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商人组织与地方市场秩序——抗战前汉口商会与区域市场的治理
作者
刘 杰
刘杰(1987-),男,博士,湖北荆门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近代财政金融史、商业市场史研究。
(本文系用友基金会“商的长城”一般项目“近代长江中游商人组织与区域市场变迁研究”【2018-Y0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民国时期汉口地方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因政局变动时常遭到干扰与破坏。在地方社会经济治理不善的情况之下,汉口商会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充分发挥组织及协调职能,在区域商业发展中充当了政府与工商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基于集体商业利益与营商环境的诉求,汉口商会秉承“谋工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发展,增进工商业公共之福利”的宗旨,努力维护地方经济与市场秩序的稳定发展,在整顿区域市场秩序、调查商情、降低运价、税制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口商会维护市场秩序的历史实践充分展示了近代商人组织的经济职能以及在地方市场综合治理中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汉口商会;区域经济;市场秩序;
引言:
在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剧变的历史中,商人与商会组织曾是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之一。
自清末各地商务局创设伊始到各城市新型商会组织渐次组建,联络工商,振兴商务是商会组织的主要经济功能。民国初年,各地区、各层级商会组织不断发育壮大,商会逐渐意识到要为商业长期稳定发展争取宽松的营商环境,非具有“辅助商政之进行”的职能不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控,总商会、各地方县市商会经历了被官方强力整顿、改组的历史过程。虽商会组织一度失去发展的独立性,但总体观之,各级商会仍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商人组织的功能考察,商会与地方联系的基础在于地方社会为工商业发展提供稳固的发展秩序和商业环境。随着近代口岸的开埠,汉口等沿江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剧烈。1907年汉口的行商经过酝酿正式组建汉口商务总会。1916年1月,汉口商务总会和工业公会合并组设为汉口总商会,并依照法令改帮董制为会长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各级商会及同业公会进行重新组织架构,上海、汉口等商业大埠商会纷纷改组。1931年初汉口总商会依令改为汉口市商会。随着改组逐渐转型为以地方同业公会为主体的新型商人团体。汉口商会逐渐成长为汉口最为重要的商人组织。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1938年武汉全面沦陷,汉口市商会不复存在,改为日伪控制下的武汉特别市商会存在。
(民国时期汉口总商会大楼)
在地方政局变动频仍所造成经济社会治理不善的环境下,充当汉口商业领袖组织的汉口商会为营造区域市场的良好商业环境,在实践中多有介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事务中,充当地市经济与社会治理角色。并勉力与汉口地方政府协同构建商业合作平台。先前已有商会史学者对沿海商业大埠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商会发挥经济社会职能多有论述。
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汉口商会组织是如何维系地方商业利益与市场秩序,在区域商业变迁之中着重在哪些方面起到了具体作用。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考察与剖析。
本文主要运用武汉市档案馆所藏的汉口商会、同业公会等未刊原始档案资料及湖北地方报刊资料,试图对汉口商会促进地方商业发展、维系地方经济秩序的主要举动及其与政府的多维互动面相予以深入探讨。
【原文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2019.1.104~1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原文链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项目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