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中段考测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6日中段考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 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C. 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D. 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撑船的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讲故事既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还来自心中的自豪。

B. 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看出。

C. 撑船的老头儿一对赖以生存的鱼鹰被鬼子杀了,失去生计的他做了交通员。

D. 辽阔的芦苇丛,慈祥的老人,美丽的女孩,是这篇对敌斗争小说的主战场和主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写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 小说在情节设置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C. 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

D. 环境描写上,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 孙犁的作品,“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籍,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服,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注】俞:叹词,表示允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B.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C.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D.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文章当中表示朝廷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擢、拜、引等。

B.大学,即太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和最高学府。在太学里教授生徒的学官为博士。

C.太傅,帝王的老师或辅佐大臣,位列三公。文章内太傅与少傅都是辅导太子之人。

D.阳,文中指山南水北,表方位。阳还可表示凸起,如阳文,即镌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荣从小好学,为人谦虚。桓荣少时就到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汉世祖想任用他,他叩头推辞,说自己经术肤浅,不如同门郎中彭闳和扬州从事皋弘。

B.桓荣通晓经书,学问精深。汉世祖召见桓荣解说《尚书》,夸赞他讲得好,让其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让他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世祖感慨自己得到他差一点晚了。

C.桓荣被委以重任,多次受赏。汉世祖为太子选老师时,因为博士张佚的争取,桓荣才被选为少傅,并得到车马的赏赐;老了回到封地后,汉显宗去看望他,加以恩赏。

D.桓荣身为帝师,深受尊敬。汉世祖时,身为太子少傅的桓荣常常住在太子宫中,桓荣曾卧病在床,太子早晚派人询问病情;桓荣去世,汉显宗亲自换上丧服为他送葬。

1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4分)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4

14.桓荣在太学时,太祖评价他为“此真儒生也”,其依据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歌续短歌①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②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B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

C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

D.五、六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

16.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2)李密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陈情表》中极写他平日里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的句子是:             ,              。

(3)《蜀相》中,“           ”一句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向日葵在和煦的阳光下,肆无忌惮地绽放;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如同梵·高画笔下         的油画,艳丽多姿,却又和谐优雅。

徜徉在向日葵的花海中,会不时听到年轻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向日葵名字的来由:向日葵因为花盘始终追随太阳,所以得名。然而,这个         的说法是错误的,向日葵只是阶段性向阳。在向日葵开花初期,即它的花蕾刚刚绽开,花粉尚未成熟前,花盘的确是每日追随太阳,自东向西;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向日葵既是高深的化学家,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它能够迅速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           地完成大头旋转这个物理运动——生长素和黄氧化素惧怕阳光,一遇光线照射,就会慢慢转移到背光的一侧,同时刺激背光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向日葵利用复杂的化学信差的差异生长,带动了向日葵花盘的转动。葵花似乎明白,一直面向太阳,花朵就会像孵卵器那样,聚集阳光的热量,促进葵花籽更好、更快地孕育。葵花也很聪明,追逐阳光这种事情,只能是自己青春期的行为,追日的狂热,必须在自己进入中年后           。能够在狂热和冷静间理智抉择的向日葵,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惊世骇俗       人云亦云       轻而易举       戛然而止

B.惊世骇俗       拾人牙慧       轻而易举       半途而废

C.惊涛骇浪       人云亦云       一挥而就       戛然而止

D.惊涛骇浪       拾人牙慧       一挥而就       半途而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花粉一旦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B.一旦花粉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C.一旦花粉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D.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20.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健康码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个人病毒携带风险的不同等级:绿码为低风险。可以凭码通行,黄码和红码出行就会受阻,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满足要求后即可转变为绿码。那么,          ①          ?人们在申请健康码的时候会填写一些个人信息,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会不会有人虚报呢?其实,人们自己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是作为参考内容之一,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          ②           ,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安、移动运营商、社区等。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所以,健康码的功能并不只是检测我们的健康状况,          ③          。系统会对个人录入信息,以及各种途径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分析结果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B.根据分析结果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C.根据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D.根据风险等级相应地给我们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高山、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字数不少于85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高二语文5月6日中段考测答案

1、C ( 其诗歌只是托物言志,而非“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2、C (A.“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错误,应是质疑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B.“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可知本项“很好地适配”错误。D.“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错误,应是“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

3、B(A.强调“瀚藻”。C.强调“辞情”。D.批评“理”。)

4、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②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③接着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④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每点1分。)

5、①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②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③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每点2分。)

6. D(A.“来自他的亲眼所见”错误。老人讲述鱼鹰的故事是他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但苇垛里少女的故事不是他亲眼所见的。B.“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理解不准确,这是小说,只能说有原型。C.“失去生计的他做了交通员”不准确,更多是对鬼子的仇恨。)

7. C (C.“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错误。侧面衬托了老头子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

8. ①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人父子是白洋淀水边村民,生活贫苦,鱼鹰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人物设定的角度。)②揭示了老头子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的原因。“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情节合理的角度。)③表现老人对侵略者的仇恨/控诉,交代了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员的原因。(人物形象/心理的角度。)④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情节发展的角度。)⑤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像老人这样的白洋淀村民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表现主题的角度。)(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每点2分。)

9. ①景物环境角度:白洋淀的美好风光描绘,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②刻画人物风格婉约清新:撑船老头+红衣姑娘——美丽质朴,勇敢智慧、自信热情,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③叙事方式角度:用老头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不因循传统套路,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并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的作品。)

10.B尊以师”“重拜二子为郎”、“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这两处断法,在文意上讲不通,故选B。)

11.A(“引”指引荐、举荐做官,并不是朝廷授予官职。)

12.C(桓荣被选为少傅,得到车马赏赐,是因为自己的才学和汉世祖的信任,不是因为博士张佚争取。)

13.1)显宗到他的家里询问起居,到了街上就下车步行,抱着经书上前,慰问桓荣,眼泪涟涟。(“幸”,到、去,1分。“拥经而前”,抱着经书上前,1分。“抚”,慰问,1分。“涕”,眼泪。)

2)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困苦,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不行”,不会走路,1分。“零丁”,孤独的样子。“成立”,成人自立,1分。“鲜”,少,没有,1分。)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师从博士九江人朱普。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在外乡做佣工来养活自己,他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的想法。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才被大司徒府征召授职。当时,汉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书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人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汉世祖刘秀不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师从沛国的桓荣。”世祖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认为讲得很好。桓荣被授予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祖总是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世祖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尚书》博士空缺,世祖想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门郎中彭闳和扬州从事皋弘。”世祖说:“好,去请他们吧,你去协调。”于是授予桓荣博士,桓荣举荐的彭闳、皋弘担任议郎。

世祖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书的要义,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祖特别加以赏赐。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世祖下诏赐给诸臣珍奇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世祖笑着指着他说:“这是真正的儒生啊!因此更加受敬重厚待,常常让他住在太子宫中。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赐给他珍美的肴馔、帐篷、奴婢。

建武二十八年,世祖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太傅。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脸色严肃地说道:“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世祖称赞张佚说得好,并且说:“想设置太傅少傅,是想用他们来辅佐太子。现在博士很容易就指正了我,何况太子呢?”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让桓荣做太子少傅,还赐给桓荣车马。

汉显宗刘庄继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桓荣很受亲近和尊重,显宗授予桓荣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桓荣已经80多岁了,屡次上书请求退休。显宗总是加以赏赐。桓荣每次生病,显宗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到了病重的时候,桓荣上疏谢恩,显宗让他回到封地。显宗到他的家里询问起居,到了街上就下车步行,抱着经书上前,慰问桓荣,眼泪涟涟。赏赐给他床褥、帐篷、刀剑、衣被,过来很久才离开。桓荣死后,显宗亲自换上丧服,来到他的丧礼上为他送葬,并在首阳山的南面赐他坟冢。

15.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D.“五、六句……百姓忍饥挨饿”错误,五、六句具体描绘自己苦闷的心情和清贫的生活,不是对百姓生活的描写。“饥拔陇头粟”指自己为求见君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故选B。)

16这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面上写景,实际写人事。“明月”指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大臣。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将明朗的月亮遮住,月光只是照向深深的谷底,喻指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诗句抨击朝廷弊病,抒发郁愤之情,没有运用直接描写,而是将其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蕴藉,颇得《离骚》的神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这一评价。这段话是说李贺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然后理解“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意思是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这两句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是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这两句诗歌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比喻来抒发内心的郁愤,抨击朝廷的弊病,确实是“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

17.(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18.A(惊世骇俗:言论或行为与一般人不同,使人觉得特别惊奇。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语境形容梵高的优化让人惊奇,应用“惊世骇俗”。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自己也随声附和。拾人牙慧: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语境形容人们听到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从而确定向日葵名字的由来,应用“人云亦云”。轻而易举: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一挥而就: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落笔成章。语境形容向日葵迅速轻松地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应用“轻而易举”。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半途而废: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境形容向日葵到中年后就停止了“追日”,应用“戛然而止”。)

19.C(原句有以下语病:“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主谓搭配不当,应让前句作状语,让向日葵作主语,因此将“花粉”放在“一旦”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就”前加“向日葵”。)

20.使用了比喻修辞,把向日葵比作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化学和物理两个学科角度说明向日葵“追日”的科学原因,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表述得具体形象。

首先要理解并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与构成,然后要在语境中分析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概括作答。“向日葵既是高深的化学家,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运用比喻修辞,将“向日葵”比作“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称其为“化学家”是因为它能“它能够迅速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称其为“物理学家”是因为它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大头’旋转这个物理运动”。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向日葵“追日”的科学原因,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表述得具体形象。

21.A(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系统”,其先后逻辑顺序是先“分析结果”,然后“评定风险等级”,最后“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只有A项逻辑顺序符合。)

22.①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 ②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 ③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

第一空,前面在说健康码的颜色,此处也应谈这个话题;根据后文“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可以推断这里是问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可以填: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

第二空,此处是说如何评定一个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后文“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知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可以填: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

第三空结合前文“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可知健康码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可以填: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

23.审题提示:

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富有哲理性,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崇高是相互交融的。第二句话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印证以上观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材料当中对这句名言作了阐释,即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由此界定的两个层次:一是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是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话则是从三个角度阐释这种交融与共生的关系:一是从外在感官的角度来体察崇高的交融关系,如巍峨的高山(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如精湛的艺术(比如气势雄壮的豪放词、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震撼;三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如家国情怀等带来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美。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可见一定要写出你对崇高两者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崇高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

作文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要求学生选好角度,考虑哪些立意角度是比较好的。比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但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衬托美,这无疑是最好的角度。谈巍峨的高山(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精湛的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合适的角度,但如果谈这些角度时,不能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谈,就很难写出一类文。

范文欣赏: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

题目中含括了“美”“崇高”“人格”“青春”等关键词,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且形式工整

古之臻言映照现实(一句话由古至今,“映照”一词体现考生对材料引用古语所含启示意义的理解),“尽善尽美”气韵犹存。以前人广博放眼量风物:冬奥赛场上领略竞技带来感官之美的时候,闪耀高尚光辉的包容博爱展现崇高之美的再度共生。作为美的新人(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主体身份),我认为: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此处应加一“中”字)领会青春之美。(开篇结合材料,紧扣“美与崇高”的关系,中心明确,入题干脆利落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不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是交融共生的实践。(以单独成段的形式清晰呈现分论点,可借鉴

真正的美并非表层感知的意会,而是直触深层心灵、铸就高尚人格的引擎。(信手拈来的比喻,阐释美的内涵)“美”与“崇高”之所以交融,是对人格塑造的交织;“美”与“崇高”之所以共生,则来自美育的滋养和实践。(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阐释分论点。论点后有分析,分析后有事例,段落内有起承转合,深谙议论文法)君可见余秋雨杖行天下,以实闻灼见锻造《文化苦旅》直击心灵花园;君可见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于冰中作诗,身体力行谱写花滑之美;君可见人大康瑜执念探寻心中真美,抛下城市优渥,抚慰大山诗意,终以崇高之美感化山川,滋养青年人格。(一组排比,以丰富事例证明论点,又可见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结尾处扣题

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体验交融共生。(换个角度,继续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分而论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

山川、艺术乃至高尚人格(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角度),无不蕴含崇高光辉。因为美与崇高的交融共生,在于教化人格、提升审美素质、锻造高尚品质。美育之效,首要亦在人格。(警句!)反观当今“内卷”当道之社会(联系现实,对比论证),崇高与美的交融体验被迅猛的信息时代呼啸而过,仿佛知识与信息交融便可倚持现代社会之发展。由是山川褪色、由是艺术落灰、由是高尚决堤,(娴熟的小排比,照应本段开头)只留下古人沉默叹息。白岩松曾经说过,《感动中国》不是标榜名人,而是为人性筑起高墙,不至于过快溃败。(引用精当且扣题,有说服力)诚哉斯言,放眼如今“流量”误读真正之美、互联网之冷漠无情牵动人格高墙,只有让崇高与美之交融重焕活力、重返神坛,才能真正培育美的新人、铸就美的时代。(联系社会现象,强调美与崇高交融共生的现实意义,相对前段更有升格,文章非此不深刻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为新时代青年担当复兴大任之要诀。(从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入手,写出对“美与崇高”的辩证思考,体现新青年应有的态度和担当。逻辑思维严谨,层次分明,同时体现考生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真正之美,依托崇高人格,辐射社会效果,至今闪烁真理光辉。美育的重要性,于信息时代“娱乐至上”的风气中愈显重要。于国家,应引导社会尚美风气、传承传统美学之尚美理念,发挥美育社会功能;于社会,理应净化舆论环境,重视美育质量,调整育人方针,以美之教育树美之新人;于青年,我们更应(应、理应、更应,用词精当,语势渐强,强调了践行“美与崇高”的必要性)引领尚美风尚,提升审美素养,于社会奉献中锻造高尚人格,实现美与崇高交融共生。(段内有总有分,层次清晰,很好的作文习惯

行如苔米微,览物云梦泽。让我们携手共心,以美之崇高为刃,共创真美社会!(结尾以呼吁的方式扣题,深刻且有格局。全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19.5+19.5+19=58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