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
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对于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
材料二:
中国学者程相占阐述了他称之为“生态审美”的观点,认为生态学知识对于充分欣赏自然环境必不可少。他承认自己与深受康德影响的西方美学传统大有分歧,因康德坚称审美欣赏与认知无关。程的观点来自于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认为利奥波德借助生态学知识来提升“感知能力”。然而,程偏离了利奥波德把认知与感知联系起来的做法,实际只是追随卡尔森为了论证他的“审美认知主义”而提出的观点:正如我们需要艺术史的背景知识来欣赏艺术,自然知识对于欣赏自然也至关重要。
这一类比乍一看可能很有道理,实际上是谬误的。艺术史知识的确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但它的作用不是帮助我们的知觉体验增加认知内容,而是帮助我们提高对知觉特征和细节的敏感度,而这些特征和细节在之前可能会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比如,懂得立体主义会帮助我们从视觉上理解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是在同一画面上呈现多个观察视角,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觉体验。这里所要说的是,关于绘画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觉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
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生态学或者进化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的知觉不受无关问题的干扰。利奥波德称之为“头脑的眼睛”,但不可忽视,他通过把这种知识与知觉的相连,保持了与审美体验的纽带,这一联系使得生态审美具有效力。可惜的是,克利考特不懂利奥波德把生态学知识与知觉连在一起的苦心,而程相占借助克利考特对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的诠释来寻求对他的生态认知主义的理论支撑,这实在令人遗憾。就像程所引述的那样,克利考特认为“一片沼泽或泥塘的体验之所以令人‘审美满足’,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感觉,而是因为‘我们对于它的生态的了解’”,这使得程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些虽然是生态系统评价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它们与知觉毫不相干。
(摘编自[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李素杰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姆嘉滕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
B.卡尔森将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这样才能欣赏到“自然自身”。
C.人们对利奥波德“感知能力”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导致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的观点被怀疑,从而引发学术争议。
D.伯林特认为,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而它们本身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无论是欣赏自然,还是欣赏艺术,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B.材料一的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然后从传统美学理论切入,通过探讨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的作者在批驳程相占的美学观点时,从其观点的来源入手,分析其与利奥波德做法的偏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之所以在对泥塘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满足,是因为克利考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必须借助知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向日葵追逐阳光、热情奔放。梵高画出的《向日葵》闪烁着熊熊火焰,有着原始的冲动和生命体的热情。
B.竹子四季常青、笔直坚韧。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赞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飞蛾啃食植物的叶子,危害农作物。齐白石《红烛飞蛾图》将飞蛾的绒毛画得让人感觉一碰就掉落。
D.蜜蜂整日飞来飞去,采花酿蜜。杨朔在他的散文《荔枝蜜》中高度赞美蜜蜂是“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4.通过对月球的探测,人们获取了月球表面层峦叠嶂、山脉纵横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打破了对月亮的传统的审美体验。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这些科学知识对我们重新认识月亮有什么作用?(4分)
5.有人用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来反驳“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说出反驳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姑娘三次看“我”,体现姑娘对“我”从警惕到惊疑再到感激的心理变化过程。
B.“我”突然脸红,因为“我”在美丽的姑娘面前不够自信,也为没替姑娘遮雨而歉疚。
C.“我”沉下伞以遮蔽眉额的举动,既可消除自己内心的担忧,也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
D.小说写“我”记起《夜雨宫诣美人图》,目的是赞美姑娘诗兴的姿态和自己妻子的美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作者借助视觉和听觉等,将街头暮雨的情景描绘得富有画面感,创造了一个梅雨之夕的艺术意境。
B.小说对店铺里人们的描写,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我”的主观感受,从侧面表现了“我”敏感、不自在的心理状态。
C.小说中“我”一方面借幻想来实现对美的追求,一方面又用理智将自己唤回到现实,主观幻想和客观现实错综交叉。
D.小说结尾处写“我”几次想张伞的细节,是举重若轻的绝妙一笔,表明此时“我”的念想并未熄灭,内心无比伤感。
8.小说中写男主人公始终恪守道德、律令的底线,请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9.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①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B.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C.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D.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篇/录之藏于秘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
C.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为最高学府。始于晋国子学,清末被废除。
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
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
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
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迷于传注,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4分)
(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4分)
14.张孝先对这篇文章作了评注,请简要概括评注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王昭君歌
刘长卿
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顾”与“自矜”进行对比,交代了王昭君遭到宫廷画师的陷害而远嫁的原因。
B.“啼不语”描绘了王昭君临行时的情态,通过细节刻画了她难以言表的内心苦痛。
C.“长向”一词表明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延展,从时空角度强化王昭君愁怨的绵长。
D.“琵琶弦中苦调多”与“千载琵琶作胡语”两句都借琵琶表达王昭君的哀怨悲切。
16.诗歌的七、八两句描写塞外景色,你认为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阳货劝孔子从政时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__________”表达不满,对赵国“__________”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
(3)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说服南越王内附汉朝,终军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常以“长缨”“请缨”入诗,表达杀敌报国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栏杆是文人的心灵港湾。诗人们通过栏杆这一意象,表达“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的闺怨之思,“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雅趣之乐,“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愤懑之愁……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其中,传达说不尽的诗意。
凭栏是入世的,和渔樵式的隐逸不同,但又不全是入世的。(▲)。就像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背负青天向下看,尘埃飞扬,游氛如马,而人群如蚁,甚至看不见了。这个视角是__________的俯视。能够这样做,这就意味着:必须将自己安放于一个极高的地方,高得远离尘世,__________。
凭栏一望,天地辽阔,风景无限。然而远处,更远处,终于还是看不清了。看不清的地方,一片苍茫,使人__________。凭栏久,看夕阳缓缓落下,落下,才能再次升起。一个又一个__________的日子里,我们好像什么都经历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经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临下 置身事外 若有所失 周而复始
B.高屋建瓴 超然物外 若有所失 循环往复
C.居高临下 超然物外 怅然若失 周而复始
D.高屋建瓴 置身事外 怅然若失 循环往复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万物和它有联系,虽然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B.它和万物有联系,虽然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C.万物和它有联系,但又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D.它和万物有联系,但又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20.请以“诗人们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为开头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理论,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佛家的“慈悲”等观念的具体体现。古典医著《黄帝内经》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告诉人们必须注意身体保养调理,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预防衰老疾病,该理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中医学从“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天人相应”等观点出发,认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固然有生理因素,但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周易》有“动静结合”的说法,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其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矛盾运动,所以只有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21.中医药学的医疗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22.幸福社区邀请中医专家为社区居民普及日常养身保健的方法。你作为志愿者,负责主持这项活动。请你根据以下材料内容向社区居民介绍该中医专家。(5分)
材料:①夏良方,男,东方医科大学教授。②系我国现代中医学专家。③其素有“把脉准,不差毫厘;开方神,对症病除”之美称。④专著《中医诊断学》(获优秀医学图书奖)在医学界享有盛誉。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项,“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是程相占的观点,“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是程相占对鲍姆嘉滕和康德两人观点的归纳;C项,“审美认知主义”是卡尔森的理论;D项,或然变必然。)
2.(3分)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不懂知识与知觉的联系。)
3.(3分)C(陈述的知识与审美的感受没有联系。)
4.(4分)①自然科学知识能重新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②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显示月亮的实际审美性质,使人们正确欣赏月亮的“自然自身”。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6分)①认知与感知紧密联系,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知觉敏感度,提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②如果没有对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就难以获得对莲高洁品格的审美
体验;③所以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不正确。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B项,没有体现“不够自信”;C项,体现不出“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D项,目的不是为了赞美自己妻子的美丽。)
7.(3分)D(“无比伤感”表达不当。)
8.(4分)示例一:在檐下避雨时,男主人公虽有伞却任由女子“被淋得很湿”,表明他心里有顾忌,有底线。
示例二:在同伞共步时,男主人公“向后面斜看”“将伞沉下”,表明他担心被人误会,有损名声。
示例三:在想到《夜雨宫诣美人图》时,男主人公想到了妻子,意识到了身边女子的“不相干”,觉得“很舒适”,表明他心里有爱人,有家庭观念。
示例四:在与女子分别时,男主人公“觉得凛然”,表明他心有敬畏,能从本能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
9.(6分)①小说以内心独白和自我分析的方式,体现意识的流动,直接写出主人公当时状态下的所感所思,富有意识流小说的特性;②小说没有根据意识的流程安排情节,而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构作品,所以又与一般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
11.(3分)A(应是“编年体”。)
12.(3分)B(“担任侍讲官”“停讲”,两处错。)
13.(1)(4分)给事孔道辅为人刚直严厉,不随便与人交往,听说先生的风范,前去拜见他。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妄”“风”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学者”“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①称赞古代尊师重教的风尚;②高度评价石介对孙复执弟子礼的行为;③阐明尊师对宋代道学兴盛的影响。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此处无对比,此句也并非交代昭君远嫁的原因,而是为了表现昭君的自尊自信。)
16.(6分)①通过“北风”“浮云”“万里”写塞外环境的恶劣和路途遥远,衬托王昭君远行的艰难;②通过急切南飞的大雁,反衬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③通过“独见黄河流”暗写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烦乱。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示例:①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②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④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C
19.(3分)D
20.(5分)略
评分建议:语意,3分;句式,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4分)答题要点:①人道主义精神;②忧患意识;③天人合一;④矛盾统一。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5分)略。
评分建议:①注意言说对象,用口语方式介绍,“夏良方”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②“系”“其”“素”必须转换。③“把脉准,不差毫厘;开方神,对症病除”要转化为“把脉精确”“开方精准”等。④“享有盛誉”应转换为“非常有名”等。⑤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四、作文(60分)
23.(60分)根据2021年全国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这是一则漫画类材料,材料具有思辨色彩。
漫画的左侧是标示“梦想”的高山,右侧有一个人站在“现实”的山顶。“梦想”与“现实”之间有条深深的壕沟。漫画的上方揭示了漫画的主题:当我们谈起“现实和梦想”,总会看到这样的鸿沟。
这则漫画主题明确、指向精准,启迪考生思考“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漫画材料中明确指出梦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鸿沟,考生应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准确界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梦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梦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梦想高于现实,梦想的存在启动了现实发展的动力。
准确把握“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能够多角度思考剖析其丰富含义,明确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等是立意的关键,也是写作的重心。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