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嘉话】老市长范巴陵深情寄语


教育嘉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种情怀,教育是一个梦想。教育嘉话,邀请各界名家和名师共话嘉兴教育。每周一,在这里,聆听时代对教育最温暖的叮咛和祝福,触摸嘉兴教育的温度和深度。



1983年8月,范巴陵到嘉兴任副市长,分管文教卫体工作。到任没几天,教育局长就拿着一张1983年1月11日的人民日报来找她汇报工作。报纸的大标题写着《嘉兴地区教育为何落后》,副标题是《茅盾故乡文盲多,嘉兴最破的房子是学校》。

38年前,她是怎样一步步扭转嘉兴教育形象的?

对教育满怀深情的她又是怎样看待嘉兴教育这些年的发展的?

对嘉兴教育,她有怎样的提醒和建议?

今天的【教育嘉话】,我们聆听老市长范巴陵的教育故事和诚挚寄语——





只能用大胆改革的思路


1983年,嘉兴确实受到《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当时乡镇和村里的学校全都破败不堪,危房比例超过10%,随时会出大事故;教师待遇低,学历低,缺编严重;比较优秀的教师纷纷跳槽离开教师队伍……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得要有钱。但当时市本级的可用财政一年才3000万左右,勉强维持发工资。即使一年挤出个二三十万,也完全是杯水车薪。只能用大胆改革的思路,用一种打破常规的办法去破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和教育局的领导形成了一个思路: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政革,把兴办基础教育的责任层层分解到基层,同时向全社会征收教育附加费,兴起全社会捐资助学的热潮。


在经历了无数次座谈、辩论、说理……之后,大家统一了思想,出台了政策。这笔额外的巨额教育经费在嘉兴收取得最早,又终止得最晚。使教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师收入、住房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改观。


到上世纪90年代初,嘉兴成了全省第一个全面消灭中小学危房、第一个消除青壮年文盲、第一个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一个'双基'达标、第一个基本解决教师住房的地级市。



那一段平稳发展期


到90年代中后期,嘉兴的教育确实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那时,各个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都比较均衡,很少有择校现象,教育生态比较健康。


这主要应该归功于市教委领导下大功夫大本钱去培养和提升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水平,许多优秀的校长或副校长被派往上海杭州的名校去当校长助理,而且一去就是半年甚至一年。许多青年教师也不断派出去进修提高。各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都提升较快。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校园氛围轻松活跃,而学习成绩很好。我记得90年代嘉兴全市在全省高三学科会考中的成绩,连续多年保持着第二名的地位。高考上线率也一直靠前。


大家都在负重前行


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结构、观念都发生巨大变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也给教育界带来越来越大压力和困扰。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说过:现在是全社会的高期望值和多数家长的过度焦虑让学校也在无奈中负重前行。


我是系统学习过《遗传学》的,每个孩子的各种特质在受精的一刹那全基因序列就已成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是一粒粒性状不同的种子。有的出芽、生长快,有的出芽生长慢;有的开红花,有的开花黄花……


家长们应该知道这个生物学常识,不要认为只要老师管得严、教得多,家里逼得紧,就会培养出学霸。家长要缓解自己的焦虑,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成全。培养出一个健康、阳光、勤奋、善良的孩子,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开出两剂“处方”


我觉得当下的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在提高本地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素质上下大功夫,除了“送出去、请进来”以外,还要充分发挥本地教育名家、名校长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辐射作用,使学校之间缩小差距趋向均衡,缓解家长的焦虑。


第二是在编制、经费、场地上要支持实现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快捷的手段,也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共同的模式。五十名左右的班额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不得已而形成的模式。小班化可以从薄弱学校开始推行,可以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快达到校际均衡的目标。


深情勉励:蝶变跃升


我深深理解许多有见解有情怀的校长和老师们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也被你们想做符合科学理念的真正教育的情怀和坚守感动着……


社会的变革也许会逐渐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当一个211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的起薪也不过三、四千元;当许多高科技企业开出15万年薪在网上招聘一名数控车床熟练工而不可得时……一切都会慢慢改变。


你们正处在这个社会变革的开始。因此,坚守与适应,改革与平衡,都考验着你们的智慧。期盼你们以蝶变跃升的姿态奋力前行,坚守教育者的初心,为培养阳光勤奋、内心充盈、积极向上的下一代不懈奋斗!


朗读:严昕

音乐合成:陈晶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