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27张珍贵老照片看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迁

2017-12-28 周建灿 陈建华 梦台州


1900年,受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主讲清献书院的著名学者王舟瑶拟订章程,将清献书院改为中学堂,由此开启黄岩中学近代新式教育的序幕。


在黄中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难以计数的老师与学生曾经在此工作、学习。他们的事迹与身影,因为漫长的岁月,大都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应该感谢照相技术,可以让瞬间定格。那些有幸留存的黄中师生的老照片,成为一个个凝固的历史片段,使我们可以清晰地回望,进而重拾起那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数量众多的老照片,承载着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以供我们发掘、研究。一页一页地翻阅它们,笔者发现不同时期的的老照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照片中老师与学生的着装。将他们串联起来,竟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变迁的历史。


▲1910年黄岩中学堂第一次毕业摄影


改中学堂以来,最早的一张照片是1910年黄岩中学堂第一次毕业摄影。从照片上看,黄中校史上第一届中学毕业生们,统一身着长袍马褂,头梳长辫,戴瓜皮帽,仪态端庄,表情肃穆。


长袍马褂是晚清民国男子的常用服饰,在民国初年制定的《服制》中还将其用作礼服。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民国初年的教职员全体摄影中教职员


拍摄于民国初年的教职员全体摄影中教职员仍作如是装束,瓜皮帽与长辫子依然留在其头上,这与他们身后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形成鲜明的对照,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意味着“反封建”,而长辫子则是“封建”的象征。


“封建”与“反封建”,竟在同一个时空的维度上融合一体了,让人感觉有些突兀与荒诞。但细想又合情合理,先生们熟读经书,受“皇恩”雨泽日久,虽然“皇帝没了”,在思想、情感上却一时难以割舍。然而,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经受时代巨变的洗礼,由此,构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是坚守传统还是改变图新,忧虑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四年级全体摄影


相对于教职员们,学生们就没有那么多的精神负担,从同一时间拍的学生合影看,他们也都身着长衫,但与教职员的姿态、表情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他们头上的辫子都已剪去,其次大都学生只着长衫而未披马褂,再者是或坐或站姿态放松。总之,他们少了些呆板、保守,更多了些朝气与活力。


▲1925年共新学社周年纪念摄影中青年社员们


民国初年的黄岩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县城,新思潮、新事物的影响相较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要少得多。从服饰上看,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仍然较多地沿袭着传统,如1925年共新学社周年纪念摄影中青年社员们的着装依然是青一色的长袍马褂。


共新学社创办于1924年夏,由管启宇在同学中发起组织,并出版《共新》半月刊,发表社会改革论文和新文艺作品,以开拓新文化,传播革命思潮。这样一群拥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从他们新潮的发式与坚毅的表情看,已然准备着冲破旧社会的藩篱。然而黄岩较偏僻的地理位置,贫乏的经济基础及民众整体保守的思想文化水平,仍旧禁锢着“小荷”们稚嫩的身躯。


▲管启宇的妹妹管启蕴(非黄中学生)


不过,新时代的清风毕竟拂面而来,涤荡着人们的思想与观念,点点新意总会在年青人的不经间流露。照片上的女孩是管启宇的妹妹管启蕴(非黄中学生),虽然其身着传统服饰小布袄,但在她身上我们已看不到传统女子的封闭与保守。齐耳的短发,明亮的双眸,洋溢着新知识女性典雅而又大方的气质。


▲1930年黄岩中学第二十一届学生毕业照


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虽因蒋汪政变而告失败,但经大革命的洗礼,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加上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社会及学校的组织形式与教育理念上作了一些变更。这些变化,悄然体现在人们的服饰上。


从拍摄于1930年黄岩中学第二十一届学生毕业照看,学生统一着白色中山装,且都量身定做,应该算是校服了。前排教工服饰虽仍以长袍居多,但穿着与姿态没有了前面照片所看到的呆板与拘束,其中又间以中山装,教师舍旧时文人之礼服而着中山装,足见其已获人们的认同。中山装寓意丰富,含“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所以,这些着装上的变化,恰又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1941年第三十二届高秋级学生合影照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战火烧到了黄岩,为避日寇飞机轰炸骚扰,黄岩中学初中部4个班于9月迁至西乡灵石书院授课。1939年3月,高中部也迁至灵石。因为这个原因,1941年第三十二届高秋级学生合影照的拍摄地点由九峰山下移到了灵石山下。从服饰上,教工依然是长袍居多,间以中山装,学生身着童子军装,与上一张总体变化不大。


特别之处在于,一是教工中多了一位穿军装的教官,并与身穿童子军装的学生相呼应。其缘由应是当时处于战时状态,学校实施战时教育,制定训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国防、体格、德性、政治、社会、服务”等多种训练。


童子军训练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二是照片中出现了四位女生的身影。她们从人数上看,所占比例很小,身着双排扣的童子军装(应属女生用装),未戴军帽。学校招收女生始于1936年,当时人数较少,可见女子社会地位依然较低。但反言之,黄岩女孩能入中学读书,且不再裹小脚,恰又说明女性之解放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1947年,十多位女生围着女生指导张雅琴老师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十多位女生围着女生指导张雅琴老师。年轻的张老师身穿长袍,典雅庄重。长袍是民国时期男子常用服饰,而此时穿在一位女子身上,必有讲究。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她的身份是老师,老师在民国仍被尊称为“先生”,先生身着长袍自然理所应当。


细看照片上的题签:“先生,再见!”由此推断,张老师要离开学校,学生遂与之合影留念。女生们或倚或坐或站,个个天真烂漫,表情轻松又略显不舍,对老师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凝视老照片,虽时隔近七十年,却全无灰暗之感,学校教育之功,亦足可叹也!


▲《我们是农村的儿女们》就是学生演员们身着演出服在演出间隙拍摄的一张合影


著名剧作家宋成志先生曾于1944年至1945年担任黄岩县立中学训导主任,期间执导歌剧《农村曲》,这是一部用农民血泪写成的悲剧,激发广大观众同仇敌忾、誓雪国耻的雄心壮志,演出效果极佳,轰动了整个黄岩。《我们是农村的儿女们》就是学生演员们身着演出服在演出间隙拍摄的一张合影。他们不经意间留下的这张照片却可以让我们窥见民国时期农村百姓的日常服饰。


第一排半蹲者着的着长衫,披围巾,头戴鸭舌帽,应为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二排左一与左四为农村劳动妇女,头巾与围裙是典型特征。而左五与左八则为农村男子,他们穿着短衫,脚穿草鞋,其中一位还扛着锄头,嘴叼旱烟,刻画得惟妙惟肖。二排左三与左六则为少女打扮,左六梳着辫子,是稍年长的少女形象,而左三身着小长衫且赤着脚,当是年幼的穷苦孩子。二排左七穿着黑色衣服,裹着严实的头巾,应是农村老年妇女的形象。


《农村曲》中男女老少诸角色所穿的服饰,质地粗糙,简朴实用,不求美观时髦,趋于保守。由此可见,近代社会的变迁之于农村服饰的影响甚微,亦印证了农村的相对保守与封闭。


▲1949年5月为迎接黄岩解放,欢送毕业同学,演出大型话剧《沉渊》

右一:贺鸣声

右二:方正中


在解放前夕,学校组建了“黄中剧团”,课余排练进步话剧,期终演出。1949年5月为迎接黄岩解放,欢送毕业同学,演出大型话剧《沉渊》,这是演出者拍摄的一张合影,学生所穿服饰相较上一张明显新潮了许多,但依然保留了传统服饰,所反映的应为城镇居民的日常服饰,且突显了近代服饰半土半洋、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


长袍、短衫是中国传统的服饰;西装乃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两位女生所穿改进了的旗袍,则将中国传统的旗袍融入西方时尚开放的元素。


学生们神采奕奕,眼神中充满了憧憬,期待着新社会的到来。那么,建国后的六十年间,师生服饰又是如何变迁,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呢?且听下回分解。(上集完)




(下集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太阳在东方升起,中国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探索过程中,新生的中国曾经挫折,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这样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随之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初,即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新政权,百废俱兴,人心思进,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切都是新的,自然包括新服饰。当然这一时期的服饰并非如我们想象般的单调乏味,而是丰富多彩的。原有的着装习惯,相对落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因素甚至外交关系,让人们的装呈现出新旧更替的特征。


▲1951年黄中在杭校友欢送母校参加军干校同学的合影


这是拍摄于1951年黄中在杭校友欢送母校参加军干校同学的合影,从同学着装来看,他们的打扮并不单调,而且还相当时尚。


其中有身着西装的,如二排左二,着西装内饰考究的衬衫,三排左一西服内饰围巾;有身披西式大衣的,如二排右一、右三,右一女生内穿裙子,外披大衣,且脚穿皮鞋,算是时髦打扮了;还有五六位同学身着传统长袍,包括一位女生,二排右四、右六更是扎以围巾,朴实而清新;而更多穿上了中山装,一些同学还在胸口别上大红花或铜笔,这又或多或少,受到了当时社会风尚之影响了。


▲1953年5月4日的照片中,几位女生的服饰即为列宁装


建国初期,中国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在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之下,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等)遂取代西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时尚服饰。


拍摄于1953年5月4日的照片中,几位女生的服饰即为列宁装,大翻领、双排扣,斜插袋是其典型特征。在当时穿列宁装的人一般是国家干部,因为当时实行供给制,其作为制服发放,当然大家都穿。


▲上世纪50年代运动会入场式的瞬间


这是一个上世纪50年代运动会入场式的瞬间,几十位女生排着方阵,载歌载舞,迎面走来。她们统一身着连衣裙,习称“布拉吉”。


“布拉吉”是俄语称谓,而女孩们愿意这样称呼它,因为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它来自苏联,具有革命、光荣等象征意义,亦是中苏友谊的见证。而其设计美观得体,非常耐看。照片中的女孩扭动着的身姿,在布拉吉的映衬下青春、阳光、美丽动人。


▲上世纪50年代运动会入场式的瞬间


1955年,青年团黄岩中学教师支部全体同志合影,年轻教师们朝气蓬勃,是那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真实写照。就服饰而言,老师们身着上个世纪50、60年代最为流行两种服装:中山装与白衬衫。


白衬衫被称为当时的“百搭单品”,白衬衫配以蓝裤子,是曾度过那个时期的人们挥之不去的怀念。照片中女教师的发式,大都剪以齐耳短发,体现知识女性特征。一排正中有一梳两条长辫者,其辫式被称为麻花辫,顾名思义因其像麻花而得名,它是改革开放前中国未婚女子的主流女型。而二排右三穿中山装者为蔡海南校长,笔挺的装束加上阳光帅气的脸庞,看上去魅力十足。


如果说建国初期人们的穿着打扮还是一个弘扬社会主义“美”的新时代,那么,到1958年大跃进后,则进入一强调“节约”与“革命”的时代。其原因是在“左”倾思想指引下政治运动的开展,及这种思潮所造成经济上的困难。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中山装(蓝色调的“干部服”为主)与军装盛行,显得单调、呆板。


▲1959年,黄一中民兵独立营三中红心优秀射击手合影


1959年,黄一中民兵独立营三中红心优秀射击手合影,带有浓重“大跃进”气氛。三面黄岩县人民武装部授予的锦旗,上有标语“满堂红”与“发扬革命英难主义跃进再跃进”。照片中男性师生统一着中山装,女生则更多的穿着中式大襟祅,这是农村女性较普遍的服饰。细看他们的着装,较为灰暗陈旧,明显不如前一时期来得讲究。


▲60年代初的黄中北大门


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黄中北大门,为抓拍照片,进出门口学生身着日常服饰,看上去相当简陋,甚至略显破旧,特别是最前面两位女生的中式大襟袄,纯以穿暖为目的,无美观可言。此照片亦可作为当年我国经济困难的一个见证。


▲1964年高、初中应届毕业生第一批下乡务农同学留影


1964年高、初中应届毕业生第一批下乡务农同学留影,学生清一色身穿衬衫,除两位女生着花衬外,其余都为白衫衫。他们服饰要考究许多,说明国民经济的恢复。他们每人胸前佩带大红花,表情阳光灿烂,可见当时下乡务农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革命到底不下鞍


步入文化大革命,人们服饰标准由一般概念上的朴素而走向革命意志下的极端。特别是青年学生,在由红旗、红宝书、红袖标所组成的一片红海洋中,他们选择了作为红色互补色的绿军装。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1969年间掀起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举动,可以说将全民着军便服的服饰文化现象演绎为一幅幅壮烈的史无前例的着装画面。上面两张照片是黄中校友在内蒙古与各地知青的合影。红宝书、毛主席像章、军用腰带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造型都体现了那一个时代的特色。


▲大海航行靠舵手


同样,“大海航行靠舵手”造型告诉了我们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不过,时间上要稍晚些,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照片中学生们没有统一着装,红宝书、毛主席像章、军用腰带等知青们的标志性佩饰不见了。军便装、干部服、两用衫以及大襟袄等几乎涵盖了60、70年代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服饰。除了追求革命性外,穿暖是这一时期人们着装的基本诉求。


▲新苗茁壮逗人爱,园丁一曲恁人深(1978.5.21)


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人们的服饰依然遵循着60年代的革命标准和政治意识,只是人们不情愿这种长期的压抑,总是时不时地作出一点试探,希望通过一些既有新鲜感又不致招来祸端的服饰上的变化,来满足一下爱美的天性。而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其发展的进程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人的服饰也逐渐跟上国际流行趋势。喇叭裤和蛤蟆式太阳镜,健美裤与蝙蝠衫等等,中国人在服饰上所表现的爱美、求新意识,正在经由瞬息万变的时装而逐步改变着固有的观念。


▲1985年黄岩中学建校八十五周年之际教工的合影


1985年黄岩中学建校八十五周年之际教工的合影,照片已旧黑白变为彩色,红色的横幅渲染了庆典时的喜气。然而教工们清一色的干部服,则再一次见证了教师队伍在服饰上的滞后,亦说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延续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学习雷锋活动”中


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学习雷锋活动”中,黄中师生正在为群众检修收音机。教师的服饰仍是蓝色干部服,而学生则穿了茄克衫、羊毛衫等,在照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末,黄中师生正在做实验


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末,黄中师生正在做实验。教师穿上了西装而不再是蓝色干部服,而学生则穿着各式服装,运动服、茄克衫等不一而足。


▲2003年黄中学生毕业照


这是2003年黄中学生毕业照。由于人数众多,我们无法看清师生们所穿的具体服饰,但大略观之,色彩斑斓,服式丰富而多样。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观念的变革,生活上日渐富足,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选择余地的增大,都深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服饰。



【文字:周建灿 陈建华

【图片:周建灿 陈建华 李明引】

【来源:道台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