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聊城市2022年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文艺经典”或“红色经典”,是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逐渐活跃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一部作品被视为经典,应当至少经历一个世代即30年的时间检验才可。由此看,经典即那些具有典范性和传世性的作品。红色文艺经典一词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也应当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一种审美与艺术需要的反映。

自从鲁迅于1921年7月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使用“典型人物”概念至今已百年,鲁迅发表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自此以后,中国文学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之象征意义的崭新典型人物。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深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情境中,英雄人物横空出世,风云际会。正是晚清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情势,迫使现代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肩负起文艺启蒙的使命,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使命和美学特色。

如果把红色文艺创作纳入这个现代中国文艺传统整体中去考察可知,红色文艺创作显然把创造这种特殊典型以及让它们在社会公众中释放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当作自身的中心使命去完成。正是在履行这个中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堪称经典性成就的作品,它们围绕典型这个核心范畴而释放出一些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第一,典型示范。红色文艺经典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呈现出鲜明特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特殊的个别去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与普通政治、经济、社会等文献观察相比更有感染力的审美范例。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第二,转型再生。其显著特征在于,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转型再生辩证法,叙述稚嫩或弱小的主人公在神圣帮手指引下转型再生为新型历史主体的过程。这里有着一贯通性的主人公——帮手模式:主人公起初难免稚嫩,但可以自觉接受神圣帮手的导引,团结其他群众,战胜共同的对手,最终成长为新型历史主体。如小说《青春之歌》叙林道静在卢嘉川和林红等帮手帮助下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型为革命的无产阶级之一员。第三,破旧立新。在主题创作上,红色经典呈现出基于社会进化论的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趋势。新歌剧《白毛女》通过白毛女的故事阐述“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的道理。影片《舞台姐妹》通过舞台姐妹花竺春花和那月红的不同遭遇,显示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这种修辞美学让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历史性进程释放出审美感染力。第四,洋为中用。这是指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接西入中范式,表明大胆借鉴外来文艺样式有助于中国本土文艺焕发生机。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歌女《白毛女》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摘选自王一川《典型示范及其他——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思考》)

材料二

有相当一批很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推崇“红色经典”及其作者的。例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刘绍棠就是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和新时期之初都写出过有影响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一直深受孙犁的影响,追求小说的诗情画意,而且擅长写乡村女性的朴素之美、美好心灵。他的《蒲柳人家》《蛾眉》都体现出对孙犁风格的继承。贾平凹曾经说过,引导他走上创作道路的,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新时期乡土小说还有厚重、沉雄的一脉。这一脉的代表人物路遥、陈忠实都谈到过《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对自己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已经成功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已经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记忆,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

(摘选自樊星《“红色经典”的流传说明了什么?》)

1.下列关于“红色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艺作品,经历了30年以上的时间检验。

B.红色经典是红色文艺创作自觉履行塑造英雄人物典型的使命中产生的优秀作品。

C.红色经典通过独特典型人物透视社会现实的本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红色经典影响了很多有成就的当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从鲁迅提出“典型人物”概念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就没有逾越塑造典型人物的范畴。

B.《阿Q正传》作为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不朽典型阿Q。

C.只要作家以塑造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为使命,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D.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

B.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塑造的是普通战士的形象,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

C.歌剧《白毛女》援用西方歌剧这一文艺样式,讲述本土故事,阐述新旧社会不同的道理,取得了成功。

D.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是怎样论证“红色经典”的“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的。(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请归纳红色经典能够在当代流传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老师

刘海红

铃声如秋蝉一般尖叫,对的,是秋蝉。

高分贝的铃声,没有平仄起伏的尖叫,只有秋蝉可以来和。我不算太差的学生。当然,有些上课铃会让我听出一些清脆,一些喜悦,譬如要上樊老师的课。

“咳咳咳……”长期的慢性咽炎声从楼道拐点传出,接着是跛脚人高低不平磨鞋的声音。

同学们面露兴奋之色,樊老师来了。

樊老师甩出漂亮的弧度跨上讲台,再次清嗓,说话时脑袋摇摆,声音也随之变得抑扬顿挫起来。大家知道,普通话却扬领挫是不够味的,不知方言来得地道。樊老师家乡的口音本就偏软,再经樊老师的特色演绎,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游”和“吟”字被念作三声,“别”字念成一声。诸如此类的樊音被梵老师滚动播出,像说唱般悦耳,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夸奖樊老师,仅限于他的内涵。他的外表是比较丧的。西服皱皱巴巴,裤子上的红腰带总是探出头来,一副不羁的样子。还有他的跛脚,走起路来一起一伏,有慢三的韵味。我们开始猜测美丽的师母,怎么会看上樊老师呢?班上的那个消息灵通人士作答,樊老师的跛是

师母留的。一辆突如其来的醉驾飞车,跛老师飞身一跃,用身体护住一位妙龄女子……一幅英雄救美的画面兀自展开。樊老师的跛,成了爱情最好的见证。

关注樊老师久了,知道他离不开水。班里自发轮流排班。提前备两壶热水。樊老师的“咳咳”声由时常变成偶尔,并带着水润的清脆。后来,那两壶水成了樊老师课堂的标配。护嗓子,也护我们。

之前的口音突出是讲课特色之一,接下来是板书。通篇的课文,只写个标题,或者孤僻的几个生字。你只管听。樊老师那会儿便是文字高手,把生涩的文章切换成段子,听课成了一种享受。

一个夏日的午后,课前休息,一大片同学趴在桌上。谁的课?不瞌睡的问瞌睡的,不等问出话来,“咳咳”声已从楼道拐角传过来。

放眼望去,趴下的一片蔚为壮观。樊老师不恼不怒说:“打扰大家了,你们该睡还睡,我该讲还讲。如果我讲得不够精彩,没有睡的也可以睡了,以后也是这样的规矩。”

睡意迷蒙地听到这儿醒了,打鼾流哈喇的也被推醒了。打那后,课堂再无人入眠。如此,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樊老师一席话,点醒少年梦中人。

那年的校升学榜单上,我们班成绩雄居前列。

三十年后再见樊老师,是在一次同学聚餐会上。在此之前,我没见过樊老师,听说他得了全省金话筒奖,学生们都叫他“金老师”。大家在外向校友介绍自己,一定会抛出是樊老师的学生,并学着他摇头晃脑地说唱段子。

没人提前透露樊老师要来的消息,“咳咳”声从门外响起,同学们张大嘴巴,眼神互相交流着,是吗?一定是。没有说是谁,但都知道是指谁。

细细看,樊老师走路的弧度还在,只是缓慢好多。他的脸上,被岁月刻成的纹路已成风霜。

满头白发的樊老师坐定,“刚上完课,让大家久等了。”

“上课?”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他笑呵呵用眼神环绕一周:“没办法,歇不下来。”

席间,班长把睡觉那个“梗”又抛了出来,大家都在笑。樊老师下意识地“咳咳”两声,我们突然正襟危坐,仿佛回到三十年前那个课堂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老师跛着脚踏上讲台,在学生看来却具有独特的美感,表现了学生对樊老师由衷的喜爱。

B.樊老师处理学生睡觉的问题方法独特,体现了他既理解学生,又善于和学生斗智斗勇。

C.学生模仿樊老师摇头晃脑说唱段子和抛睡觉的“梗”,表现出学生对樊老师的轻薄。

D.樊老师满头白发,教龄已三十年,但学校仍然要求他照常上课,他对此也很无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同样的上课铃声,学生听起来有时感到刺耳有时感到清脆,这种感受上的对比,侧面表现了学生非常喜欢樊老师的课。

B.小说叙述樊老师与师母结为良缘的文字,语言幽默风趣,既突出了樊老师的舍身救人的良好品质又为下文关心学生埋下伏笔。

C.小说对樊老师的动作从“漂亮的孤度”到“缓慢”的“弧度”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樊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来由年轻到苍老的变化。

D.“点醒少年梦中人”一语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樊老师“点醒”在教室睡觉的学生,又写了樊老师的话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樊老师上课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小说多次描写樊老师的“咳”,有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子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今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

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

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

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

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

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

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8分)

(1)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步再求去,皆不许。(4分)

(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4分)

14.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卢龙塞①行送韦掌记②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②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歌的题目和诗歌所用的意象可以看出此诗为送朋友去边塞征战的题材。

B.首联描写隆冬季节天气恶劣,体现了唐军在严酷的环境中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

C.颔联描写万里飞沙的狂肆,三军杀气的凝落,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

D.第八句体现了古代诗歌句式上的倒装特点,正常语序应为“封侯汉皇年莫比”。

16.颈联是如何塑造韦掌记这一人物形象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人常以“管弦”“丝竹”代指音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___________”表达送客无音乐的遗憾,又以“___________ ”表达在远谪之地无音乐的苦闷。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间的事物要有“___________”的态度,对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要有“___________”的态度,尽显其取舍的风度。

(3)“空”虽表示无,但在诗歌中别有意味,尤其在景物描写中。例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18~20题。

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 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 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 ,不知该如何下手。

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 ,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

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亚军。

题目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谁?请第一组的选手作答。

第一组选手:( )

(2)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是谁写的?请第二组的选手作答。

第二组选手:( )

(3)元迎探惜“四春”的丫环各有一个名字取“琴棋书画”之意,迎春的丫环是谁?请第三组的选手作答。

自第三组选手:(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眼高手低

B.波澜壮阔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眉高眼低

C.波谲云诡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眉高眼低

D.波谲云诡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眼高手低

19.主持人说的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相关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

B.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

C.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D.⑥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情况”,其他部分无误。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选手们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 孟浩然 抱琴

B.林黛玉 李商隐 入画

C.贾宝玉 李商隐 司棋

D.贾宝玉 孟浩然 侍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的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的冰雪文化,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面对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比如,为加强防御,古人浇水成冰,再将冰与泥土混合,一夜之间就能筑起城墙。再比如,古人冬季狩猎时为提高追捕逮速度发明了冰爬犁;① ,以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冬储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主场馆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 ②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22条曲面玻璃幕墙环绕,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 ③ ,也寓意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效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首先指出红色经典具有这一特征;②然后从“典型示范”“转型再生”“破旧立新”“洋为中用”四个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呈现总分结构,并用举例的方法加以印证。

5.①红色经典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需要;②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③红色经典对新时期作家有着重大影响;④红色经典融合着民族精神。

6.A(B“善于和学生斗智斗勇”错;C“表现出了学生对老师的轻薄”错;D“他对此也很无奈”错)

7.B(“为下文关心学生埋下伏笔”错)

8.口音突出;板书简单;语言生动;教学水平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育人意识。

9.①以“咳”贯穿小说始终,利于布局谋篇;②由时常“咳”到偶尔“咳”的描述,突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爱;③“咳”突出了樊老师的身份;④学生听“咳”后的反应,体现了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化小说主题。

10.B

11.C

12.C(“当即停止”错,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13.(1)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先是”“一岁”“再”“许”)

(2)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成为贤明的君主。(“东宫”“伸”“令”,句式)

14.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不仅能熟识他们还能正确任用他们,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

15.C

16.①借用陈琳的典故,表现韦掌记具有斐然的文采;②通过料敌如神、精于排布阵的设想,肯定韦拿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7.(1)举酒欲饮无管弦 终岁不闻丝竹声(2)虽一毫而莫取 吾与子之所共适(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李白《蜀道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提示:带有“空中“天空”之类的诗句不给分)

18.A

19.D

20.C

21.冰雪文化,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具有事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

22.①人们利用冰雪储存食物 ②以表达美好祝愿 ③象征速度与激情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