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新京报不当新闻报道引发涉警负面舆情的分析

2017-03-17 猫眼看天下 梦台州

3月14日晚,成都市武侯区发生一起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当晚21时许,一辆白色无牌凯迪拉克越野车在途经交警检查卡点时,拒不接受检查,并冲撞、碾压,造成现场一名交警及两名群众受伤,在撞毁道路中间隔离栏及路边指路杆后停下。事发后,现场交警一方面迅速通知120急救中心前来救治,一方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控制,该人拒不配合。交警在控制过程中该嫌疑人出现体征异常医救治。当地警方平安武侯先后两次发声通报该案件情况。



该起案件中两名伤者腿骨骨折,一名颅骨骨折,尚未脱离生命危险。警方在通报中也将案情说得较为清楚。案发后,在微信圈里广为流传的三段视频的真实性也得到警方的证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14d13xo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一:案发时嫌犯驾车疯狂闯卡,冲撞警员及无辜路人造成三人不同程度受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14lg8aoj&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二:三名警员合力控制嫌犯,嫌犯拼命反抗,有一警员用警棍打击嫌犯腿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13141qzor2&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三:医护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并对身体突然出现异常的嫌犯进行心肺复苏措施





01舆情概况



上述三段视频,是本起案件的一个概况。对于民警执法过程中的动作、行为,应该是完全符合相关要领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这种以危害公共安全方式驾车闯卡、撞人且不听警告者,民警在现场可以使用枪支进行中止。然而,该事件发生后,某媒体在报道中刻意回避了关键的几个要素并使用误导性语句,使得该起舆情迅速升温,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随后,网易、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温州都市报、重庆晨报、闽南网、搜狐新闻等进行了跟进传播,舆情不断升温。



从舆情发酵的情况来看,此次舆情从一开始就遇到的来自网民们的强烈批评。截止新京报始发此微博到自行删除的近4个小时时间内(3月16日14:05---17:30左右),新浪微博共有300余条相关主题的帖文,仅新京报微博转发数删除前就达到2000余次。微信公众号方面,截止当日24时,共有18篇相关原创帖文,大多数均为涉警话题的公众号发布。新闻网站方面,前文提及的媒体中,在新京报自行删除微博帖文及网站新闻后,其他转发的网站也纷纷删除该帖文的转发稿帖。其中,官方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删帖时间在当日23:30左右。





02网民主要观点




由于官方的发声内容与媒体发布的内容差异较大,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情节上产生了反差,引发网民们的较大关注。其中媒体报道的标题中将该起案件定性为“警察将肇事司机打死”,与警方公布的“以危险方式危害公众安、驾车撞人闯卡”出入甚远,网民的观点立刻随之产生巨大差异:绝大多数网民对该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有针对性的误导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少数网民认为警察暴力执法但随后也陷入沉默。



03舆情综合分析



 在该起舆情中,媒体在报道中突出的元素有:司机驾车撞人,被三名警察打死,警察持棍形物打人。沿用的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套路,即标题+选择性刺激内容+煽动性评论。而视频则客观地显示:嫌犯驾车高速撞倒数人,警察在控制中拼命反抗,警察持警棍打击嫌犯腿部。在警方发布信息中则是依法检查、控制嫌犯、立即救治和死亡原因待查。警媒各自所发布信息的角度存在差异,导致网民对此事件的判断也有差异,这是舆情迅速升温的原因之一。


少数网民认为驾车撞伤别人致死,警察滥用暴力实属不该。但越来越多的网民已经开始养成先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的阅读习惯。虽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并未上传视频,但微信圈内上述三段视频早已广为流传,因此很多网民并未受媒体先入为主的报道而受误导,尤其是对于视频中的嫌犯的行为表现出理性的愤怒和谴责。以往媒体先行带动网民情绪、官方沉默随后表态、理性网民再重新认知舆情事件并得出客观结论的规律未有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报道“警察将肇事司机打死”的新闻后,立刻引发大量网民的高度关注,从新京报微信发布后短短三个多小时,先后有300余微博帐号对此事进行了矫正性的评论,甚至有几十个认证民警身份的帐号和十余个公安官方帐号也参与转评,这种情况在非传统正面宣传的舆情活动中确实少见。



在参与转发评论的帐号中,绝大多数发言中规中矩、有理有节,尤其一些有影响的民警身份帐号,从事件的过程、法律的应用、媒体报道回避的关键情节等角度入手进行评论,引导了更多网民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媒体刻意进行误导进行了批评,不少社会帐号的网民还将新京报微博以前曾经发布过的不实信息进行了关联,以此带动了更多的网民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和对该媒体的批评中。与此同时,原先转发新京报微博的其他数家大号媒体纷纷删除了转帖并对此不再关注和评论。此消彼长,这是该起舆情呈一边倒态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警事V言



作为主流媒体在报道涉警新闻事件时,出于某种目的而刻意有选择性的报道并诱导网民作出错误判断,这在网络上是常见的现象。随着网民评论日趋理性、客观,加上一大批富有战斗力和丰富网络舆论引导经验的自干五帐号(包括一些警察自媒体)迅速崛起,中国互联网涉警舆情的力量已经发生了量的变化,虽然目前依然是传统媒体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警察自媒体掌握着丰富且权威的第一手新闻资源,分析问题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这批新生力量的带动下,不难想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将会逐渐改变盲从媒体报道评论的习惯,中国网络环境也将会由此进一步得到净化,中国网民的网络思维将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在该起事件中,作为当事方之一的成都公安机关应该如何应对与处置是他们将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V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一是调查。会同当地检察机关迅速调查了解此案的整个过程并及时取证,包括尸检和死因鉴定;同时通过现有的视频以及执法记录仪、路边监控、证人走访等确认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有无过失和疏忽,以事实为依据,这是应对舆情的前提,也是在网上网下工作中的必要条件。


二是发声。对整个舆情发生、发酵进行客观的梳理分析并形成报告,及时向上级省、部领导以及网信宣传部门进行汇报,在上级党政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打击各种谣言和不实言论,通过公安机关的官方双微平台,协调本地及其它主流媒体正面发布权威信息,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


三是打击。对于发布、传播失实言论、诱导网民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及后果的新闻媒体依法追责,坚决维护公安机关正当合法的权益,该举报的举报,该起诉的起诉,该抓人的抓人,要让无良媒体和媒体人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才是对广大一线民警最大的优待和安抚(坚决杜绝冯庆事件的重演),更是提升公安机关形象的重要途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