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省四校2022年高三下高考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 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述,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中国的美学界多年困惑于一个朱光潜常举的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这么批评当然什么也不能说明。然而,今天重新来看,我感到这个例子似乎有点生硬。农夫并不会对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而大海一成不变地在门外喧嚣。访客则见多了菜园,却一下子来到大海边,因之充满着欣喜。这种反应之差,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位访客更可能是一位受教育者,受到过关于大海的诗与画的影响。

(选自 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诗人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因而能获得审美意味。

C.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D.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不够,会把艺术世界与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从而不能欣赏到艺术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B.在生活中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C.“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说明了审美需要对美的发现,它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D.农夫从实用的角度来欣赏菜园,无法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大海,是因为他没有这样方面的艺术修养,同时他的教养也不足以让他发现“海景”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从正面体现“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3分)

A.一位朋友去拜访巴尔扎克,走到门外就听见巴尔扎克正在跟人大吵大闹,并吼道:“恶棍,我要给你点厉害看!”朋友推门进去,却只见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巴尔扎克是在写作。

B.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一记载,己卯(1879)春,作者与友人许绍源争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C.野生大熊猫是很凶猛的,但大熊猫轮廓圆润,动作笨拙,憨态可掬,让人忘记它的危险性,反而因它黑白配色低调匀称,觉得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十分契合。

D.有人看到尼加拉瓜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拿到家里做家具;看到凡高名画,就想到可以卖很多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传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反映了中学生对学习鲁迅作品的畏难心理;可是经过长期学习,一些同学开始逐渐理解鲁迅;而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多人会对鲁迅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热爱。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学生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山一抔土

卓然

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都这么说,我们的古人也这么说。

②说这话已经有几千年了,人们也还一直守着这句话的要义。因为人们懂得,倘若没有土地,不管有多大力气,也只是空怀英雄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白白有了一身力气。

③其实古人的话也不一定句句都对。比如“君子怀国,小人怀土”,就只对了一半。国土,国土,没有土,哪里能有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精明的帝王们太懂得吝啬土地了,平头百姓呢,做梦也不敢有这等奢望,但做梦都怕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④我曾拥有一畦小园,虽小,却激动得不得了,写下过散文《小园三种》。我曾想邀朋友咸集小园,与我一起领会“小园三种”的闲趣。然而还未来得及,小园便弄丢了。因为拆迁,小园便被掩埋到了高楼下边。小园被拆迁的前夜,我曾去与小园告别。其实,不仅告别,是诀别。我燃了一炷香,插在小园的中央,对着曾经的小园三鞠躬。

⑤自从丢了小园,我便怅然若失,不知所为。小园不再,剩了几粒黄瓜籽便也如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放在案头,几近废物,每想扔而去之,却不由一次又一次拣回。有蓬勃生命蕴藏其中,就那样扼杀了,让它不得萌芽,不得生根,不得开花与结果,我有一点于心不忍。

⑥早春二月,春雪如诗。我想下楼看雪,不经意见楼下堆有一小堆土,断香凄神,残痕淡然。“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吗?是谁呢?长时期住在被水泥硬化了的世界里,长时期远离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让人活得憋闷,窒息。这一小堆土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小堆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于是慌忙拿了小畚箕,把那一小堆土撮起来。当我回转身的时候,却听背后有人笑我:“哎呀, 不就一把土么!”

⑦想对那人解释,却不知道说什么。人家能不知道“百谷草木丽乎土”吗?人家会不知道重耳的故事吗?晋重耳穷途饥渴时,一位农民送了他一小块土,预言了他十万江山!江山一抔土一-我总是这么想。

⑧我不想拥有十万江山。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野地里捉“叫油子”,漫山遍野追赶雨脚,从乱石岗子上移棵小桃树、小杏树,栽到家门口的石头缝里,那是童趣,是天趣,是大自然与人类的亲近与和谐。于我,是心灵的陶塑,也是灵魂的浸淫。

⑨上世纪中叶,要不是父亲抱了镢头硬从石头缝里抠出一片小小的土地,他的一群孩子一个一个都难免冻馁而死。父亲谢世时,我按照风俗,用衣襟抱了一包他曾经用汗水浸润过的泥土,湿漉漉的泥土,轻轻地放进父亲的墓穴。我知道,那一抔土中植根了父亲的生命,与父亲生死相依,父亲将会以灵魂,以品质,守着它,捍卫它,千秋万代,永远永远......

⑩我也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土地,也想以自己的生命与灵魂,与之生死相依。

⑪人,只要有梦,总会圆的。因为有了楼下那一抔黄土,我便拥有了一片自己的“田园”,一片“江山”。只是,花盆小了点,却正好能放下我的心,放下我的思想和感情。小心翼翼浇点水,我的“田园”就格外滋润。我把三粒黄瓜籽种在里头,小苗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现出了让人兴奋不已的盎然生机。大约半个月之后,纤纤的瓜秧便爬上了窗户,爬上了阳台,像是想偷窥外面的世界,却又毫不吝啬地逸散了满屋的绿。淡黄色的小花开了,一朵,又一朵,像点亮的小灯,让人心旷神怡。瓜儿坐胎了,小小的,像根针,转眼便像几条小棒槌吊在那里。每当我洒点水上去,瓜秧儿便真个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打开窗户,轻风一吹,叶也摆动,花也摇曳,那才真正叫袅袅娜娜,那才真正叫曼妙多姿。

⑫若值明月当窗,不光多姿,而且多趣。如果有一只“叫油子”在上边振翼而鸣,那声,那色,那情致,那韵致,即使十万江山又怎么能够与之相比呢!

⑬风景随着日子变换,而唯一不变的,是那一窗风景给我的好心情。

⑭看着那一条条带了嫩刺的黄瓜,邻居说,真好!快摘下来鲜鲜地吃吧。

⑮我没舍得摘下来。摘下来统共能值几个钱呢?我那一窗风景又值多少钱呢?

⑯邻居似乎算过账来了,说,真是呢,一寸土地一寸金。

⑰然而,岂止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者引用此句旨在批评封建社会因为皇帝的贪婪,大肆盘剥平民的土地,使得平民时时担心失去自己的土地。

B.小园因拆迁被掩埋到高楼下面,作者极其肃穆地与小园诀别,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土地意识越来越淡薄的慨叹。

C.“叫油子”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瓜秧上振翅而鸣,“叫油子”的声音、颜色让作者不禁联想到小时候与小伙伴在野地里捉“叫油子”的童真乐趣。

D.作者没有答应邻居尝鲜吃自种的黄瓜,不仅使邻居重视了土地的珍贵,也更进一步强调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7.下列有关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三粒黄瓜籽为线索,沟通历史与当下,串联回忆与现实,恣肆汪洋,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本文在语言颇具风格,既追求含蓄隽永、典雅蕴藉的厚重,又不失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的质朴。

C.文中第⑥段和第⑭段两次写到邻居,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主旨的现实意义,又在行文结构上分别完成了文章的过渡与收束。

D.本文在表达上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手法,使文章既饱蘸深情,又理趣盎然。

8.试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9.结合全文,试分析作者为何要描写“父亲硬从石头缝里抠出一片小小的土地”这一行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淳化五年正月,上元观灯。上御乾元门楼,赐从臣宴,语吕蒙正曰:“夫否极则泰,物之常理。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常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咸多其伉直。上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又问,复以前所选对,上亦不许。他日又问益急,蒙正终不肯易其人。上怒,投其奏书于地曰:“何太执耶?必为我易之!”蒙正徐对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耳。”因固称其人可使,余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府皆惕息不敢动,蒙正措俛首,拾其书,徐怀之而下。上退,谓亲信曰:“是翁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选,复命,大称旨。上于是益重蒙正能任人,而嘉其有不可夺之志。蒙正初为相时,金部员外郎张绅知蔡州,坐赃免。或言于上曰:“绅洛中豪家,安肯受赇?乃蒙正未第时丐索于绅,不能如意,致其罪耳。”上即命复绅官,蒙正终不自辨。未几罢相,会考课院得绅旧事实状,乃黜之,于是蒙正复为相。上谓曰:“张绅果实犯赃。”蒙正亦不谢。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奖用贤臣》,有删节)

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

论曰:《诗》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为阿衡,实左右商王。”言有是君则有是臣,有是臣则足以相是君也。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以李昉旧德,亟加进用,继擢吕蒙正、张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俾参大政。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李昉、张齐贤、黄中,都是宋太宗时期的名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B.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C.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D.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见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又称上元节、元夕、元宵节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自古以来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B.乘舆,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代指京城,古文中类似的用法还有“车驾”“都辇”。

C.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记录将对君王上奏的话,以防遗忘。

D.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观灯时,太宗认为自己将天下治理得很好,吕蒙正直言提醒太宗还有百姓饥寒交迫,要关注天下众生的疾苦。

B.朝廷挑选出使朔方的人选,吕蒙正多次举荐同一人,在太宗要求换人的情况下坚持己见,这个人最终也不辱使命。

C.张绅被免职,有人说是吕蒙正陷害所致,吕蒙正不辩解,因此被罢相,皇帝派专人查清此事,让吕蒙正官复原职。

D.吕蒙正担任宰相后,认为天下还有很多人才没有出仕的机会,上书要求只授予自己的儿子九品京官,此后成为定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咸多其伉直。(4分)

(2)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4分)

14.选文二中“有是君则有是臣,有是臣则足以相是君也”说的是什么道理?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因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15.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B.孟诗前四句写景气势宏大,描写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C.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故使用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16.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2)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_______,_______”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字营造意境氛围,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 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速度”,展现“中国气度”。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始终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在太空组网的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坚实的脚步。

从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仅仅不到3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迎难而上(急流勇进),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8.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3分)

A.欢欣鼓舞(额手称庆)B.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C.迎难而上(急流勇进)D.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刷新“中国精度”,展现“中国速度”,彰显“中国气度”

B.始终遵循以“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

C.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它在太空组网的坚实脚步

D.仰望星空,一颗颗围绕地球飞翔的明亮的北斗导航卫星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B.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用共同支持把它托举起来的

C.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D.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一丝不苟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 原意。(5分)

22. 中央领导人强调: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此,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板报宣传教育活动。请你为本班级的板报撰写一段宣传文字。要求:结合上述材料,突出北斗精神的内涵(至少2个),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5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2022年你的目标是什么?知乎上有一个点赞量很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1.好好工作,力争升职一级。

2.坚持健康生活,早起早睡,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重。

3.学会化妆,不做手残党。

4.多存钱,坚持学英语,每月看本有质量的纸质书。

5.给爸爸买个手机,带妈妈体个检。

材料二: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央领导人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理想的大与小、远与近的关系从来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你的回答就构成了你整个人生图景的底色。对这道题,你会如何作答?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语文模拟联考(一)参考答案

1.C(条件与结果倒置,“不即不离”的境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 “出乎其外”。)

2.D(A项“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错,应为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B项“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错。C项“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错,原文并未否定它是一种态度。)

3.C(忘记大熊猫的危险性,就是跳脱了实际利害的“距离”,是“不即”,情不自禁喜爱大熊猫,是“不 离”。)

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提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③然后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④最后提出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

5.①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吻合度太小,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

②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因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

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更易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这正是将审美对象摆到恰当的位置加以观照和品味的最佳心理距离。(一点2分,共6分)

6.B项。(A项引句目的并非批判君王,而是强调百姓对土地的渴望以及土地的难得。C项“叫油子”的鸣叫声是作者的想象,并且文中并未描写“叫油子”的颜色。D项作者的行为并没有使得邻居重视土地。)

7.A项。(本文的线索不是黄瓜籽而是土地。)

8.①瓜秧在“土地”里一天天成长,成为窗外的美景,使我一看见它便心情舒畅。(2分)②作用:为收束全文蓄势。(2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如为结尾做铺垫,为后文邻居对黄瓜的态度做铺垫)

9.①展现了父亲将土地视为生命(珍视土地)的情感。

②照应了“我”将一小堆土撮起来的行为。(答父亲对土地的态度对我的影响亦可,对父亲的怀念可酌情赋分)

③说明了倘若没有土地,不管有多努力,也是徒劳,进而深化了主旨。(一点2分,共6分)

10.D(“生灵”是“凋丧殆尽”的主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C,“躬览庶政”“万事粗理”“致此繁盛”语义完整,排除A。)

11.B(“乘舆”在文中代指天子,“都辇”代指京城。)

12.C(原文“会考课院得绅旧事实状”,是考课院得知张绅事件的真实情况,不是皇帝派专人调查。)

13.(1)皇帝改变脸色不说话,吕蒙正神色刚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一同陪侍皇帝的人都称赞他的正直诚 实。(“侃然”“多”“伉直”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而走过去。同僚心中不平,询问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他们。(“阳” “诘”“遽”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君王圣明,就会有贤臣辅佐,贤臣可以辅佐君主成为圣明君王。②目的是让君臣各尽其道。(道理 2分,目的1分。)

参考译文:

淳化五年正月上元节观灯,太宗皇帝登上乾元门城楼,赐宴群臣,对吕蒙正说:“否极泰来是万物的常理。(后)晋、(后)汉时期战乱不止,百姓死伤殆尽,当时的人们认为不能再见到天下太平的日子了。朕登基之后,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天下万事大致得到治理,让天下到了如此繁盛的程度,由此可知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乎人为。”吕蒙正离开坐位说:“皇帝所在之处,百姓都到此聚集,所以繁盛至此。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之地,饥寒而死者很多很多,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的幸福啊。”皇帝改变脸色不说话,吕蒙正神色刚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同僚们都称赞他的正直诚实。太宗想派一个人出使朔方,让宰相吕蒙正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吕蒙正很快就上疏推荐了一个人,可是宋太宗不同意。后来,宋太宗又三次让吕蒙正推荐合适的人选,他每次回答都是开始推荐的那个人。宋太宗十分恼怒,把他的奏折扔在地上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固执!”吕蒙正说“不是我固执,而是陛下还没有真正了解他,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别人都比不上他。我不愿为了取悦陛下而害了国家大事。”大臣们见吕蒙正这样和皇帝抗争,都吓得屏住呼吸,不敢动。但吕蒙正却很坦然地上前拾起奏折,不慌不忙地放入怀中,慢慢地退了下来。罢朝后,宋太宗头脑冷静了下来,对左右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我比不上。”继而用了吕蒙正推荐的那个人,果然很称职。太宗于是更加敬重吕蒙正能知人善任,并赞赏他的心志不能轻易被改变。吕素正初次任相时,金部员外郎张绅任蔡州知州,因为贪赃被罢免。有人对皇上说:“张绅是洛阳的富豪,怎么会接受贿赂呢,是因为吕蒙正未考中科举时向他索要钱财,没能如愿,于是(现在)给张绅定了贪污罪罢了。”皇上马上命令张绅恢复官职,吕蒙正始终不自我辩解。没多久,吕蒙正被免除了宰相之职,恰逢考课院得知张绅之事的真实情况,又罢黜了张绅。吕于是吕蒙正又担任了宰相,太宗对他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也不向皇帝谢恩。

吕蒙正刚进入朝廷,有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而走过去。同僚心中不平,询问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李昉被罢相,吕蒙正被授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之前,卢多逊任宰相,他的儿子卢雍初次为官就授水部员外郎,后来成为常例。到这时,吕蒙正上奏说:“臣进士甲等及第,初任官只授为九品京官。现在臣的儿子还幼小,受到这样的恩宠,恐怕遭到冥冥中的责罚,请求以臣刚入仕时的官职补授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固定制度。

评论说:《诗经》有言“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为阿衡,实左右商王。(他确实是上天之子,天降人才作为辅弼。他就是贤相伊尹,确实是商王的左膀右臂)”说的是有贤明的君王就有贤能的臣子,有贤能的臣子就足以辅佐贤明的君王。太宗皇帝振奋精神,致力于处理朝政,重视辅佐的宰相们,因为李昉先前品德高尚,就立即提拔任用,既而提拔了吕蒙正、张齐贤,先后担任宰相;又提拔了黄中,让他参与朝廷大事。而这四位臣子也顺势相助,成全太宗美好的品德,治理好天下政务,造就了太平天下,可以说是君臣各自尽了自己的责任了。

15.C(“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地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是“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愤慨。)

16.不同点:①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②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析】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

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7.(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C(A项,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感到庆幸。不可互换。B项,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不可互换。C项,急流勇进:意思为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可以互换。D项,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不可互换。)

19.D(A项,“刷新……精度”搭配不当;B项,“遵循……的原则”和“以……为原则”句式杂糅;C项, “加速了……脚步”搭配不当。)

20.C(A项主语不一致;B项“一丝不苟”不合语境;D项“一丝不苟”不合语境)

21.①新时代北斗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②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③它凝聚着亿万人心血;④它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每句1分,表达1分,注意“血脉赓续”和“时代特质”的顺序。)

22.【答案示例】二十六年来,“自主创新、万众一心”的北斗精神照亮(比拟)了一代又一代北斗人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的科研之路。未来,它也必将像灯塔(比喻)一样指引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突出了材料中的北斗精神的内涵2分,如精益求精、团结一心、自主创新、严慎细实、迎难而上等;两种修辞各2分,表达方面根据情况酌情扣分,最多扣2分。)

23.作文评分标准:

一、最佳立意(54分以上)

认真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可以看出,人生理想的小与大的关系,本质上应该是“我”的理想和“我们”的理想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个人角度说是很接地气的,并没有什么“大”的特质。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思考“我们”的理想,由小我走向大我,他的人生理想就具有了“大”的性质。例如在“精准扶贫”中全力投入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的个人理想与更多人的幸福生活,与全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于是个人的“小”与社会国家的“大”就统一了。在此基础上谈“近”与“远”,则是既要有立足实际的现实主义立场,也要有久久为功的韧的精神。

要之,最佳立意对人生理想的“小”与“大”的评判标准是个人与社会,是“小我”与“大我”,这是在“是什么”这个认识环节展现出的思想高度。

二、一类立意(48分以上)

一类立意仍然应该意识到“小”与“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就等而下之了。例如,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定义“小”与“大”、“近”与“远”,按照小目标聚合成大理想的思路来论证,等等。

对这等立意评判的根本标准是:把人生理想局限在“我”的理想的范畴之内;但是只要能够兼顾“小大”且能自圆其说,都是一类立意。

三、二类立意(45分上下)

这一类立意则是不关注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单从一面来论证:或从“小”的角度立意,写人生理想要切合实际;或从“大”的角度思考,写人生当志存高远;或回避“小大”之辨这个根本问题,只谈“远近”的统一。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