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金太阳模拟试卷语文试题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既然历史记录难以拒斥文学叙事,那么作为虚构性产物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完全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的因素呢?一般认为,小说是最具有虚构性的。通常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但是,如果随便考察一部小说,会发现哪怕是最荒诞的小说也能找到大量历史叙事的影子,也有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固然,《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自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可是作者对各种妖魔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想象。也就是说,吴承恩虚构的妖魔鬼怪世界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史记录。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这其中其实已经隐藏了思想史叙事的影子。另外,小说中的唐僧在三个近乎神仙的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玄奘西域取经,这也是文学虚构中的事实。唐僧经过女儿国无疑是杜撰的,但小说中讲述的穿越国界要获得通关文牒无疑是历史事实。这些都是这部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踪影。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问题。他指出《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不是事实,但元朝以及明朝时罪犯得一度牒便可借佛门逃脱朝廷追捕却是事实。《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然不是事实,但明清间乡曲人一旦金榜题名便成特殊阶层却是事实。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直到她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窦娥的冤案才得以昭雪。窦娥、窦天章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情节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根据研究,这些作品中提到的司法制度则是事实,它们也都属于历史叙事的范畴。
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原因同样是多样的。有些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些是作品中无意透露出来的,有些则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摘编自李桦《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材料二:
“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对此,可以看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的时间: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也为明确历史叙事中包含有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
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这种重合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其一,中国早期文本中存在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诗经》中的叙事诗之外,我们仍强调更广泛的“诗具史笔”,而学界更倾向于将诗学纳入文学范畴,历史叙事则是另一种独立的存在。其二,以“散文”为形式的文本中,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在产生时间上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其后为文学所借鉴,乃至于再反向影响历史叙事的方法,都与“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其三,退一步讲,即使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也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因为文学叙事的方法显然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
历史叙事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主要指向其文学意味中的后代阐释与接受,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能因为认知的差异而断然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此外,历史小说的接受等也会影响对历史文本真实性的判断。包括历史事件被文学化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演绎,也包括相类似事件带来的通感联想。
(摘编自杨金波《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同历史记录难以全然排斥文学叙事,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性产物,也或多或少具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因素。
B.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因而历史学家只好发挥个人的想象以填补史料的空白。
C.虚构的文学叙事中存在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原因包括增强作品真实感、便于情节设计或人物塑造等方面。
D.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的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窦娥冤》为例,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
B.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认为“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
C.对于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意味做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的判断,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
D.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中心论点不同,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对历史叙事中的真实性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辩证统一,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B.在中国,历史叙事先于文学叙事,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
C.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钱钟书评价《左传》中的“鉏麑之叹”)
D.《史记》中,张良是本身存在的人物,但是他遇到黄石老人这件事是司马迁虚构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对张良这个人有他的思想倾向,他赞赏张良善于忍耐的性格。
4.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史学家吕思勉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今所传者,亦一则想象编造的故事也,断不容轻信为事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构 思
铁 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x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画家总算在自家破烂中找到一张正方形破桌面来钉油画内框,但只够画框宽度而长度不足,为此他颇感苦恼。
B.老画家和丁副师长是同乡、旧友,也是中学同学;因此,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养老。
C.“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这两个细节,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
D.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毛巾围脖”,表明他不修边幅,也表明他清贫俭朴,与潮流格格不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8.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①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御史汤鼐、寿州知州刘概下狱。先是,万安、刘吉、尹直在政府尝语鼐:“朝廷不欲开言路。”鼐即以其言劾之。已而安、直皆免官,鼐等以为小人退,则君子进,虽刘吉在,不足也。吉使客徐鹏啖御史魏璋以殊擢,使伺鼐。鼐家寿州,知州刘概与书,言梦一人牵牛陷泽中,鼐手提牛角,引之而上。此国势濒危,赖鼐复安之兆也。鼐大喜,出书示客。璋以劾之,谓其妖言诽谤。下锦衣狱。礼部尚书倪岳类奏各处灾异上令诸廷臣同加修省先是四方报灾异礼部类集凡岁终一覆以为故事岳乃以日月先后汇分条析末复援经史恳切为上言之外戚张氏有河间赐地四百顷,欲并其旁近民田千余顷得之,且乞亩加税银二分。户部尚书周经言:“河间地多沮洳②。比因久旱,贫民即退滩地耕之,遇潦辄没。即欲加税,将贻无穷之害,不可。”给事中曾昂上言,以边方调度日烦,请令诸布政司,公帑积贮及均徭美余,尽输太仓。户部尚书周经言:“用不足者,盖以赏赉、土木等之故。若一切节省,自宜少裕。必欲尽括天下之财,岂藏富于民之意乎?”乃止。戴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者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曰:盖盛阳之月,必有伏阴,舜、禹之朝,不无共、鲧。得志则虎变,失志则鼠伏。是故管隰在朝,刁开难乱;孔明作相,黄皓无权。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闻帝与张后情好甚笃。琴瑟专一,尤古今仅事云。
(选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
[注]①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②沮洳,低湿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尚书倪岳类奏各处灾异/上令诸廷臣同加修省/先是/四方报灾异/礼部类集/凡岁终一覆/以为故事/岳乃以日月先后/汇分条析/末复援经史/恳切为上言之/
B.礼部尚书倪岳类奏各处灾异/上令诸廷臣同加修省/先是/四方报灾异/礼部类集凡岁/终一覆/以为故事/岳乃以日月先后/汇分条析/末复援经史/恳切为上言之/
C.礼部尚书倪岳类奏各处灾异/上令诸廷臣同加修省/先是/四方报灾异/礼部类集/凡岁终一覆/以为故事/岳乃以日月/先后汇分条析/末复援经史/恳切为上言之/
D.礼部尚书倪岳类奏各处灾异/上令诸廷臣同加修省/先是/四方报灾异/礼部类集凡岁/终一覆/以为故事/岳乃以日月/先后汇分条析/末复援经史/恳切为上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州,官名。宋代委派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简称“知州”,明代是一州的长官。
B.锦衣,指官署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的出入仪仗,后兼管刑狱等事务。三
C.禹,大禹,夏氏部落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共,共工氏,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
D.琴瑟,可以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也可以用来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安、刘吉等人妄议朝廷,被汤鼐弹劾,刘吉等人设法算计汤鼐。刘概给汤鼐的信表面是恭维汤鼐,实际是给汤鼐下套,汤鼐大意,最终中计。
B.外戚张氏想霸占河间的一千多顷民田,并增加税收,户部尚书周经认为,贫民在退滩地上耕种,难以保证收成,增加税收后患无穷,不能答应。
C.曾昂上奏,说边境调度频繁,请求有关部门把太仓中储蓄的公款等送到边境上,周经表示反对,认为这不符合藏富于民的意旨,这件事被停止。
D.戴珊曾经因病请求退休,明孝宗不答应。明孝宗用主人挽留客人作喻,要戴珊留下来,十分动情,潸然泪下,也感动了戴珊等人,戴珊表示要死在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吉使客徐鹏啖御史魏璋以殊擢,使伺鼐。(4分)
(2)用不足者,盖以赏赉、土木等之故。若一切节省,自宜少裕。(4分)
14.文末作者谷应泰的点评表达了他对君主治理国家的一些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陆务观①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②(节选)
范成大
宝马天街③路,烟篷海浦心。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④深。
京尘⑤成岁晚,江雨送人归。
[注]①陆务观:陆游,字务观,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靠近海边。②待阙:等待补缺任命。③天街:南宋京城的大街。④道根:道德的基础,立身的根本。⑤晋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以表现其游宦晋朝都城洛阳的情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天街”“海浦”分别交代出行地与目的地,呼应标题中“送”“归”二字。
B.第三、四句实写首联中“心”的内涵,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表达归隐之切。
C.第七句宽慰友人,应看淡荣华富贵;第八句赞赏友人深植立身之本,能够忘怀得与失。
D.第九句运用典故,暗示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第十句暗示陆游回去也不一定是坏事。
16.本诗第五、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对比鲜明的是“ ”;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对比鲜明的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写大败敌人。
(3)从古代到现代,月亮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借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麓流出的涓涓细流,一路融合百川,汇成了宛如一条巨龙的黄河,在中国大地上盘旋。有人见过她的娴静温柔,有人见过她的凶猛暴戾;有人见过她的清澈见底,有人见过她的浑黄如浆……真可谓,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
在黄河博物馆的大厅内,“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是毛泽东同志潇洒飘逸的红色草书大字。毛泽东同志这句话,既朴实无华,又 ,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黄河博物馆里,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 ,形象简洁地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孕育脉络。场景复原和声光电技术的运用,让我们迅即产生了强烈的“沉浸感”。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在这片土地上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奔腾不息的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勤劳的先民,促成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她是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但是,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当今,黄河解决了断流问题,实现了连续20年不断流,维持了河流的健康生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掷地有声 包罗万象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B.字字珠玑 一应俱全 前赴后继 实至名归
C.掷地有声 一应俱全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D.字字珠玑 包罗万象 薪火相传 当之无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因为社会制度落后,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只能常常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B.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泛滥成灾,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C.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D.千百年来,囿于社会制度,加之战火连绵、时局动荡,黄河安稳平静,常常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的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当考虑全球能量或热量变化时,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 ① ,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② :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温度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海水温度越高, ③ 。全球变暖使海水表层增温更快,而深水的增温更慢,这不利于表层和深水区的物质交换,氧气向下输送会更加困难,这会让海洋缺氧“雪上加霜”。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C.当代青年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行动理念,在各行业各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放飞青春梦想。
D.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尽管庖人不尽职,他也不必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代他人行事。(译自《庄子》)
材料二:
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韩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担心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译自《韩非子》)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参加班级即将召开的读书交流会。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高考金太阳5月24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这一理解不当,属于歪曲原文信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原文并非说“史料缺乏”是根本原因。
2.D【解析】A项“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错,应是印证文学叙事中含有历史叙事的道理。B项材料二第一段是“‘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原文的意思是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产生了“文学方法”的概念。选项将这一影响延伸到前文中的“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显然有误。C项“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原因概括有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可见其原因应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3.B【解析】材料二阐述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时间的先后关系,强调历史叙事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因为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影响而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A项文学叙事中历史的真实痕迹。C项钱锺书先生认为《左传》中的“鉏麑”是虚构的。这个观点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一致。D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
4.都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材料二则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解析】先看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总结是“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可见材料一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还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
再看材料二,“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可见材料二也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二还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
5.①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②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③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解析】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早期的历史内容……断不容轻信为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文学叙事”,正如吕思勉所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由此可知,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由此可知,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
材料一中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由此可知,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
6.A【解析】A项从小说开头情节入手设题。小说开篇叙述老画家绞尽脑汁,终于从自家破烂中找到一张方形破桌面来做油画内框的材料,遗憾的是宽度够了而长度不足,为此感到苦恼,这种心理状态从小说开头部分的叙述描写不难看出。因此该项理解正确。B项“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并非就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C项分析显得武断。“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这一理解不完全正确。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D项属于局部误读。“不修边幅”“俭朴”这些理解尚可,但“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解则不恰当。
7.C【解析】A项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与小说叙事照应手法这两个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B项从人物对话作用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C项“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D项从小说叙述视角、叙事线索和人物描写等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解析】从情节上看,文中“构思”有两个含义,一是老画家的油画构思,“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二是青年的小说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避免旁逸斜出。
从主题上看,老画家为了找到合适的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而且他家房间小,“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出门乘坐的是公交车,“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还有他的衣着打扮,“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由此可见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出门要打出租,“要不要叫出租汽车?”;喜欢奢华的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并且认为画家偷木条做画框很猥琐,并立即有了小说构思,“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可见青年与老画家的人品不一样,对艺术的追求也不一样。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①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贪鄙自私。③老画家身为市美协主席,却异常随和,不摆架子,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追慕虚荣,贪图享受。④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解析】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
在青年眼里,“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却心地纯正,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看到老朋友给他带的茶叶“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青年显得格外高大”“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他出门就要打出租,而且认为“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见到新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面对老画家被警卫质疑的窘境,他不愿出去作证,“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可见其贪鄙自私。
老画家地位不低,是“市美协主席”,然而他却衣着朴素,出门乘公交车,为了找个画框费尽力气,而且对待青年非常随和,不摆架子,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他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就连陪青年去看房子,关注点也在自己的画框上,对“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更感兴趣;他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而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他不去为画家解围,却“构思”起了小说,“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他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他追慕虚荣,贪图享受,穿戴讲究,出门要打出租,对新房间的豪华很满意甚至要求更高“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
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10.A【解析】句意: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礼部类集”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以日月先后”作状语修饰“汇分条析”,作为修饰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11.C【解析】C项“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错,“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说法不一,但不包括大禹。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C【解析】C项“请求有关部门]把太仓中储蓄的公款等送到边境上”错,原文为“请令诸布政司,公帑积贮及均徭羡余,尽输太仓”,应是请求有关部门把储蓄的公款等送到太仓。
13.(1)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
(2)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
【解析】(1)“啖”意为“引诱”;“殊擢”意为“破格提拔”;“伺”意为“观察”。
(2)“用”意为“费用”;“以”意为“因为”;“裕”意为“宽裕”。
14.世上小人时常存在,君主任用贤人可以抑制小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解析】文末“舜、禹之朝,不无共、鲧……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谷应泰通过举例说明世上常有小人;
“管隰在朝,刁开难乱;孔明作相,黄皓无权”,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作者认为贤人君子可以抑制小人,所以君主应该任用贤人,并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参考译文】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把第二年作为弘治元年。征召辞官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担任吏部尚书。御史汤鼐、寿州知州刘概犯罪被关进监狱。在这之前,万安、刘吉、尹直在府衙中曾经对汤鼐说:“朝廷不想打开上疏进言的道路。”汤鼐就用这些话来弹劾他们。不久万安、尹直都被罢免了官职,汤鼐等人认为小人被斥退,君子就可以进入朝廷,即使刘吉还在,也不值得忧虑了。刘吉让门客徐鹏用破格提拔引诱御史魏璋,让魏璋观察汤鼐。汤鼐家住寿州,知州刘概给汤鼐写了一封信。说梦中有一个人牵着牛,陷入泥沼中,汤鼐用手提着牛角,拉着牛向上。这是国势濒临危险,依靠汤鼐才能平安的征兆。汤鼐十分高兴,拿出信来给客人看。魏璋用这弹劾汤鼐,认为他妖言惑众,诋毁国家。汤鼐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礼部尚书倪岳分类上奏各地的灾害异常现象。皇上让各位朝廷大臣一同加以修身反省。先前,各地报告灾害异常现象,礼部分类汇集。一年结束时复查一次,作为惯例。倪岳就按日期的先后,条分缕析,末尾又引用经史资料,恳切为皇上陈述这些事。外戚张氏有河间赏的土地四百顷。想吞并这块地旁边的民田一千多顷,占有它,并且请求每亩增加税银二分。户部尚书周经说:“河间的土地大多是泥沼。近来因为长时间干旱,贫民在退水后的滩地耕种,碰到洪涝就被淹没。如果想增加税收,会遗留无穷尽的害处,不可这样。”给事中曾昂上奏说,因边境调度每日频繁,请求命令各布政司,公款积蓄和均徭的剩余,全部送到太仓。户部尚书周经说:“费用不够,大概是因为赏赐过度、大兴土木等缘故。如果一切都节省,自然应该有一些宽裕。一定要搜刮尽天下的财富,难道是藏富于民的意思吗?”于是停止这件事。戴珊曾经因老病请求退休。皇上不答应。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坚决,客人尚且为主人勉强留下,为什么不能为我留下呢?并且天下还没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不久,流泪了很长时间。戴珊和刘大夏都叩首哭泣。戴珊出来后对刘大夏说:“死在这个官位上。”
谷应泰说:阳盛的时候,一定潜伏着阴影,舜、禹那个时代,不是没有共工、鲧。得志就变为老虎。失志就像老鼠一样躲藏。所以管仲、隰朋在朝廷,竖刁、开方难以作乱;孔明担任丞相,黄皓没权。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那一天吗?国君任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之间,安稳危险潜伏不可不明白啊。听说皇上跟张皇后感情非常专注。夫妻感情和谐专一,还是古今仅有的事。
15.B【解析】B项“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
16.①“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②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
【解析】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
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其所见所感。
“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安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
17.(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樯橹灰飞烟灭 气吞万里如虎
(3)示例一: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示例二: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示例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其余的考生可根据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
18.C【解析】第一组,掷地有声:形容诗文优美,声调铿锵。也形容才华很高或话语坚定有力,意义深远。字字珠玑:形容文章极为优美。根据后文语境“道出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天然的血脉联系”,可知应选“掷地有声”。
第二组,一应俱全:形容一切具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侧于某个或某些事物无所不包,根据前面的“图片、化石、出土文物等”可知,应选“一应俱全”。
第三组,薪火相传:比喻种族、文化代代相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地进行战斗。根据后文语境“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可知应选“薪火相传”。
第四组,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根据语境,这里修饰的是“母亲河”,与学识、本领无关,应选“当之无愧”。
19.D【解析】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囿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应为“囿于社会制度”,或“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是不合逻辑,“黄河泛滥成灾……是人们的美好梦想”不合逻辑,应为“黄河安稳平静……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三是语序不当,“常常”应在“只能”前面。
只有D项修改正确。
20.①构成:句中用形容人的词语“娴静温柔”“凶猛暴戾”形容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的手法:句中“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形成“性情”上的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形成“情态”上的对比,这是对比的手法。②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形象而充分地凸显了黄河的多面性,突出了“黄河”说不完、看不尽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构成:“她的娴静温柔”“她的凶猛暴戾”,用形容人的性情的词语来写黄河,把黄河人格化,这是比拟;“娴静温柔”与“凶猛暴戾”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二者形成对比,“清澈见底”与“浑黄如浆”是两种相反的“情态”,二者构成对比。
表达效果:运用比拟、对比手法来写黄河,将黄河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了黄河的多面性,与后文“说不完的黄河,看不尽的黄河”语意衔接一致,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1.B【解析】B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困住”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反语。
22.①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②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③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
【解析】第①处,前文说“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根据前文“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后文“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
第②处应填的内容,是对后文“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的总结性概括,这些内容都是指向海洋变暖后的灾难,故填“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③处,后文说明海水水温对容纳氧气的影响:温度高,海洋会更缺氧。据此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
23.【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出自中华古籍经典。前者即成语“越俎代庖”的出处,后者是《韩非子·二柄》中的“越职当罚”的典故。两则材料有相似处,即“越职”;但叙事侧重点与内涵有别:前者强调的是不越职做事(庄子用这个故事来阐述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后者侧重说的是对失职、越权行为的处罚(韩非子以此来阐述其法治思想)。“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如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每个人要各行其是,各司其职。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这样社会就和谐,正义就存在。
题干设置了读书交流会的写作交际语境,要求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考生应在整体感知两则材料的内容含意的基础上,来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建议写成议论文。可概述材料引出论点;然后分析为何不能“越俎代庖”,为何“越职当罚”,从而强调人必须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秩序,否则社会就会混乱;接着可以论述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比如航天工作者的恪尽职守让我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防疫工作者的恪尽职守让病毒不能肆虐,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等。最终可以论述青年当养成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的良好职业道德,为成功奠基。
【参考立意】
①管理者要懂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②赏罚公正、分明,才能维护秩序,促进和谐。
③干好本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④(反向立意)“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本位主义”思想、自私利己主义,并不值得赞成与提倡,而应加以批判。
⑤(反向立意)“不要管闲事”这种主张须理性审辩,该管的时候也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等等。
【参考例文】
越俎代庖不可取,恪尽职守当勇为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掌帽官替韩昭侯盖上衣服,这一温暖之举,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连累掌衣官一起遭受处罚。究其原因,不是掌帽官的关心有错,而是他越权做了本该掌衣官做的事。在韩昭侯眼里,掌帽官越权的危害远远超过寒冷带来的影响。因此,材料意在启示我们,越俎代庖不可取,恪尽职守当勇为。
越俎代庖,不在其位,难谋其职。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有可能把分内之事做细、做精、做好。掌帽官,掌衣官显然是两个不同的职位,一个负责帽子,一个负责衣服。如果让负责帽子的接手衣服,或者让掌管衣服的处理帽子,后果皆不堪设想。这种错位,都是越权办事。这就好比让种地的来教书,让教书的来治病,不是误人子弟,就是谋财害命。越权之举,难成其事,甚至办坏事。越权之危害,可见一斑。
越俎代庖,职责混乱,推责诿过。越权的危害不仅在于难以把事情办好,还在于容易导致职责混乱。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又会让有些人推责诿过。掌帽官的归掌帽官,掌衣官的归掌衣官。职责分明,谁失职谁负责。现在掌帽官越权,掌衣官失职。如果越权之举是被允许的,那么责任分工就会变得混乱。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推责逶过。韩昭侯无疑是睿智的,他深谙越权之危害。所以,他的处理明确而果断,越权的掌帽官未有一丝一毫的奖赏,失职的掌衣官也遭受了毫不含糊的处罚。
越俎代庖不可取,恪尽职守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为之的。君不见,正是因为有逆流而上的医护人员恪尽职守、连续奋战,才换来武汉、广州、深圳等一座座城市社会面动态清零;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继才一样的战士恪尽职守、不怕牺牲,才换来中华民族的山河无恙;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黄旭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才有蛟龙入海、月球取土、火星探测的辉煌成就。如果不是每个人恪尽职守,每行每业各司其职,难以想象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越权的危害,让我们对越俎代庖敬而远之。恪尽职守,让我们的社会行稳致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作为一名青年,要有做好分内之事的觉悟和担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