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户外活动与近视防控,全球最权威的研究和结论都在这里(值得收藏)

2017-10-20 只提供眼视光干货 梦台州



蓝卫忠博士在哈佛图书馆

 

中山眼科中心眼科视光学系 副教授

德国临床医学博士、视觉科学博士

第64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获邀参会青年科学家

第一届中国眼视光年度新秀获得者

中国眼视光英才计划-明日之星首期成员




►精华(一分钟科普,爸爸妈妈看过来)


1.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产生吗?是的。而且,只需要户外强光暴露即可。近视保护作用与运动与否无关,与户外暴露的时间长短有关,比如每天累积达到2个小时,或者每周累积达到10个小时。


2.户外活动可以控制近视加深吗?不能。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增加户外活动能够抑制近视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来讲作用是有限的,还需寻求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控制近视的加深。


3.多巴胺与近视有关吗?是的。目前,对于户外强光暴露预防近视,比较公认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瞳孔缩小使景深加深,模糊(特别是由于离焦性而导致的模糊被减少)减少,所以能抑制近视的发生;第二,可能性与多巴胺有关。据说有科学家正在研究注射多巴胺以预防近视,不过目前梦想还没有成真。


4.看书多的孩子,只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也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吗?是的。Rose教授与France教授的研究提示,不管视近活动多少,只要在户外的暴露时间够长,近视的风险就能减小。所以说,看书多不怕,尽量增加户外暴露的频率,如在课间多户外活动,积少成多,预防近视的效果可能更明显。


5.护眼灯能护眼吗?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全光谱光源,还是三基色光源,高强度光照都比低强度光照,更有利于抑制近视(或者说促进远视)的发生。至于光谱而言,其在近视的调控上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要它们的光照强度是一样的,它们对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你明白了吗?





眼视光专业人士请进入以下专业阅读



主题:最新一次国际近视眼大会精华分享——户外暴露与近视(中国眼视光事业群主题分享)

演讲:中山眼科中心蓝卫忠博士

整理:视光侠范卉

编辑/排版:视光菌(OpticalMen)

插画:五月(本平台特约插画师)

本文已由蓝卫忠博士进行了细致的专业审核

在此特别向蓝卫忠博士致以真诚感谢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

转载请保留完整文章内容

 

2015年9月,第15届国际近视眼大会在温州举行,在这次近视眼大会上,通过Brien Holden Eye Institute发布的近视眼患病率的全球情况,可以看到,除了中国以外美国、欧洲近视眼的发病率都不低,而中国的近视概率又是全球之最,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为这个疾病做些事情呢?这也是我一开始选择这个方向的初衷。


● ●

近视眼的流行程度及未来预测

 

近视眼现在到底到了怎么样一个程度呢?2000年的数据,全球约13亿人有近视,占全球人口的20%。其中高度近视占比达2%,大概是1.2亿。

 

如果这个趋势没有得到控制,到2050年的近视患病率将达到全球人口的一半(约50亿人),这里面将有10亿人口是高度近视。这个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我对这个疾病抱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兴趣。


● ●

国际近视眼大会(IMC)是非常高端的大会

 

我们知道,国际上每两年有一次国际近视眼大会,简称IMC。2000年至今,已经在中国广州、英国、新加坡、澳洲、德国,美国以及中国温州举行了7次大会。除了英国会议我没有参加,其他所有近视眼大会都非常有幸参加过,所以我对这个会非常有感情,也非常高兴第15届近视眼会议又再次回到中国,特别是在我们温州举行,因此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收获。

 

我觉得IMC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大会,有以下4个原因。

 

第一,全球范围内一直坚持做近视眼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其实并不多,只有两三百人。他们每次都会争取在IMC大会上与大家分享,所以在IMC大会上总能看到很多世界级的大腕。

 

第二,在IMC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从事或是正在研究的一些成果,这些成果通常都是最新最全的知识,在期刊或其他大会上看不到的。

 

第三,参加IMC的多数是老外,如2015年温州举行的IMC,85%~90%的演讲者都是老外。他们会很严肃地对待学术讨论,鼓励百家争鸣。每当有专家抛出一个观点,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争论,所谓理越争越明,最后我们往往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

 

第四,会议非常紧凑,4天的会议有大概100位的演讲者,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一样,迫使我们脑洞大开,从中汲取大量信息,获益良多,因此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会议。

 

以下我分享的仅仅是当下的研究发现,但是我更希望我们能一起来学习每个科学家一路走来的研究历程,这样对我们的成长、学习更有力。


今天首先介绍几个在近视眼领域里殿堂级的大师。


● ● ●

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殿堂级大师

 


▲ Wiesel教授(左)与蓝卫忠博士合影


诺贝尔奖获得者Wiesel教授


Wiesel教授,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1981年因“解析视觉系统的讯息处理过程”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三位在视觉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目前还在世的诺贝尔视觉获得者。

 

Wiesel教授1977年有篇文章非常经典,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形觉剥夺,就是将猴子的眼睑缝合能导致近视的发生,这篇文章非常经典,我查了下他的它引次数是544次,是近视眼领域里至今他引次数最高的一篇文章。我有幸在2014年诺贝尔获得者大会上与他有合照,那时他已经91岁了,但是他的思维仍然非常清晰。


Josh.Wallman教授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Josh.Wallman教授,他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剥夺性近视模型的创立者,不幸的是他在2012年因前列腺癌去世了。

 

在2015年国际近视眼大会上,大家对Josh.Wallman的评语是:世界上几乎所有从事近视眼研究的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领域都与他有交叉!

 

事实上,Josh.Wallman教授的确在近视眼领域里开拓了非常多的方向,如形觉剥夺、视网膜的局部调控、脉络膜在近视眼中的作用等等,基本上都是由Josh.Wallman教授所创立并开拓的,而我们后人只是在他的肩膀上做一些小小的工作,所以说他是近视眼研究领域的先锋一点也不为过!

 

2013年,美国眼科与视觉科学年会(ARVO)因纪念这位伟人而设立了参会奖学金,每年资助一位在近视眼研究领域展露光芒的青年学者参会,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第一届参会奖学金。


Schaeflel教授




第三个要介绍的专家是Schaeffel教授。他是德国教授,光学离焦模型的创立者。


我们知道,近视眼最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两种。而Schaeffel教授在光学离焦领域中也做了非常多的贡献,其中有篇文章受引用的次数已经达500多次,仅次于Wiesel教授的文章之后。

 

有幸的是在德国读博士时,他是我在德国攻读博士时的导师,我不但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之所以推荐这3位教授,是希望大家以后看文献时,在近视眼领域里能把握大概的方向。


这次国际近视眼大会非常成功,因为把当下近视眼领域里各个方向最新的东西都汇总起来了,包括:

 

近视眼流行病学与基因研究;

眼球光学成像的遗传影响;

眼球正视化过程的视觉诱导;

RPE/脉络膜与近视眼;

光源与近视眼;

近视眼干预:户外活动、光学手段与药物;

近视发病机制。

 

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近视研究的所有内容。

 

根据大家的情况,我今天主要讲的是户外活动和近视眼防治,这个话题大家比较熟悉,在本次IMC上也是讨论最多最激烈的话题。



▲ Rose教授(左)和Morgan教授

 

Rose教授和Morgan教授都来自澳洲,是户外活动和近视眼防治整套理论的创始人和推广者,如果大家在这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他们的文章,肯定会收获良多。


回顾整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我会分4个部分来讲,包括:

 

假说如何提出;

如何验证假说;

户外活动能够防治近视眼的作用机制;

理论转化,临床应用。

 

● ● ●

假说如何提出的


首先来看假说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形成主要来源于流行病学的数据,大概在2000年左右陆陆续续有些研究,主要是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近视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眼风险越低。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已经近视眼的儿童,小时候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的小于现在没有近视的儿童。




这是Rose教授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对比图。在温州IMC上,这张图出现了不下20次,基本每个人探讨户外活动与近视眼都会引用这幅图。

 

这张图横坐标是视近活动的3个水平:高、中、低。右手边坐标是户外活动的时间长短,纵坐标是发生近视眼风险的高低:这个风险值如果是1,说明这些因素与近视没关系;如果小于1,说明这些因素有保护作用;如果大于1,说明这些因素是促进的作用。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最左上方的柱状图说明读书最刻苦但是户外活动最少,这群小朋友发生近视眼的概率最高。相反,左下方的柱子,这些孩子读书也非常勤奋但是户外活动也足够多,因而他们发生近视眼的概率非常低,是9个群组里发生近视概率最低的。

 

这个图给我们两个信息:第一,户外活动对近视有保护作用;第二,户外活动对近视眼的保护作用要比视近活动导致近视的致病作用更强。为什么这么说?看左下方这个柱子,这些小朋友读书非常勤奋,但是他只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发生近视的概率还是非常低


● ● ●

如何验证假说?安阳眼科研究


 


接下来要讲的是王宁利教授在安阳眼科研究的一个结果,这是个前瞻性研究。

 

先看A图的纵坐标,这是每个小朋友每年屈光度的变化情况,跟踪了2年。实线代表的是近视眼,虚线代表的是无近视眼。


再看3条实线,不同颜色代表的是不同程度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看到对于已经近视的人来说,无论户外活动多少,近视每年增长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相对来说,第二年加深的速度要比第一年减缓些,因为度数变深了,本身这个疾病的速度会减缓下来。


再看虚线(无近视眼),可以看到每年屈光度变化程度要比近视患者少,更关键的是3个颜色是分开的,大家可以看看哪个颜色是最下方的?对,蓝色,也就是户外活动最少的一群人,他们的屈光度向近视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最大。

 

上图右侧这张图是眼轴的数据,其结果与左侧的屈光度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因此,安阳眼科研究的数据证实,对于尚未罹患近视的小孩而言,户外活动少,其屈光度向近视发展的可能性就大,对于已经近视的小孩,户外作用的保护则不明显。

 

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有这样的结论,也有些研究得到阴性的结果。

 

如2009年在中国和2010年在新加坡的研究,这两个研究就报道,近视眼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与没有发生近视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差别不大。但是,如果细心观看研究报告,或是将他们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做一个分析比较,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是阴性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两个研究里面他们研究的对象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本身就很少,如中国这个研究,近视与没近视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周只有6小时,而新加坡这两组每周也只有5~6小时,而之前报道阳性结果的研究中,他们每周户外时间至少有10个小时,因此,这两个研究之所以会得到阴性结果,很可能是因为户外活动虽然能够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但是需要一个阈值,比如每周8~9小时,如果孩子每周户外活动只有5~6小时的话,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个阴性的结果。


另外,在新加坡有一个研究团队,其在2001与2006年也曾经报道正视儿童与近视儿童的发病率没有关系,但是当他们用了澳洲的悉尼近视眼研究中所使用的关于户外活动记录的最新调查问卷,却发现了阳性的结果。

 

所以,同样的研究目的,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日常看文献报告时,我喜欢独立思考,喜欢横向对比,分析为什么这个报告与别的报道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结果都提示户外活动有预防近视眼的作用,但是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并不能给你一个因果关系,要证明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只有一个金标准方法,就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完成,分别是2013年中国台湾的结果和2015年广州的结果。


● ● ●

广州VS中国台湾: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我们分别来看这两个研究的设计与结果。

 

先看广州的。因为广州这个研究是在中山眼科中心组织的,所以我比较清楚这个研究。在12所学校开展,学生都是一年级学生,有6所学校是对照组,另外6组是实验组,实验组要求学校每天增加一堂课,这堂课不是用来上课的,而是让他们每天在户外呆一堂课的时间。

 

另一个来自中国台湾。他们研究的方法不太一样。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在课间时候让所有学生到户外活动,一天有4次课间休息时间,每次课间休息时间20分钟,总共80分钟。可以看到,无论是广州的研究还是台湾的研究都提示实验组的近视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广州3年有10%的下降,台湾一年有9%的下降。

 

可见,两个研究均表明,通过户外活动的增加,能够预防近视的发生。

 

● ● ●

户外活动VS视近活动


那户外活动为什么对近视眼有保护作用呢?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是不是因为在户外有运动,而运动对近视有防护作用呢?因为对于户外活动的量化,目前基本都是依赖于调查问卷,而早期的问卷并没有将户外与活动分开,因此并不能将它区分。

 

它的效果到底是不是因为户外活动而产生的?Rose教授在2008年时使用的调查问卷就已经注意到这点,她将户外时间分成3种来分别调查:户外休息时间(户外看书、听音乐、休息)、户外运动时间及室内运动时间。

 

调查发现,近视与否与“室内运动时间”无关,与“户外休闲时间”和“户外运动时间”显著相关,而且与“总的户外时间”高度相关。这个结果提示,近视保护作用与运动与否无关,与户外暴露的时间长短有关。

 

所以,细心看文章时就会发现,早些年的文章并没有将户外与运动分开,统称户外活动(Outdoor Activity),后来发现真正对预防近视起保护作用的是户外活动时间,与是否运动没有关系,所以相应的名词也发生了改变,现在都改用Outdoor Time或Outdoor Exposure。

 

这个保护作用是否与视近活动减少有关?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视近活动到底与近视的关系如何?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虽然传统观念认为,视近的确是导致近视的主因,但是最近研究发现,视近活动的量与是否发生近视这个关系是非常微弱的。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个矛盾的关系,主要还是到现在为止,对视近活动如何量化还是个很大的挑战。如同样的视近时间,但不同的看书距离所导致的结果就可能不同。又比如,同样的看书距离、同样的总看书时间,但连续看与间断多次看,其结果可能也不一样。由此可见,对视近活动的准确描述,不能笼统定量为“总量”,而应该用“视近行为的模式”去量化。但很可惜,到目前为止,仍未见有比较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我和杨智宽教授正在这方面努力,正在研发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在视近活动模式的记录方面会有所突破。只有这样,这个困扰近视眼研究领域数十年的难题才可能解开。


其次,假如只有通过视近活动减少才会让户外活动发挥作用,那么户外活动的时间就应与视近活动的量成正比,但是研究发现户外时间增多,视近的时间不一定减少,他们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Rose教授与France教授的研究提示,不管你视近活动多少,只要你在户外的暴露时间够长,近视的风险就会小


● ● ●

户外活动的保护机制:光照强度




2009年时,Frank Shaeffel教授与Regan Ashby博士推测,户外暴露之所以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因为户外与室内的光照环境不一样而导致的,于是他们开展相关的动物实验,并且证实了他们的假说。

 

我们知道,室内与室外的光照强度差别很大,在室内的光照强度可能是300~500Lux,而在户外光照强度要高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如夏天它的照度可能是10万Lux,哪怕是傍晚的时候它的光照强度也有1万Lux,因此它的光照强度比室内高了好几百倍。



所以Ashby博士在2009年时做了个很简单的动物实验,将小鸡一只眼前戴上磨砂镜做形觉剥夺模型,实验组放在强光下照射,而另一组则放在实验室的正常照明下饲养,棱形虚线图是在1.5万Lux的光照下的屈光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强光照射下,这只小鸡只发生了2D的近视,而在普通照明下,近视则高达8D。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只要将光照强度提高到10000Lux以上,实验性近视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抑制。后来类似的实验在其他动物(包括灵长类)身上得到重复,说明这是个很普遍的的现象,也提示与其他物种一样,强光照很可能能抑制近视的发生。




实际上,户外与室内的光源,不但光照程度不同,光谱也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来看这张光谱图。

 

先看白色曲线,它是太阳光的光谱图,是连续的光谱波长是350nm~780nm的光谱范围,蓝色是平常的荧光灯的光谱图,可以看到它是非连续的,而且只有红蓝绿3个波峰的光谱图,两者存在很大不同。两者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两方面:①光谱形态的不一样:太阳光是连续光谱、而荧光灯则是非连续光谱;②它们所包含的光谱范围不一样,太阳光不仅仅有可见光,还包含紫外线和红外波段,而荧光灯只有400~700nm这个波段的光谱。


所以,两种光源光谱不同,是否也是户外光源抑制近视眼的原因呢?不久前,我和杨智宽教授一起开展了相关研究。我们以豚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光照强度,以及戴负镜片与否(光学离焦模型),把它们分成8组。




此图上用红色图圈出的4个图是没有戴光学镜片(自然屈光发育豚鼠)的结果。我们发现,同样的光谱(将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三组与第四组作比较),高强度光照相比低强度光照,会让屈光度向远视方向变化更明显;而同样的光照强度下(将第一与第三组,第三与第四组相比较),不同的光谱对屈光度的影响却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在光照强度一致的情况下,无论是全光谱还是三基色光谱,他们向远视飘移的程度也是一样的。右下方4个柱子代表的是戴了-4.00D的镜片、诱导出光学离焦模型,它们在4种光照下的度数变化图。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所以,这些结果可以归纳为:只要光强度一样,全光谱光源与三基色谱光源的度数变化没有差别;而不管是全光谱光源,还是三基色光源,高强度光照都比低强度光照,更有利于抑制近视(或者说促进远视)的发生。

 

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它回答了户外暴露之所以能够抑制近视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太阳光的光谱特别,而是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很多。同时,这个研究结果也回答了现在很多家长对于阅读台灯选择方面所关心的问题。


● ●

强光如何抑制近视的发生?

视力保健灯有效吗?







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的光源(灯泡)非常多,由上图可见,它们所发出的光谱都不一样。但是,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光谱在近视的调控上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要它们的光照强度是一样的,它们对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


那么,到底强光如何抑制近视的发生呢?现在比较公认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瞳孔缩小使景深加深,模糊(特别是由于离焦性而导致的模糊被减少)减少,所以能抑制近视的发生;第二,可能性与多巴胺有关。


很多实验证明,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实际上多巴胺的产生与释放与光照强度呈线性相关,也就是说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所以光照强度越强,越能抑制近视眼的发生。


另有实验证明,如果在眼球内使用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之后再用强光照射近视眼,本来应该出现的保护作用会被削弱,说明多巴胺至少是传导强光抑制近视眼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如何有效利用户外活动预防近视


通过以上举例说明,相信大家对户外暴露防控近视眼的来龙去脉已经比较清楚了。那么应该如何应用呢?


首先,户外的暴露对于预防近视比控制近视更有效,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是看以上的两个临床试验。他们在比较了两组的近视发生率之外,还比较了屈光度的改变。


广州的研究,两组在3年里等效球镜的变化,可以看到“P”值是0.04,但是度数相差只有17度,而实际上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之所出现有意义的统计学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量,虽然真实差别很小,但是如果他的样本量足够大,仍然可能出现统计学差异。


中国台湾的研究,一年之后两组屈光度差别也只有13度,虽然是有统计学差别,但显然是没有临床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上两组研究看出,对于预防近视来说,户外暴露对近视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小孩已经出现近视,再想通过户外暴露来控制近视的加深,这个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第二个问题:到底暴露多久才能预防近视呢?我们只能通过流行病学数据来推测。


如Rose教授发现,悉尼华人近视比新加坡华人低很多,因为悉尼华人户外活动每周13小时,而新加坡华人每周只有3小时。2009年还发现每周如果有19小时在户外暴露就能够抵消高强度近视活动的影响。2007年Jones教授还发现,即使父母双方都近视,每周10小时户外暴露仍有保护作用,发生近视的风险相对比较低。


基于这些数据,在2015温州举办的国际近视眼大会大家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要使户外暴露发挥作用,每天至少要暴露2小时,才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户外暴露才更有效?

 


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是,能否可以通过延长户外暴露时间来让效果更明显?我在德国攻博期间作了这样的探讨。大家看到上面的曲线图,高起的部分是得到强光照射(10000Lux)的时间,平线是室内500Lux的照明时间,在此比较强光照射1~2小时甚至延长至10小时,来比较它们到底有没有区别?


同时我也尝试了第二个策略,即改变强光暴露的时间模式。




这是我所使用的另一种策略的示意图。60:60min是指强光照亮60min,普通光照60min,交替进行,然后30:30、15:15、甚至1:1(1分钟强光照1分钟普通光照,频繁的交替),在小鸡身上进行实验。注意在以上5组实验里,虽然时间模式不一样,但是总的时间都是5小时,所以强光暴露时间是一样的。




这是结果里最关键的一张图,先看灰色的部分,相对于标准照明(500Lux) 10小时的对照组,发现强光照(10000 Lux)5小时后,近视被显著抑制,将时间延长至10小时后,发现近视保护作用并没有增加。然后我们看蓝色部分(共5组),它们是使用策略二、即使用间断强光暴露。我们可以看到,使用间断强光暴露的这5组,其近视保护作用都比连续强光照5小时好,其中最好的是1:1这组。 




上表则比较了简断强光暴露对实验性近视(戴镜与未戴镜眼度数之差)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60:60、30:30、15:15这三组他们戴了形觉剥夺的镜片的眼球还是发生了近视,但是7:7以及1:1这两组,戴眼镜与未戴眼镜度数已经没有差别了,也就是说这种频率的强光照射已经能100%抑制近视的发生。


所以,这个实验提示我们:强光抑制近视眼,如果只是通过延长时间,它的保护作用是有一定上限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暴露的模式,即通过间断暴露强光的办法,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近视防控效果。




这样的一个结果说明近视保护作用与强光照射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很多动物实验都有类似的发现,如在总的相同剂量下,“间断配戴正镜”比“连续配戴正镜”抑制近视效果更好,而且间断频率越高,效果越好。


我们都知道“间断摘下负镜/磨砂镜片”比“持续摘下负镜/磨砂镜片”抑制近视效果更好,而且间断频率越高,效果越好。再看回刚刚2个临床实验,之前提到他们的干预手段不太一样。广州的是在课后给予一次连续的户外暴露40min,而台湾的是在课间让小朋友呆在户外间断的给予户外暴露,每次20min,每天4次,总共80min。


我们可以分析下效果,广州3年近视发病率下降9%,台湾第一年近视已经下降9%,所以台湾的效果明显大于广州的效果,之所以台湾的效果好,可能是因为台湾给予的是80min而广州是40min,但也可能是它们分次给予的户外暴露,可能比连续的户外暴露效果更好。


● ● ●

3个总结


第一,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增加户外暴露能够抑制近视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来讲作用是有限的,还需寻求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控制近视的加深。


第二,户外强光暴露是预防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并且与多巴胺分泌增多密切相关。


第三,虽然我们知道户外活动有益,但是家长会说小孩要读书,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那应该怎么办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尽量增加户外暴露的频率,如在课间多户外活动,积少成多,效果可能更明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