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放大台州到壮大台州

2017-06-20 Iam古巴 梦台州


台州商人的成长史,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穷”则变。历史上的台州偏处海滨,高山阻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没有油,没有铁,没有工业原材料,有的是山和海。就连土地也是少的可怜。“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4.5分,农耕时间不到半年。地理学家王士性曾有过“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的描述。  

苍岭古道开凿于唐宋之前,是仙居走往内地的盐道,史称“婺(金华)括(台州)孔道”。 古道两侧大山夹峙,山岭峻险,山道蜿蜒,被誉为“浙江西南第一岭”。



变则通。台州人跨出家门后,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理头发、卖眼镜……洗衣大军,基本占据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小商品销售大军,近40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吃穿住行生意无所不做;收废拆解大军,近三万人在全国各地穿梭。



从千里冰封的北国边城,到鲜花不谢的南海小镇,从横沙飞扬的西部戈壁,到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台州人。此外,在墨西哥、巴西等国,可以见到台州人生产、销售节日灯、水暖配件,在东南亚投资区,也不乏台州制造的水泵、喷雾等配件。据台州当地媒体报道,约150万名台州商人在世界各地经商,远的在俄罗斯、美国,近的在宁波、上海。



《走南闯北台州人》一书,从在外台州人的浩瀚海洋里,舀取了59位在外企业家的生平事迹,他们有些不会说外语,连普通话也磕磕巴巴,但依然南来北往,逍遥五洲;他们有的从小木匠出身,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多家大型家具市场的连锁企业老总;还有的已经成为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负责人。这个群体,不断演绎着“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的神奇故事,这些俯拾即是的例子中,不乏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尝尽人间心酸与苦辣的农民。



有人说,山的文化造就了台州人的硬气和坚韧的血性,那么海洋文化则赋予台州人敢闯敢冒的文化传统。在温黄平原,浙东事公学派“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浸染,逐渐深入到台州人的血液和骨髓。凭借着“为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的质朴愿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一有土壤就发芽,遇到阳光就灿烂的台州人,逐渐站在浪潮之巅,铸成中国大地一支不容忽视的商帮队伍。



团结奋进,他们擦亮了台州的金名片。

“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台州人走不到的地方。”这句俗语,在创业在外的台州商人中广为流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州商人走南闯北,像青藤一样,不畏严寒,迅速生长,将枝蔓延伸到世界各地。



如果说,穷则思变是台州商人的创富的原动力,那么抱团生长,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的明智选择和共同诉求。1998年,在北京的台州商人组建了台州第一家异地商会——北京台州商会。1999年,在武汉的台州商人组建了第二家台州异地商会。这两家自发建立的商会,不仅对在国内外经商的台州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政府层面也是一个启发。2000年,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就将建立异地商会列入年度工作任务。



至今,100多万台州商人活跃在世界各地,目前建立起异地商会194家,其中市本级82家,县市区112家。台州异地商会已成为宣传在外台州商人和家乡的好窗口,在这点上,在外台州商人有更深的体会。他们说:过去由于我们台州知名度不高,在向外地人介绍台州在哪里时,往往都说台州在温州和宁波之间;当别人问我们哪里人时,不少人都不讲自己是台州人,台州南边人讲我是温州人,北边人会讲我是宁波人。时过境迁,台州商人扬眉吐气,台州牌子名扬四海。

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精神,同一个方向。让我们期盼,新台州即将绘就的蓝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