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未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年-月-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
C.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D.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3分)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放 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着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逃了。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
喊着。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有删减)
文本二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
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
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
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
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6.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
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
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
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8.分析文本一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9.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等,皆灭其族。
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公孙杵臼谓程婴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立孤亦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吾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白杵臼曰:“小人哉,程婴!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之。纵不能立孤儿,忍卖之乎?”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诸将不许,遂并杀杵臼与儿。诸将以赵氏孤儿死,皆喜。然赵氏真孤儿乃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将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愿之。”于是乃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俱与程婴赵氏攻屠岸贾,灭之。复兴赵氏田色如故。
孤儿名武,冠,程婴乃辞大夫,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子既立为成人,赵宗复故,我将下报赵朔与公孙杵白。”赵武号泣,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弃我而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皆先我死,今我不下报之,是以我事为不成也。”遂自杀。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春秋祠之,世不绝。君子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取材于《说苑》《新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白/
B.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C.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D.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母、臣杀君为“弑”,本文中指的就是臣子杀死君主。
B.司寇,官职名,春秋时,各诸侯国都设有司寇,职责是追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
C.服衰,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文中服衰,是指穿这种粗麻毛边丧服守孝。
D.祭邑,古地名,春秋时期郑国地,原有祭国,故名。文中指将程婴埋葬在这个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屠岸贾矫君命裹挟众将对赵家发难,可见其跋扈专权;屠岸贾灭尽赵氏一族,连婴儿都不放过,可见狠辣至极。
B.面对死亡和抚养遗孤,公孙杵臼选择就死,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承担起立孤的责任,虽然其勇于就死的精神值得赞赏。
C.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保护赵氏孤儿。公孙杵臼的指责与请求,是为了打消诸将怀疑。
D.程婴不求赵武恩报而自杀,后人赞赏程婴、公孙杵臼的彰显的品德;但也认为,程婴以自杀复命大可不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4分)
(2)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4分)
14.依据原文,请用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概括程婴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感 愤
北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却:此处指“返回”。去:作“来”讲。浑:简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欲扬先抑,先写自己穷困潦倒“面似冰”,点明窘境;紧接写一腔激愤之气,浩乎沛然,堂堂正正。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渴望得到明主召唤,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太平的抱负。
C.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D.“燕然未勒”使用东汉窦宪的典故,表达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之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也有相同使用
16.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客”感慨曹操“ , ”,这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相似。
(2)李白曾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同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 ? ?”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国风音乐,是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其在作词、编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古诗词外,许多富含古意的意象和词汇也被应用在歌词中,如“兮”“之”“乎”等虚词。这些使得国风音乐往往风格半文半白,蕴藉典雅。
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好听,微博橙子辅导说:“有的如泣如述,带给人以 千回百转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银临的《锦鲤抄》、河图的《倾尽天下》、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_ 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铺陈开来,就是一幅的 图画。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体会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_ 般的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包含 美轮美奂 披沙拣金
B.行云流水 包含 生动传神 抽丝剥茧
C.响遏行云 蕴含 美轮美奂 披沙拣金
D.响遏行云 蕴含 生动传神 抽丝剥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词经常被作为国风音乐的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化用古诗词。
B.古诗词经常被作为国风音乐的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
C.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
D.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妙地化用古诗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B.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并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况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D.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所以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并且总是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密度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情况,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GPS数据。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地震越大, 。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 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是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他强调雷锋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接见军队部分基层代表时,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材料二
雷锋语录: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度过自己的一生。
2、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3、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4、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5、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称自己的幸福。
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思考“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有着怎样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1.B【解析】B 原文中国人的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与原文信息不符。
2.A【解析】B项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C项举例证明的观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D项材料一在比较中西方时间标示的差异性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没有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材料二没有使用引用论证。
3.D【解析】A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B项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性;C项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项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
4.材料一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整体性、统观性的(1分),而西方是分析性、积累性的(1分);材料二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1分),而西方人客观性强(1分)。
5.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1点2分,体现两点即满分。如果只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没有联系二十四节气,酌情给1-2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6.B “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不当。(3分)
7.C 表现出的是姑娘内心的吃惊和羞愧(3分)
8.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
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为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
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每点2分)
9. 时间的巧合。文中李老壮和放鸭姑娘在清湖边第一次相遇,并且双方互不相识,这一巧合的相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2分)
时机的巧合。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放鸭姑娘询问李老壮的情况,手脚不太干净,被抓住过,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街,而被询问的正式李老壮本人。另外放鸭姑娘口中敬仰亲近的并有着自由恋爱关系的技术员李苇林又是李老壮的儿子。使情节陡生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也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分)
天气的巧合。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而恰巧此时放鸭姑娘没有在,为李老壮把放鸭姑娘的白鸭赶到自己家做了铺垫,推动故事发展。(2分)
地点的巧合。文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一同在青草湖放鸭,而此时李老壮认识的西庄老王因事又没来。为后文故事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2分)
(每点2分,类型及分析1分,作用1分,答3点即得满分。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10 C(3分)
11 D 文中指祭祀用的土地(3分)
12 B 公孙杵臼并不是没有才能,而是以死报答知遇之恩(3分)
13(1)韩厥告知赵朔让他赶紧逃走,赵朔不肯逃走。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断绝绝子嗣,我就算死了也不遗憾。”(趣、恨各1分,文意2分)
(2)公孙杆臼抱着小儿呼喊道:“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呀?请让他活下去吧,只杀我公孙杆臼就可以了。”(活、独各1分,文意2分)
14.舍身取义 士为知己者死 忍辱负重 一诺千金(每点1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B项应为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3分)
16.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示例】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陆游《鸥》)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李白《古风•摇裔双白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8.B
19.D 上一段主要讲“国风音乐”,该句位于第二段的开头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处应该是以“国风音乐”为主语,排除AB。比较CD,后面是“除了古诗词外”,应该是“巧妙地化用古诗词”与后面内容衔接更紧密,排除C。
20.B 成分残缺,“由于……使得……”缺主语,应该去掉“使得”,或者把“使得”改为“所以”。
“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并且”,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以意境美、朦胧美为追求”之间是并列关系,把“况且”改为“并且”。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1)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2)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 (3)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6分)
22.贾宝玉。(1分)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展现了诗才。(2分)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2分)(表达意思对即可得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等。作文中要体现出青年人对雷锋精神核心内涵的思考,以及在新时代中发扬雷锋精神意义、作用。
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