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B. 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C. 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
D. 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
C. 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D. 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B. 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
C. 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D. 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1~3题答案】
【答案】1.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原文是“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
B.“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
D.“……因此……”强加因果,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 总出生人口(万人) | 总和生育率 |
2017 | 339.9 | 2019.9 | 1.97 |
2018 | 463.8 | 2188.6 | 2.09 |
2019 | 402.8 | 2077.3 | 2.04 |
2020 | 352.8 | 1935.8 | 1.96 |
2021 | 160.2 | 1689.1 | 1.77 |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II月13日)
材料三:
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壮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冬”。因为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愿意重金养老;同时社会兴建养老机构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所以,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订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目前我国遏制老龄化快速发展所采取的举措。
B. 全面两孩政策下,近年来生育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C. “医养结合”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生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D. 受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面两孩政策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B. “医养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政府高度重视,对老人从生理到心理、养老到临终多方面进行关注,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C. 虽然我国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面临诸多困难:人们不舍得重金养老,民营企业贷款不容易,不愿兴建养老机构等。
D.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
6.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该如何应对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6题答案】
【答案】4.B 5. D
6. (1)积极鼓励生育,从战略高度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2)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3)政府要转变观念,制订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4)积极学习借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生育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分析错误。图表显示,2017年到2018年新增出生人口、总出生人口、总和生育率都呈上升趋势,2019年到2021年又回到较低的生育水平,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的。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无中生有,依据材料四第一段“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可知,“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必然结果,并未分析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关系,不能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可知,需要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2)依据材料二第二段“给出了‘医养结合’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可知,要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的模式;
(3)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订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可知,政府要转变观念,制订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4)依据材料四第一段“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可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它们在此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要积极学习借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①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②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③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④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⑤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⑥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⑧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⑨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注]①《在桥边》是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个数字的捷报”既侧面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也可看出政府对战后生活重建颇具人性化的安排。
B. 前三段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一点小小的玩世不恭,从其对计数工作的态度,可见其为人的不拘小节。
C. 虽有丢掉饭碗的危险,但“我”仍坚持“漏数”心爱的姑娘,可见“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D. “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统计,代表了政府对重建成果的科学监督。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简练,善用反讽手法。如第1段的“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第7段的“很忠实、很可靠”等,皆语带反讽而又意蕴深长。
B. 第4段大量运用了逗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断开长句,但有时又保留较长语言成分,有意设置文气上的阻隔,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
C.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和“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两句,作者运用反复手法,强化人物的情感,增强了感染力。
D. 小说中“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她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内心向往着的美好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可以是人,也可能是使人内心富足的美好生活。
9. 请简析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精巧之处。
10. 海因里希·伯尔被评论家誉为“德国的良心”,对这一评价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小说加以探究。
【7~10题答案】
【答案】7.C 8. B
9. ①情节一波三折,极尽摇摆之能事。因了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上级要来检查,生计与爱情充满了矛盾;“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虽有这一疏漏却又意外交上鸿运,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②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看似出乎意料,但从前文“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③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前文交待“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10. ①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小说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②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表面上看小说表现了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是对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关注。③富有理想主义情怀,肩负良心与道义。人物处境堪忧,调子仍相对轻快。“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颇具人性化的安排”说法有误。“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
B.“可见其为人的不拘小节”说法有误,“我”的玩世不恭,是一种小人物无声的反抗,与性格并无多大关联。
D.“代表了政府对重建成果的科学监督”说法有误。“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机械顽固、近乎盲目的乐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错。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的,与作者并无直接关联。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技巧的能力。
(1)情节一波三折,极尽摇摆之能事。
小说概述主人公内心情绪经历的几次“摇摆”。小说情节是:“我”被缝好腿——做数数的工作——爱上路过的姑娘——主任检察工作,受到表扬——调换工作,心情愉悦。根据小说情节可以看出开始“我”整天数数,空虚无聊,对工作不满;当我爱上一个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我”的不满被冲淡;当主任检查工作时,我内心紧张、强自振作,在激动的爱情和死板计数之间挣扎;“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却又碰上好运气碰上了美差,被调去数马车,这就获得了和心爱的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喜悦兴奋。
(2)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的结尾是“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得到了数马车的美差。前文说“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这就使得调“我”数马车这一这一结局出乎意料;但是因为主任统计员“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于是结局调“我”数马车又在情理之中。
(3)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前文第五段说“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这里朱仍反复交代“我爱她”“我在爱她”,又说“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这就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小说结尾说“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即使“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德国的良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由此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考生应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评价。
(1)从内容来看,作者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
根据小说中“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侧面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可知“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他们给了“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这显然是一个枯燥无聊的差使。小说中的“我”代表一类小人物,题目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第一段反映了作者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工作之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的良心”。
(2)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根据“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分析,从表面上看,小说表现的是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错深层分析,这篇小说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这表明作者关注的是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的良心”。
(3)作者肩负良心与道义,富有理想主义情怀。
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无意义的工作现状,平淡、懒散、随意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的人物处境,彼时他唯一的乐趣也许就在于“他们”的心情完全受他控制。后来,调子仍相对轻快。他爱上了一位从桥上经过的姑娘。因着姑娘的出现,他那空洞乏味的生活似乎有了些许明亮的星光,这令他感到愉悦。对面数汽车的矿工提醒他,近来要好好工作了,因为会有人来检查。“监察员站在人行道的另一端,一小时后与我的结果进行比对。我只比他少数了一个人。我的姑娘刚刚从桥上经过。”当爱情与生计冲突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我们似乎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纠结与迷惘的。“我永不会将这个美丽的孩子数进将来时,我的爱人不该化为一个数字被乘、被除、被变成虚无的百分比。”他可能会丢掉工作,但更加令他难过的却是不能看着她过桥,“我的心像是在滴血,我必须要数数,不能看她。”小说进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未曾想他得到“数马车”的美差。被派去数马车,就意味着有了更多可以跟她接触的机会。下午四点到八点禁止马车通行,他就可以去冷饮店看她,说不定还有机会送她回……作者设置“我”“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的良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两万、战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行。”诏从之。二十二年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奏谢,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谘取在廷,谓难剪灭。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朕心益断,命尔徂征。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谥曰襄壮。
(《敕建(施琅)碑文》,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B.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C.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D.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治,是清朝皇帝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B. 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俸饷等事宜。
C. 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谥,又叫“谥号”指古代皇帝、诸侯、大臣等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施琅拒绝降服,只身以计脱险,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都被杀。
B. 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郑克塽投降后,他理智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碍人心归顺,所以怀忧忍痛,没有对郑克塽下毒手。
C. 施琅战功卓著,深合帝意。无论攻克厦门还是收复台湾,他都有功劳;朝堂问策,施琅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
D. 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
【11~14题答案】
【答案】11 B 12.B 13. D
14. (1)如果摆渡不完,有人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寇,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2)你向上能推测天道运行的规律,往下能测度地理形势,力排众议秘密上言,乘着南风破浪前进,一鼓作气(一举)平定了台湾。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
“飓风”作主语,“发”作谓语,独立成句;“我舟”是“骤难过洋”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C。
“练习”是谓语动词,“水师”是其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臣”作“旧时部曲”的领属定语,之间不可断开,“臣旧时部曲”为名词短语做“通”的宾语,故应在“曲”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B.“户部……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俸饷等事宜”错,“科举”不属于户部掌管,科举归礼部主管。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得以功成身退”错,原文是“帝不许,命还任”,可见他并没有功成“身退”。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倘”,如果;“渡”,摆渡;“载”,运载;“窜匿”,逃窜藏匿;“藉”,借;“赍”,赠送。
(2)“度”,推测;“揆”,揣度;“密陈”,秘密上言;“一鼓”,一鼓作气。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明总兵郑芝龙投降清军,郑芝龙回到京城,他的儿子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二十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等人负责军务。内阁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的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二十一年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只要遇到风对我们有利,就可进攻。”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二十二年八月,施琅带着清军到了台湾,郑克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上缴了金印,台湾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说:“台湾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土番人随处居住,中原的百姓悄悄地前往陌生的地方聚集,已不下万人。一旦收纳他们的土地回归朝廷,以后的事情,更应该考虑周密详细。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皇帝下令允许他这样做。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的意见。皇上下诏授给郑克塽爵位。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二十七年,皇帝召见,入朝时皇帝温和恳切地抚慰犒劳他,赏赐财物众多。施琅谢绝皇帝,又说:“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已经衰老,担心不能胜任巡抚的重任,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没有准许,下命让他继续留任。三十五年,死在任上。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次被调动派遣,总是能够在军中居首位。不久统领水军,多次陈述要有作为。平定厦门,你有大功劳。朕欲宣布他们的罪逆,来拯救我的边民,但廷臣商议(的结果),认为实难剪除消灭。只有你自己表达忠诚之心,极力辅佐立刻成算。我的内心更加强烈要做个决断,命令你赶快出征。你向上能推测天道运行的规律,往下能揣度各种形势,力排众议秘密上言,乘着南风破浪前进,一鼓作气平定了台湾。四十多年的首恶都被剪除了,三十六岛残留的民众都非常高兴。收起兵器布宣恩惠,仇敌投降后不再计较个人仇怨。你安排调动的周到细致,我深表赞叹!为什么不长寿呢,我的心里非常痛彻,深深地哀悼你!在你死后给予你恩惠,并给你的家属赠送财物加以抚恤,赐予“襄壮公”的谥号。
《敕建(施琅)碑文》,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 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 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 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16. 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C 16. 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
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认为自己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乘骐骥以驰骋兮 ②. 来吾道夫先路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茕茕孑立 ⑥.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骐骥、驰骋、道、胁、抚膺、茕、孑、吊。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奥运火炬点亮千年古都,万里长城喜迎 。
中国元素在冬奥会舞台上悄然绽放,展现了中国魅力。在希腊雅典点燃圣火的火种灯,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尽显中国式典雅和智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原型是 的国宝大熊猫;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其主色调运用“中国红”,韵味十足;冬奥村(冬残奥村)是四合院风格的三进院落,将现代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俯瞰下去正如一条 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灵感取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仿佛一朵圣洁的祥云;国家速滑馆得名“冰丝带”,运动员在高速冰道滑行时带出的轨迹如同丝带绸缎;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别出心裁,在“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中美丽动人……从汲取中国元素的冬奥会吉祥物,到饱含中国智慧的冬奥会会徽,从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和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都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相遇, ,光彩夺目。
中国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活化石”。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魅力时,中华文化就能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八方宾客 亲切可爱 蜿蜒起伏 相映成趣
B. 四面八方 憨态可掬 连绵不断 交相辉映
C. 八方宾客 憨态可掬 蜿蜒起伏 交相辉映
D. 四面八方 亲切可爱 连绵不断 相映成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有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
B. 从大型体育场馆的中国风格,到奥运颁奖服装的中国神韵,各处设计都展现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
C. 从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有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
D. 从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陈旧,不空洞,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8~20题答案】
【答案】18.C 19. A
20. 比较改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①(从修辞手法看)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老物件”“招牌”“活化石”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②(从句式结构看)原句表意更强烈鲜明,富有情感。原句运用“从来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结构,不仅使句式相对整齐、有节奏感和气势,更能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赋予强烈情感,更鲜明地表达观点。③(从词语选用看)原句用词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用“孤芳自赏”“华丽空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来修饰“老物件”“招牌”“活化石”,细致具体地铺展开来描写,更能强调其特点,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八方宾客”泛指周围各地的客人。文中与前文“迎”字搭配,故选用意指人的“八方宾客”。
“憨态可掬”形容情态极其天真憨厚。“亲切可爱”形容令人亲近喜爱。文中用亲形容熊猫,选用“憨态可掬”更恰当。
“蜿蜒起伏”形容山脉等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间断。文中与“蛟龙”相搭,应指其形弯曲起伏,无“不中断”之意,故选用“蜿蜒起伏”更恰当。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景象等相互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依前句“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相遇”可知是文化与精神之间的映照,而非两者相遇后变得有趣味,有意思,故选用“相映成趣”更恰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四处语病:
一是“从……和……”句式与前文不一致,改为“从……到……”;
二是“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短语结构和“汲取中国元素的冬奥会吉祥物”“饱含中国智慧的冬奥会会徽” 不对应,改为“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
三是“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成分残缺,前面加上主语“各处设计”;
四是“展现……影子和印记” 搭配不当,改为“有(具有)……影子和印记”。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较改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从修辞手法看,原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为“活化石”,以“老物件”“招牌”反衬,形象生动地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
从句式结构看,原句运用“从来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结构,先破后立,通过对比,使表意更强烈鲜明,富有情感。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更有有节奏感和气势,更能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赋予强烈情感,更鲜明地表达赞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
从词语选用看,用“孤芳自赏”“华丽空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来修饰“老物件”“招牌”“活化石”,细致具体地铺展开来描写,用词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在比较中更能强调其特点,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一项研究表明,影响指纹花纹形成的是一系列肢体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肢体发育基因是指纹的内在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也与该遗传基因相关。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 ② ;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双手斗形花纹则越少。
肤纹表型是人体外观表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体其他表型与疾病都有密切联系。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肤纹表型与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如唐氏综合症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目前,研究团队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合作,希望将相关成果 ③ ,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纹花纹不同引起手指长度比例间的变化
B. 指纹花纹与手指长度比例间的紧密相关性
C. 手指长短引起指纹花纹的变化
D. 指纹花纹与手指长短的关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1~22题答案】
【答案】21.B 22. ①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人类指纹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影响我们指纹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②双手斗形花纹越多
③运用到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
结合后文“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双手斗形花纹则越少”分析,讲的是指纹花纹与手指长度比例间的关系,排除AC。
再根据“也与该遗传基因相关”排除D。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一项研究表明,影响指纹花纹形成的是一系列肢体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肢体发育基因是指纹的内在影响因素”分析,空处话题应该是“指纹花纹的形成”,再结合空后的问号确定此处需要设置一个问题,且总领下文,于是得出答案: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人类指纹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影响我们指纹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②由句中分号确定对应关系,空处与“双手斗形花纹则越少”对应,得出答案:双手斗形花纹越多。
③结合上下文“目前,研究团队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合作,希望将相关成果”“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定空处内容应该是成果的应用方面,再结合“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肤纹表型与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如唐氏综合症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得出答案:运用到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29年5月4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作为当代新青年,你对此肯定深有感触。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2)请在“醉梦人”和方志敏等革命先辈中选一个作为叙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繁华盛世,如您所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繁华盛世,如您所愿”。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诗句,表达的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对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深深忧虑。
斗转星移,日月新天。展望新中国的未来,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历经百年沧桑,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厚积薄发,到处洋溢着自尊与自信,到处彰显着自立与自强。
这是一个自信的中国。
曾记否,1901年,紫禁城成了列强军队的演兵场,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现如今,两个甲子轮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人有这个自信,可以不用仰视而是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铿锵有力地告诉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居高临下跟我们说话的资格”;今天,中国人有这个自信,自主选择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个自立的中国。
曾记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现如今,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还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牢牢地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这是一个自强的中国。
曾记否,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科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2000多名在国外的科学家克服各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与祖国人民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打开科技发展的新天地。现如今,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个个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项项卡脖子技术不断被攻克,正在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历史跨越。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北斗导航全面建成,这些最新科技成果集中“井喷”,展现出中国人创新创造的磅礴力量。
过去一年多来,我们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充分彰显了我国的政治优势、体制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醉梦人”、方志敏等前人憧憬中,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这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告慰,也是对我们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盛世如斯,相信不仅如您所愿,更会超您所愿!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三则材料是关于“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革命烈士生前的愿望”的话题。材料一是“醉梦人”展望“未来之中国”的“十问”;材料二是方志敏烈士对中国未来的憧憬;材料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内涵有三:一是烈士的理想已实现,二是事业正在发展,三是我们继承先烈精神书写历史。
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为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二是以当代新青年的名义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汇报如今国家的变化,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二者任选其一。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角度、身份要求、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写演讲稿的任务分解:
(1)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一:主题——演讲稿,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观点。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对材料体现的“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当代新青年”和演讲稿这一情境来写作。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者对象。写作者身份为演讲者。听者对象是参与演讲比赛的观众(学生)。任务四:文体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正文(着重阐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结尾。语言:体现演讲稿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说服力。
写征文的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内容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对材料体现的“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专栏征文活动的要求“×××,我想对您说”这一情境来写作。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均为当代青年学生。任务四:文体——议论文。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结尾。
语言:体现议论文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立意】1.中国今日辉煌,慰藉先烈愿望。
2.今日中国,烈士愿望。
3.祖国在我心中。
4.爱国主义高于一切。
5.奉献自我,成就祖国。
6.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7.继承先烈精神,实现中华复兴。
8.肩负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9.中国未来的历史由我们新青年书写。
10.过去“十问”带给我们的思考。
11.中国未来之问,我来回答。
12.从今日出发,展望未来中国。
【素材】1.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接续奋斗。如今,在革命先烈为之战斗、为之牺牲、为之长眠的土地上,到处春意盎然、山花烂漫,岁月静好、生机勃勃。中华儿女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心情舒畅。
2.在这片土地上,早已远离了欺压和凌辱。如今的中国,以伟岸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帝国主义肆意妄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独立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最鲜明的标志,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在这片土地上,早已远离了剥削和压迫。民主已经蔚然成风,中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等多种形式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享有前所未有的各种权利。在这片土地上,早已远离了禁锢和封闭。到处充满了自由的空气,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人员可以自由地流动,亿万人民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同时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3.今日之中国,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东亚病夫”的帽子早已甩到了太平洋里了,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如今正受益于世界上最大的民生保障网,平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7岁,受教育程度由解放前文盲占八成发展到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解放前增长近60倍。今日之中国,敢办也能办成世界头等大事。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进博会,设立经济特区、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港,中华大地上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