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室,宗庙至祐,从宀主声。”“祐,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
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
B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
D .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 .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
C .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
D .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A .孝,甲骨文作,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 .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 实为一字。
D .《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 .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对“示”字进行文化阐释的方法与材料一的相关论述是否相符?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姹紫嫣红开遍
滕肖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
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间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那一刻,是另一个世界,只需微微闭上眼,周围便是良辰美景。
项忆君又轻轻关上门,重新躺回床上。项忆君的曾祖父早年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琴师,父亲项海从小跟着研习京昆,嗓子好扮相也好,早年是京剧团的台柱,专演梅派花旦。后来嗓子不行了,改唱昆曲,渐渐地便不唱了,赋闲在家。
早饭时,项忆君看到,项海的胡子依旧刮得干干净净,下巴上青灰一片。这还是演花旦时的规矩,胡子要刮彻底,胡碴也不能露个一星半点。早年落下的习惯,至今如故,每次刮完胡子,还要翘起兰花指轻抚一遍,再朝镜子里抛个眼风,定个格,才作罢。
项忆君吃完,站起来,拿上包,说声:“爸,我上班去了。”
项海微微点头,举起一只手,优雅地挥了挥。
“去——吧。”也是京白的韵调。
项忆君在机场海关上班。
高中毕业时,项忆君原先想考戏曲学院,一是自己喜欢,二来也是想让父亲高兴。她长相跟父亲有些像,瓜子脸,五官不算出众,却是清清爽爽。父亲说过,这种脸型饰花旦最好,平常看着普通,妆一上,眉眼便活了。她以为父亲肯定支持。
还未懂事起,她便听父亲唱戏,起初是咿咿呀呀觉得好玩,渐渐地,便融了进去。确实是好,到兴头上,整个人嗖地蹿了出去,只一瞬间,便似穿越了几千几百年,到了不知名的所在。戏里的人,都活生生地在旁边呢。轻摆罗衫,眉眼含春,一蹙一颦,都是美到了极致。项忆君也爱听流行歌曲,可跟京昆比起来,便完全是两码事了。一个像嘴里嚼的话梅,另一个,却是泡得酽酽的茶,光闻那香气,便已醉了三分。一个是听了便忘,一个是直落到心里,曲罢了还兀自傻傻的。
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
项忆君唱戏时,项海便在一旁坐着,两指间夹支烟,随节拍在桌上轻轻敲着。项忆君嗓子比父亲亮,身段也好。项海说,如今的角儿,再没有像当年那样出众的了,总是少了些什么,也是世道的缘故,能出电影电视明星,却出不了拔尖的名角儿。
项忆君有天赋,没受过专业训练,单靠父亲的指点,小学时便得了全市京剧票友赛儿童组的冠军。上台领奖时,主持人问她长大了要做什么,她想也不想,便回答说“名角儿”。
项忆君母亲死得早,舅舅心疼外甥女,便常过来看她。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高考前一个月,项忆君把填好的志愿给父亲看。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
那天晚上,项海没有睡觉。房间的灯始终是亮着。关着门,烟味却还是源源不断地飘出来。项忆君也是一直睡不着。
第二天,父亲让项忆君把志愿改了——改成工商管理专业。那日,项忆君第一次看到父亲竟忘了刮胡子,胡碴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两颊。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哎——”,转身进屋了。
项忆君穿上海关制服,在父亲面前一站,项海朝她的肩章看了又看,半晌,才道:“女孩子穿这身衣服,有些武气。”
项忆君说:“是刀马旦的路子。
项海笑了笑,不吭声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项忆君还是爱唱戏,每天总要抽个半小时,让父亲指点。这半个小时,与另外二十三个半小时,像是隔着几个世纪。项忆君知道,这半个小时,她其实是梳着髻化着油妆呢,水袖舞得花团锦簇,周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会儿“待月西厢”,一会儿又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这半个小时,比那二十三个半小时都要精彩,是点睛的一笔。
舅舅给项忆君介绍过一个男朋友,在会计事务所上班,父母都在国外,家里条件不错。项忆君和他谈了半年,感觉还行,他父母专门从国外飞回来看准儿媳。见面那天,小伙子的母亲随口问了声“平常有什么爱好”,项忆君答道“唱戏”。两个老人倒有些意外了,说,那就来一段好不好?项忆君便演了一段“贵妃醉酒”。
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
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父亲在门外,举起一只手,眼神一挑,轻声……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海从小研习京昆,早年是剧团的台柱,即使后来赋闲在家也常常自己唱戏,唱戏已然从职业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B .项海每次在家唱戏都“拉上窗帘”“声调压得有些低”,均说明了他离开舞台后,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已经不自信了。
C .小说中对“舅舅”的身份介绍及其语言描写,既写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又自然地点出了项海父女生活的社会环境。
D .“准公婆”欣赏项忆君唱了“贵妃醉酒”之后,“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可见他们感受到了项忆君的唱功非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项忆君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流行歌曲被她比喻成“嘴里的话梅”,戏曲则被比喻成“泡得酽酽的茶”。
B .“顶海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撒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说明舞台动作已深深融入其生活,也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C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不仅表现出项忆君的戏曲表演天赋及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主题。
D .小说既营造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也透露出淡淡的哀伤忧愁,更借这对父女的生活际遇对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存续问题进行了反思。
8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引用了我国昆曲《牡丹亭》经典唱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9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故事离不开冲突。请谈谈你对本小说中“冲突”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车驾 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囚系,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二月壬申,谓辅臣曰:“前代内臣,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王旦等曰:“前代事迹昭然,足为龟鉴。陛下言及此,社稷 之福也。”内侍史崇贵使嘉州还,上言:“知县某贪浊,有佐官某廉干,乞擢为知县。”帝曰:“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三月乙丑,以曹玮为西上合门使,赏其捍边功也。玮在镇戎,尝出战少捷,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不若弃之。”玮不答。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甚疲,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大破蕃师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夏四月辛已,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勋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终不许。帝尝使观宜圣殿诸库,后辞曰:“国之宝库,非妇人所当入,妾不敢奉诏。”帝尤加礼重焉。宰相王旦言:“诸路 各置转运使,竞以增益课利为功,烦扰特甚。”帝曰:“官吏务贪劳绩,不恤民困,朕甚悯之。”乃诏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数,立为定额,自今中外勿得更议增课。”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
B .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
C .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
D .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驾,本义是马车,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车,所以常用来作为皇帝的代称。
B .龟鉴,龟是龟甲,以卜吉凶;鉴是铜境,以辨美恶。两字相合,比喻借鉴。
C .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国家。其中“社”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节日。
D .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真宗对前代宦官依仗皇恩胡作非为而祸害百姓的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常引以为戒,这种做法得到了王旦等人的赞许,认为这是国家和百姓之福。
B .曹玮曾出兵打仗,取得了小小胜利,为了扩大战果,他率军返回时命令队伍变乱,并赶着牛羊,以此引诱敌军长途来袭,这个疲敌之计大获成功。
C .郭皇后是一个非常守礼的皇后,家里人如果有事请她向真宗言说,她不会答应;真宗请她前去观看宝库,她予以拒绝,真宗对她十分礼敬尊重。
D .各地转运使竞相增加税额,对百姓很不利,王旦提醒宋真宗之后,宋真宗下诏三司确定税收的额度,而且要求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 )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4 .从宋真宗对史崇贵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宋真宗有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诗首句实写寒食禁火的萧索景象,与尾句杜陵青草实虚相生,互为呼应,照应主题。
B .韦诗第二句意蕴丰富,诗人面对春江,又听莺鸣,却着一“独”字,更显寂寥与惆怅。
C .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 .韦诗以景结情,藏深情于行间,情深意远;孟诗末句运用典故,寄托深情,耐人寻味。
16 .两首诗均是诗人遇寒食节即兴之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2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物和人的反应,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 )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民族音乐_______________,意境悠远。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音乐家们用其敏锐的心灵感知事物,凝结出了一首首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曲。这是一座无比丰富的宝库,其曲目众多,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活泼流畅、典雅抒情的曲调,还是_______________、铿锵有力的节奏,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自从有了音乐,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们相互之间便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一杯地道的美酒,醇香绵厚,甘冽芬芳;又如一首典雅的唐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欣赏古乐能修身养性,淡泊心志,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与涵养,从而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更高的境界。您如果喜欢倾听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将热情地欢迎您到来,让您尽情徜徉美妙的音乐殿堂。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沈博绝丽流芳千古浩如烟海轻重缓急
B .博大精深流芳千古不计其数和谐动听
C .博大精深流传千古浩如烟海和谐动听
D .沈博绝丽流传千古不计其数轻重缓急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您喜欢倾听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将热情地欢迎您的到来,让您尽情徜徉美妙的音乐殿堂。
B .您如果喜欢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将热情地欢迎您到来,让您尽情徜徉在美妙的音乐殿堂。
C .您如果喜欢倾听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将热情地欢迎您到来,让您尽情徜徉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D .如果您喜欢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将热情地欢迎您到来,让您尽情徜徉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鲁迅的谦虚低调是出了名的。实在必须从正面肯定自己的工作,① 。比如说“ 要让中国好起来” ,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虚拟语态在《鲁迅全集》中只出现过两次。()。谦虚,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自信。
② 。一次是1935 年3 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 五四” 前后“ 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 ,就是他本人。另一次是1936 年7 月,鲁迅的学生冯雪峰在给捷克友人撰写的文章中,把鲁迅和屈原、陶渊明、杜甫排在一起,认为这些作家都“ 显示了中国民族与文化的可尊敬的一方面” 。鲁迅担心捷克人可能不知道屈原杜甫,也担心自己因此会被某些敌人所嘲笑,但他并没有把冯雪峰这句话给删掉。前者是因为在文学史叙述中,必须实事求是。“ 五四” 前后显示“ 文学革命” 实绩的确实是鲁迅。鲁迅不可能虚构一个谁来代替自己。后者是面对国际友人,鲁迅代表着整个中国新文化。中国新文学断送了古典文学的伟大传统?③ 。事实是中国新文学在许多积极方面都跟古典文学一脉相承。鲁迅本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述两个场合,都是客观情势让鲁迅不得不如实道来。这就叫该出手时便出手。自信满满,当仁不让。谦逊是自信,如实道来也是自信。这是显示自信的两种形态。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证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此彻底的谦虚,是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身上才有的。
B .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才会谦虚得如此的彻底。
C .谦应得如此的彻底,是因为他的内心足够强大,充实。
D .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才会表现出如此彻底的谦虚。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该图是某高中校长抓拍的照片。他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上文字:“看你站在路中间,久久地仰头赏花,根本没有注意到有车子过来,那么专注,我不忍心按喇叭惊扰你,我就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根本无心关注身边的美好,所以你的凝神赏樱的姿态瞬间打动了我,这不就是一个少年在春天应有的样子吗?”
这幅图片和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A
2 .C
3 .D
4 .材料一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5 .相符。理由如下:材料一认为,对汉字进行文化阐释既要凭借字形,又要有足够的例证和文献依据。材料二通过考察“示”字的原初构形、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见,“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是主旨,而“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是方法。
C.“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一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除汉字形态的影响外,“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会带来局限性。
D.“ 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二说“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
故选A 。
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 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错误,“示”的本意是“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与“祭祀礼仪”关系不大,涉及祭祀礼仪的应该是“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而不是“示”字本身。
故选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中对于字的文化阐释,是“ 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
A. 从甲骨文中“孝”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B.“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C. 分析了“孝”字发展过程中的异体字,是对构造发展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D. 该条目阐释的是“孝”的意思,而不是“孝”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不能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故选D 。
4 .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 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即,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甚至可能“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不足取”,主要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
材料二先解释什么是汉字的文化阐释,再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 示”字的阐释,论述汉字阐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文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5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 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见,作者认为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不仅要凭着字形,还需要“例证”“文献依据”。
材料二对“ 示”字的阐释,从“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分析其原初构形,再从各种文献如《史记•殷本纪》《说文》《周礼》等具体运用中确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并分析了“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即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符合材料一中要求要从“字形”“例证”“文献依据”出发进行阐释的观点。
6 .A
7 .C
8 .①小说的开头先亮出项海的唱词,点出了人物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引出下文唱戏的情节。《牡丹亭》的这几句经典唱词原意表达了良辰美景无人欣赏的伤感与无奈,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传统戏曲文化式微的主题。②小说的结尾是受伤的项忆君唱出了这句唱词,既表达自己不被欣赏的伤感落寞,也表达一种自我认同感。③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词,既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表明两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 .这种“冲突”是指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与当下人们不能理解与接受的矛盾。小说中具体表现为:①项忆君边走边唱戏的行为与路过的人对她的戏说,表现了旁人不理解、不认同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②项忆君原来打算报考“戏曲学院”的理想与舅舅对此的强烈反对,表现了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与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③项忆君见准公婆后,忘情地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她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他们却认为她不是好好的女孩,说明两方的认知出现了错位。
【解析】
6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 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已经不自信了”说法错误,原文为“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可知是怕影响隔壁邻居。
C.“ 写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理解有误,“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舅舅是站在现实的角度,不能说庸俗。
D.“ 可见他们感受到了项忆君的唱功非凡”理解有误,根据后文“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可知他们并没有感受到项忆君的唱功非凡,反而认为项忆君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
故选A 。
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说法错误,应该是补叙。是在插叙高中填志愿的事情中间补充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
故选C 。
8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小说的开头先亮出项海的唱词,唱戏已然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点出了人物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引出下文唱戏的情节。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描写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表达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也表达了良辰美景无人欣赏的伤感与无奈,而当下人们并不能理解与接受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传统戏曲文化式微的主题。
“ 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小说的结尾是受伤的项忆君唱出了这句唱词,既表达自己不被欣赏的伤感落寞,也表达一种自我认同感。
结构上,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词首尾呼应,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 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父亲怕打扰邻居不能尽兴唱戏,但仍然会把门窗关严实自娱自乐,项忆君虽因为唱戏被准公婆否定,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表明两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 .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 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项忆君边走边唱戏的行为与路过的人对她的戏说,表现了旁人不理解、不认同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
“ 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项忆君原来打算报考“戏曲学院”的理想与舅舅对此的强烈反对,表现了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与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 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项忆君见准公婆后,忘情地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她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他们却认为她不是好好的女孩,说明两方的认知出现了错位。
总之,这种“ 冲突”是指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与当下人们不能理解与接受的矛盾。
10 .B
11 .D
12 .B
13 .(1)西蕃军队离开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且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
(2 )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们。
14 .①对内臣深入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予以肯定。②赏罚官员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偏听偏信,要深入调查,重视凭据。(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郭皇后去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是就起不来了。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的人进皇宫谒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
“ 周悼献王”是主语,“周悼献王”与“后所生也”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D。第二个“后”是名词,指郭皇后,是“悲感生疾”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B 。
11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 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错,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不是“路”。
故选D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命令队伍变乱”错,不是曹玮命令的,且原文只是说"颇失部伍”。
故选B 。
1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去”,离开;“利”,贪图;“遽”,急忙、赶快。
(2 )“少”,稍微;“憩”,休息;“阑”,快要没有。
1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 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意思是,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赞许的。概括出:对内臣深入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予以肯定。
“ 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意思是,但就这样来赏罚,外人一定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由此概括出:赏罚官员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偏听偏信,要深入调查,重视凭据。
参考译文:
宋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这天,皇帝从京城出发。庚申这天,驻扎在中牟县,免去百姓拖欠的赋税,释放在押犯人,赐给老年人衣服和财物,所路过的地方都像这样。二月王申这天,真宗对辅臣说:"前代宦官,败坏朝政,伤害百姓,我经常深引以为戒。”王旦等人说:“前代的事情十分明显,值得作为借鉴。陛下说到这个,是国家的福分。”内侍史崇贵出使嘉州回来,上奏说:“知县某某贪污,有佐官某某廉洁能干,请求把他提升为知县。”真宗说:“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赞许的;但就这样来赏罚,外人一定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三月乙丑这天,任命曹玮担任西上合门使,是赏他捍卫边疆的功劳。曹玮在镇戎时,曾出兵作战,取得了小小胜利,侦察到敌人已经离得很远,就驱赶着所夺取的牛羊往回返,队伍很是失于管束,非常乱。他的下属为此感到忧虑,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不如扔掉它们。”曹玮不予回答。西蕃军队离开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且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曹玮前行得更加缓慢,走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西蕃军队。西蕃军队到了,曹玮派人对他们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请让士兵马匹休息,过一段时间再决战。”西蒋人正因为疲惫而痛苦,都很高兴,作了严密防范后才休息。过了很久,曹玮又派人对他们说:“可以互相攻击了。”于是各自擂鼓进军,把西蕃军队打得大败才返回,曹玮缓缓地对他的下属说:“我知道西蕃军已经疲惫,所以装出贪图利益的样子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回来,几乎行军上百里了。如果乘着有锐气就开战,还是胜负难料;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们。”夏天四月辛巳这天,郭皇后去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是就起不来了。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的人进皇宫谒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有拿家中事情请求她向皇帝言说的,皇后最终也不答应。真宗曾让郭皇后观看宜圣殿的各府库,皇后推辞说:“国家的宝库,不是妇人所应当进入的,臣妾不敢奉诏观看。”真宗对她特别地礼敬尊重。宰相王旦说:“各路都设置了转运使,都争着把增加赋税定额当作功劳,对百姓的烦扰特别厉害。”真宗说:“官吏致力于贪图功劳,不体恤百姓的贫困,我非常怜悯他们。于是向三司下诏:“取一年中收取的中等数额,作为定额,从今以后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
15 .C
16 .(1)韦诗写诗人独自坐听江上的莺鸣,品酒赏花时想念诸弟,表达诗人孤独寂寞,思乡怀人之情;
(2 )孟诗写寒食“无烟火”是为贫居所迫,不仅仅是纪念介子推,写出了寒士的辛酸,表达作者深切的不平之情。
【解析】
1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 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误,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诗歌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可见,“繁花”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大相径庭,是以乐景写哀情,不是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C 。
16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写诗人在寒食节“ 独坐听”黄莺鸣叫,看起来十分孤独,而“把酒看花想诸弟”一句,更道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写出诗人寒食节孤身一人在外,寂寞思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寒食》一诗则侧重于诗人的个人遭际辛酸。“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一句说,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这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表达出诗人身为寒士的辛酸与不平。
1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骐骥、幽壑、蛟、嫠、嘈、澹、漏、麻、酥。
18 .C
19 .D
20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民族音乐比作美酒,突出了它的令人陶醉的美;把民族音乐比作唐诗,突出了它的含蓄、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感,有助于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
【解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语境说的是“ 民族音乐”,故用“博大精深”更合适。
第二处,流芳千古:美名永传于后世。流传千古:永远流传于后世。语境说的是“ 名曲”,与美名无关,故用“流传千古”。
第三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两个成语均可用,但“ 浩如烟海”有赞许的意味,而“不计其数”只是强调多,并与前面的“众多”重复,所以用“浩如烟海”更好。
第四处,轻重缓急:指事情有次要的、主要的、缓办的、急办的区别。和谐动听:听起来舒服、悦耳。前者是名词,不适用于语境,故用“ 和谐动听”。
故选C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种语病:
一是“ 您如果喜欢”语序不当,“您如果”应改为“如果您”。
二是搭配不当,“ 喜欢倾听中国民族音乐”中“倾听……音乐”搭配不当,“倾听”应改为“聆听”。
三是“ 徜徉美妙的音乐殿堂”成分残缺,应在“徜徉”后加介词“于”。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两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 项。
故选D 。
20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 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一杯地道的美酒,醇香绵厚,甘冽芬芳”中由“像”可知是比喻的手法,把“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喻成“一杯地道的美酒”,由“醇香绵厚,甘冽芬芳”可知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音乐令人陶醉的美的特点。
“ 我们的民族音乐……又如一首典雅的唐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中由“如”可知是比喻的手法,把“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喻成“一首典雅的唐诗”,由“含蓄隽永,回味无穷”可知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音乐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 就像一杯地道的美酒,醇香绵厚,甘冽芬芳;又如一首典雅的唐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两个句子中间用分号隔开,且上下两句的结构相似,句式对仗,可知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上结构相似,句式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感。内容上都是形容“我们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的,利用两个句子有助于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
21 .D
22 .①他宁可使用虚拟语态
② 但也有两次破例
③ 这不是事实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选项中四个答案意思相近,但答案选择主要依据下一句“ 谦虚,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自信。”
A 和C虽能承接上文的“谦虚”,但后半句侧重点在“内心足够强大、充实”,与下一句“谦虚,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自信”衔接不够紧密;
B“ 才会谦虚得如此的彻底”相较于D“才会表现出如此彻底的谦虚”,与下文衔接也不够紧密。
故选D 。
22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 处填的是一个分句。根据上文,得出①缺主语“他”,从前文“鲁迅的谦虚低调是出了名的。实在必须从正面肯定自己的工作”可以看出此处应用“宁可、宁愿”这样的语气,“虚拟语态”由下文“这种虚拟语态”得出,故此处应填写“他宁可使用虚拟语态”。
② 处位于段首,为总起句。根据下文内容以及“一次、另一次”可知这是鲁迅“不谦虚”的两个事例。所以首先要有转折“但、然而”,接着下文有“一次是……”“另一次是……”可知,应是“两次”,故此处应填写“但也有两次破例”。
③ 处填的是一个整句。根据上文的问句“中国新文学断送了古典文学的伟大传统”以及下文“中国新文学在许多积极方面都跟古典文学一脉相承”可知,中间接一个问句的答句,且为否定句。又由下文的“事实是”可知,答句中应包含“事实”一词。故此处应填写“这不是事实”一类的句子。
23 .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加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图片中,一个穿校服的少年驻足仰望头上怒放的樱花,那么专注,那么和谐,那么美好。樱花、少年、独立,透过这看似平常的画面,我们却感受到背后所透露出的美的气息。尤其是在当下众多学生被沉重课业负担压得无心关注身边美好的现状之下,这幅画面尤为可贵。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发现美、捕捉美、鉴赏美的精神、情怀、品味和能力。而如何拥有发现捕捉鉴赏美的能力?首先少年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人生也会更美好;其次教育者要通过知识的熏陶来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第三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说,要让美育落地,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何要提倡美育?因为美育可以丰盈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境界,开阔人的胸襟、格局,学会从“ 生存”到“生活”,懂得诗意的生活。樱花少年刷屏启迪我们,培养孩子的审美,需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从而对万物心怀感恩和珍惜,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而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就这则作文来说,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① 从学生角度看,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捕捉身边的美;②从教育者角度看,要慧眼识美,照亮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发挥美育的积极作用;③从教育功能角度看,美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愉悦的生命体验;④从教育内容角度看,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美术,更应该让青少年发现美,对万物心怀感恩和珍惜。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樱花少年引出当下更多埋头书本的学生,引出美育在现实生活中缺失这一话题,并明确自己的观点,如“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接着可以追溯历史,列出历史上重视美育的事例,如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如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然后联系当下美育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指出美育缺失的危害,并指出“以美育人”对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也可以再次表明态度。
立意:
1. 樱花少年刷屏,美育就要善于从孩子的身边做起。
2. 愿每个少年都能“看见”花开的声音。
3.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4. 主动寻找美,让人生更多彩。
5. 让美育成为灵魂的必修课。
6. 弃功利之风,扬美育之骨。
7.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8. 涵养心灵,美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