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宣氏 家族起源族谱

好热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宣姓是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宣姓人口总数在中国未进入姓氏排行前三百位。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 姬姓 ,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山西霍县)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

  

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

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 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宣公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临死前,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而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宣”,史称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子孙后代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 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军参与了著名的“鞍之战”,在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夺取汶阳,在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在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军攻伐宋国,在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在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齐国,在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齐国女姜氏,在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

  

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孟氏两家族,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被驱逐出境,出奔齐国,后至卫国为卿,后逝世于异国他乡。

  

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晋国、卫国、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宣”,史称宣伯。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

第四个渊源

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发生关系。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 *鲜卑传)。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 ( 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 ) ,因以得名。拓跋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书中“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家谱其他来源:

  

13966 【四川】涪陵 鲜氏 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

  

13967 【四川】涪陵 鲜氏 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 鲜氏 谱: 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 鲜氏 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 阆中 《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 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 南部县《鲜于氏族志》: 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 涪陵《鲜氏全谱》; 巴渝石桥铺《鲜家坪 家谱》; 渝贵《鲜氏族源记》; 南平《鲜氏族志》; 巴渝《 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宣氏家族郡望、堂号:

1 、郡望分布

“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 望出东郡: 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 、堂号名称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 宣氏宗谱 :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 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 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 (民国)宣钜诰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 宣元恺等修 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祥夫修 郑佳焘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蒋国权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 (清)宣学文 宣永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荣茂 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 宣氏宗谱》。

  

5641 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宣瑞丞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中共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宣铁吾(1896 ~ 1964),国民党将领,曾任淞沪警备司令

宣姓-迁徙分布

宣氏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 周宣王、 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宣氏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中国河南濮阳)、始平郡(中国陕西兴平)形成望族。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天长,江苏江阴,广东廉江芒吊山村等地均有分布。

宣姓-家谱文献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宣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孝思堂、继述堂、余庆堂、崇德堂、光裕堂、积善堂、永恩堂、积庆堂


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孝思堂、继述堂、余庆堂、崇德堂、光裕堂积善堂永恩堂、积庆堂


得姓始祖

姬静周宣王)、子力(宋宣公)、叔孙侨如(宣伯)。

字辈排行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锡之恒善 以守帮国 仁义道德”,“传家正典长”。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铸荣光可以定家邦承先启后业永远习贞强”。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宣姓-楹联典故

1、宣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推人表;

德重主知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庆元府人宣缯,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云阳人宣秉,字巨公,王莽曾征他做官,他不去。

  

2、宣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学士谥忠靖;

司徙称巨公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士宣缯,庆元府人。嘉定中,拜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谥忠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秉,云阳人。

  

3、宣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帝有仁后成元佑;

民无冤辞夥俊才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之后宣仁皇后,毫州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4、宣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

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殿大学士宣缯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宣秉事典。

宣姓-历史名人

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著名东汉大臣。

宣虎:著名汉朝将领。

宣明南仲汀洲人,著名宋朝隐士。

宣缯:庆元府人,著名南宋大臣。

宣亨:汴凉人,著名宋朝画家。

宣昶:字汝昭;嘉定人,著名明朝大臣。

宣仲庸:著名明朝清吏。

宣温:字彦学;会稽人,著名明朝大臣。

  

宣鼎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著名晚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

  

宣中华字广文;浙江诸暨牌头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八路军高级参议、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宣澍甘(1858-1910),谱名懋甫,号时生,字雨人,惜阴堂主人,浙江诸曁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学著作《二度梅》、《金兰筏》。学术著作《说文声母歌括》,该书于2007年在《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作家出版社)中再版。传世书法见《梅领课子图》(西泠出版社)中。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