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苟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面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其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度、氏、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乌夷,四海之内成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岭南与中原呈一种内外分隔的状态,成为华夷、内外的一个文化分界。《隋书·地理志》描述岭南云:“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由于负山阻海,地势较低,空气不易散发,岭南形成瘴疠之气;由于地处近海,物产多玳瑁珠玑,吸引四方商贾来此经商,因而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岭南人都唯富为雄、讲究诚信;在风俗方面,他们还维持着巢居崖处的旧俗。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

(摘编自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

材料二:

由于自夏、商和西周以来,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王都所在对周边地区据有绝对优势,而当时人对东亚大陆以外的情况基本还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其落后一面,所以形成了一种王都所在即天下之中,王即是天下主宰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

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尚书·禹贡》)据此,在王所居的京城(王畿)以外的土地应分为四方形的五等,每一等的四边宽度都是五百里。由内向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之地)。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宋代学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境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

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禹贡》九州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北至今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东至于海。《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都有各自的“九州”规划,各州名称与《禹贡》不尽相同,划分范围也有所差异,但都是当时人天下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葛剑雄《人在时空之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服”划分的依据是距离王都的远近,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B.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其所居之处实际上都应为荒服,按照东、南、西、北四方的不同,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从《尚书·禹贡》的“五百里荒服”到《史记·五帝本纪》的“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

D.中央政权将荒服纳入王土的目的是“致异物”,即招致各方物产人贡,从而显示四方来朝,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地理区位来看,岭南应属于“荒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与中原处于内外分隔的状态;从文化特征来看,岭南也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

B.五服制和九州制都出自《尚书·禹贡》,也都代表了当时学者对于“王制”的憧憬与想象,二者共同勾画出“天下”秩序的基本格局。

C.宋代学者蔡沈以冀州和东南富饶地区为例,对五服设想进行了批评和否定,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难以自圆其说。

D.《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文献都有“九州”规划,可见九州制有利于对“天下”进行区分和管理。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岭南“异物”书写的一项是(3分)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

B.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张九龄)

C.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李绅)

D.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五服”,二者的论述思路有何不同?(4分)

5.五服制和九州制有什么不同?为何五服制“胎死腹中”,而九州制却流传后世?(6分)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

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里,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其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

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

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

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9.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光武建武五年。莎车王延慕乐中国,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九年秋,莎车王康卒,弟贤立。十四年冬,莎车王贤、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献。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班固论曰: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日:“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还白窦固,固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未·西域归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B.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C.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D.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书,也称檄文,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可用作晓谕或声讨。

B.承制,古代传承制度,即皇帝或王侯按照血统关系来传承名号、爵位及财产等。

C.都护,含有“总监护”之意,官名,西汉时期设置的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D.假司马,旧时官名的“假”字有辅佐、代理之意,假司马即副司马或代理司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各国都很畏惧匈奴,不得不向匈奴交纳沉重的赋税,因而都愿意与中原地区的汉朝交好,寻求庇护,表现尤其突出的是莎车、鄯善等国。

B.鄯善王先是以贵宾礼仪接待班超等人,十分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远怠慢,是因为匈奴使者突然到来,鄯善王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无法取舍。

C.班超敏锐地觉察到鄯善王对汉朝使者态度的细微变化,而且很准确地推断出态度变化的原因,又巧妙地用计从侍者的口中套取了真实情况。

D.班超跟他的随从们仔细分析形势,生动地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提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化险为夷,使此次出使取得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莎车王延慕乐中国,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2)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14.汉明帝为什么拒绝了窦固另派使者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逢王建有赠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

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

16.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讨论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 。”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用“ , ”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自信的豪情,体现了一位改革家的胸襟。

(3)“落日”这一物象常出现于吉诗当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就有“ ”,其他诗人也有诗句“ ”渲染了环境的氛围,营造了独特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 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的炊烟,自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家务,总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 ,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哞、哞——”地喊几声……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限的清幽和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儿声。有的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人最全,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吃边聊,安闲而和谐。

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 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手里显摆、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 ,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落而息 踽踽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B.竿头日上 踽踽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C.日落而息 款款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D.竿头日上 款款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B.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走在后面

C.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D.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人后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海啸主要是由地震时海底地壳的迅速垂直升降造成的,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① ,海底火山或海中火山爆发也可能造成大小不等的海啸,如果火山在爆发过程中山体发生坍塌,就会造成特大海啸。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波长可达数百千米,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 )。② ?答案是非常困难。由于促使海啸发生的原因通常是在远离海岸的海底深处,其具体的形成过程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而且地震预报的难题人们尚未解决, ③ !就算能够准确预测海底地震也不行,因为只有极少数的地震能够引发海啸……唯一的忠告是:当海啸袭来时,沿海地区的人们最好尽快离开海岸,向高处撤离。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B.摧毁堤岸,夺走生命财产,淹没陆地,破坏力极大

C.淹没陆地,摧毁堤岸,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D.破坏力极大,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

——鲁迅《鲁迅译著书目》

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参加以“古人、今人、后人”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活动。

要求:选好文句,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