动地。
8. 小说两次写“了然大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其语言特色。
【7~9题答案】
【答案】7.C 8. ①情节结构上,为后文写陈文瑜舍身救民的情节蓄势。第一次写了然大师给陈文瑜占卜前程,为后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次写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时,“怅然若失”,与第一次和后文陈文瑜送石被杀的情节呼应,并形成强烈对比,把小说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②人物塑造上,写“了然大师”两次面对陈文瑜的不同反应,与结尾部分照应对比,从侧面突出了陈文瑜不凡的胆识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歌颂了他舍身为民的浩然正气。③表达效果上,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有力地刻画了陈文瑜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
9. ①句式之美: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如“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②风格之美:典雅优美,充满诗意,如“江风吹拂,衣衫飘飘”,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等。③遣词之美:巧用成语,简洁凝练,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风和日丽”“晶莹剔透”“辗转反侧”“如释重负”“风雨交加”等。④修辞之美: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这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全篇紧紧围绕着题目来叙述故事”理解有误,小说的开头部分并未围绕题目来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两次写到了然大师,但都十分简练。第一次写了然大师给陈文瑜占卜前程,“大人学识渊博,文采风流,更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自然前程锦绣,官运亨通”,这一占卜中“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评价为后文陈文瑜舍身为民请命的行为作了铺垫。第二次写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时,“怅然若失”,了然大师曾认为陈文瑜是个好官,但看到他亲自去送奇石,对他感到失望,这一情节与小说结尾陈文瑜舍生取义的情节呼应,并形成强烈对比,让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并一步步将其推向高潮。
了然大师对对陈文瑜的不同反应,与陈文瑜的最后结局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强化了陈文瑜为了百姓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行为,从侧面突出了他不凡的胆识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歌颂了他舍身为民的浩然正气。所以这两次对了然大师的描写,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最后,在表达效果上,这两个情节的加入,让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让情节更加起伏跌宕,避免了短篇小说情节单一刻板的弊病,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同时,这两个情节在刻画陈文瑜这一形象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是一篇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这从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说独具特色的语言。
首先这篇小说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有句式之美。如文中“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长短句的错杂运用,让小说犹如一首长诗,富有韵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次,小说所描写的场面典雅优美,充满诗意,如“江风吹拂,衣衫飘飘”,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等。这些描写简练整洁,文字不多,但呈现给读者的是优美的画面感,增加了小说的美感。
再次,小说中大量使用成语,既让小说文字简练,又让内容饱含意蕴。如文中对“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风和日丽”“晶莹剔透”“辗转反侧”“如释重负”“风雨交加”等成语的使用,有的用四字就描绘出当时的风景,有些则用简单的文字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成语的运用让小说呈现出简洁凝练之美。
最后,小说中善用比喻,如“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这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等。这些比喻非常好的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化抽象为具体,让小说的表达形象生动,充分体现出修辞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乙酉,上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具释其义以对,且曰:“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上深善其言。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上悦,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又曰:“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又曰:“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耳而听于无声。”上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应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B. 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C. 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D. 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男:唐制,民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者为中男,满十八岁为成丁,二十一岁为丁。
B. 冕旒(liú):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帽顶有个版,版前悬挂穿上的玉珠叫做旒。
C. 高拱:拱手礼,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两手互握合于胸前。
D. 乡党:家乡,乡里。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合而成为乡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颖达在解说《论语》时,趁机劝谏唐太宗:帝王内心丰富,认识清晰,但外表应该表现得谦虚静默,不可卖弄聪明,刚愎自用。
B. 魏徵反对唐太宗征兵时征召未满十八岁的中男,理由是看起来健壮高大不足以作为征兵的标准,这违背了满十八岁方可入伍的规章制度。
C. 张蕴古进献《大宝箴》,规劝唐太宗对百姓应扶危济困,不可做贪图享乐的昏君;虽然人至察则无徒,但应保持内心清醒有远见,看到表象下的本质。
D. 张玄素以隋主独断专行,不信任群臣,导致群臣畏手畏脚为鉴,劝谏唐太宗要善于选人用人,注重考察赏罚,如此则国家可以轻松治理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
(2)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10~13题答案】
【答案】10.B 11. C 12. B
13. (1)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
(2)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全国的繁杂事务,即使得失各半,错误弊病也不少,臣下阿谀奉承,君上被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内修建九重壮丽的宫殿,居住的也只不过是能容纳两条腿的地方,那些昏庸的人不知道这些道理,(却)用琼玉装饰亭台居室;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也只不过吃几口合口味的东西,只有那种狂妄迷乱的人,才把酒槽堆积得像山丘一样,用大池贮存美酒。
“所居不过容膝”“所食不过适口”结构相同,且成对称形式,因此这两句句意完整,中间都不能断开,故排除A、D。
“瑶其台”和“而琼其室”是两个连续并列的行为,结构完整,句意通畅,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拱手礼,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两手互握合于胸前”解释错误,“高拱”指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是安坐时的姿势。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理由是看起来健壮高大不足以作为征兵的标准,这违背了满十八岁方可入伍的规章制度”于文无据。原文中魏徵反对的理由是“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也就是兵在精不在多,不用将年龄不足的男子征召入军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让”,责备;“中男壮大者”,定语后置句;“诈”,欺骗;“妄”,胡乱,虚报年龄。
(2)“借使”,即使;“乖谬”,错误弊病;“谀”,阿谀奉承 “不亡何待”,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乙酉日,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说:“《论语》上说‘有能力的人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这如何解释?”孔颖达回答时详细解释了它的意思,并且说:“不仅平民是这样,帝王也应这样。帝王内心蕴含丰富,思想清晰,外表却应该表现得深沉静默。如果身居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炫耀自己的聪明,恃才凌人,掩饰错误,拒绝劝谏,那么下情不能上达,这是自取灭亡之路。”太宗很赞赏他的话。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中男虽然没到十八岁,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以至于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逸避兵役。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军队在于统率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男丁,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者来增加虚数呢?”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并赏赐魏徵一口金瓮。前幽州记室、在中书省当值的张蕴古,向唐太宗进献《大宝箴》,书的大意是说:“君主受命于上天,是为了济助危难,扶持困顿,所以是以一人治理天下,不是让天下奉养一人。”又说:“修建九重壮丽的宫殿,居住的也只不过是能容纳两条腿的地方,那些昏庸的人不知道这些道理,却用琼玉装饰亭台居室;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也只不过吃几口合口味的东西,只有那种狂妄迷乱的人,才把酒槽堆积得像山丘一样,用大池贮存美酒。”又说:“既不要什么事都默默不闻,黯然无知,也不要对什么事情都察问细致,一清二楚,即使冕旒遮蔽眼睛,却能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看到,即使黈纩堵塞耳朵,却能在无声的世界里听到声音。”太宗赞赏他,赐给张蕴古丝绸,任命他为大理丞。唐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回答说:“隋朝君主喜好自己打理各种事务,不委任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接受命令去执行而已,没人敢违背君主的意思。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全国的繁杂事务,即使得失各半,错误弊病也不少,臣下阿谀奉承,君上被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谨慎选择群臣,分别委任他们处理国家事务,自己安坐帝位,清静平和,考察群臣执事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施刑罚赏赐,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另外,我观察隋末天下混乱,其中真的想争夺天下的人也不过十多个而已,其余的不过是想保全乡党妻儿,等待出现有道的明君而归附。由此可知,百姓希望天下大乱的很少,只是君主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罢了。”太宗很赞许他说的话,提拔他为侍御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悔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疏枝横玉”“小萼点珠”写出了梅花开放时的清姿和俊采。
B.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蕴丰富,风格自然典丽,在咏梅诗中独具特色。
C. 其中颔联与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同样突出了梅花开放时节的独特性。
D. 诗人惜花爱花,所以发出了“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的感叹。
15. 陆游等人咏梅花,多以梅花自比,着重抒情;这首诗却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梅花的品格。请你就此作简要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A 15. ①从诗歌的颔联来看,梅花最先开放,香在百花之先,而不与百花竞艳,冷艳幽香、温馨高洁;②从诗歌的颈联来看,梅花傲雪凌霜,为报春消息,不怕冰峰摧折,不怕寒雪埋藏,品格高贵;③从诗歌的尾联来看,梅花懂得自己命运,花开花落自有时,并不会因玉笛吹弄而早谢。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疏枝横玉’‘小萼点珠’写出了梅花开放时的清姿和俊采”错误,“疏枝横玉”意为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小萼点珠”意为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写出的是未开放的梅萼的俊采。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意思是“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这是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与百花竞艳,冷艳幽香、温馨高洁;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说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傲雪凌霜,为报春消息,不怕冰峰摧折,不怕寒雪埋藏,品格高贵、坚贞不屈的精神;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梅花懂得自己的命运,东君会为梅花作主,花开花落自有时,并不会因玉笛吹弄而早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表达作者的惆怅苦痛,当时就情绪惘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题答案】
【答案】 ①. 所守或匪亲 ②. 化为狼与豺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⑤. 此情可待成追忆 ⑥.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匪、豺、啸、渚、惘然。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_______________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二者,天然即_______________,仿佛唇齿,仿佛伴侣。
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这_______________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志。《说文》云:桥,水梁也。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关系。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非_______________。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
( )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而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
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寒,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定势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空谷足音
B. 定式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人迹罕至
C. 定势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空谷足音
D. 定式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人迹罕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门婚事,这份爱情,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水的嫌弃,还是桥之背叛?
B. 这门婚事,这份爱情,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
C. 这份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水的嫌弃,还是桥之背叛?
D. 这份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夫寡娘,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
B. 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犹如鳏寡孤独。
C. 剩下的,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寡孤独,更是皴裂的沧桑。
D.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犹如鳏夫寡娘。
【17~19题答案】
【答案】17 B 18.D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定势”,确定的发展态势。“定式”,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
此处语境是指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的,所以应该用词语“定式”。
第二空处,“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结合后面“仿佛唇齿,仿佛伴侣”可知,此处形容亲密相处,所以应该用成语“耳鬓厮磨”。
第三空处,“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琴瑟和谐”,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妇)。
此处形容“姻缘”,应该用成语“天造地设”。
第四空处,“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少有人到的地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此处语境是指此处并非是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应该用成语“人迹罕至”。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考虑“爱情”和“婚事”的事理顺序,先“爱情”再“婚事”,排除选项AB;
下文“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提及“水”,而D项“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把“水”置于句末,D项衔接紧密。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不合逻辑,“鳏寡孤独”中的“孤”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独”是指“老而无子”,上文一直将“桥”和“水”比作伴侣、夫妻,故“鳏寡孤独”与上文不一致。
二是语序不当,D项中“枯石的寂寞”、“风化的煎熬”、“皴裂的沧桑”之间有递进之意,比A项的排列更合理;D项将“犹如鳏夫寡娘”置于第4位,比起A项将“是鳏寡孤独”置于第2位,衔接更顺畅。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中生在高考录取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大学生为了争夺极其有限的公务员名额,不少人放弃专业学习,日夜刷公务员考试试题;出卷老师为了在限定的知识范围内比出考生水平的高下,考试命题越来越偏,评分标准越来越细;公司职员为了赢得仅有的一个晋升机会,在业绩相当的情况下,比拼谁下班更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证明在执行上级指示,不断地发文、开会,提出各种琐细的要求,忙碌而无用;农民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农作物产量,不断地精耕细作,却作用寥寥;红学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挖掘红学研究的空间,有人在研究曹雪芹是胖是瘦……这些做法被统称为“内卷化”现象。
(1)请用三个短语概括“内卷化”的特征。
(2)面对学业上的“内卷”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字数不超过80字)
【20~21题答案】
【答案】(1)1.过度竞争/被动竞争/封闭竞争2.低效劳动/无效劳动3.盲目内耗/资源浪费
(2)①科学学习,注重方法。②尽早规划,找到兴趣。③调整心态,不过于焦虑。④理性看待,不能一味反内卷。示例:首先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应当早做生涯规划,走自己的路。再者应理性的看待内卷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对学业是有帮助的,不能一味消极应付,用反内卷来作为自己躺平的借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1)阅读语段,抓住“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有限”“越来越细”“越来越高”等词语概括出“过度竞争”“被动竞争”或“封闭竞争”;
(2)通过“作用寥寥”“忙碌无用”等概括出“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
(3)可以从大学生的舍本逐末,放弃学业埋头刷公务员的考题和红学家“挖掘曹雪芹是胖是瘦”的做法是一种其实质是严重浪费人才资源的行为,由此概括出“盲目内耗”或“资源浪费”。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语段后置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能力。
从语段的阅读中可以看出造成内卷的很大原因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因此有自己的目标很重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解决学生“内卷”的关键。
根据“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可建议人们要积极调整心态,不要过于焦虑,不能一味消极应付。
根据“大学生为了争夺极其有限公务员名额,不少人放弃专业学习,日夜刷公务员考试试题”分析,可以建议应当早做生涯规划,走自己的路。
当然适度内卷也是有利促进全员进步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还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适度的竞争对学业是有帮助的。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冯骥才曾说:“树根在地下的一切努力,是为了树冠的辉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树如此,人亦然。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持之以恒,方能谱写人生的华章。
细微的积累是走向成功坚实的基础。
就如当今钢琴大师——朗朗,他两岁半就能弹琴,四岁参加比赛,但具有音乐天赋的他并没有洋洋得意,如方仲永般止步不前,而是每天坚持练六个小时的琴。正是基于这种日积月累的不懈练习,朗朗成功了!他能被中外人赋予钢琴大师的称号,与他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又如外国作家毛姆。毫无写作经验的他弃医从文,潜心研究,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等他真正一炮而红时,已是十年之久。十年的沉潜,十年的坚持,这之中需要怎样的毅力啊!但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持之以恒的坚守,才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毛姆!
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必要的条件。
古往今来,具有坚守精神的人不在少数。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依然坚持编著史书,终流传千古,为现代人称道。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之首。朱丽华在因伤双目先后失明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学习盲人推拿技术,开诊所,助盲人,帮学生。凡此种种,都因坚持而获得成功,都因坚持而收获了更有价值的人生,都向我们展示了坚持的魅力。
反观当今世界,有些人对功名成绩趋之若鹜,但却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我想说:“成功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每天细微的积累,幸运女神凭什么要降临在你的头上呢?
当然,坚持绝不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坚持谈何容易,唯有内存坚定信念,外执强大自控力才可做到。新时代的少年,正是缺乏了这种坚持的精神。我们应该听取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告,脚踏实地做人,持之以恒做事,这样才能放飞我们的梦想。
而当成功真的降临时,我们亦不能因此停下奋斗的脚步,沉溺于功名。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继续努力。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生只为稻粱谋。当水稻研究已经足以养活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时候,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依旧坚持,依旧穿梭在田垄中,致力研究新型水稻。从青葱少年到华发老人,多少积累,多少坚守,终取得非凡成就。
青年朋友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应重视积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成功之门进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出自北齐刘昼的《刘子•崇学》;第二句话是对引语的阐释,强调积累和坚持;第三句话是材料的扩展,由做事延伸到学习、工作和人生,引入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刘昼这句话的意思是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材料分析了这句话的三重关联:由“起”到“就”,体现的是树立远大、明确的目标;从“三寸”至“万仞”,体现的是对目标的坚持和不放弃;由“坎”至“深”,体现的是目标的达成。材料最后将这种做事的经验和体会推而广之,指出干任何事都如此:
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而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从“启示”“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可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还可以写如何积累或如何坚持。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考生都要注意观点鲜明,脉络清晰。
立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坚持就是胜利。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