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一中、龙泉中学、荆州中学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 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1~5题答案】
【答案】1.B 2. C 3. D
4. (1)引证法,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2)例证法,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3)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4)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
5. 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原文说的是“《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有相似之处”错,原文是说“《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错误,材料二中明确说明“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
A.说的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说的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D.说的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上看,“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引用鲁迅的话和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
列举“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
“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里现个性的”“写景的成语化”“《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概括出《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是: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
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闻文”“《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概括出原因是: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刚刚平息了四合院里发生的一场小小的内乱。内乱是他的宝贝女儿灵灵制造的。原上人吃腊八粥的那天傍晚,白灵出其不意地回到家里来,这是自围城以来头一次返乡回家,奶奶白赵氏一把把孙女搂到怀里,张口咬住脸蛋子久久不放。母亲白吴氏禁不住热泪涌流,疼爱地斥骂着:“没良心的东西把老老少少一家人都给你折磨死了!”白灵从奶奶怀里跳起来,回头又在奶奶脸上亲了一口,掏出手帕又亲昵地给母亲沾去泪水,跳到屋子中间挺身一站:“我不是好好的吗?我长得高了吃得胖了,你们尽操那些心做啥!”白嘉轩不失威严地挺坐在太师椅上。白灵毫无察觉父亲的心思,环顾一圈屋里所有的人,得意忘形地宣布了一个消息,立时把屋子里亲昵的气氛扫荡净尽了:“我们把县长轰下台喽!这回大闹滋水县好痛快呀!国共两党的一条密传传下去,凡在省城的滋水籍的人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念书的做饭的,当相公的拾破烂的,拉洋车的推菜车的,好几百人全都涌回县城来游行示威,开会演讲,唱歌演剧,把个县府闹得翻了个过儿,把一块滋水县人民自决委员会的大牌子挂到县府门口。大家正欢庆斗争胜利的时光,县府里有人密告说县长正给省警署拟报抓人名单。众人炸了营,冲进县府从县长的桌展里搜出了那个名单。好啊,捉贼捉赃,梁县长是个口是心非的两面派。我们拿着他的赃证去找省主席告状,于大胡子一看那个黑名单就火了,说‘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接着一声令下把梁县长撤了……”
白嘉轩磕了磕烟灰就站起身走出去了。白吴氏怯怯的目光送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回过头禁止女儿说:“灵灵,你在城里要念书就好好念书,甭跟着旁人疯疯癫癫乱跑。记住,在屋里再甭说刚才说的那号话了,你说话也该瞅瞅你爸的脸色。”白灵说:“我瞅见我爸的脸色,他不悦意他不爱听。我偏说给他听,冲一冲他那封建脑瓜子。”她爽快他说着,忽然醒悟似的叫起来:“噢呀!兆海上军校去了,临走托我给他家里捎话,我差点忘了。”
白灵去了鹿兆海家,鹿子霖叔叔态度活泛,不住地向她打问城里许多革命的事。她从鹿家门楼下走出来,到白鹿镇小学校找鹿兆鹏去了。这是作为革命者的她和他的第一次会见。她又一次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向他叙述了大闹滋水县的经过,没有向她证明自己实际上是那场斗争的策划组织者之一。她和他谈论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谈论轰轰烈烈的北伐和各地的人民革命热潮。她说:“革命马上就要胜利了。一想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鹿兆鹏也以肯定的语气说:“没有什么人能阻挡北伐军的前进,胜利指日可待。”
白灵天黑定时回到家里,父亲和母亲还没有歇息,看来是专意等待她。白嘉轩知道她的行踪仍然问:“你到谁家去了?”白灵说:“我先到子霖叔家后来又到学校找兆鹏哥去了。我明天要走,今晚不去再没时间了。”母亲惊讶地问:“明天就走?你一年没回来,刚回来连一整天也呆不下?”白灵笑着向母亲赔情:“没办法呀!妈。革命形势紧迫,同志们约定明晚开会。等胜利了我回来跟你住整整一个月。”白嘉轩忍着冲到喉咙口的火气冷静地发问:“你现时还念书不念书?”白灵说:“念呀,怎么不念?白嘉轩问:“你念了书日后做啥呀?”白灵说:我喜欢教书。革命胜利了我就做个先生,教书。”白嘉轩说:“你现在甭念书咧,回家来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白灵不假思索一口回绝,“爸,我没有想到你现在会说这种话。”白嘉轩说:“那好,你现在睡觉去。”
第二天早晨,白灵起来时发觉小厦屋的门板从外头反锁上了。她还未来得及呼喊,父亲从上房里屋背着双手走下台阶,走过庭院在厦屋门前站住,对着门缝说:“王村你婆家已经托媒人来定下了日子,正月初三。”白灵嘴巴对着门缝吼:“王家要抬就来抬我的尸首!”白嘉轩已走到二门口,转过身说:“就是尸首也要王家抬走。”
白灵很快复原了活泼的天性,在小厦屋里大声演讲大声唱歌,婆呀爸呀妈呀大哥大嫂三娃子牛犊还有干大你们听我讲吧!北伐军节节胜利,天下无敌,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保不住驾啦!国民革命的胜利指日可待!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妈快给我送俩馍来,我饿了。
白赵氏踞着小脚站在庭院里斥问:“灵灵你疯了?”白吴氏仙草拿着俩馍馍走到厦屋门前,白嘉轩不失时机地赶到了,从仙草手里夺下馍说:“让她喊让她唱。她还有劲儿。”白灵从门缝里看见了院庭里发生的一切。她的腹腔里猫抓似的难受,接着口腔里开始发粘,终于喊不出也唱不出了,躺在炕上看冬日惨淡的阳光从房檐上悄然消失,冷气和黑暗一起笼罩了厦屋。
黑暗里窗户纸轻轻响了一下,什么东西滚落到肩头上,她一抓到手就毫不迟疑地吞嚼起来,两个半是麦子面半是玉米面的馍馍不经吃就完了,似乎还可以再吃下两个。她觉得胳膊和双腿顿时充满了活力,一骨碌从炕上跳下来,继续她的讲演。白嘉轩咣啷一声拉开上房西屋的门闩,站在庭院里吼:“你再喊再唱,我就一镢头砸死你!”白灵对着门缝吼出于胡子的话:“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
直到深夜,白灵时喊时唱的声音才停止。天明以后,白嘉轩吃了两个烤得焦黄酥脆的馍馍,雄赳赳地走进饲养场的轧花机房。他一口气踩得小半捆皮棉,周身发热,正要脱去笨重的棉裤,仙草急急匆匆颠着小脚走进来:“灵灵跑了!”白嘉轩披着棉袄走出轧花房,走过街道再跨进自家门楼,厦屋的门锁已经启开,厦屋的山墙上挖开一个窟窿,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镢头尖刺刻下一行字: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白嘉轩问仙草:“这镢头怎么在这里?”仙草说:“我不知道。大概是啥时候忘在柜下边了,那是个无用的废物嘛!”白嘉轩在吃早饭的时候向全家老少威严地宣布:“从今往后,谁也不准再提说她。全当她死了。”此后多年,白嘉轩冷着脸对一切问及白灵的亲戚或友人都只有一句话:“死了。甭再问了。”直到公元一九五零年共和国成立后,两位共产党的干部走进院子,把一块“革命烈士”的黄地红字的铜牌钉到他家的门框上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他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灵回家讲述大闹滋水县的经过,说明她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热情,也为后文她叛逆出逃的情节做了铺垫。
B. 白嘉轩把白灵锁在小厦屋,是为了逼迫女儿嫁给王家,而白灵逃跑,是因为她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C. 在夜晚偷偷给白灵送去馍馍的是她母亲仙草,白灵逃跑时用来挖墙的镢头也是母亲提供的,她支持女儿逃跑。
D. 白灵离家出走以后,白嘉轩对外宣称女儿死了,是因为他认为女儿离经叛道,对她非常生气,不想再见到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始称白嘉轩的妻子为“白吴氏”“白吴氏仙草”,但结尾却直称“仙草”,称呼上的小变化,却是作家的匠心所在。
B. 小说节选部分以时间为线,交代了白灵腊八傍晚回家、初十就逃跑的短短两天内所发生的事情,矛盾冲突集中。
C. 文中划线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烘托了凄冷黯淡的氛围,体现了白灵内心的悲伤和迷惘,又舒缓了叙事节奏,使叙事张弛有度。
D. 小说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白灵的直率,鹿兆鹏的沉稳,白嘉轩的固执,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8. 选文中“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这句话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 “白灵”谐音“百灵”,白灵出生时有百灵鸟在白家鸣叫,故起名为“白灵”,有读者评价她为“冲出牢笼的百灵鸟”。请结合选文及小说《白鹿原》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如此命名女主人公的深层原因。
【6~9题答案】
【答案】6.A 7. C
8. ①第一次:展现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体现人物心情。这是白灵复述于大胡子的话,体现了当时国民革命深入人心,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这让白灵感到由衷的自豪、兴奋,革命热情勃发。
②第二次:体现白灵的斗争精神和参加革命的热情。这是白灵与父亲对抗时说的,父亲的禁锢也不能消解她的斗争精神,她借用这句话来表现自己决不妥协的态度。
③第三次:体现白灵的信仰坚定。这是她逃跑前刻在墙壁上的字,白灵坚信国民革命一定会胜利,把这句话刻在墙上明志,向家人表明自己的信仰。
9. ①百灵鸟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作家以此命名,寄寓了对白灵美好品行的深情赞美。她热情善良,活泼开朗,向家人激动地讲述斗争经历,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她心底纯洁,革命动机单纯,她是白鹿原上心地最纯良的革命者,最美的女性。
②百灵鸟是自由歌唱的精灵,作家以此命名,寄寓了对白灵斗争精神的讴歌。她对国民革命充满了热情,敢于斗争,立场坚定,积极参加驱逐反动县长的活动;她又有鲜明的叛逆性格,追求婚姻自由,敢于破墙逃婚,是沉闷、压抑世界里的一声嘹亮的歌唱。
③以此命名,使她牺牲的结局更令人心痛,增强人物悲剧命运对读者心灵的震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是为了逼迫女儿嫁给王家”“是因为她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错误,由“我们把县长轰下台喽!这回大闹滋水县好痛快呀”等句可知,白嘉轩锁女儿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逼她出嫁,还害怕女儿闹革命,白灵逃跑也不仅仅是为了逃婚,还为了革命。
C.“在夜晚偷偷给白灵送去馍馍的是她母亲仙草,白灵逃跑时用来挖墙的镢头也是母亲提供的,她支持女儿逃跑”于文无据,由“黑暗里窗户纸轻轻响了一下,什么东西滚落到肩头上”“我不知道。大概是啥时候忘在柜下边了,那是个无用的废物嘛!”不能推断出是仙草做的。
D.“是因为他认为女儿离经叛道,对她非常生气,不想再见到她”错误,由“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他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可知,白嘉轩宣称女儿死了,是赌气说的话,表里不一。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体现了白灵内心的悲伤和迷惘”错误,白灵一心去革命,她此时只是因为被父亲关押,又饿的心慌,烘托了凄冷黯淡的氛围,此处环境描写没有体现白灵内心的迷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出现在第一段,是白灵讲述“把县长轰下台”“大闹滋水县”的事件的时候说的,“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念书的做饭的,当相公的拾破烂的,拉洋车的推菜车的,好几百人全都涌回县城来游行示威,开会演讲,唱歌演剧,把个县府闹得翻了个过儿”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又写出当时国民革命深入人心,他们齐心协力将县长轰下台,白灵为自己参与革命和革命的大好形势由衷的自豪、兴奋,革命热情勃发。
第二次,“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出现在倒数第二段,白嘉轩阻止白灵闹革命,把白灵关在小厦屋,面对父亲“你再喊再唱,我就一镢头砸死你!”的强势打压,白灵说“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可见,父亲的禁锢也不能消解她的斗争精神,她借用这句话来表现自己决不妥协的态度。
第三次,“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出现在结尾段,是白灵逃跑时在“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镢头尖刺刻下一行字”,白灵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可见白灵坚信国民革命一定会胜利,借此向家人表明自己的信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体现对新高考方向的预测。
就品行而言,“白灵”谐音“百灵”,“白灵”就像百灵鸟,由“白灵毫无察觉父亲的心思,环顾一圈屋里所有的人,得意忘形地宣布了一个消息”“我们把县长轰下台喽!这回大闹滋水县好痛快呀”可知,白灵活泼开朗,如同一只快乐鸣唱的百灵鸟向家人讲述革命斗争的经历;由“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革命马上就要胜利了。一想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等句可知,白灵意志坚定,有单纯的革命动机,作者借此赞扬白灵的美好品行。
就精神而言,百灵鸟自由歌唱,白灵“在小厦屋里大声演讲大声唱歌,婆呀爸呀妈呀大哥大嫂三娃子牛犊还有干大你们听我讲吧!北伐军节节胜利,天下无敌,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保不住驾啦”,她对国民革命充满了热情,敢于斗争,立场坚定,用百灵命名讴歌了白灵的斗争精神;由“王家要抬就来抬我的尸首!”“厦屋的门锁已经启开,厦屋的山墙上挖开一个窟窿,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镢头尖刺刻下一行字: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可知,白灵敢于逃婚,敢于追求婚姻自由,是沉闷、压抑世界里的一声嘹亮的歌唱。
就表达效果而言,由“直到公元一九五零年共和国成立后,两位共产党的干部走进院子,把一块‘革命烈士’的黄地红字的铜牌钉到他家的门框上”可知,这只可爱、善良、快乐的百灵鸟最终为革命献身,悲剧结尾令人心痛,增强人物悲剧命运对读者心灵的震撼。
最佳答案要求:围绕“深层原因”的探索,从“赞美纯洁美好的品行”“讴歌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增强小说悲剧性”三个角度进行探究,每点有概括有简要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奉方物入贡。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其主无入朝。江南主信之,遂称疾固辞,且言:“谨事大朝,冀全济也。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二月城克,群臣称贺,帝泣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十万赈恤之。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帝责张洎曰:“汝劝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洎所草召上江援兵蜡丸书示之。洎谢曰:“书实臣所为。今得死,臣之分也!”帝奇之,以为太子中允。初,彬之伐江南也,帝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彬曰:“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二月,拜彬为枢密使。六月,江南州郡皆降。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B.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C.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D.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朝,指地方官员、属国或外国使臣谒见天子,也指进入中央朝廷做官,文中指谒见天子。
B. 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后官位渐高,唐代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首。
C. 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
D. 蜡丸书,蜡丸是用蜡做成的丸状物,因为能够防潮保密,古代常常会在蜡丸中放置机密文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初,南唐对宋朝看似臣服,实际上却在修整军队,由于宋朝过于强大,李煜只求得以保全,主动上表请求废掉国号。
B. 宋太祖召令李煜入朝,陈乔、张洎认为不能入朝,李穆认为入朝与否不是关键,江南甲兵、物力尚可,应考虑恢复实力。
C. 宋太祖在徐铉请求暂缓进兵时,不赞同他的说辞,认为江南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归降臣服。
D. 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六月,江南州郡向宋朝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
(2)初,彬之伐江南也,帝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14. 请结合文本,概括宋太祖平定江南采取了哪些措施。
【10~14题答案】
【答案】10.A 11. B 12. B
13. (1)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2)起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到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
14. ①对南唐恩威并施(或:赏赐李从善的同时又扣押他,安抚李煜却又不答应他的请求,诏令入朝不成便实行军事打击。)②对将领知人善任(或:任用曹彬作为平江南的主将,以剑授彬,使其便宜行事。)③对百姓施以仁德(或:嘱咐曹彬攻下城池,不可大肆杀戮;担心百姓受战争之祸,开仓赈济。)④对降主和降臣宽以待之(或:对江南主败迹,不发布露布公告;不计较张洎起草蜡丸书的旧怨,反而任命他为太子中允。)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攻下城的那天,千万不要屠杀。如果陷入了苦战,那么李煜一族也不要加害。”
“入辞”是“彬等”的谓语,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生民”作“暴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唐代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首”错误,唐代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江南甲兵、物力尚可,应考虑恢复实力”错误。由原文“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可知,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财力雄厚,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由此可知,李穆是宋朝的大臣,“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指的是宋朝,而不是“江南”;不是“应考虑恢复实力”,而是让李煜考虑入不入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赋分点:
(1)“手”,亲笔;“疏”,上疏;“优诏”,下诏书安抚。
(2)“俟”,等到;“克”,打败;“以……为”,使……成为或任命……担任什么官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可知,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由原文“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可知,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江南主没有听从。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赏赐李从善的同时又扣押他,安抚李煜却又不答应他的请求,诏令入朝不成便实行军事打击,可见对南唐恩威并施。
由原文“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可知,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任用曹彬作为平江南的主将,以剑授彬,使其便宜行事,可见对将领知人善任。
由原文“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可知,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攻下城的那天,千万不要屠杀。如果陷入了苦战,那么李煜一族也不要加害。”由原文“帝泣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十万赈恤之”可知,太祖哭着说:“天下分裂,百姓受苦,攻城的时候,一定有平白遭受战火之苦的,这真是太悲哀了啊!”命令放出十万米来抚恤百姓。嘱咐曹彬攻下城池,不可大肆杀戮;担心百姓受战争之祸,开仓赈济,可见对百姓施以仁德。
由原文“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帝责张洎曰:‘汝劝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洎所草召上江援兵蜡丸书示之。洎谢曰:‘书实臣所为。今得死,臣之分也!’帝奇之,以为太子中允”可知,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太祖责问张洎:“你劝说李煜不投降,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后出示了张洎起草的召集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给他看。张洎谢罪说:“蜡丸书确实是我写的。如果被处死,是我应得的!”太祖非常惊奇,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对江南主败迹,不发布露布公告;不计较张洎起草蜡丸书的旧怨,反而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可见对降主和降臣宽以待之。
参考译文:
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见,带上本地物产上贡。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李煜不要入朝。李煜信任他们,于是就称病,坚决推辞不去入朝,并且说:“恭谨地侍奉宋朝,只希望能保全性命。现在如果去了,只有一死罢了!”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财力雄厚,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江南主没有听从。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攻下城的那天,千万不要屠杀。如果陷入了苦战,那么李煜一族也不要加害。”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十二月,城池被攻克,群臣祝贺,太祖哭着说:“天下分裂,百姓受苦,攻城的时候,一定有平白遭受战火之苦的,这真是太悲哀了啊!”命令放出十万米来抚恤百姓。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太祖责问张洎:“你劝说李煜不投降,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后出示了张洎起草的召集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给他看。张洎谢罪说:“蜡丸书确实是我写的。如果被处死,是我应得的!”太祖非常惊奇,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当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曹彬说:“仰仗天威,遵守朝廷的谋略,才能成事,我有什么功劳呢!”二月,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六月,江南的各州郡都投降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
钱起
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
不知凤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
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
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爽气”开端,既描画出秋天万里晴空、清爽明朗的自然景色,又带给读者轻松爽朗的感受。
B. 颔联两句,用“凤沼”“尧天”称颂太平盛世、用“不知”“但觉”表露出诗人现实的处境和感受。
C. 颈联“砧杵”意象的使用,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将游子思乡、寂寞怀友之情融于景物中。
D. 全诗前六句的写景与第八句的抒情本不相干,但有了第七句的过渡,结句的抒情就显得水到渠成,非常自然。
16. 有人说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实则是一首投赠诗,依据是什么?
【15~16题答案】
【答案】15.C 16. ①标题有“上中书李侍郎”字样,表明是写给一位姓李的中书侍郎的。②尾联以丞相称李侍郎,以书生自称,委婉表达希望李侍郎能够接引自己,让自己有出头之日的愿望。③唐人有写诗展示自己的才华,投赠当权者以求得赏识,得到推荐,从而步入仕途或得到重用的习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此处的“砧杵”没有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从上下文看,诗人登高远望,心情是愉悦开朗的。“游子思乡、寂寞怀友”也于诗无据。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投赠诗”即作者写给具体的人的诗歌作品,或者说作者专门赋诗送给某个人。
这首诗前三联都在写景,展示诗人的写作才华,而最后一联抒情表明题旨和写作目的。
结合标题“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可知,本诗是写给中书李侍郎的,是一种投赠诗。
结合尾联“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可知,“丞相府”指李侍郎,“书生”指自己,作者表达了希望李侍郎引荐自己,步入仕途之意。
从朝代风气入手,知人论世,可知唐人有以诗文干谒的传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以本诗投赠中书李侍郎,以求受到赏识和引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孤光自照 ⑥. 肝肺皆冰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毋”“坼”“乾坤”“肺”。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
( )。从 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 。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赭石红、石绿、石青等矿物宝石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得整幅画卷具有色彩明快、肌理多变、不易变色等特点。又由于矿物颜料的吸光作用,当光线暗淡时,青绿色的颜料便会 出宝石般的光芒, ,让人称奇。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材 叹为观止 散发 摄人心魄
B. 体裁 击节称赏 进发 摄人心魄
C. 题材 击节称赏 进发 动人心弦
D. 体裁 叹为观止 散发 动人心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是《千里江山图》
B. 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是《千里江山图》
C. 《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
D. 《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最长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C
20. 这样符合人们欣赏画作的逻辑顺序,先是铺开画卷,再是“缓缓呈现”,然后是欣赏者的感受“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显得语言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改后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题材:文艺作品内容的主要材料,即一定社会生活的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由原文“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可见是讲画作的内容,故选“题材”。
第二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此处画作好到极点,故选“叹为观止”。
第三空,散发:分散发出;释放出某种东西;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进发:(车船或人的集体)出发前进。此处强调画作颜料散出的光芒,故选“散发”。
第四空,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此处强调画作的吸引力,故选“摄人心魄”。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连贯的能力。
本语段主要介绍画作《千里江山图》的题材、章法、所用颜料,从而赞叹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所以第二段句首的陈述对象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我们”,故排除AB。
由句子的主谓宾搭配看,《千里江山图》是“卷轴画”,而不是“最长的”,排除D。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是“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符合人们欣赏画作的逻辑顺序,先是铺开画卷,再是“缓缓呈现”,然后是欣赏者的感受“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显得语言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而修改后的句子“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先说观感再说铺开,就没有这样清晰的逻辑思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以大熊猫为原型、身穿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圈粉,可谓“一墩难求”。① ?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科学家曾这样描述惹人喜爱的形象特征:圆眼睛、胖脸颊、高眉骨、小下巴,以及大头小身。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毫无疑问,冰墩墩的外表十分符合“婴儿图式”,而且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相较于真正的鹅蛋,鹅喜欢把更大、更圆的排球滚回巢穴。对鹅来说,② 。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所以,多看看“萌物”,③ 。你是不是觉得冰墩墩越看越可爱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使婴儿获得关注和照顾。
B. 通过这些特征,成年人的大脑能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关注、照顾他们。
C. 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
D. 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关注、照顾他们。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22题答案】
【答案】21.A 22. 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②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③我们也会越快乐。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介词“通过”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应将其删除;
二是中途易辙。删去“通过”后,句中主语为“这些特征”,而后一分句的主语是“成年人”,应将“并给予”替换成“使婴儿获得”。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可知,这里讲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现象。再结合后文“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可知,下文具体阐述“一墩难求”的原因。而此处的“?”正好表明,这句对这一原因进行提问。因此可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空,前文提到“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笔者认为人类喜欢冰墩墩正是因为反差的“超常刺激”,而该空则用鹅作类比,排球相比于鹅蛋,更大更圆,对鹅来说,也是一种“超常刺激”,因此,本空可填: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
第三空,由前文“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可知,超常刺激会使我们快乐。而由上文分析已知,超常刺激就是“多看看‘萌物’”引起的,因此,多看“萌物”能让我们更快乐。因此,本空可填:我们也会越快乐。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俭戒奢的传统美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②马克思:“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③进入21世纪,特别是现在,面对全球疫情和贸易保护壁垒的双重压力,我国把鼓励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策略,明确提出并采取许多措施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内循环”。
看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题答案】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则,第一则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价值导向是崇俭戒奢;第二则是伟人论述,侧重于理论阐释;第三则是时代需要,侧重于当今形势,二三则的价值导向是鼓励消费。观点要辩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总体而言,二者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崇俭戒奢是宝贵的文化传统,是个体的德行之基,是个体实现幸福人生的观念,是指导人类科学消费行为的根本,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鼓励消费是鼓励人们主动追求合理而理性的幸福,是产生经济循环活水源泉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崇俭戒奢文化的重要内涵。
崇俭戒奢是传统美德,应该坚守并且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品格坚守。但它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不矛盾,在环境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量力而行,杜绝浪费与奢侈。鼓励消费是在社会发达的新时代下的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的策略,特别是现实环境下的自救需求。它不是提倡奢侈生活和铺张浪费,是通过震荡的消费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二者是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考生在分析崇俭戒奢与当下鼓励消费的关系时,逻辑上要能自圆其说,割裂分析或强拉关系都属于审题不到位。只抓住一方来写,属于偏离题意。崇俭戒奢与当下鼓励消费的关系要侧重于时代需求,崇俭戒奢的历史审视要服务于鼓励消费的现代诠释。之所以鼓励消费,原因很多,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要求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国际环境的云谲波诡让内循环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选择。
考生要联系生活实际,避免做概念上的空洞辨析,要让文章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鼓励消费不能忘崇俭戒奢。
2.用节俭为消费铺路。
3.鼓励消费,杜绝浪费。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