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里有华裔,哪里就有金庸小说”,这话并非夸张。一个好的小说家不难赢得一大批读者,但是,能够迷住一大批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及性别年龄的读者,相当令人惊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金庸小说如此受到具有多元背景的华裔读者的一致欢迎?
从特殊的文化现象角度对“金庸热”进行探讨,可能会得到内涵更丰富的结果。传统的小说形式总是寻求创造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自足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摹仿。中国武侠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构造出一个离现实人生十分遥远的充满幻想的时空框架。被称为“江湖”的武侠小说世界几乎完全由武林高手组成,他们不以法律为意,全凭武功高下解决争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等级、门派和行为准则,俨然是一个自成格局的亚社会,它对于“正常的也是日常的世界”是封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亚社会好像西方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制作精巧的帆船模型。没有武功的常人,就和读者一样,永远无法穿透那层透明的玻璃,进入那个奇幻的瓶中世界。对于读者也即“瓶中之舟”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于是瓶中的天地,在感情强度的目光下,构成了一个被高度浪漫化的凝视对象。
这个封闭的瓶中世界,总是被安排在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远离日常生活的场景:或名山巨壑、大漠深谷,或海外孤岛、秘道幽窟。“江湖”,不仅指示地理,还代表了心理,指向人物活动的空间,它渗透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自高官和富商,下至乞儿。在金庸《鹿鼎记》里,就连伪太后都是秘密团体的一员。“江湖”多半设在荒野之地,与平凡的日常世界之间存在着清楚的分界线,就此形成了武侠小说的空间框架。
从时间结构上讲,武侠小说也同样远离现实。金庸小说的时代背景上起宋元,下限于清,几乎没有安排在现代的。这种手法客观上进一步拉开读者与小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对武侠小说的世界产生更强的疏离感。打开金庸小说,立刻就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发生在“遥远和久远”的地点与时间。很多“金迷”在阅读金庸小说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体验,那就是一旦开头,很难放下,连续数天,或经历几个不眠之夜,读完才肯罢休,仿佛“过山车”游戏——它带给游客惊险刺激,帮助人们暂时忘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虽然一切小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幻设”,但是金庸小说加倍如此,因为它成功地构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远离现实人生,非常浪漫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极为“中国”。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如果小说本身就是“虚幻”的,那么这个“中国”的虚幻性比起它的构筑材料来并不逊色。金庸精心构建的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既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却完美地符合了大众想象的“中国”。我相信,这种“中国性”更加促成了金庸小说时空框架之奇幻性,是金腐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田晓菲《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小说的读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群体背景的构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及复杂性。
B. 传统小说摹仿现实,中国武侠小说则不同于这一原则,构建的世界与现实距离遥远。
C. “江湖”的地理位置与日常世界分界清楚,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
D. 金庸以完美符合大众想象的文化中国完成“幻设”,增加了小说对华裔读者的吸引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探讨“金庸热”,分析了金庸小说深受华裔读者欢迎的原因。
B. 文章将中国武侠小说与传统小说作对比,强调中国武侠小说世界与日常世界有分界线。
C. 文章用喻证法,以“瓶中之舟”喻武侠小说世界的密闭性,以坐“过山车”喻阅读体验。
D. 文章从武侠小说的空间思路和时间框架两个方面,深入论证了金庸小说的成就及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侠小说世界自成格局,只能作为凝视对象,这个“亚社会”的规则不能用于现实社会。
B. 金庸小说时代背景不安排在现代并非缺陷,而是有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
C. “金迷”们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 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相图与热力学专家、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金展鹏,1938年11月出生于广西荔浦。1955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的前身),攻读金相专业。四年后,考取硕士研究生,从事耐热镁合金的学习和研究。此后,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瑞典皇家工学院就读,师从世界著名材料学家和相图学权威马兹·希拉德教授。
在留学期间,他把传统的材料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结合,首创了在一个试样上测量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世界科学界的难题。这个方法就是后来国际相图界公认的“金氏相图测定法”,国际同行因此称他为“中国金”。回国后,金展鹏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一天24小时,他基本均匀地分配给了家、办公室和图书馆。
但规律的研究生活,却被一场疾病打断。1998年的一天,金展鹏应邀去作一个学术报告,刚走出家门,突然觉得步履沉重……在医院病床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除了脖子还能动,四肢已失去知觉。躺在病床上,他让妻子胡元英帮他翻书页,坚持工作。后来,胡元英想了一个办法,找来几根废弃的木条,钉成一对三脚架,固定在床头,书就“俯”在两个三脚架之间。
从此,金展鹏的全部生活只有两种姿态——躺或坐。躺着,三脚架就是他的“学术平台”。坐着,轮椅就是他的双腿,环绕身边的弟子就是他的希望。每周六他都要坐着轮椅去给学生们上“论文评述”课。金展鹏有一句质朴的话:“轮椅禁锢了我的手脚,却禁锢不了我的思想。只要大脑还运转,就要学习和创造。”在轮椅上工作的22年间,他承担了1项国家“863”、1项“973”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他还积极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报告10份,时刻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未来。
1981年以来,金展鹏共培养出8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近一半是他患病后培养的。学生们都相继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病重期间,他疼得头都抬不起来,仍把学生们叫到病房,让他们把论文念给他听,一页页翻给他看,他则逐字逐句告诉学生纰漏在哪里、怎么修改。1998年,在生病住院的9个月里,他带出了4个硕士、2个博士,看了近千页的论文。病痛的折磨在寂静的夜里尤其清晰,但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就精神振奋。学生们从世界各地打来的电话,是他最好的“止痛药”。他说:“我一辈子最爱的就是学生,他们是我的眼睛和腿,是我的止痛剂,是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的全部财富。”
2004年6月,金展鹏坐着轮椅赴京,首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按规定,发言不得超过15分钟,他却被允许破例讲了30多分钟,与会院士均报以热烈掌声。学生们说,掌声是对他的学术贡献与人格、品行的最好褒奖。
(摘编自《“那个坐着轮椅在校园穿行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了!”》,作者:龙军 禹爱华,《光明日报》2020年12月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学期间,金展鹏首创在一个试样上测量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方法,国际同行因此称他为“中国金”。
B. 回国后,金展鹏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一天24小时,他均匀地分配给了家、办公室和图书馆。
C. 疾病打破了金展鹏规律的研究生活,但是他仍坚持工作,在或躺或坐中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D. 称学生电话是最好“止痛药”,不仅体现师生情意,更突显学术人才对金展鹏精神的支撑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金展鹏接受国内的高等教育,又有留学经历,这为他日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基础。
B. 意外患病之时,被禁锢在病床上的金展鹏只有脖子能动,是他夫人的智慧陪伴,使他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工作。
C. 1998年,在生病住院期间,金展鹏还坚持带硕士生、博士生,看了近千页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论文。
D. 金展鹏坐着轮椅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由于其品德的高尚,获得了与会院士的热烈掌声。
6. “轮椅禁锢了我的手脚,却禁锢不了我的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8.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封于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都营丘。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
(《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B.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C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D.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兆,是指占卜时龟甲受炙灼所呈现的坼裂之纹,古人认为这些裂纹预示着吉凶。
B. 社,本指土地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在文中即是指祭祀的场所。
C. 九鼎,传为大禹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的象征九州、代表国家政权的传国宝物。
D. 逆旅,本指旅馆,也指生活或旅途上的困厄,古人常借此引申抒发人生艰难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尚曾经困穷,老来运转。他本姓姜,后改姓吕,年老时在渭水垂钓,与西伯相遇,后被尊为太师。
B. 吕尚辅佐文王,善于谋划。他与周西伯昌策划推翻商纣政权,其权谋奇计为后代谈兵论谋者所尊崇。
C. 吕尚勇敢果决,劝武伐纣。他善于把握时机,让武王在出师时持钺握旄誓师,强劝出兵,终灭商纣。
D. 吕尚修明政事,高寿而终。他开放齐国工商业,发展渔盐业优势,终使齐成为大国,死时百余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
(2)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诗歌写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一湾清流绕宅,“抱”字形象地写出草堂周围环境特点,“事事幽”呈现诗人宁静的生活状态。
B. 颔联颈联,从景物和人事两方面展开描写,高贵典雅的自然环境和闲适自在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C. 诗歌语言极富特色,“自去自来”“相亲相近”既对仗工整,清新质朴,又节奏明快,自然成趣。
D. 全诗以“幽”为诗眼,由景到物再到人,“老妻画纸”“稚子敲针”从视觉、听觉表现人事之“幽”。
15. 尾联两句,有人说是欣喜之词,有人说是悲苦之词。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师准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促进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纽带和凝聚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了小篆,使其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汉字的失范现象已到了令人 的程度。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政策观念 ,有章不循;其次是虚荣心理驱使,内陆地区在学习经济发展大省先进经验的同时,连同繁体字、生造词语也一同“借鉴”过来,这种一哄而起,对汉字失范现象的泛滥,起到了 的作用;还有传播媒体的误导,报刊、图书上的错别字、句子不通等现象,借助于媒体自身的辐射效应,有可能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用字的失范,而整体用字失范,个体用字也就很难统一了;个体用字的 失范,更可能会加剧社会整体用字的不规范。强化民族意识,就是要把汉字视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发展,为了民族的尊严,必须从“我”做起,从一字一文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痛心疾首 淡薄 推波助澜 屡屡
B. 深仇大恨 淡泊 推波助澜 多次
C. 痛心疾首 淡泊 添砖加瓦 屡屡
D. 深仇大恨 淡薄 添砖加瓦 多次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B.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C. 这不但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D. 这不仅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B.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C. 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D. 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温暖的环境能增加骨骼密度和强度,_______。研究人员让16周大的雌性小鼠在34℃环境中生活8周。实验发现,小鼠尾巴长度增加,骨密度也都明显增加,_______。接着,研究人员利用一些成年小鼠重复实验,他们发现成年小鼠骨骼大小并没有变化,但骨骼密度和强度显著提高。接下来,研究人员又探究全球骨质疏松发病率与人们居住环境的平均气温、纬度、钙摄入量以及维生素D水平的联系。他们发现,气温越高,______,而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表现之一。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保持温暖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好策略。研究人员认为,温热环境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提高了成骨细胞活性,同时减弱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增强骨骼强度。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主办的“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12月14日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赵世堂出席启动仪式。“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呈现线上岗位发布、网络招聘宣讲、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等内容的同时,重点做好线下活动,让“国聘行动”走进高校、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走到大学毕业生和求职者的身边。启动仪式当天,“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首场线下活动——“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走进清华校园专场招聘会”举行。近期,“国聘行动”还将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走进北京大学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一本名叫《孩子们的诗》的书在网上爆红,作者是一群3-13岁的孩子。五岁的朵朵在诗中说:“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四岁的姜馨贺写道:“我慢慢吃饭/我慢慢吃水果/我慢慢喝牛奶/我是想慢慢长大/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你就老了”。
著名词作家梁芒说:“一些大人看不见的事物,小孩却看得见。所以,保持好奇心才不会老。”
武大文学博士李勇说:“诗的语言看似描绘了一个世界,表达了一种想象和感受,但种种集合起来,我们其实是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人’”。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称,“纯粹,温暖,又充满智慧,大人们看了也会汗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以“有诗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里有华裔,哪里就有金庸小说”,这话并非夸张。一个好的小说家不难赢得一大批读者,但是,能够迷住一大批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阶层及性别年龄的读者,相当令人惊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金庸小说如此受到具有多元背景的华裔读者的一致欢迎?
从特殊的文化现象角度对“金庸热”进行探讨,可能会得到内涵更丰富的结果。传统的小说形式总是寻求创造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自足的世界是对现实的摹仿。中国武侠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构造出一个离现实人生十分遥远的充满幻想的时空框架。被称为“江湖”的武侠小说世界几乎完全由武林高手组成,他们不以法律为意,全凭武功高下解决争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等级、门派和行为准则,俨然是一个自成格局的亚社会,它对于“正常的也是日常的世界”是封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亚社会好像西方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制作精巧的帆船模型。没有武功的常人,就和读者一样,永远无法穿透那层透明的玻璃,进入那个奇幻的瓶中世界。对于读者也即“瓶中之舟”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于是瓶中的天地,在感情强度的目光下,构成了一个被高度浪漫化的凝视对象。
这个封闭的瓶中世界,总是被安排在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远离日常生活的场景:或名山巨壑、大漠深谷,或海外孤岛、秘道幽窟。“江湖”,不仅指示地理,还代表了心理,指向人物活动的空间,它渗透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自高官和富商,下至乞儿。在金庸《鹿鼎记》里,就连伪太后都是秘密团体的一员。“江湖”多半设在荒野之地,与平凡的日常世界之间存在着清楚的分界线,就此形成了武侠小说的空间框架。
从时间结构上讲,武侠小说也同样远离现实。金庸小说的时代背景上起宋元,下限于清,几乎没有安排在现代的。这种手法客观上进一步拉开读者与小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对武侠小说的世界产生更强的疏离感。打开金庸小说,立刻就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发生在“遥远和久远”的地点与时间。很多“金迷”在阅读金庸小说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体验,那就是一旦开头,很难放下,连续数天,或经历几个不眠之夜,读完才肯罢休,仿佛“过山车”游戏——它带给游客惊险刺激,帮助人们暂时忘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虽然一切小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幻设”,但是金庸小说加倍如此,因为它成功地构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远离现实人生,非常浪漫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极为“中国”。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如果小说本身就是“虚幻”的,那么这个“中国”的虚幻性比起它的构筑材料来并不逊色。金庸精心构建的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既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却完美地符合了大众想象的“中国”。我相信,这种“中国性”更加促成了金庸小说时空框架之奇幻性,是金腐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田晓菲《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小说的读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群体背景的构成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及复杂性。
B. 传统小说摹仿现实,中国武侠小说则不同于这一原则,构建的世界与现实距离遥远。
C. “江湖”的地理位置与日常世界分界清楚,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
D. 金庸以完美符合大众想象的文化中国完成“幻设”,增加了小说对华裔读者的吸引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探讨“金庸热”,分析了金庸小说深受华裔读者欢迎的原因。
B. 文章将中国武侠小说与传统小说作对比,强调中国武侠小说世界与日常世界有分界线。
C. 文章用喻证法,以“瓶中之舟”喻武侠小说世界的密闭性,以坐“过山车”喻阅读体验。
D. 文章从武侠小说的空间思路和时间框架两个方面,深入论证了金庸小说的成就及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侠小说世界自成格局,只能作为凝视对象,这个“亚社会”的规则不能用于现实社会。
B. 金庸小说时代背景不安排在现代并非缺陷,而是有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
C. “金迷”们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 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
【1~3题答案】
【答案】1.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常人少有涉足,形成武侠人物的封闭空间”曲解文意。“江湖”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瓶中之舟”,“常人永远无法穿透”而非“常人少有涉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论证……成就及贡献”错,全文论证重点是金庸小说对各种身份的华裔读者都具有广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故意制造疏离感,好让读者保持理性”错,时代背景的设置与审美距离及武侠小说的“奇幻”感有关,不是为保持理性,而是增加吸引力。
C项,只能说明有吸引力,不能“证明金庸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境界”。
D项,“金庸笔下的‘中国’不过是想象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故而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这个‘中国’并不存在于任何‘真实的’层次上,乃是融和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同因素而塑造出来的文化中国”。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相图与热力学专家、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金展鹏,1938年11月出生于广西荔浦。1955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的前身),攻读金相专业。四年后,考取硕士研究生,从事耐热镁合金的学习和研究。此后,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瑞典皇家工学院就读,师从世界著名材料学家和相图学权威马兹·希拉德教授。
在留学期间,他把传统的材料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结合,首创了在一个试样上测量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世界科学界的难题。这个方法就是后来国际相图界公认的“金氏相图测定法”,国际同行因此称他为“中国金”。回国后,金展鹏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一天24小时,他基本均匀地分配给了家、办公室和图书馆。
但规律的研究生活,却被一场疾病打断。1998年的一天,金展鹏应邀去作一个学术报告,刚走出家门,突然觉得步履沉重……在医院病床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除了脖子还能动,四肢已失去知觉。躺在病床上,他让妻子胡元英帮他翻书页,坚持工作。后来,胡元英想了一个办法,找来几根废弃的木条,钉成一对三脚架,固定在床头,书就“俯”在两个三脚架之间。
从此,金展鹏的全部生活只有两种姿态——躺或坐。躺着,三脚架就是他的“学术平台”。坐着,轮椅就是他的双腿,环绕身边的弟子就是他的希望。每周六他都要坐着轮椅去给学生们上“论文评述”课。金展鹏有一句质朴的话:“轮椅禁锢了我的手脚,却禁锢不了我的思想。只要大脑还运转,就要学习和创造。”在轮椅上工作的22年间,他承担了1项国家“863”、1项“973”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他还积极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报告10份,时刻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未来。
1981年以来,金展鹏共培养出8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近一半是他患病后培养的。学生们都相继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病重期间,他疼得头都抬不起来,仍把学生们叫到病房,让他们把论文念给他听,一页页翻给他看,他则逐字逐句告诉学生纰漏在哪里、怎么修改。1998年,在生病住院的9个月里,他带出了4个硕士、2个博士,看了近千页的论文。病痛的折磨在寂静的夜里尤其清晰,但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就精神振奋。学生们从世界各地打来的电话,是他最好的“止痛药”。他说:“我一辈子最爱的就是学生,他们是我的眼睛和腿,是我的止痛剂,是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的全部财富。”
2004年6月,金展鹏坐着轮椅赴京,首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按规定,发言不得超过15分钟,他却被允许破例讲了30多分钟,与会院士均报以热烈掌声。学生们说,掌声是对他的学术贡献与人格、品行的最好褒奖。
(摘编自《“那个坐着轮椅在校园穿行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了!”》,作者:龙军 禹爱华,《光明日报》2020年12月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学期间,金展鹏首创在一个试样上测量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的方法,国际同行因此称他为“中国金”。
B. 回国后,金展鹏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一天24小时,他均匀地分配给了家、办公室和图书馆。
C. 疾病打破了金展鹏规律的研究生活,但是他仍坚持工作,在或躺或坐中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D. 称学生电话是最好的“止痛药”,不仅体现师生情意,更突显学术人才对金展鹏精神的支撑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金展鹏接受国内的高等教育,又有留学经历,这为他日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基础。
B. 意外患病之时,被禁锢在病床上的金展鹏只有脖子能动,是他夫人的智慧陪伴,使他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工作。
C. 1998年,在生病住院期间,金展鹏还坚持带硕士生、博士生,看了近千页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论文。
D. 金展鹏坐着轮椅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由于其品德的高尚,获得了与会院士的热烈掌声。
6. “轮椅禁锢了我的手脚,却禁锢不了我的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6题答案】
【答案】4.B 5. D
6. ①行动失去自由。金展鹏突患疾病,只能或躺或坐,利用轮椅出行。
②学习创造不息。在患病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积极建言献策。
③他时刻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未来,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金展鹏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错,原文为“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实验室”。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由于其品德的高尚,获得了与会院士的热烈掌声”错误。从原文“按规定,发言不得超过15分钟,他却被允许破例讲了30多分钟,与会院士均报以热烈掌声。学生们说,掌声是对他的学术贡献与人格、品行的最好褒奖”来看,金展鹏获得与会院士的热烈掌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系学术贡献、人格、品行等,并非仅仅因为品德的高尚,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由“1998年的一天,金展鹏应邀去作一个学术报告,刚走出家门,突然觉得步履沉重……在医院病床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除了脖子还能动,四肢已失去知觉”“从此,金展鹏的全部生活只有两种姿态——躺或坐。躺着,三脚架就是他的“学术平台”。坐着,轮椅就是他的双腿,环绕身边的弟子就是他的希望”可知,金展鹏突患疾病,只能或躺或坐,利用轮椅出行,他的行动失去自由。
由“在轮椅上工作的22年间,他承担了1项国家“863”、1项“973”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可知,金展鹏在患病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积极建言献策,他学习创造不息。
由“1998年,在生病住院的9个月里,他带出了4个硕士、2个博士,看了近千页的论文。病痛的折磨在寂静的夜里尤其清晰,但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就精神振奋”“他还积极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报告10份,时刻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未来”可知,他时刻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未来,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8.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B 8.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情节,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丑恶。
9. 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描绘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金昌焕与其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与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以偏概全。一方面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另一方面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以“鸡毛”为题的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而是先写“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然后写文嫂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写文嫂养鸡和文嫂的女儿,又写了金昌焕的怪癖,最后才写到“鸡毛”,这样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由“文嫂丢了三只鸡”“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哭起来……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可以看出,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文嫂属于社会底层人物,而西南联大“要做大事,赚大钱的”的金昌焕却偷了文嫂的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情节,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西南联大新校舍中的平凡人物文嫂和经济系学生金昌焕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金昌焕在毕业离校前,偷吃了以养鸡、缝洗衣物为生的寡妇文嫂的鸡并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直到金昌焕毕业“不声不响”地走了,文嫂在金昌焕床底下发现了三堆鸡毛才知道是金昌焕偷了她的鸡。这件事本来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它就像是零零碎碎的鸡毛一般,文章通过这样一些小事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小说,小说以“鸡毛”为题,也寓指了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丑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注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的角度和特殊的手法等分析。①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讽刺的手法写他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文嫂勤劳、朴实,命运悲苦,失业几十年,女婿也意外身亡,她靠洗衣拆被窝养鸡糊口,文嫂虽没有文化但老实、平凡、规矩、透亮,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金昌焕,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丑陋、与鄙俗、冷漠、吝啬、自私又带点功利,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两者对比,可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由文中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封于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都营丘。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
(《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B.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C.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D.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兆,是指占卜时龟甲受炙灼所呈现的坼裂之纹,古人认为这些裂纹预示着吉凶。
B. 社,本指土地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在文中即是指祭祀的场所。
C. 九鼎,传为大禹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的象征九州、代表国家政权的传国宝物。
D. 逆旅,本指旅馆,也指生活或旅途上的困厄,古人常借此引申抒发人生艰难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尚曾经困穷,老来运转。他本姓姜,后改姓吕,年老时在渭水垂钓,与西伯相遇,后被尊为太师。
B. 吕尚辅佐文王,善于谋划。他与周西伯昌策划推翻商纣政权,其权谋奇计为后代谈兵论谋者所尊崇。
C. 吕尚勇敢果决,劝武伐纣。他善于把握时机,让武王在出师时持钺握旄誓师,强劝出兵,终灭商纣。
D. 吕尚修明政事,高寿而终。他开放齐国工商业,发展渔盐业优势,终使齐成为大国,死时百余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
(2)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10~13题答案】
【答案】10.A 11. D 12. C
13. (1)在这样的情形下,西伯外出打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交谈论后西伯大喜。
(2)商纣军队溃败。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武王军队追上并斩杀商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
客舍中的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且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大概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地。
“时难得而易失”是“闻”的宾语,且“难得而易失”对称,其后断开,排除BC;
“殆”表示推测,做“非就国者也”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也指生活或旅途上的困厄,古人常借此引申抒发人生艰难之意”错误,“逆旅”指旅馆。没有其它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让武王在出师时持钺握旄誓师”错误,由“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可知,出师时持钺握旄誓师的是吕尚,不是武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果”,果然;“阳”,山南水北是阳,这里指渭河北岸。
(2)“败绩”,溃败;“反”,转身;“走”,跑;“遂追斩纣”省略句。
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上的人。他的先祖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被封在吕地,本来姓姜,跟随他封地的姓,因此叫吕尚。吕尚曾经穷困,后来年老了,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将要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的猎物不是老虎不是大熊,所得的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大臣。”因此周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太公,西伯与太公谈论后非常高兴,说:“从我国先君太公起就说:‘一定会有圣人来到周,周会因此而兴旺。’先生真的就是说的那个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和他一同乘车回来,尊称他为太师。
周西伯姬昌从羑里脱身回来之后,便同吕尚暗中谋划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政权,这些事大都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以及周朝所使用的秘计权木都尊崇太公为鼻祖。周西伯为政公正持平,等到他裁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之后,诗人称道西伯姬昌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而叫做文王。后来周讨伐崇国、须密、犬夷等诸侯国,大规模修建都城丰邑。当时天下有三分之二都归附了周国,其中多是出于太公的谋划。
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想继承文王未竟的大业,向东征讨商纣,以观察试探各诸侯国是否听从号令。军队出发时,师尚父姜大公左手持着黄金为饰的大斧,右手握着白牦牛尾为饰的军旗前进到盟津。事先没有约定而到会的诸侯共有八百。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商纣了。”武王说:“征讨的时机还没成熟,不能讨伐。”又带领军队返回,并与太公一道写了这篇《太誓》。
过了两年,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武王准备征讨纣王,用龟甲占卜吉凶,卜辞不吉利,风雨突然降临。大臣们都十分害怕,只有太公坚决劝说武王伐纣,武王于是率兵出征。十一年正月甲子日这一天,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讨伐商纣。纣王的军队大败。纣王回头逃跑,登上鹿台。武王的军队于是追上来杀死商纣。第二天,武王立于神坛前,向天神报告声讨商纣的罪行。武王又散发鹿台之中的金钱,发放矩桥粮仓中的粮食,用来救济贫穷百姓。修整比于的坟墓,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箕子,迁移象征最高统治权的九只宝鼎,修明周王朝的政治;与天下人民一道除旧布新。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向东去自己的封地,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且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大概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地。
太公到齐地后,整饬政事,沿袭风俗,简化礼仪,开通工业商业,发展渔业盐业的优势,因而老百姓大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强大的国家,把都城定在营丘。大概太公去世一百多年后,儿子丁公吕伋即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诗歌写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一湾清流绕宅,“抱”字形象地写出草堂周围环境特点,“事事幽”呈现诗人宁静的生活状态。
B. 颔联颈联,从景物和人事两方面展开描写,高贵典雅的自然环境和闲适自在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C. 诗歌语言极富特色,“自去自来”“相亲相近”既对仗工整,清新质朴,又节奏明快,自然成趣。
D. 全诗以“幽”为诗眼,由景到物再到人,“老妻画纸”“稚子敲针”从视觉、听觉表现人事之“幽”。
15. 尾联两句,有人说是欣喜之词,有人说是悲苦之词。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B 15. ①认同欣喜之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
②认同悲苦之词。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诗人虽暂得一己之安,离报国救民的理想却依旧遥远,所以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高贵典雅环境”错误。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意思是: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颔联所描环境幽雅,与颈联闲适自在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认同欣喜之词。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意思是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认同悲苦之词。
“但有故人供禄米”句使我们明白前面所描述的和乐安静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而把尾联两句连起来读,其内在情绪与其说是庆幸,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一种辛酸。经过大半辈子的流离转徙,执著追求,被社会时代之流冲撞激荡,竟落得生活无着,渺无归属。尽管故人严武对自己关怀备至,但人生的失败感不能说不紧紧地压抑着一个自尊的男人的刚强的心,更何况这样的投靠还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一旦失去了“故人供禄米”的条件,生活又将陷入困顿流离之中。因此,对前途隐隐的担心和无尽的忧伤还时时地折磨着诗人的内心,使他即使在眼前家人团聚的情境下仍有浓重的如梦似幻感。所以结尾两句表达了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所吐露的悲酸之情。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择师准则。
【16题答案】
【答案】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④.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⑤. 道之所存 ⑥. 师之所存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作”“始”“犹”“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促进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纽带和凝聚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了小篆,使其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汉字的失范现象已到了令人 的程度。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政策观念 ,有章不循;其次是虚荣心理驱使,内陆地区在学习经济发展大省先进经验的同时,连同繁体字、生造词语也一同“借鉴”过来,这种一哄而起,对汉字失范现象的泛滥,起到了 的作用;还有传播媒体的误导,报刊、图书上的错别字、句子不通等现象,借助于媒体自身的辐射效应,有可能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用字的失范,而整体用字失范,个体用字也就很难统一了;个体用字的 失范,更可能会加剧社会整体用字的不规范。强化民族意识,就是要把汉字视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发展,为了民族的尊严,必须从“我”做起,从一字一文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痛心疾首 淡薄 推波助澜 屡屡
B. 深仇大恨 淡泊 推波助澜 多次
C. 痛心疾首 淡泊 添砖加瓦 屡屡
D. 深仇大恨 淡薄 添砖加瓦 多次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B.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C. 这不但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D. 这不仅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B.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C. 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D. 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17~19题答案】
【答案】17.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常作谓语、状语、补语。深仇大恨:形容双方矛盾很深,常作主语、宾语。“令人”后应加谓语,故选择“痛心疾首”。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等,主要指人对其它事物的印象。淡泊:指对于名利冷淡,不看重;也指家道清贫;恬淡寡欲,主要指人对事物的态度。根据语境“有章难循”的意义应选择“淡薄”。
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添砖加瓦:原来指建房屋时给不断地添砖块加瓦片。后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根据语境的感情色彩应选择“推波助澜”。
屡屡:频率副词,屡次,常常,再三。多次:程度副词。此处强调次频率高,应选择“屡屡”。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仅这”语序不当,主语“这”指代前文“文字统一”,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根据同前异后原则,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前;
二是“起到”与“影响”搭配不当,改为“起到了巨大作用”。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前的内容主语为“强化民族意识”,BD偷换主语,故排除;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内部存在逻辑顺序,不可调换,排除A。
故选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温暖的环境能增加骨骼密度和强度,_______。研究人员让16周大的雌性小鼠在34℃环境中生活8周。实验发现,小鼠尾巴长度增加,骨密度也都明显增加,_______。接着,研究人员利用一些成年小鼠重复实验,他们发现成年小鼠骨骼大小并没有变化,但骨骼密度和强度显著提高。接下来,研究人员又探究全球骨质疏松发病率与人们居住环境的平均气温、纬度、钙摄入量以及维生素D水平的联系。他们发现,气温越高,______,而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表现之一。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保持温暖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好策略。研究人员认为,温热环境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提高了成骨细胞活性,同时减弱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增强骨骼强度。
【20题答案】
【答案】 ①. 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②. 小鼠的骨骼强度得到改善 ③. 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温暖的环境能增加骨骼密度和强度”可知,此处应填写温暖的环境对骨骼生长的作用,结合后文“实验发现,小鼠尾巴长度增加,骨密度也都明显增加”可推知,温暖的环境可以增加骨密度,故可填写“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前文的表述“小鼠尾巴长度增加,骨密度也都明显增加”,而“骨密度”的增加,意味着骨骼强度的改善,故可填写“小鼠的骨骼强度得到改善”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前文“他们发现,气温越高”可推断句式为“……越……”;再结合前文温暖的环境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推断和后文“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表现之一”的表述,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气温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故可填写“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低”之类的句子。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主办的“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12月14日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赵世堂出席启动仪式。“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呈现线上岗位发布、网络招聘宣讲、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等内容的同时,重点做好线下活动,让“国聘行动”走进高校、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走到大学毕业生和求职者的身边。启动仪式当天,“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首场线下活动——“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走进清华校园专场招聘会”举行。近期,“国聘行动”还将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走进北京大学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
【21题答案】
【答案】①12月14日②“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启动③该招聘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对于新闻报道需要筛选压缩出时间、新闻主体、事件、特点等。
本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12月14日;事件——“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开启。这是新闻的主要内容,需要保留。
第二句话交代了参加的人员,属于次要信息,删掉。
第三句话交代了此次活动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是主要信息,需要保留。
第四句话交代以后的工作——还将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走进北京大学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属于次要内容,删掉。
据此可以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其排序,保证语句通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一本名叫《孩子们的诗》的书在网上爆红,作者是一群3-13岁的孩子。五岁的朵朵在诗中说:“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四岁的姜馨贺写道:“我慢慢吃饭/我慢慢吃水果/我慢慢喝牛奶/我是想慢慢长大/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你就老了”。
著名词作家梁芒说:“一些大人看不见的事物,小孩却看得见。所以,保持好奇心才不会老。”
武大文学博士李勇说:“诗的语言看似描绘了一个世界,表达了一种想象和感受,但种种集合起来,我们其实是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人’”。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称,“纯粹,温暖,又充满智慧,大人们看了也会汗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以“有诗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题答案】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介绍有“一本名叫《孩子们的诗》的书在网上爆红”,随后列举了两个小朋友的诗歌。第二段是著名词作家梁芒的评价,他认为保持好奇心让人不会老;第三段是武大文学博士李勇的评价,他认为这些诗歌可以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最真实的“人”;第四段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认为:纯粹、温暖、智慧,让大人汗颜。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诗歌确实可以让我们年轻、纯粹、温暖、智慧、真实。这些都是诗歌可能带给我们的东西。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写作要求以“有诗相伴的日子”为题,确定了写作的题目,这也是写作的内容范围,我们需要写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诗相伴,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比如,我们可以写,在人生比较失落的时候,没有了斗志,非常消沉,正是有诗的相伴,又激起了奋斗的勇气,又有了前行的动力。也可以写,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是诗歌伴你走出了痛苦,诗歌抚慰你的心灵,让你找到了寄托。还可以写,当你浮躁的时候,是诗歌让你沉静,让你纯粹,让你又能重新回到真实而火热的生活等。
作为一篇发言稿,我们可以以记叙的形式写,记叙回顾自己与诗相伴的那段日子;也可以以散文的形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立意:
1.诗歌可以抚慰人的心灵。
2.诗歌让人内心沉静。
3.诗歌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纯粹。
4.与诗相伴,人生有味。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