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美学和艺术史中,人们考察史前艺术,一般会注意到人类早期艺术的尚圆问题。如张法在《远古彩陶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义》一文中谈到,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各方。比较言之,他认为平面化的具象图案易于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定点观赏;而圆面上的图案让观赏者体会到一种移动游走的、周而复始的无尽效果。但是,这种对圆形的偏爱又绝不仅限于具体的器物,而是涉及人类早期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

在中国文明的发端期,圆形模式构成了中国人对宇宙空间的基本看法。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已形成了天圆地方观念,但是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空间地理认知的差异,最终依然要被纳入人类社会早期关于天文及地理整体尚圆观念的普遍性中。

关于这种尚圆观念的产生,圆形的空间认知一方面源自人对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运行轨迹的体认,另一方面则是以认知者本人为中心设立外部世界的边界的必然产物。人类在其起点处关于自然空间的圆形预设,使审美经验成为一切空间地理认识的原型经验,也因此使美学问题成为地理学的原发性问题。

当然,这种基于美学预设的空间观念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它却形塑了中国人的地理实践,并一直对后世产生持续性影响。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并以圆形模式组合成天下空间结构。自此以降的圣王史,就是按照这一模式逐渐形成国家地理规划的历史。按《尚书·禹贡》所记,禹帝以中邦为中心,以五百里为界,将王城以外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圈层,直至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这种从国家向天下的蔓延中,中国早期地理空间显现为圆型观念的不断放大,即从中邦出发的层层相套的同心圆。

那么,在中国传统地理观念中,这个中心是什么?《逸周书·度邑解》中记载周王朝营建新都,最后选择在黄河、伊水、洛水交汇的洛邑定都,因为这里不但居于东西南北之中,而且距离天室最近,能直接得到上天的护佑。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讲: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意味着起码至汉代,以河洛为中心的三河之地是被作为上古圣王所居,即天下中心来看待的。据此,中国传统的国家地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从洛阳出发、层层外发的围层模式。

洛阳城在西周早期被确立为天下中心既不是一个自然地理的事实,也不是来自人的主观建构,而是圆形的天下模式需要一个现实的王城配置物。在此,如果说这种前置的是审美的,那么由此塑造出的古代中国地理疆域,则明显是美学化的空间模式在现实中找到了恰切的对应;而现实的国家地理,则成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圆形模式)而建造的空间形式。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被圆形思维重塑的审美地理。

(摘编自刘纪成《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地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法认为,圆形图案让观赏者偏爱,但这种感情涉及到人类早期世界观乃至宇宙观。

B. 美学问题成为地理学的原发性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在其起点处关于自然空间的圆形预设。

C. 圆形空间观念虽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但是曾经形塑并持续影响了中国人的地理实践。

D. 洛阳城在西周早期被确立为天下中心,是“尚圆”的审美观念在现实中找到了对应物的结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 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尚圆”观念和传统地理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古代中国的现实地理是被圆形地理重塑的观点。

B. 文章分析天文及地理整体“尚圆”观念的产生的两个原因时,都是从主观方面对其进行论述的。

C. 文章引述《尚书·禹贡》的记载,是为了证明中国早期地理空间显现为圆形观念的不断放大,但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

D. 文章遵循引论—本论—结论这一论证模式,首先提出“尚圆”问题,接着论述了“尚圆”观念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这一观念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社会早期关于天文地理的“尚圆”观念,本身就涵括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天圆地方的观念。

B. 中国传统的国家地理模式,是以洛阳为中心、层层外发的圈层模式。

C. 伏羲氏以后的圣王史,是按照象天法地、制作八卦的圆形模式逐渐形成国家地理规划的历史。

D. 中国人追求“圆满”的心理,舞蹈中的“回旋”都可能是受到了“尚圆” 观念的影响。

1~3题答案】

【答案】1.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张法认为……但这种感情涉及到人类早期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错误,原文有“但是,这种对圆形的偏爱又绝不仅限于具体的器物,而是涉及人类早期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可知后一句,不是张法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错误,原文为“按《尚书·禹贡》所记,禹帝以‘中邦’为中心,以五百里为界,将王城以外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圈层,直至‘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这种从国家向天下的蔓延中,中国早期地理空间显现为圆型观念的不断放大,即从中邦出发的层层相套的同心圆”,没有证明“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本身涵括”不成立。原文是“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已形成了天圆地方观念,但是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空间地理认知的差异,最终依然要被纳入人类社会早期关于天文及地理整体‘尚圆’观念的普遍性中”,是中国早期文明已形成天圆地方观念……最终依然要被“纳入”……中,不是“涵括”。

B.是以洛阳为中心、层层外发的圈层模式”错误,原文为“中国传统的国家地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从洛阳出发、层层外发的围层模式”,有“基本”这一限制词。

C.是按照象天法地、制作八卦的圆形模式逐渐形成国家地理规划的历史”错误,原文为“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并以圆形模式组合成天下空间结构”,“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和“以圆形模式组合成天下空间结构”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都受到影响,有些国家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安全引起全面关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体现。面对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

摘编自《厉行节约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中国日报网》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大量无效消耗。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全世界每年生产但被浪费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此外,食品浪费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额外压力,导致耕地面积和捕捞规模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舌尖上的浪费禁而不绝,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爱面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或存有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经济利益因素也在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 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

(摘编自《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人民日报》2020年9月18日)

材料三:

日本超市、餐馆等商家浪费的食物约占总量的55%。日本2019年度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为了减少食物浪费,日本政府注重从立法着手。2001年日本实施《食品循环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进行循环再利用。2019年日本实施《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规定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费的相关政策,并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

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2019年就产生食物垃圾7.44亿公斤。据统计,本地家庭每天所丢弃的垃圾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2015年新加坡启动减少食物浪费推广计划,通过在网站、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和社区等渠道宣传节约粮食倡议,鼓励公众养成合理购买、储存和制作食物的习惯。新加坡政府通过向食品零售机构、超市和食品生产厂商发布减少食品浪费的指南,降低食品在供应链中的浪费。政府还与学校合作,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如海报、工具包、视频、游戏和演示材料等,向学生普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摘编自《节约粮食,一种生活习惯》,《人民日报》2020年9月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有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一方面全球至少九分之一的人在挨饿,另一方面粮食浪费严重,每年被浪费的粮食达13亿吨。

C. 日本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但是其商家浪费的食物就占总量的55%左右。

D. 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仅2019年就产生7亿多公斤,其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B. 粮食浪费不仅使大量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无效消耗,还严重威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C. 造成粮食浪费的原因是摆阔心态和“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以及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D. 在日本、新加坡、中国乃至全球,粮食浪费问题都很严重,节约粮食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6.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B    5. A   

6. 精打细算,厉行节约;②营造出良好的餐饮文化;③政府有推进避免食物浪费政策,减少食品生产的浪费;④通过教育资源,普及粮食节约的重要性。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方面全球至少九分之一的人在挨饿”错误,由原文“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可知两者概念不一样,“九分之一”是约数,概率,而9人中就有1人是具体的内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内容的能力。

A.“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错误,由原文“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都受到影响,有些国家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安全引起全面关注”,可知没有说到“国际形势复杂”。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面对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可知我们应该精细打算,提倡节俭。

由原文“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可知应该应该营造良好的餐饮文化。

由原文“2019年日本实施《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规定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费的相关政策,并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可知政府方面应该制定相关策略,避免食物浪费,节约粮食。

由原文“政府还与学校合作,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如海报、工具包、视频、游戏和演示材料等,向学生普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可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宣传普及粮食节约的重要性,提升大众的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做客

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但校园里已经桃红柳绿,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除了肚子照样填不饱外,其他方面应该说相当令人满意了。

这天下午劳动,润生突然来到他跟前,说:“少平,我姐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

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

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

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一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

尽管润叶她爸是村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

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拉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一直到收工,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

孙少平反复想着,走到了宿舍的门口。

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显然在等他回来。

少平一下子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倒是润叶姐走上前来,拉着他的袖口拉他说:“走,跟我吃饭去!”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跟着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小陡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少平一边跟润叶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一边瞥了一眼这家著名人物的院子:一共有四孔窑洞,一个不大的独院;墙那边看来还住着另外几家领导,格局和这院子一模一样。

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

不一会儿,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

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她拿着木盘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摸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他把一大碗猪肉粉条刨了个精光,而且还吞咽了五个馒头。他本来还可以吃两个馒头,但克制住了,这已经吃得不像话了!

这时,润叶姐进来了,润叶收拾他的碗筷,他立在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了……”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马上说:“那好,我去送送你。”

少平在衣服襟子上把右手冒出的汗水楷了楷,就跟润叶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

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的景物描写细致真切,不仅交代了时令的变化,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环境,而且渲染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B. 选文中对革委会大院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描写,这样的环境给孙少平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去做客的孙少平的紧张感。

C. 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紧紧地捏住”“鼻子一酸”等细节充分表现孙少平此时激动的心情和对润叶姐的感激。

D. 选文以孙少平做客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孙少平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8. 请简要分析文中孙少平去润叶姐二爸家做客的心理变化过程。

9. 简要分析文中润叶有哪些形象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特点的?

7~9题答案】

【答案】7.D    8. 孙少平接到去润叶姐二爸家吃饭的邀请后,很惶恐、矛盾、不知所措。他一方面对润叶姐有亲切的感情,见她是乐意的,但另一方面,想到要去县革委会副主任家,因自己现实的窘况而为难。②润叶到宿舍来找到他后,他只好跟着润叶姐去“做客”,从学校到润叶姐二爸家的路上,他都被紧张感包围着。“咚咚地跳”“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都可看出他的紧张。③从润叶二爸家出来后,他的心情变得无比轻松了,眼前的夜景也变得分外美丽了。   

9. 善良、朴实。通过孙少平的回忆,写出了润叶对待村里人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朴实,没有架子。②善解人意、细心。通过润叶亲自到宿舍等孙少平,找借口出去好让孙少平一个人吃饭,塞给孙少平粮票等细节描写,从正面表现了润叶的善解人意、细心等品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从“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等语句看出选文主要用心理描写,而不是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孙少平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孙少平去润叶姐二爸家做客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一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这些语句看出他内心是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但是面对亲切的润叶又有一种不好拒绝的矛盾心理。从“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展现了孙少平到润叶家后的局促不安和心慌意乱。从“这时,润叶姐进来了,润叶收拾他的碗筷,他立在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了……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等语句看出他由忐忑紧张到轻松愉快的心理。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润叶有哪些形象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特点的?第一问回归文本,找到相关语句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去归纳即可。而第二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方法角度去回答。从文中“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等语句可看出润叶的朴实善良,没有架子,这时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塑造的。从“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她拿着木盘出去了”“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这些语句看出润叶的善解人意和心细如发的特点。这时通过润叶和孙少平的对话和动作描写来刻画的。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要善于结合人物的相关事迹,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四字短语去归纳,然后用文中的材料或语句佐证这个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 ,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鄣。”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文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阏与(军:驻扎)

B. 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斗:使……争斗)

C. 坚壁(壁:营垒)

D. 赵奢曰:“内之。”(内:让……进来

1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原君就是赵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人为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

B. “田部吏”是古代管理田地的官员,“吏”“掾”“曹”都是古代的基层官员,一般级别不高。

C. 孔安国在《论语》注释中曰:“国,诸侯也;家,卿大夫也。”文中赵国为诸侯国,平原君就是赵国的卿大夫。

D. “马服君”是赵奢封号,“国尉”是许历的官职;文中意思是说赵奢的官职与廉颇蔺相如的官职相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奢因依法处理平原君家的租税,被平原君认为有才,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赵奢管理 赋税,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B. 秦军驻扎在武安西,秦军将领大声喧哗训斥士兵,震动武安城内房屋。但是,赵奢仍然按 兵不动,并斩了请求救援的人员。

C. 征收赋税展现了赵奢的公平处事的才能,救援韩国解阏与之围,充分展现了赵奢勇敢精 神与卓越的军事才能。

D. 文章选取赵奢的几个典型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赵奢能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靠的不仅是平原君的推荐,更是自身的才能。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

(2)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10~13题答案】

【答案】10.B    11. B    12. B   

13. (1)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

(2)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更 多的兵力严阵以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的意义。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B不是使动用法。“斗”:争斗的意思。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田部吏”古时征收田赋的官吏。文中赵奢征收租税。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大声喧哗训斥士兵”错。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关键字:纵纵容:(削弱加兵出兵侵犯。(2)句中关键字:意:料到其:代词,他们,厚集:集中更多的兵力,以:目的连词,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前往平原君家收租税,但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受损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到那时)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召集廉颇问计:“可以去救援吗?”廉颇回答说:“路远,艰险又狭窄,很难救援。”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阏与。

军队距离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进谏的就处死。”秦军驻扎在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训练军队,把武安的屋瓦都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侦察人员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进发,反而加筑营垒。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距离国都三十里就驻军不走,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了。”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就命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到前线,(他)命令擅长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立即全军赶来。军士许历用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来等待他们。不这样,一定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许历说:“(如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又劝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将得胜,后来的一方将失败。”赵奢答应了,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占领北山,秦军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领军猛攻,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的包围,胜利而归。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魑魅: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秋风起兴,对景相思,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世路凶险,无限悲凉。

B. 颔联借“鸿雁”杳无音信,风波险恶,秋水寒凉,传达了对李白流放前途的关切和担忧。

C. 颈联通过比拟手法,高度议论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憎”“喜”对比,传达了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

D.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深厚,却不外放,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15. 杜甫为什么要在怀念李白的诗歌中联想到“投诗赠汨罗”?

14~15题答案】

【答案】14.D    15. 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处,这里代指屈原;李白流放途经汨罗,联想自然。②屈原和李白都才华横溢,但被奸人嫉妒而蒙冤,两人境遇相同。③将李白和屈原并提,有为李白鸣冤之意。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分析错误。此联的对象是李白,并非杜甫自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内容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从诗歌的题目以及首句“君子意如何”可以看出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意思是“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表现了诗人对李白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结合注释“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天末:天边”可知,“投诗赠汨罗”此句是用典,由汨罗江联想到投江而死的屈原,再联系李白和屈原蒙冤的境遇,将李白和屈原并提,有为李白鸣冤之意。诗歌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熊与龙的叫声在诗人耳旁回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宋朝国势危亡、个人经历坎坷。

16题答案】

【答案】    ①.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②.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 酌酒以自宽    ④.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⑤.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⑥.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殷”“栗”“巅”“酌”“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徽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中国人民的贡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 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 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 “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实验室

C. 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 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 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 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勘查任务。

D. 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17~19题答案】

【答案】17.B    18. C   19. 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将成语、连贯、病句三大题型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境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做这道题,首先要整体感知语段,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词、句的准确表达,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从而避免了脱离文本语境随意分析的错误方法。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一应俱全”,一切齐全指应有尽有。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形容一切齐全。前者突出“全”,后者突出“有”。此处强调的是“有”。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意指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或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环境视野空旷,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也作“一览无遗”。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前者突出“无余”,没有遗漏,后者突出“了然”,看清楚了。此处“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徽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强调的是一览“无余”。“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像翻一下手掌一样。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前者突出“容易”,后者突出“轻松”。此处强调的是“轻松”。“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语段中说“大洋一号不断进步”后者符合语境。所以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能力。作答时要认真阅读语段,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在这里……”,这是语境,句子要表达“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像迷宫”,“在这里……”在迷宫里,所以承接上面的应该是“迷宫”,排除BD。“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紧跟“走进大洋一号……”比较好,排除A,所以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经历……航次搭配不当;C,“经历了……航次搭配不当;D,“执行……航次搭配不当

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逸组织教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20题答案】

【答案】①3日6点50分 ②“耀华号”在牌县搁浅③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 ④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①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本题是一则新闻报道,核心事件是:“耀华号”油轮的搁浅与救援。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几个环节进行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3650分;地点:牌县;救援过程: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结果: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

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国人海外抢购的原因,媒体总结不外乎看重质量、价格、诚信。同样的商品,①__________,消费者当然以脚投票来选择国外产品。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内儿童药研发缺乏动力性政策,投入高、利润偏低;再加上后续市场发展不健康,药品能否进医院常常不取决于药品本身的质量,而是医药企业、销售者和主管部门、医院或医生的关系。潜规则盛行之下,约企也就普遍没有动力花财力、精力来专注质量,提升消费者体验。这不是单纯的企业能力问题,而是市场秩序问题。好的市场秩序下,消费者和企业相互满足而走向共赢:坏的市场秩序下,②___________。看着国人海外抢购,相信企业家比我们这些旁观者更敏感。但能不能“雪耻”,提升国货的品质和吸引力,③__________,还需要中国的各级政府积极行动。

21题答案】

【答案】    ①. 国外比较起来更加物美价廉    ②. 消费者和企业彼此提防而走向双输    ③. 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未必足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是分析国人海外抢购的原因,第一句中说“媒体总结不外乎看重质量、价格、诚信”,这应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第一处,前面说“同样的商品”,后面说“消费者选择国外产品”,可见此处是说国外的产品比国内的物美价廉;第二处,前面提到“好的市场秩序下,消费者和企业……”,而此处说的是“坏的市场秩序下”,可见此处的内容应与“消费者和企业相互满足而走向共赢”相反,句式应一致;第三处,前面说“提升国货的品质和吸引力”,后面说“还需要……”,可见此处应是说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不够。

四、作文(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冯唐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引起网络热议,如他将原来郑振铎翻译的“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翻译为“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翻译成“现世里孤孤单单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吧!”有人认为这是冯唐对传统翻译的创新尝试,有人说这是文学翻译界的一次恐怖袭击,也有人讥讽冯唐借低俗迎合世人、炒作自己。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尊重经典文学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评价的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百看不厌,内涵丰富的作品,它能令不同人在不同时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思考。因此,我们要尊重经典,让经典焕发更大的活力,让文学芬芳更源远流长!

尊重经典之作,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能让人剖析一字一句的奥妙的典例。清朝之期,有一位文人,他感慨家族之没落,看见盛世隐藏的社会危机,他历时数载,呕心沥血,在病榻上写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能完成此书,可仅凭前八十回,已经成为明清小说之巅峰,书中一人一名,一亭一石皆包含深意,如十二金钗中元春、迎春、探春、借春暗示着原应叹息之意和她们人生的悲剧,玄妙之极!经典文学是细细雕琢出来,有深意的,不像如今网络写手的高产小说,一年出好几本,实读却无多少值得回味之外,这就是差距!《红楼梦》衍生出红学派这是世上仅有的,经典文学的魅力由此可见。因此,经典文学是人类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品读,而不是当做“老古董”扔在一旁。

尊重经典文学,因为它是人类踏破满院草静,冲击世界高台的阶梯。经典文学更有助于我们知古论今,百战不殆。不知你是否还会想起百年之前那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少年,他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开路者之一,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绝唱的主角——周恩来。周恩来素来以机智沉稳着称,我想这与他每日必诵《论语》不无关系。《论语》中不仅记叙了学习工作的方法,更多的是讲述仁、义、道、德等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质。经典文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读《史记》可以以史为鉴,读《道德经》可以淡泊明智,宁静致远。因而,尊重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不再是以体力致富的年代开阔胸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收获成功。因此观之,经典不可不读,经典文学不可轻视。

经典就是经典,不容许丝毫的亵渎。尊重经典文学,就不能扭曲原意,一味迎合经济效益,要学会传承和发扬其精神。近年来,名着经典翻拍掀起一股潮流,尤其是想象丰富有趣的《西游记》,更赢得大家青睐。可新剧中孙悟空竟爱上白骨精,后邂逅紫霞仙子,情海翻澜,引发一场轰轰烈烈三角恋的情节不禁让人“泪流满面”。如此篡改神圣的经典名着,是对经典的不尊重与蔑视,继承发扬不等于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不是添油加醋!

经典文学是人类瑰丽的文化遗产,尊重经典文学就是尊重先祖历史,归还文学世界一片洁净的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内容,冯唐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引起网络热议,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冯唐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公众对泰戈尔作品既定认识和审美的一种挑战。虽然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面貌,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重新翻译者在翻译外来文学作品的时候难免会将留下自己个人的风格痕迹,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冯唐的语言系统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注意,但对于名著来说,这是一种伤害。可以赞成态度,个人有自我解读的自由权利等;可以反对态度,这种将个人表达凌驾于原著之上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

1.推陈出新,让经典赶上新潮流。

2.尊重经典,严肃对待。

3.创新不等于标新立异。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