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星 | 齐沪扬、张旺喜: 革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满足时代需求

齐沪扬,男,浙江天台人,1950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首席专家。

张旺熹,男,1962年11月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在北京语言大学从事编辑、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起担任《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副主编。2004年6月,获得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教授。


观点:(1)现有的语法体系存在明显不足,需要改革,希望研制新的大纲成为学界共识。(2)在教学语法体系的理论背景、体系构架、大纲范围、语法项目提取和分级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上也还有欠缺和不足。(3)三方面问题:标准、范围、依据;两点思考:句子为核心、学习者特点与需求。


革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满足时代需求


 齐沪扬  张旺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大体经历了以下基本历程:由邓懿的《汉语教科书》初创体系,李培元等的《基础汉语课本》进一步完善此体系,赵淑华等的《现代汉语句型系统》促使该体系的基本格局形成,王还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为此做了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之后,尚无新的教学语法体系问世。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并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以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体系,因而未能充分照顾到作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成熟认知能力的特点也未能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所必需的跨语言比较特征。因此可以说,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有很明显的局限性。

    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不断探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和大纲问题,有很多真知灼见。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首先,以往的研究已具有问题意识,提出了许多值得学界思考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教师,大都具有本体语法研究的经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多年,在理论上和教学上都有较深造诣,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2015年12月教学语法高层论坛上专家的发言,可以看成是“问题意识”的一次集中表现。其次,以往的研究已具有改革意识,研制大纲是学界共识。对外汉语学界不少学者呼吁,现有的语法体系存在明显不足,需要改革,希望研制新的大纲成为学界共识。有的学者从建构体系的角度指出现有体系的不足,也有学者就教学语法体系中具体语法项目的设立、语法项目的具体实施等问题提出建议。

现行教学语法体系存在问题

    应当承认,王还20世纪90年代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代表着对外汉语教学最为完整的教学语法大纲体系。刘月华等编写修订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工具书。这两部著作中所展示出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以往的研究成果,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在教学语法体系的理论背景、体系构架、大纲范围、语法项目提取和分级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上也还有欠缺和不足。

    学科发展缓慢。《汉语教科书》是1958年出版的。这部教科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三部分,其中“语法”部分包括60课,170条语法解释点。《汉语教科书》是20世纪50年代汉语教学实践的总结,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各种教材层出不穷,但《汉语教科书》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受到国内外汉语教师和语言学家们的重视。一方面说明这本教材确实有其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对外汉语学科发展还不尽如人意。教学语法体系至今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以前的框架,亟待修正、改进和完善。

    结构主义理论桎梏太紧。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和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句型教学法曾经深刻地影响过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撰。听说先行、反复操练、以句型为中心、通过语言对比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教学原则为学界所普遍接受;在语法项目习得的操练上,遵循“词语—句型—会话”的顺序展开,语法项目限定在句子范围内。无论从后来各个时期所编写的主干教材中,还是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出版的一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参考书中,都可以看到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

    对汉语语法本质特征的认识有待加强。中小学母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拟订、使用、发展的曲折过程,值得对外汉语学界记取和重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之所以不受欢迎、不被重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汉语语法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清楚。现有大纲体系尚不完整,范围还需框定。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和母语语法教学中《暂拟系统》《提要》具有相似地位和相似作用,研究者应该加强对汉语语法本质特征的认识。

    研究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语法项目的提取、语法项目的分级,这些大纲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如何进行,在以往大纲研制时均考虑过少;同时,对具体的研究手段、操作程序上的问题,几乎不见有论文涉及。提取和分级应该重点参考外国学生的学习需求、外国学生的教学输入和外国学生的习得状况。在这样一些方面,过分依赖专家的干预而不考虑具体研究方法的改进状况,正是现今开展研究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改革教学语法体系意义重大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长期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一些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表达出改革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愿望。德国汉学家柯彼德教授最早发出改革的呼声,强调短语词在构建教学语法体系中的重要性;北京语言大学吕文华教授继而呼吁改革,强调语素在语法体系建构中的基础作用;2016年12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举办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设论坛,一批中青年学者强烈呼吁学界重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这充分表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学界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问题,一贯持积极赞同和大力支持的态度。面对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依据什么标准确定教学语法体系——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应该如何取舍和协调;其次,该体系的范围多大,包括哪些语法项目;最后,该体系教学分级的依据是什么——现有的分级主要是语法专家和教学专家的人工干预,缺乏外国学生习得状况的参考。

    对建构新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思考主要基于如下两点:主张以句子为核心,贯通句子与篇章、句子与短语,建立以句子为核心的语法关系体系;构建这样的教学语法体系,即,教学语法体系要建立在对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而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又要以语法习得规律、汉语语法规律、汉外语言差异三方面的认知研究为基础。

    一个科学的教学语法体系,首先是要综合语法习得规律、汉语语法规律以及汉外语言差异这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再看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最后综合考量和建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虽然这种想法是十分理想化的,但我们仍需要为此目标努力向前奋进。




往期推荐



●  学术会议 | 第二届汉语历史词汇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语言学年报 • 期刊动态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年发文情况分析●  每日一星 | 徐烈炯: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对抗 or 对话)
●  学术会议 | 第七届韵律语法研究国际研讨会●  语言学年报 • 期刊动态 | 《语言文字应用》2019年发文情况分析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