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明学校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 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韩非认为: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 “法令者,

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 “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

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 官吏知

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居法、守法,这样国家就

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

为教” 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

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

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

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

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

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 因此,法家所谓“师”并

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

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 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

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 妥善的做

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

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日: ‘庶(众多) 矣哉!’冉有

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 '既富之,又何加焉? ’曰: ‘教之’”(《论

语·子路》) 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 “庶”“ 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

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和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

都不如教育(化) 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 ) 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

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 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 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唯教育规律是从。 《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 “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

要 “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 “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

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

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 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

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 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 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功来改变他们。

D. 道家的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

A.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 一民之轨,莫如法。

C.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 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4 分)

5. 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的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哪些观点? ( 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过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你,就不说了。”

(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节)

【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6. 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老祖宗贾母的雅兴,贾母即命______画大观园的行乐图。请问这个人是(3

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

B.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等手法。

C.选文里又为刘姥姥换了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D.本段文字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语言华丽典雅的风格。

8.作者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国理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14.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指北宋灭亡已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句点明岳阳楼地理位置,第三句描绘岳阳楼的壮阔景象,均从大处着眼,给人境界开阔之感。

B.第四句中的“徙倚”指徘徊不定,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绪,一位愁苦异常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中“凭危”与“千古凭高对此”中“凭高”均为登临高处之意,是古代文人遣怀的一种方式。

D.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风格雄阔沉郁,与杜甫《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首诗歌是否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围绕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集中体现了我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煌煌文明也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纹饰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  ),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叫“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叫“龟鹤齐龄”“松鹤长寿”“鹤献蟠桃”等,取长寿的寓意。

汉服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如一坛封藏的美酒古色古香回味悠长隽永;又如一本宏制的帛书在一丝一线中延续中华民族不朽的文明。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因此,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B.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C.同时,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D.因此,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19.下列各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围绕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的服装

B.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以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

C.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围绕中原礼仪文化,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

D.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以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的服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11分 )

①                  ,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重视汉字的教育。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②                   。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 分)

22.请依据文段主要意思,给出“加强汉字教育”的三点措施,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弟子们在回答孔子的问题时表达出了不同的志向。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品读《论语》,传承经典”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子路、冉有、曾皙三人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 (3分)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

2. (3分)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

D.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自主完成。故选C

3. (3分)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法家倡导“以法为教”,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以吏为师”,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A.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  

4.(4分)材料一论证结构为“总分”,(1分)开头即说明全文观点:法家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分)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 。(2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即亮出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三段讲“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渡段,由“以法为教”过渡到“以吏为师”;

五、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

5.(6分)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每点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二中儒家的教育主张,《庖丁解牛》中庄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三中道家的教育主张。

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可见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再看材料二的观点,在材料二最后一句,“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可见孟子的主张恰好能够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庄子主张做事要“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中杀牛就符合这个观点,“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可见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再看材料三的观点,“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可见庄子的主张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

6.D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主要考核《红楼梦》中细节,选D。

7.C.试题分析:A项,“仗势欺人”无中生有;B项,没有肖像和心理描写;D项,“华丽典雅”错误,应是质朴。

8.(1)点面结合。作者注重重点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体塑造,在面上使主要人物和将要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2)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展示众人的个性差异:如史湘云的任性率真,林黛玉的身体娇弱,贾宝玉的备受宠爱。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点面结合”和“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然后结合文章具体的分析即可。

9.(1)她淳朴憨厚、节俭朴素,她用着不伏手的筷子的感叹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可见她的淳朴憨厚;鸽子蛋滑下来滚在地上时,她忙着去捡可看出她的节俭朴素。

(2)她精通人情、善解人意,她知道来贾府,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凤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她时,她顺水推舟,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

(3)她幽默风趣,善于逗趣,当凤姐捡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她桌子上时,她高声说“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大笑,可见她说话风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知道来贾府,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凤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她时,她顺水推舟,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精通人情、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淳朴憨厚、节俭朴素”“精通人情、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善于逗趣”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二、

10.D 解析:动词“屠烧”和“去”是两个连续的动作其逻辑主语均为“项王与诸侯”且中间有“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所以……者以……也”是固定句式意思是“……的原因是……”应在“者”后断开排除B项。

11. A 解析:“亭即驿亭”错误。亭是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乡以下里以上)。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

12. C 解析:“心悦诚服”错误。应为“群臣没有人敢再说话(持不同意见)”。

13.(8分)

(1译文:(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2)译文: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

解析:(1)“从事”本指“行事”此处引申为“处置处理”,“便宜”本指“方便合适便利”这里引申为“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辄奏上,可,许以从事”“辄以便宜施行”均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萧何)辄奏上,(汉王)可,(汉王)许以从事”“(萧何)辄以便宜施行”。

(2)“汗马”本指“战马奔走而出汗”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法指“劳苦征战”;“文墨”这里指“文书辞章”;“顾反居臣等上”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内容“(功劳)顾反居臣等上”。

14. (3分)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来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解析:结合事件背景看此时高祖在邯郸平叛功臣韩信在关中谋反高祖之所以封赏是对于后方的功臣有了疑心通过封赏来试探萧何;就当时形势看韩信的叛乱已经平定高祖却派遣使者拜相益地急于封赏而在萧何推让封赏以家私财佐军之后高祖大喜可以看出封赏萧何只是高祖稳定后方权宜之计并非出自本心;从事件的本质看设置相国卫队由都尉统率他们是朝廷派遣的官员并非相国私人的武装也并不忠于相国本人,所以设置相国卫队,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自称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收取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并收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能够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进发平定三秦,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下来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让他们供给军队粮食。

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十一年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于是十分高兴。

15.D(本诗没有议论)

16.诗人经历了国家灭亡的“多难”“三年”和“万里来游”的逃难坎坷,加之“白头”迟暮的现实处境,借登岳阳楼“吊古”遣愁。(3分)看到的是“不动”的“帘旌”、将坠的“夕阳”和无边的“老木”“苍波”,眼前的景色都浸染了诗人悲凉的情感气息,都成为诗人抒发人生迟暮的伤感和亡国之痛的载体。(3分)(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17.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18.B 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括号内的内容与上文并非因果关系应构成并列关系以“同时”承接上文更恰当排除A、D两项;根据“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可知下文是按照场合再说图样纹饰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故先说“根据不同的场合”再说“选择不同的纹饰”与下文衔接更有连贯性排除C项。

19.A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封藏的美酒比喻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汉服。A项比喻以玉壶中的冰心比喻自己的心。冰心在玉壶之中比喻人坚守清廉正直的品行。B项借代,“丝竹”代音乐。C项夸张,“不盈尺”夸张。D项借代,“黄”“苍”颜色代本体,黄犬、苍鹰。

20

答案: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为“围绕……”或“以……为中心”;二是成分残缺句末缺少宾语中心语“的服装”。

21.①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②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每句2分。第①处,在第1段首,应为总句,语境需要补写的陈述对象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关,而后一句的语境为汉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二句的语义关联由概括到具体,故可推知要补写的内容是“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第②处,在第2段尾,应为总结句,还原“这些角度”的指代内容,即面临外语教育和信息化的挑战,并根据语境的提示——汉字教育出现了问题,可知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第③处,在第3段尾,应为总结句,前文内容是介绍汉字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及采用拼音方法来教授汉字,但我们的汉字教育却没能很好地认识、总结其规律,提出汉字教育要重视的问题,根据这一语境,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22.①了解汉字历史;②重视汉字教育;③创新教学方法。(答题时,需要结合第1、3文段的内容,围绕“加强汉字教育”措施这个中心,梳理文本,可知重视汉字教育及其原因,现有的汉字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故得出上述答案。答题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