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客体,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来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多方面原因。
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一些原意,材料一也表露出类似态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 每个人阅读《红楼梦》,心中都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说明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体验。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残缺是人们从感官到理智都不太容易接受的东西,但其实残缺美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创作之中。
B. 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1~5题答案】
【答案】1.B 2. D 3. B
4.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的总看法,接着分别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关系两方面阐释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的原因。
5. 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善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③作者有丰厚的阅读与学习积淀,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作者有研究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这让他能十年如一日地努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由于……”归因太过绝对,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选项没有考虑原文中“从某种意义说”这一限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说明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体验”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从审美客体来说”“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可知,读者对曹雪芹本未塑造完整的林黛玉的审美是属于审“残缺美”;再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可知,“每个人阅读《红楼梦》,心中都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这一现象证明的是“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一理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选项诠释了残缺艺术与想象、创新的关系,能证明材料二第三段“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四段,第一段首先指出“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从而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的观点。
接着在第二、三、四三段分别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关系两方面阐释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的原因。第二段作者指出“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而三、四两段则是分别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方面论述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的原因。“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客体,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
全文为总分关系,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材料二中“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可看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善化。
从材料二中“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可知,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
从材料三中“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可知,作者有丰厚的阅读与学习积淀,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同时作者有研究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这让他能十年如一日地努力,最终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土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下。)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的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自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①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②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6.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庆嫂和胡传魁见面后,寒暄一句就问胡“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对方回沙家浜的目的。
B. “我借贵方一块宝地”,阿庆嫂点明自己是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很有势力。
C. 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干脆地回应了胡传魁的嘱托,又表达了他愿意照应阿庆嫂的热情。
D.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这一动作是她的有力回击,既表明了她对刁德一的不满,更表现了她的机智应变。
7.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选段的矛盾冲突集中,描写了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
B. 本选段开头至“参谋长,您吃茶”,这部分对白与唱词交代了人物关系,为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
C. 本选段用对特定情境下人物语言的精准描绘,以及恰到好处的舞台说明,成功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D. 胡传魁说话有典型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很得体,她把对胡的恩惠轻轻带过,并用“后怕”来表现自己的“寻常”。
8. 戏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往往有着含义丰富的潜台词,请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潜台词。
9. 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6~9题答案】
【答案】6.C 7. A
8. ①刁德一表面上是夸阿庆嫂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机警从容,实际上却是表达对眼前这位八面玲珑的老板娘身份的怀疑。②阿庆嫂用江湖买卖人的口吻回话,实际上是想向刁德一表明:当地有没有新四军,我阿庆嫂不关心,即便是有,我阿庆嫂对他们也只是生意场面上的热情,生意买卖结束,关系就结束,当然也就谈不上背靠新四军的“大树好乘凉”。
9. 这场戏表面上是平静的对话,实则是敌我矛盾冲突尖锐而激烈的斗争,所以称“斗”;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阿庆嫂则察言观色,再巧借与胡传魁的关系,利用自己江湖买卖人的身份,有力反击对手的同时,又很好地保护了自己,所以称“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又表达了他愿意照应阿庆嫂的热情”错误,从文中来看,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仅仅是寒暄应付,谈不上愿意照应,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疑态度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A.“描写了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一说错误,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没有胡传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根据上文“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可知,“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表面上是夸奖阿庆嫂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机警从容;阿庆嫂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却在此地将茶馆经营得风生水起,她迎来客往,八面玲珑,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眼前这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八面玲珑的老板娘身份的怀疑。
在这里,阿庆嫂再次滴水不漏地应对了刁德一的刁难:我既然是个做生意的,“来的都是客”,我第一不知道客人的身份,第二我也不关心客人的身份,这两层意思就把刁德一的所有刁难都挡回去了。谁来喝茶都是喝,喝完了就走人,我也不关心客人走了以后怎么样。“人一走,茶就凉”向刁德一表明:当地有没有新四军,我阿庆嫂是不关心的,即便是有,我阿庆嫂也不会主动去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新四军“背靠大树好乘凉”。阿庆嫂的奇妙回答,让居心叵测的刁德一竹篮打水,一无所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从内容看,这一场戏主要写了刁德一和阿庆嫂两个人物斗争的情节,斗的双方应是阿庆嫂和刁德一,阿庆嫂作为一名抗日战士,在不明刁德一身份的情况下,要探明对方身份;在明确对方身份后,又要巧妙地应对刁德一的盘问;而刁德一怀疑阿庆嫂的身份,狡猾的他耍尽花样想要探出对方的真实情况。敌我矛盾冲突尖锐而激烈,所以称“斗”。
另一方面,在这场斗争中,刁德一步步进攻,不断设置圈套,“旁敲侧击将她访”,如“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却“察言观色把他防”,巧妙利用胡传魁做掩护,反击对手,保护自己,机智果断,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所以称“智”。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0.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
B. 何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C. 度义而后动 义:正义
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以膏泽斯民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2.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陈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一般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本文重在议论。
B.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提出谏议、规劝;“答司马谏议书”可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信”。
C. 本文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作者态度鲜明,对于保守派言论既有不屑置辩的轻蔑,又不留余地地予以回击。
D.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思想,表达了推行新法的坚定决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 作者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观点的?请分别对选文的二、三段作简要分析。
【10~14题答案】
【答案】10.C 11. B 12. B
13. (1)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
(2)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
14. ①选文第二段,是直接反驳,“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句,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摆明对方的错误。②选文第三段,借助“盘庚迁殷”的史实证明自己执行新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证明自己的做法正确否定了对方的观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义”:适宜。句意: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膏泽”,名词作动词,有恩惠,有好处。句意: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B.“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C.“下”,名词作动词,处在……之下。句意: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D.“事”,名词作动词,做。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题目及内容的能力。
B.“‘谏议’指提出谏议、规劝”“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说法错误,“谏议”是“谏议大夫”,官职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题目应该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缘故;“见恕”,原谅我。
(2)“恤”,顾念、忧虑;“自媚于众”,状语后置;“善”,美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段,针对“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作者提出“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这不属侵犯官权、这不是惹是生非、这不是搜刮钱财、这不是拒听意见。这是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摆明对方的错误。是直接反驳。
第三段,“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借助“盘庚迁殷”的史实类比证明自己执行新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证明自己的做法正确否定了对方的观点。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①赋时筑偃湖②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②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即描写灵山群峰的宏伟气象,连续使用“叠嶂”“万马”“众山”等多个意象,形象生动,气势不凡。
B. 上阕末尾写“吾庐”周围既有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有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C. 词人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韵味无穷。
D. “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急切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蒙蒙的新景致。
16. 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他是如何描绘灵山风景“雄”“雅”的特点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B 16. ①上片重点写“雄”,主要运用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写灵山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如写松树影子如龙似蛇;如先写群山等静景,又描绘了“惊湍”“跳珠”等瀑布动景;画面壮阔,气势雄伟。
②下片重点写“雅”,主要运用用典的手法。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等典故写出了灵山的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又以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来总括灵山特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误。上阕末尾三句“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描绘了在词人的房舍中,月夜的所见所闻,是顺着前文写的十万松,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所以此处只是突出内心隐居于此的感慨而已。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侧重写山之“雄”,是指山势壮阔雄伟。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写出了画面壮阔,气势雄伟。
下片侧重体现山之“雅”,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这是说那爽气的山峰,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下阕中所用典故,如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这些都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身,远离小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过去已一去不复返,只剩眼前衰飒景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言志后进一步表现谦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仰天长啸,感慨不知身在何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②.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⑤. 如其礼乐 ⑥. 以俟君子 ⑦. 扣舷独啸 ⑧. 不知今夕何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壅蔽”“黜”“俟”“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至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_________”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_________,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_________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_________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高地阔 千变万化 滥杀无辜 交汇
B. 天圆地方 变化无穷 斩尽杀绝 交融
C. 外方内圆 眼花缭乱 相死相生 贯穿
D. 外儒内法 包罗万象 围堵拦截 间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至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B. 至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C. 已经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D. 已经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 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 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18~20题答案】
【答案】18.B 19. D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天高地阔: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空间很广阔。天圆地方: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种体现。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外方内圆: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围棋的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棋盘和棋子不是内外的关系,应用“天圆地方”。
第二组,变化无穷:变化多端,没有止境。千变万化:形容变化纷繁。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根据语境“棋盘分为四部分”“361个交叉点”分析,此处还是说围棋棋形变化纷繁,故空二应选用“变化无穷”。
第三组,斩尽杀绝:全部杀掉,彻底除掉,比喻做事不留余地。滥杀无辜:指乱杀清白无罪的人。相死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围堵拦截:“围堵”是指包围堵截;“拦截”是指中途阻挡,不让通过。根据语境说的“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可知,此处是说其他棋类大多是全部杀掉对方棋子才算赢,故空三应选用“斩尽杀绝”。
第四组,交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交融:融合在一起。贯穿:穿过;连通,贯串。间隔:隔开,隔绝;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语境说的是围棋的棋形是黑白融合在一起,故空四应选用“交融”。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至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句式杂糅,是由“至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和“已经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杂糅而成,保留一种即可。
二是搭配不当,“称之为棋类的鼻祖”的主语是“围棋”,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被称为棋类的鼻祖”或“是棋类的鼻祖”。
三是不合逻辑,“围棋”“也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这一说法不严谨,应改为“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据此分析只有D项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棋盘分为四部分……;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中的分号可知,所写内容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且都在围绕“棋盘”“棋子”展开,因此,所填内容也应该是描述“棋盘”“棋子”的,由此确定叙述对象,而C、D两项前一句的主语是“太极”,话题不一致,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B项第二句将“阴阳”作为主语(陈述重点),与话题不符,故排除。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21.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上内容选自第六回,此回主情节是刘姥姥第一次来到荣国府,投了贾母的缘,得以与贾母及众姐妹一起玩乐宴饮,真正见识了大观园的美食、美景、美人。她的到访,也成了大观园欢乐的源泉。
B.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一句中“撑着”二字,暗示出鸳鸯凤姐此时扮演的“导演”角色,与前文凤姐主张把刘姥姥当作“女篾片”来取笑,及鸳鸯赞同着推波助澜这一内容形成完美呼应。
C. 这是一个精彩的场面描写,作者描写众人集体式的笑态,这是“面”的描写;却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众人情态各异、各具特点的笑态,这是“点”的刻画。点面结合成一幅绝妙的群乐图。
D. 作者先写“众人先是发怔”的“静”态,略一回旋,才放手描写众人大笑的“动”态场景,动静相宜。先写“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接着由“上”而“下”写主子与奴仆,形成鲜明对比。
22.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写“批语”是最常用的一种评点作品的方法。选文中,作者将众人不同的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请你从人物形象鉴赏的角度进行批语式的评点,不少于三处。
【21~22题答案】
【答案】21.C 22. (1)史湘云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又是老祖宗娘家的人,言行少有顾忌,所以她“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正是其形象的有力显示;
(2)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呦’”,表现其体弱的特征;
(3)而“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反映了他受贾母特别娇惯的形象;
(4)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表现了她在姊妹们中年龄最小,奶母又在身边,所以可以撒娇的小女孩形象;
(5)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表现其身为当家主母,乐得很有分寸的形象,等等。
评语也可就人物塑造等作整体鉴赏:比如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同时又注重个像塑造,使辅助人物和主要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文段内容的能力。
A.“此回主情节是刘姥姥第一次来到荣国府”理解错误,是第二次来。
B.“与前文凤姐主张把刘姥姥当作‘女篾片’来取笑,及鸳鸯赞同着推波助澜这一内容形成完美呼应”理解错误,是鸳鸯的主意,凤姐赞同并推波助澜。
D.“接着由‘上’而‘下’写主子与奴仆”分析错误,由原文先写众人的反应,再写“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然后写“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可见并没有按由“上”而“下”写主子与奴仆。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评语可抓住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进行单个点评。小说的语言动作都是非常个性化的。
比如“撑不住,一口饭都了出来”这是史湘云的笑,突出史湘云毫无顾忌,这与其身份密不可分;“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呦’”这一笑极其鲜明的将林黛玉体质多病、残弱无力的形象表现了出来;“早滚到贾母怀里”这则是突出贾宝玉恃宠而骄的公子个性,其实也源自其身份的特点;“笑的用手指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这是王夫人的笑,作为家庭主妇的她显得是沉稳有致;“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是惜春的笑,她身份高贵,年龄又小,正好突出其撒娇的性子;“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中“忍”与“替她姊妹换衣裳”极其形象写出了丫鬟的不敢放肆,拘束的行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英]约翰·多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百度百科)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同呼吸,共命运
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叫做地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人类。
从贝加尔湖畔,到尼罗河边,从密西西比河以东,到多瑙河以西,从珠穆朗玛峰到安第斯山脉,从非洲草原到欧洲平原,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及人类的脚步,闪耀人类的光芒。这是全世界的收获,也是全人类的幸福!但,挑战与危机如影随形,天灾与人祸纷至沓来。
当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涨、低陆城市岌岌可危时,当山火、地震、海啸云集而来时,当全球空气和水污染加剧、资源日益枯竭时,当恐怖主义横行、战争与杀戮肆虐泛滥时……我想,不会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而且,如今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处理好所有的危机和挑战,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抑或是此刻全球气候、卫生、安全等重重危机,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妄想解决所有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曾经、现在乃至未来,应对、解决问题的主体应该是、也必须是所有国家和所有民众!
唇亡齿寒,巢倾卵破。某些国家仍执迷不悟,沉醉于单边主义带来的“财源滚滚”,奉行所谓的独立和自由,将自己幻化成一座孤岛,妄想着与外界隔离,认为团结一心都是在为别国谋福利,此举实为无知、短视和倒退!
须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远隔千里的大洋彼岸可能迎来一场飓风。七大洲在几万年前,也曾紧紧相连。而联合国的成立,G20峰会的举办,一带一路的重启等,都是为了让这个美丽的家园更加团结。在全球化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一件高端商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国家的相互协作,一次未知领域的探索更是需要全世界的通力合作,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世界轻易分割!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亩林。每个国家既是单独的个体,也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汇入整体的洪流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强的力量,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气度,来消除与他国的隔阂,与世界携手共进!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分国别,不论肤色,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西方伟大的智者拉封丹曾大声疾呼: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全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然的手中,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文字是一则现代诗歌,这首诗节选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节选部分指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然后指出任何人死亡都是自己的损失,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都是整个人类的一员,所以当丧钟敲响的时候,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丧钟就是为你敲响的。第二段文字指出人类共处一个世界——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应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共同发展。
可见,材料的主旨就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个体层面来说,每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但与整体相连,也和组成整体的个体紧密相连,大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要互帮互助,因为任何他人的危险都可能危及自身,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从国家层面来说,整个地球、整个人类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既对立又统一,树立共同体意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关系,谋求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明天。材料的现实义较明显,引导考生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地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都是全人类的事情,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树立危机意识、共同体意识,并努力践行,是当务之急。
文体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或叙述自己的见闻,写成记叙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或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写成议论文,闸述自己的理解,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为什么要树立危机意识、共同体意识,如何践行以及对整个人类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值得考生思索的问题;或以散文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感悟。
立意:
1.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可以幸免。
2.命运与共,生死相依
3.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