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珍惜 | 俞逊发老师唯一存世箫曲——即兴《樱花梦》

2017-06-25 国乐文化传播微刊 笛箫网

 提示:点击↑上方"笛箫网"关注笛箫人自己的民乐平台

笛箫网

「笛箫先生有个梦想,让民族音乐流行起来

民族文化 | 音乐欣赏 | 民乐交流 | 干货分享 | 学习教学


♫  ♫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樱花梦,改编自日本民谣,俞逊发唯一留存的箫即兴演奏录音

俞逊发先生(1946年1月8日-2006年1月21日)

   《樱花梦》是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老师生前所创作的一首洞箫曲目,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中国竹笛》下册中。俞逊发老师向来以笛著称,而在洞箫方面,则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也没有太多的作品流传下来。现今我们能够听到的箫曲,基本上仅有三首——根据广东音乐改编而成的《秋水龙吟》,收录在《中国竹笛》中的《形影》以及《樱花梦》。


 一、《樱花梦》的理性审美——从乐曲结构,调式布局,旋律发展来看

 在《樱花梦》乐谱的右上角,标明此曲为俞逊发“即兴演奏”,这说明乐曲已经蕴含了相当的感性因素了。但正如“句无章法不成文”,即使是即兴演奏出来的乐曲,也必然体现着一定的布局,内含着一定的结构。根据《中国竹笛》的谱例与俞逊发老师的录音,《樱花梦》全曲的结构为:


(图1-1)

 

  虽然只是即兴演奏之作,但如果听过乐曲录音,看过乐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结构相当的清晰——乐曲有两个主题,一个为日本民谣《樱花》的曲调,我们可以称作“樱花主题”,也是全曲的核心所在;另一个为副主题,系曲作者原创,全曲就是在这两个主题的来回交替之间发展的。除了两个主题之外,乐曲的开头还有一个占有一定篇幅,节奏非常自由的引子,结尾还有一个自由而短小的尾声。在节奏方面,也以副主题II与展衍部分为轴,前后呈现出“散—慢—中—快—中—慢—散”的对称性布局。由此可见,所谓“即兴创作”,其实也体现出曲作者的精心设计。

  许多听众之所以喜欢《樱花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乐曲所呈现的“日式的曲风”。它听起来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音乐如此的不同,常带给人们一种“神秘”、“空玄”的感觉。其实这种所谓的“日式的曲风”,与乐曲所采用的调式与音阶密切相关。《樱花梦》在调式音阶方面体现出来的创作风格是完全日本化的,笔者在这里先对日本邦乐中的调式音阶体系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日本邦乐(传统音乐)的音乐理论根源在于中国,与中国类似,都是东亚五声体系音乐中的一员。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内化,日本邦乐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邦乐使用的音阶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民谣音阶,都节音阶,律音阶,琉球音阶(如下图)。

 

(图1-2) 

  其中,民谣音阶与律音阶被称为“无半音五声音阶”,因为它们的音阶中,相邻的音只存在大二度,大三度和小三度三种音程关系(如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另外两种音阶则被称为“有半音五声音阶”。其中,“都节音阶”可以被看做是无半音五声音阶“律音阶”的“阴化”,即是对音阶中III级和VI级音进行降低处理,使原本大调色彩的音阶具有小调色彩。被“阴化”后形成的都节音阶,相邻音之间呈现小二度—大三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的关系。并且,由于都节音阶是由两个“小二度—大三度”的三音列构成的,在进行的时候通常会从和谐的大三度进行到不和谐的小二度,而且有时还会有增四度的进行(bVI级到II级),因此听起来不像无半音五声音阶那样平稳,会有“神秘”的色彩。 


(图1-3)

 

  由于律音阶实际上是一种徴调式音阶(so-la-do-re-mi-so),降低了III级和IV级音之后,如同西方的大调的同主音小调一般,虽然主音的绝对音高没有变化,但首调唱名法中的调式主音要低于同主音大调小三度。因此都节音阶可以看做一种特殊徴调式的音阶。(so-bla-do-re-bmi-so = mi-fa-la-si-do-mi)笔者注意到,《中国竹笛》书中的《樱花梦》在部分记谱上(引子,1-4,22-61,85-89小节),用的是bE调系统的si为主音的“si-do-mi-#fa-so-si”的音阶,这其实是不恰当的。应当写成bB调系统的mi为主音的“mi-fa-la-si-do-mi”音阶。

 

(图1-4 

  《樱花梦》全曲以都节音阶和调式为基础,引子和副主题为D徴都节调式,樱花主题则转到了下方五度关系的G徴都节调式,随后副主题I与展衍以及樱花主题I则回到D徴都节调式,樱花主题II则又转到G徴都节调式,最终全曲在D徴都节调式的尾声上结束。由于乐曲的转调都是近关系转调,因此听起来天衣无缝,一气呵成。

  而《樱花梦》旋律发展的特点,则重点体现在通过灵活变换和处理,简单的材料可以表达丰富的乐思之上。“樱花主题”虽然使用了单一的民谣《樱花》的曲调,但作者通过力度变化,调性变化和旋律变化三种手法赋予了三段主题不同的性格。“樱花主题”第一次出现时,为D徴都节调式,气若游丝,具有朦胧而细腻的美感;第二次出现时则转到了G徴都节调式,相对前调高了一纯四度,声音嘹亮如歌,具有明亮的美感;最后一次出现时回到D徴都节调式,采用弱奏,并在旋律上做了少许的改动。三段主题分别在调式,力度上呈现对称性的起伏,从而使得乐曲的情感更加丰富(图1-5)。

(图1-5

 

  乐曲的副主题则采用了变奏展衍的手法进行发展,副主题在旋律上简单朴素,每个乐句,甚至到每个乐汇都基本上是从主音开始,在主音结束。副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如歌的,速度在每分钟60拍左右,而第二次出现时则在原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跳跃式变奏,节拍由4/4拍改为2/4拍,速度变成了小快板,活泼轻快。


(图1-6)

 

  简单的主题,灵活的展衍,近关系的调性变化,这些都是即兴创作常用的手法。俞逊发老师在创作《樱花梦》之时,能够将这些创作手法融合起来,并且进行一定富有逻辑性的布局,使乐曲不仅仅只有内容美,旋律美,还富有结构美的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许也是《樱花梦》为什么能够得到听众青睐的原因。



 曲谱参考:


整理来自:箫园


(我需要您的点赞留言支持

  点赞 评论 加 转发

就是对民族音乐最大的支持!!

※民族魂、民乐情、笛箫人#分享

笛箫网民族 |  文化 | 音乐 | 交流

传承

  ♫  ♫  ♫

整理来自网络:箫园

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我们致力于笛箫文化传播发展与交流,笛箫爱好者聚集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您想要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