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下)高二级模块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下)高二级模块考

语 文

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适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宗教意识逐渐衰淡,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于是山水画诞生了。

B. 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并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

C. 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自然山水成了他们普遍的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并拥有自己的专门画家,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 审美趣味随时代而变化,中晚唐耽于声色繁华,后代的士大夫们又拓展了自己的审美空间。

C. 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便创始于此。

D. 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 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 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

C. 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

D.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 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 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答案】1. B    2. C   3. C   

4. 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曲折反映;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没有风景画。   

5. 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

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中唐前后……于是山水画诞生了”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选项忽略“似乎”这一限制词,且文中说的是“独立”,选项说的是“诞生”,二者概念不同。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是地主士大夫,没有“门阀士族”。

D.“直接反映”错误,文中说的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便创始于此”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可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但不代表就是最古老的绘画,无法说明“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基本音调”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满面风霜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

B.由“临镜”“红颜”可知,诗歌的主人公应为女子,“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展现的是时不我待、红颜易逝的担心。不合要求。

C.“水影山光”“春风波上”“垂垂烟柳”展现画面美好的景物,“听渔歌”“好着轻舟一钓蓑”则体现了诗人对渔人寄情山水的快活 、自由之情的向往。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

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中国山水画,提及“欧洲风景画”“西方风景画”应该是为阐述中国山水画服务。

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欧洲风景画”。由“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这是说欧洲风景画成熟与资本主义的原因,而“如”意思是“像”,“这”指的是前面所说的“中国山水画”,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二者在成熟方面是有相近性的,二者放在一起构成类比;结合“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欧洲风景画”,它们的成熟都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

材料二第三段一开始提到“西方风景画”,“中国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接着下文说“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由此可知,因为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引出了下文“风景”和“山水”的比较,如“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以此说明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而没有风景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的原因,然后分点作答。

由材料一第二段“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第三段“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可知,这些士大夫在山水画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他们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与现实生活、场景是有距离的,并非写实。

由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可知,因为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而非客观的地貌图像。

所以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 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 文章以补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D. 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7. 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 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 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 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 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9. 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案】6. A    7. B   

8. 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9. 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心解放。

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过分解读,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说明知事受自然熏陶,暂时摆脱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身心解放。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B.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红了脸,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文章情节平和舒缓。

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而是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作者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恬静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同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畏自然。

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横门①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魏以汉昭烈②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③,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注】①横门: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②汉昭烈:指刘备。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B.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C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D.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

B. 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

C. 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D. 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B. 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

C. 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D. 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是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2)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

14. 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为何祭吊时却流下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

(2)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   

14. (1)马谡不听诸葛亮节制调度导致大败,眼泪为马谡自招杀身之祸而流;(2)马谡才能超过常人,可堪大用,诸葛亮杀了他将失去一员大将,眼泪为痛失人才而流;(3)不杀马谡就会导致法令废弛,无法让众人信服而继续讨伐敌人,眼泪为自身无奈而流;(4)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马谡常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眼泪为不听刘备之言后悔而流。(答出任意3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说夏侯楙是武帝的女婿,胆小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军,走到子午谷而向北,不超过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肯定丢下长安逃跑。

精兵五千”是定语后置句,“五千”是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

长安”是“到”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泛指太子”错误,嗣子指有继承权的嫡长子,不一定是太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 魏绛斩杀杨干”错误,由原文“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可知,应是斩杀杨干的仆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以”,动词,认为,第二个“以”,介词,因为,“是以”,因此;“既”,已经;“略无”,毫无;“卒”,突然。

2)“减”,裁减;“思过”,反思过失;“校变通之道于将来”,状语后置,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所以马谡是自招杀身之祸,诸葛亮为此流泪。

由“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可知,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但现在却不得不杀了他,所以诸葛亮是为自己失去一员大将而流泪。

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可知,诸葛亮认为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所以只能杀了马谡,否则无法服众,这是因为无奈而流泪。

由“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可知,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没有听信刘备,依然重用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这是为没有听信刘备之言而后悔落泪。

参考译文: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春三月,汉主病情严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助太子,汉主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功一统的大业。假如嗣子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哭道:“我怎么敢不竭尽辅助之力,奉献忠贞的节操,并以死相继呢!”五月,太子刘禅登位,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准备入侵,与众部下商量。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候楙是武帝的女婿,胆小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军,走到子午谷而向北,不超过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肯定丢下长安逃跑,把横门的官府仓库里和平民的粮食,足够使部队都有吃的了。这样,就一举而可以平定咸阳以西了。”诸葛亮认为这计划危险,不如安安稳稳地经由宽广平坦的大道,可以平安地夺取陇右,肯定万无一失地攻克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策。开始时,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而亲自率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号令严明。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究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话往往超过实际情况,不能重用他,你一定要把他看清楚。”诸葛亮仍不以为然,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部队,与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士兵逃散。诸葛亮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诸葛亮又亲自去祭吊,为他流泪。蒋琬对诸葛亮说:“从前楚王杀了得臣,晋文公露出喜悦的神色。如今天下没有平定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天下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是因为施行法令严明:因此杨干违反法令,魏绛把他的仆人杀了。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这时,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被打败了。有人劝诸葛亮再调兵出征,诸葛亮说:“我军在祁山、箕谷都多于敌人,没有打败敌人,却被敌人打败,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士兵少,而在于我自己。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假如不能这样的话,即使士兵多又有什么用呢!从今以后,凡是为国家忠心谋虑的人,只要尽心竭力地指责我的过失,那么大事可以办成,敌人可以消灭,在短期内就可成就大功。”于是对有微小功劳的人也在核实后加以提拔,对勇敢有气节的人在甄别后加以表彰,承认错误、责备自己,在国内宣告所犯的过失,磨砺士兵,讲习武艺,以此为将来打算,将士精心操练,百姓忘记了自己的失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 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 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 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16. 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答案】15. D    16. 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侃自己家中的寒窘;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以白鹤飞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D.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错误,由注释“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可知,辛弃疾乔迁新居,未能实现,因此不可能“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情感、语言特色的能力。

此处的“戏作”有戏谑、调侃、自嘲之意,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体现。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诗人乔迁新居,借了别人的车来拉家具,却发现家具比车还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写自己“家徒四壁”的寒窘。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用典,结合注释可知,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写诗人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搬家之时没有歌、没有舞、没有酒,“故人疏”的冷清之感。

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写诗人想要与他人畅叙幽情,却发现只能与飞来的白鹤交流,结果白鹤又飞走了,用戏谑的语言表达诗人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3)“酒”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常以此表达情感。比如杜甫在《客至》中用“______”表达待客时的真诚客气,比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来暂时抒怀。

【答案】    ①. 屈心而抑志兮    ②. 忍尤而攘诟    ③. 本图宦达    ④. 不矜名节    ⑤.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⑥.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屈”“尤”“诟”“樽”“醅”。

三、名著阅读(9分)(本题共3小题,9分)

18. 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故事情节,选项中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梦游幻境 ②元妃省亲 ③黛玉焚稿 ④宝玉摔玉 ⑤宝钗扑蝶

宝玉出家 ⑦共读西厢 ⑧抄检贾府 ⑨香菱扶正 ⑩雨村断案

A. ①④⑩②⑤⑦⑧③⑨⑥ B. ④⑩①②⑤⑦⑧③⑥⑨

C. 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 D. ①④⑩②⑦⑤③⑧⑨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宝玉摔玉,选自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雨村断案,选自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梦游幻境,选自第五回描写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

元妃省亲,选自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共读西厢,选自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这两个著名的情节均选自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共读西厢情节在宝钗扑蝶之前;

抄检贾府,选自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

宝玉出家和香菱扶正两个情节都选自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内容上来看,先记述宝玉出家的事,再写香菱被送至太虚幻境,交那警幻仙子对册。

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的排序是正确的。

故选C

19.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心主旨及关键情节的能力。

A.“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利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着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

B.“元妃省亲”故事梗概: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宝玉独作四首,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宝玉作了三首,正在冥思苦想,黛玉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一首,让宝玉抄袭。其实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压倒众人的,但元妃只命一人作一首诗,她只好作罢。结果元妃看了,喜之不尽。说最后一首为上。把山庄名改成了“稻香村”。之后再听了几出戏,也就散了。“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体现了“差序格局”。

C.“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到,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的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了“差序格局”。

D.“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知道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写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做指导,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

故选D

20. 小穗作为2022年广交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人物。小穗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   )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想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门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岁月沧桑”:表示一段已然逝去的坎坷岁月。根据前文“春夏”“秋冬”“跨越四季”以及其内容提示可见,表达的是“逝去的坎坷岁月”,正确。

B.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充满诗意的却又真实的世界。此处形容其巡演营造的世界诗意而真实,正确。

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形容“表演”,是错误的。

D.引人入胜”: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此处形容剧情吸引人,正确。

故选C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①,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②: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

和其他艺术一样,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正是③,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它能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人的道德世界的美和庄严,给人以精神的慰藉、澄澈和净化。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示例:①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    ②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情感/情绪)③音乐拥有这些美育功能(作用)   

22. 运用了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②从三个角度突出了音乐的特征,节奏感强,加强了语势。③用视觉来描述音乐,形象而新奇。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后文语境说“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推知①处必然有“声音艺术”这个概念或话题,再结合上文“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可知该段主要陈述对象为“音乐”,这也是声音艺术的归属,于是得出答案: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 。

由冒号可知处是紧承上文,并对下文进行总结,然后由上文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和下文“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确定答案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情感/情绪)。

由“正是”可知③处属于原因归纳,再结合上文“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推知空处应该总结上文关于美育方面的信息,再根据下文的结果“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确定答案:音乐拥有这些美育功能(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通感(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光彩化的语言)的修辞手法。从三个角度(流动、韵律、光彩)突出了音乐的特征,高低起伏,流畅自然,朗朗上口,给人美好的画面和意境感受,富有气势,强化特点。音乐原本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句子中用富有光彩”来描述,沟通了视觉听觉,新颖奇特,本体为“音乐”,喻体为“语言”,相似点为“流动”“韵律”“光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艺术的美化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还生长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雕还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

随着幼雕的渐渐长大,雌雕开始撤去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让树枝的尖刺显露出来。

巢变得没从前那么舒适了,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这时,雌雕就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阻止坠落,接下来的事情对于雕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它们开始飞行。

阅读上述材料,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让孩子学会“飞行”

雌雕不辞辛苦地为幼雕筑巢,却又埋下带刺的树枝。在幼雕长大后,雌雕逗引它们离开巢穴,是为了让它们学会飞行。雌雕的这种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身为父母的大爱,唯有敢于将自己的孩子置于险境,方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动物如此,人亦如此。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9岁就跟随父亲曹操打仗。一个9岁的孩子就在这血腥残酷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从而练就了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魄力。以至于敢仗着宝剑,直逼汉帝退位,率先终结绵延了400多年的大汉王朝,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让曹丕早早地离开温暖的“巢穴”,逼他一点点地学会“飞行”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作为父亲,他是成功的。反观同一时期的刘备父子,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刘禅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细细想来,其中不乏刘备的过错。如果刘备能够像曹操一样,让刘禅置于险境,迫使他学会“飞行”,大概也就没有后来的“乐不思蜀”了吧。

唯有将巢穴的刺显露出来,逼孩子离开巢穴,才能使他们学会飞行,从而成才!

著名的艺术巨匠傅聪先生,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从小父亲傅雷就对他寄予厚望,总是尊重他的兴趣爱好,注重启发他的思维。这为傅聪日后的成功创造了重要条件。然而,在傅聪长大后,傅雷却将他一个人送至国外读书,专攻艺术。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傅聪面临着层层困难:语言不通,他对老师的话半知半解;外表差异,他无法融入同学……生活如此艰难,傅聪却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原因正在于傅雷这种敢于让自己孩子去“飞行”、去闯荡的大爱。如果当初傅雷总是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让他去国外深造,那么也就没有傅聪现在那些优秀、珍贵的艺术作品了。身为父母,最大的慰藉是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学会自己“飞行”。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像傅雷一样,将孩子“逗出巢穴”,使他们面临“下坠的危险”呢?

当然,让孩子学会“飞行”,绝非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当今时代,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许多父母养成了溺爱孩子的习惯,不想让他们去听风雨、见世面,这便造成了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唯有让年轻一代多历练,多吃苦,才能使他们学会“飞行”,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腾飞起来。

身为父母应当具有雌雕育子的精神,敢于迫使孩子离开温暖的“巢穴”,令他们面临“下坠的危险”,从而让他们学会“飞行”,展翅高飞!只要每一个孩子都学会“飞行”,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插上强有力的翅膀,翱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长有许多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为了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雌雕会在巢里铺上树叶、羽毛和杂草。但当幼雕长大后,雌雕就会将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撤掉。巢穴变得不再舒适后,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雌雕此时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阻止坠落,于是开始飞行。

雌雕对幼雕的呵护和放手,实际上多角度地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考生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从雌雕如何教育引导幼雕的角度,雌雕保护、引导幼雕,从“防止扎伤”到“逗引出巢”,可以说明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需要不同的方法。从“逗引出巢”可以看出,放手也是一种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面对磨难,正确引导,才能使孩子得以成长;反之,一味溺爱,不肯放手,会使孩子失去发展机会,难以成才。二是从幼雕能够飞翔的角度,幼雕只有离开巢穴,向下坠落时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翅飞翔。这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生命在逆境中崛起,在困难中成长;生命不能拒绝困难和挑战。三是从雌雕和幼雕综合起来看,生命需要磨砺,生命是在艰难和逆境中闪光的。

从“自定文体”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情真意切,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如果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紧扣材料内涵,任意选取一个角度或结合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论证严密。

立意:

1.教育亦须时移事易。

2.放手也是一种爱。

3.战胜磨难,学会飞翔。

4.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5.生命之花亦须经过严寒的考验方可美丽绽放。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