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模拟语文试卷(A卷)(解析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语  文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在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里,也会有成功女性吗?有的,老祖宗贾母便是。

界定什么是成功女性,通行的衡量指标是有事业、有家庭、有尊敬。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才貌双全,更兼福慧双修。虽然贾母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也不差,至少是耐看型的。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爱听琴,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领导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会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大观园下人聚赌,贾母听说,极为重视,不但问得邢夫人、凤姐等“都默无所答”,并且直接表态“这事岂可轻恕”,不容置辩。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是决不手软的。贾母禁赌一段,是她一把手之道的集中体现,不使霹雳手段,不见菩萨心肠。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真正让贾母超越所有红楼女性的,最终还是时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却没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贾氏家族的成长期成就了贾母这样一位成功女性,此后,当投身的事业整体滑坡时,即使个人潜质再优秀再肯付出,也只是勉强挣命罢了。

1.下列表述,不属于《红楼梦》中贾母作为成功女性条件的一项是(3分)(    )

A.贾母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进退适时。又运用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怜贫惜老,宽待下人。

B.贾母才貌双全,福慧双修。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又处于贾氏家族的成长期,具有良好的成功机遇。

C.贾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更为宏大壮阔的世面,洞悉人生,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贾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当王熙凤走上贾府后院的统治地位时,贾母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

B.从人们界定成功女性的标准看,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是《红楼梦》中的成功女性。

C.贾母的见识和修养,不仅仅源自她优越的家世,更多地来自她在平时生活细节上的婉转心思。

D.贾母除了具有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之外,更有明锐果决的一面,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从不手软。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宝钗具有贾母的资质,却生不逢时,即使宝钗再优秀再肯付出,也不可能像贾母一样成为成功女性。

B.作者以简明的文字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设问形式,提出问题,醒人耳目,吸引读者。

C.在文中,作者把贾母和凤姐进行比较,是为了表现贾母比凤姐更具有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作者认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只要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就一定可以成为像贾母一样成功得女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这些电视剧也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的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的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应尚属首次。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有进一步的关注,对新乡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摘编自张洪波《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或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扶贫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创作者们要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农村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

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传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6.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常春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外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开花的荷花池。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到巷口去看那株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露珠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一株到家里来种,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裁。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木门咿呀一声,老人推出摊车要出门做生意,他对着我露出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面走去。

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林,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的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递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浇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芽则是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盘里,常春藤好像已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地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片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没有开篇即点题,而是先写卖牛肉面的老人和木屋,交代了老人特殊的生活环境,为后文常春藤的出现做了铺垫。

B.文章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老人的常春藤,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对“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其精神品质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常春藤被台风吹没了踪影,老人只随便插了一株,第二年便长得郁郁葱葱,这是因为常春藤对原来的烂泥地很适应。

D.在和作者研究了半天之后,老人认为,作者的家里阳台上的常春藤长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此常春藤没有泥土,根没有地方去。

8.作者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但为什么“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6分)




9.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物喻人”。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人”和“物”是如何相互映衬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元用,字子贞,父宗辅,德清县主簿。元用资禀俊爽,幼嗜书,一经目,辄成诵。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

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于四方士少所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御史台辟为掾史。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宜加徽号,以彰懿德。”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

泰定二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胡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禴祠尝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

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切中时弊。又论科举取士之法,当革冒滥,严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议上,朝廷咸是之。

卒,帝嗟悼久之,谓侍臣曰:“曹子贞尽忠宣力,今亡矣,可赐赙钞五千缗。”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

(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B.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C.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D.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

B.徽号,中国古代尊崇帝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相当于谥号。

C.䄖祠尝蒸,祭祀的名称。祠为春祭、䄖为夏祭、尝为秋祭、蒸为冬祭。

D.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赙赠”是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元用天资聪颖,嗜好读书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彻夜读书,父亲怕他生病就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中默读。

B.曹元用在京师游学时,经阎复推荐做了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他认为国史院的官员才不称职,请在测试后选择优秀者录用。

C.曹元用担任礼部尚书时,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元用认为四时的祭祀缺一不可,不能为减少耗费而废除应行之礼。

D.曹元用认为,要避免天灾,不能讲空话,要务实际,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能击中当时社会中的弊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



(2)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多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寺,古代求雨的祭礼。祭天求雨之处,有树有坛,雩祭时有歌舞,故称舞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琅琅的欢乐场面。

15.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电视剧《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______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______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段落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______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光荣与梦想》中,瞿秋白从容赴死的段落也有类似的情感张力。面对敌人的枪口,他______,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打动观众的心。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    )。《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津津乐道    片段    意气相投    泰然自若

B.娓娓道来    片段    意气风发    神情自若

C.津津乐道    桥段    意气相投    神情自若

D.娓娓道来    桥段    意气风发    泰然自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反转可以是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在情节发展中的惊喜

B.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

C.这种反转可以是在情节发展中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的惊喜

D.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立场与身份的反转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B.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C.通过对反差情节的联系、捕捉、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D.通过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人物的认知在观剧过程中使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在的“剧本杀”已经不限于案件推理,而是发展为玩家通过文字剧本或其他信息载体来实时角色演绎的游戏,形成了推理本、欢乐本、情感本、恐怖本、演绎本等多种剧本类型。随着“剧本杀”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于这种“社交+游戏”的体验之中。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

从大的方向上讲,   ①   。在安全上,既有防火防疫等问题,也有剧本涉黄涉暴的问题。在版权上,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问题,导致“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

   ②   。顾名思义,   ③   ,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在版权问题上,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则很难吸引优质作者,随着产权保护网越织越密,更会因为抄近路、走小路而导致无路可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仓。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中国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语  文  (A)答案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表现的是贾母的成功,不是成功女性的条件。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错。根据文本内容“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可知,“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是作者的主观臆测,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只要……就”说法绝对。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资质和运气的问题。故选D。

【答案】

4.A

5.D

6.①重点突出人物充满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②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③既要塑造“施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说法有误,由原文“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可知,人们对“新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关注早已有之,并非因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的播出而开始的。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可知,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原文“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可归纳:重点突出人物充满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②根据原文“……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归纳概括: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③根据原文“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归纳概括:既要塑造“施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答案】

7.C

8.(1)它生长的不同姿势都美到了极点。(2)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子都完整饱满、完美、干净。(3)土地阴凉潮湿,枝条被夹缝压着,却毫无忌惮地怒放着。(4)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向上向四周延伸。(5)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感动。

9.(1)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颓的木屋里;常春藤长在断板残瓦南边的斜角的地方,躲在不被注视的一角。他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破败、贫瘠的。(2)常春藤顽强地向上生长着,老人靠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台风后,老人又搭起了自己的木屋,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都是坚强的,生命力旺盛的。(3)常春藤和卖牛肉面的老人都把根深深植入滋养他和它生活的大地,就如身边时常可见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和物一样,他们都热爱生活,呈现出努力生存的乐观与顽强的姿态。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这是因为常春藤对原来的烂泥地很适应”错误。原因是常春藤生命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大片。老人在前文也曾说过:“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分析,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结合“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分析,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结合“那是我见过的最654321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分析,土地阴凉潮湿,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结合“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分析,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结合“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浇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等分析,常春藤受到重创,但是它耐力强,只随便一插,愤怒地抽芽拔叶,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佩。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外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分析,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颓的木屋里,生活环境破败不堪,处境艰难。结合“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分析,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他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破败、贫瘠的。结合“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分析,老人靠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结合“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开花的荷花池”分析,常春藤顽强地向上生长着。结合“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递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分析,台风后,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结合“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分析,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都是坚强的。老人住在如此破败不堪的,随时可能倾颓的木屋里,生活处境如此艰难,老人没有被生活打倒,坚持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常春藤在夹缝中求生存,顽强地向上生长着,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老人和常春藤都呈现出顽强的生活态度,并热爱生活,乐观生存。

【答案】

10.D

11.B

12.C

13.(1)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2)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应天之”是“实”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守令”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相当于谥号”错,徽号与谥号不一样,徽号是褒美之称,谥号或褒或贬。两者差异较大,不能“相当于”。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从这里可知不是全部废除,而是保留冬祭。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吏事”,政事、官务;“明决”,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师”,意动,以……为师,向……学习。(2)得分点:“以”,介词,因为;“所以”,用来……的;“弭”,消除、停止。

参考译文:

曹元用,字子贞,父亲曹宗辅,官至德清县主簿。元用天资聪颖,性格开朗,幼时酷爱读书,过目成诵。每夜读书,常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学正,考绩期满后在京师游学。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等见到元用,拿出自己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元用是个奇才,于是推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就指出翰林国史院属官没有才能,请求考核比试,选取当中优秀的人录用。御史台征召他为掾史。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转任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名字,没有谥号。元用认为:“皇后是天下之母,怎么可以直接称呼她们的名字?应该加上徽号,来发扬她们的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等到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了很久,齐、鲁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

泰定二年(1325),被任命为太子赞善,后来转任礼部尚书,兼任经筵官,等到大朝会的时候,又任纠仪官,曹元用下达退朝的命令,让大臣们按照顺序退朝,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当时有宰执官想要废除科举制,曹元用认为:“国家以文教礼乐治民,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又有大臣提出想要减少太庙四季的祭祀,只留下冬祭,曹元用认为:“禴祠尝蒸是太庙四季的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经中最重要的,怎么可以为减少耗费而废应行之礼!”

泰定三年夏,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曹元用提出:应对天灾要务求实际不讲空话,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这些意见都准确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他还说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意见上奏后,朝廷都肯定他的观点。

不幸去世,文宗哀悼不已,对侍臣说:“曹子贞尽忠尽力,现在去世了,可赐安葬费五千缗。”追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献”。有诗文四十卷,题为《超然集》。

【答案】

14.C

15.①借景抒情。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②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运用多种感官,使描绘出来的春景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的效果。③用典。曾皙在《论语》中回答孔子他的人生理想是:暮春时节,到祭天求雨的地方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自由快乐。孔子听完极其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④拟人。颔联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⑤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读书可以让人变得高雅,富有情趣。⑥设问。“读书的乐趣体现在哪里?”“它就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误,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读书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让他写出好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的意思是: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视觉写“山光”“流水”,听觉写“歌咏”,嗅觉写“花香”,诗人调动多种感官,绘声、绘色、绘香,使得春光形神兼备,具体可感。结合注释可知,“舞雩归咏春风香”是借用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曾皙的观点深得孔子的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好鸟枝头亦朋友”的意思是: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颔联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儿人的情态,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营造了热闹又其乐融融的读书场面。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意思是: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一问一答,采用设问的修辞,强调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同时诗人将读书的乐趣比作“绿草长到窗前,欣欣向荣”,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比喻手法的使用不仅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更能让人感觉到读书的高雅和情趣。

【答案】

16.(1)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楼昨夜又东风

(3)一尊还酹江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解析】

16.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尊”“酹”的写法。

【答案】

17.D

18.B

19.A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结合后面的“正叙结构”,第一空应用“娓娓道来”。“片段”,意思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桥段”,当它与影视联系在一起时,一般是指比较经典或者流行的影视表现手法,它可以是一种叙事方式,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场景。结合语境是关于电视剧的,以及后文“《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因此第二空应用“桥段”。“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意气相投”,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结合前文“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和后文“形成强烈对比”可知,这里要填的是与牺牲时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的表现少年精神面貌的定语,故第三空应用“意气风发”。“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神情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镇静,不慌张。“神情自若”和“泰然自若”都有“自若”,即“如常”,镇定,不慌张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神情自若”的使用范围更广;而“泰然自若”一定有“紧急情况下”这一条件。结合“面对敌人的枪口”“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第四空应用“泰然自若”。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上句内容,“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因此括号内的句子要以“这种惊喜”开头,更加紧密自然,故可排除AC。再结合后文“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应表述为“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排除D。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缺少必要的虚词,应在“反差情节”前加介词“对”。二是“对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语序不当,应是“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三是“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主客颠倒,施动者是“观众”,应改为“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故选A。

【答案】

20.①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   ②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③“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

21.“剧本杀”发展为多种剧本类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但是也伴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上下文可知,“从大的方向上讲”一句是对下文的概括,即总的方面有哪些问题。根据下文“在安全上,……在版权上……”可知,有安全问题与版权问题,所以此空填“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②主要说的是版权上的问题,上文“由于……导致……”是因果关系,此处应填“导致”的结果,“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体现出版权上存在的问题是: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③“顾名思义”的意思是由事物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此处就是需要去解释剧本杀的意思,根据后文“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可知,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可以表述为: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转折关联词作答。转折关系即先说一种意思,后一种关系转到与前面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去。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但是”“却”“然而”等。梳理全文可以发现该段落第一句话陈述了“剧本杀”“发展为……等多种剧本类型”,第二句话陈述了“剧本杀”在年轻人群中风靡的事实,第三句话指出了“剧本杀”“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语段的一、二句话与第三句话存在转折关系,选择“但是”这一关联词语进行串联,即“剧本杀”发展为多种剧本类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但是也伴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写作指导】2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介绍了“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及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和太空授课等热点话题。任务要求是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无论是“神舟十三号”成功升空,还是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以及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这些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此写信开头建议先表达对我国航天新成就的骄傲,表达对三名航天员的问候,并致以敬意;每一次航天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因此接下来可以列举我们取得的航天成就,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赞美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当然,每一次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因此可以对三名航天员的付出,以及所有科研人员的付出表达敬意;最后回到自己的身份上来,作为青年,我们应学习航天精神,在学习上,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中继承并发扬航天精神,努力增长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注意书信的格式,另外注意写作身份,语言要得体。

立意:1.探索未知,延续传奇。2.担负使命,承载梦想。3.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江西南昌二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语  文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在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里,也会有成功女性吗?有的,老祖宗贾母便是。

界定什么是成功女性,通行的衡量指标是有事业、有家庭、有尊敬。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才貌双全,更兼福慧双修。虽然贾母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也不差,至少是耐看型的。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爱听琴,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领导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会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大观园下人聚赌,贾母听说,极为重视,不但问得邢夫人、凤姐等“都默无所答”,并且直接表态“这事岂可轻恕”,不容置辩。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是决不手软的。贾母禁赌一段,是她一把手之道的集中体现,不使霹雳手段,不见菩萨心肠。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真正让贾母超越所有红楼女性的,最终还是时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却没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贾氏家族的成长期成就了贾母这样一位成功女性,此后,当投身的事业整体滑坡时,即使个人潜质再优秀再肯付出,也只是勉强挣命罢了。

1.下列表述,不属于《红楼梦》中贾母作为成功女性条件的一项是(3分)(    )

A.贾母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进退适时。又运用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怜贫惜老,宽待下人。

B.贾母才貌双全,福慧双修。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又处于贾氏家族的成长期,具有良好的成功机遇。

C.贾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更为宏大壮阔的世面,洞悉人生,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贾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当王熙凤走上贾府后院的统治地位时,贾母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

B.从人们界定成功女性的标准看,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是《红楼梦》中的成功女性。

C.贾母的见识和修养,不仅仅源自她优越的家世,更多地来自她在平时生活细节上的婉转心思。

D.贾母除了具有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之外,更有明锐果决的一面,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从不手软。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宝钗具有贾母的资质,却生不逢时,即使宝钗再优秀再肯付出,也不可能像贾母一样成为成功女性。

B.作者以简明的文字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设问形式,提出问题,醒人耳目,吸引读者。

C.在文中,作者把贾母和凤姐进行比较,是为了表现贾母比凤姐更具有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作者认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只要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就一定可以成为像贾母一样成功得女性。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表现的是贾母的成功,不是成功女性的条件。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错。根据文本内容“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可知,“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是作者的主观臆测,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只要……就”说法绝对。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资质和运气的问题。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这些电视剧也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的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的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应尚属首次。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有进一步的关注,对新乡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摘编自张洪波《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或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扶贫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创作者们要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农村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

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传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6.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A

5.D

6.①重点突出人物充满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②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③既要塑造“施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说法有误,由原文“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可知,人们对“新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关注早已有之,并非因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的播出而开始的。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可知,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原文“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可归纳:重点突出人物充满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②根据原文“……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归纳概括: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③根据原文“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归纳概括:既要塑造“施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常春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外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开花的荷花池。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到巷口去看那株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露珠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一株到家里来种,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裁。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木门咿呀一声,老人推出摊车要出门做生意,他对着我露出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面走去。

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林,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的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递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浇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芽则是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盘里,常春藤好像已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地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片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没有开篇即点题,而是先写卖牛肉面的老人和木屋,交代了老人特殊的生活环境,为后文常春藤的出现做了铺垫。

B.文章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老人的常春藤,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对“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其精神品质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常春藤被台风吹没了踪影,老人只随便插了一株,第二年便长得郁郁葱葱,这是因为常春藤对原来的烂泥地很适应。

D.在和作者研究了半天之后,老人认为,作者的家里阳台上的常春藤长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此常春藤没有泥土,根没有地方去。

8.作者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但为什么“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6分)




9.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物喻人”。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人”和“物”是如何相互映衬的。(6分)




【答案】

7.C

8.(1)它生长的不同姿势都美到了极点。(2)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子都完整饱满、完美、干净。(3)土地阴凉潮湿,枝条被夹缝压着,却毫无忌惮地怒放着。(4)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向上向四周延伸。(5)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感动。

9.(1)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颓的木屋里;常春藤长在断板残瓦南边的斜角的地方,躲在不被注视的一角。他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破败、贫瘠的。(2)常春藤顽强地向上生长着,老人靠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台风后,老人又搭起了自己的木屋,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都是坚强的,生命力旺盛的。(3)常春藤和卖牛肉面的老人都把根深深植入滋养他和它生活的大地,就如身边时常可见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和物一样,他们都热爱生活,呈现出努力生存的乐观与顽强的姿态。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这是因为常春藤对原来的烂泥地很适应”错误。原因是常春藤生命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大片。老人在前文也曾说过:“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分析,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结合“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分析,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结合“那是我见过的最654321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分析,土地阴凉潮湿,每一枝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角压着,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结合“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分析,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结合“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浇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等分析,常春藤受到重创,但是它耐力强,只随便一插,愤怒地抽芽拔叶,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佩。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外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分析,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颓的木屋里,生活环境破败不堪,处境艰难。结合“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分析,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他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破败、贫瘠的。结合“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分析,老人靠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结合“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开花的荷花池”分析,常春藤顽强地向上生长着。结合“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递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分析,台风后,老人忙着整建房屋,把原来一片有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正了。结合“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分析,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都是坚强的。老人住在如此破败不堪的,随时可能倾颓的木屋里,生活处境如此艰难,老人没有被生活打倒,坚持卖牛肉面,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常春藤在夹缝中求生存,顽强地向上生长着,耐力强,一株就会长成一片。老人和常春藤都呈现出顽强的生活态度,并热爱生活,乐观生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元用,字子贞,父宗辅,德清县主簿。元用资禀俊爽,幼嗜书,一经目,辄成诵。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

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于四方士少所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御史台辟为掾史。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宜加徽号,以彰懿德。”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

泰定二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胡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禴祠尝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

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切中时弊。又论科举取士之法,当革冒滥,严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议上,朝廷咸是之。

卒,帝嗟悼久之,谓侍臣曰:“曹子贞尽忠宣力,今亡矣,可赐赙钞五千缗。”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

(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B.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C.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D.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

B.徽号,中国古代尊崇帝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相当于谥号。

C.䄖祠尝蒸,祭祀的名称。祠为春祭、䄖为夏祭、尝为秋祭、蒸为冬祭。

D.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赙赠”是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元用天资聪颖,嗜好读书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彻夜读书,父亲怕他生病就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中默读。

B.曹元用在京师游学时,经阎复推荐做了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他认为国史院的官员才不称职,请在测试后选择优秀者录用。

C.曹元用担任礼部尚书时,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元用认为四时的祭祀缺一不可,不能为减少耗费而废除应行之礼。

D.曹元用认为,要避免天灾,不能讲空话,要务实际,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能击中当时社会中的弊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



(2)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



【答案】

10.D

11.B

12.C

13.(1)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2)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应天之”是“实”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守令”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相当于谥号”错,徽号与谥号不一样,徽号是褒美之称,谥号或褒或贬。两者差异较大,不能“相当于”。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从这里可知不是全部废除,而是保留冬祭。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吏事”,政事、官务;“明决”,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师”,意动,以……为师,向……学习。(2)得分点:“以”,介词,因为;“所以”,用来……的;“弭”,消除、停止。

参考译文:

曹元用,字子贞,父亲曹宗辅,官至德清县主簿。元用天资聪颖,性格开朗,幼时酷爱读书,过目成诵。每夜读书,常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学正,考绩期满后在京师游学。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等见到元用,拿出自己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元用是个奇才,于是推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就指出翰林国史院属官没有才能,请求考核比试,选取当中优秀的人录用。御史台征召他为掾史。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转任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名字,没有谥号。元用认为:“皇后是天下之母,怎么可以直接称呼她们的名字?应该加上徽号,来发扬她们的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等到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了很久,齐、鲁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

泰定二年(1325),被任命为太子赞善,后来转任礼部尚书,兼任经筵官,等到大朝会的时候,又任纠仪官,曹元用下达退朝的命令,让大臣们按照顺序退朝,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当时有宰执官想要废除科举制,曹元用认为:“国家以文教礼乐治民,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又有大臣提出想要减少太庙四季的祭祀,只留下冬祭,曹元用认为:“禴祠尝蒸是太庙四季的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经中最重要的,怎么可以为减少耗费而废应行之礼!”

泰定三年夏,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曹元用提出:应对天灾要务求实际不讲空话,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这些意见都准确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他还说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意见上奏后,朝廷都肯定他的观点。

不幸去世,文宗哀悼不已,对侍臣说:“曹子贞尽忠尽力,现在去世了,可赐安葬费五千缗。”追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献”。有诗文四十卷,题为《超然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多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寺,古代求雨的祭礼。祭天求雨之处,有树有坛,雩祭时有歌舞,故称舞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琅琅的欢乐场面。

15.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4.C

15.①借景抒情。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②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运用多种感官,使描绘出来的春景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的效果。③用典。曾皙在《论语》中回答孔子他的人生理想是:暮春时节,到祭天求雨的地方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自由快乐。孔子听完极其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④拟人。颔联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⑤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读书可以让人变得高雅,富有情趣。⑥设问。“读书的乐趣体现在哪里?”“它就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误,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读书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让他写出好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的意思是: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视觉写“山光”“流水”,听觉写“歌咏”,嗅觉写“花香”,诗人调动多种感官,绘声、绘色、绘香,使得春光形神兼备,具体可感。结合注释可知,“舞雩归咏春风香”是借用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曾皙的观点深得孔子的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好鸟枝头亦朋友”的意思是: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颔联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儿人的情态,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营造了热闹又其乐融融的读书场面。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意思是: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一问一答,采用设问的修辞,强调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同时诗人将读书的乐趣比作“绿草长到窗前,欣欣向荣”,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比喻手法的使用不仅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更能让人感觉到读书的高雅和情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答案】

16.(1)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楼昨夜又东风

(3)一尊还酹江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解析】

16.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尊”“酹”的写法。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电视剧《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______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______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段落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______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光荣与梦想》中,瞿秋白从容赴死的段落也有类似的情感张力。面对敌人的枪口,他______,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打动观众的心。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    )。《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津津乐道    片段    意气相投    泰然自若

B.娓娓道来    片段    意气风发    神情自若

C.津津乐道    桥段    意气相投    神情自若

D.娓娓道来    桥段    意气风发    泰然自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反转可以是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在情节发展中的惊喜

B.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

C.这种反转可以是在情节发展中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的惊喜

D.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立场与身份的反转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B.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C.通过对反差情节的联系、捕捉、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D.通过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人物的认知在观剧过程中使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答案】

17.D

18.B

19.A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结合后面的“正叙结构”,第一空应用“娓娓道来”。“片段”,意思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桥段”,当它与影视联系在一起时,一般是指比较经典或者流行的影视表现手法,它可以是一种叙事方式,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场景。结合语境是关于电视剧的,以及后文“《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因此第二空应用“桥段”。“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意气相投”,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结合前文“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和后文“形成强烈对比”可知,这里要填的是与牺牲时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的表现少年精神面貌的定语,故第三空应用“意气风发”。“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神情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镇静,不慌张。“神情自若”和“泰然自若”都有“自若”,即“如常”,镇定,不慌张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神情自若”的使用范围更广;而“泰然自若”一定有“紧急情况下”这一条件。结合“面对敌人的枪口”“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第四空应用“泰然自若”。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上句内容,“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因此括号内的句子要以“这种惊喜”开头,更加紧密自然,故可排除AC。再结合后文“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应表述为“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排除D。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缺少必要的虚词,应在“反差情节”前加介词“对”。二是“对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语序不当,应是“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三是“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主客颠倒,施动者是“观众”,应改为“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在的“剧本杀”已经不限于案件推理,而是发展为玩家通过文字剧本或其他信息载体来实时角色演绎的游戏,形成了推理本、欢乐本、情感本、恐怖本、演绎本等多种剧本类型。随着“剧本杀”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于这种“社交+游戏”的体验之中。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

从大的方向上讲,   ①   。在安全上,既有防火防疫等问题,也有剧本涉黄涉暴的问题。在版权上,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问题,导致“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

   ②   。顾名思义,   ③   ,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在版权问题上,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则很难吸引优质作者,随着产权保护网越织越密,更会因为抄近路、走小路而导致无路可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答案】

20.①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   ②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③“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

21.“剧本杀”发展为多种剧本类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但是也伴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上下文可知,“从大的方向上讲”一句是对下文的概括,即总的方面有哪些问题。根据下文“在安全上,……在版权上……”可知,有安全问题与版权问题,所以此空填“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②主要说的是版权上的问题,上文“由于……导致……”是因果关系,此处应填“导致”的结果,“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体现出版权上存在的问题是: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③“顾名思义”的意思是由事物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此处就是需要去解释剧本杀的意思,根据后文“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可知,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可以表述为: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转折关联词作答。转折关系即先说一种意思,后一种关系转到与前面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去。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但是”“却”“然而”等。梳理全文可以发现该段落第一句话陈述了“剧本杀”“发展为……等多种剧本类型”,第二句话陈述了“剧本杀”在年轻人群中风靡的事实,第三句话指出了“剧本杀”“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语段的一、二句话与第三句话存在转折关系,选择“但是”这一关联词语进行串联,即“剧本杀”发展为多种剧本类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但是也伴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仓。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中国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介绍了“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及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和太空授课等热点话题。任务要求是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无论是“神舟十三号”成功升空,还是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以及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这些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此写信开头建议先表达对我国航天新成就的骄傲,表达对三名航天员的问候,并致以敬意;每一次航天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因此接下来可以列举我们取得的航天成就,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赞美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当然,每一次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因此可以对三名航天员的付出,以及所有科研人员的付出表达敬意;最后回到自己的身份上来,作为青年,我们应学习航天精神,在学习上,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中继承并发扬航天精神,努力增长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注意书信的格式,另外注意写作身份,语言要得体。

立意:1.探索未知,延续传奇。2.担负使命,承载梦想。3.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