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年第5期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版
2020 年 第 5 期 目 次 及 摘 要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
李泉,丁安琪:
王添淼: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基于HSK真题考察的汉语复句习得研究
北京高校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研究
汉语理论研究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黄启庆:
新形势下看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的双流合一
高皇伟:
新时代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转型与方案探析
李泉,丁安琪:专业素养:汉语教师教育的起点与常态
——“素养—能力—知识”新模式
[摘要]在教师教育“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模块中,专业素养(性格禀赋、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以知识为主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师教育与评估模式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素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教师教育的起点和常态,对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采取前后之间有因果关系的“素养>能力>知识”这一教师教育与评估模式。重视教师素养并非否定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是基于教师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基于把控生源质量的考量,更是基于三个模块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安排。
王彦伟,胡阳:“坚守”还是“转出”:论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行动的类型与演化路径
[摘要]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选择受中外国家政策、地域流动性、职业身份、社会和生活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外在呈现是一个结果,但本质上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动态过程。借鉴有关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可将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分为成长型、转出型、呼吁型、过渡型等四种类型。以上类型都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着若干演化路径,较为典型的路径是过渡型到成长型/过渡型到转出型、呼吁型到成长型/呼吁型到转出型、呼吁型到过渡型。鉴于此,可以从优化汉语师资队伍结构、拓展对口就业路径、建立教师分级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功能形成“政府+协会”共治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提出建议。
王添淼:教师隐喻与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隐喻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界和第二语言教育界教师研究的重要方法。文章首先对国际中文教师隐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国内外教师隐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笔者基于前文的分析,并结合有关国际中文教师隐喻的个案研究初探,讨论了教师隐喻对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和意义:一是教师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日常行为的意义;二是教师隐喻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三是教师隐喻是教师的自我反思。李春玲,屠爱萍,赵慧煜:基于HSK真题考察的汉语复句习得研究——以HSK四级语言点中的复句为例
[摘要]以《HSK考试大纲(四级)》(2015)语言点中的9类复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四级复句语言点在目前已经出版的汉语水平考试真题(四级)中呈现情况的考察和分析,结合汉语学习者HSK真题的答题情况和相关问题的访谈情况,探讨了留学生习得四级复句时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同时对比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中的四级语法项目,对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制定者、汉语水平考试真题的编撰者、汉语教师和汉语学习者等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郑艳群,陆凯英: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研究
[摘要]口语课教学中的结构和过程问题是口语课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信息处理的方法,系统梳理汉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初级口语课结构和过程的思辨性和经验性教学认知,从中推导出理论模型。主要结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顶层基本环节及之下中观层和微观层构件系统;二是推导出了基于顶层三大环节之下中观层内部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模型;三是推导出顶层三大环节之间中观层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开展汉语口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还可作为应用模型研究的参照,同时也为汉语口语教学慕课或微课教学单元设计提供依据。
杨素珍:PBL模式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其问题研究
——以《英语国家国情》教学为例
[摘要]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以二语教学课程《英语国家国情》为研究对象,在LBL教学模式中融入PBL教学模式,教师在全英文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生批评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期的PBL教学实践及考核结果显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文献查找、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用二语做课堂报告及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在PBL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问题。
杨西彬,樊留洋:“格”理论与汉语研究
[摘要]“格”理论主要指形态格、语义格和句法格的相关理论。基于形态格,学者们讨论了汉语与作格语言的关系;基于语义格,学者们深入讨论了汉语的语义格类型、格语法在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对同构多义句型的解释。句法格分为两个阶段:Chomsky(1981)提出的“格位过滤器”和徐杰(2003)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扩充的格位过滤器”。前者对被动句做出了精彩的解释,后者把格位释放者分为可选型和必选型两种,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被动句的解释,还可以解释“介词悬空”现象;基于该理论所提出的“格位释放序列原则”更可以对汉语中连动句、兼语句做出合理的分析。这些成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小助手”
往期推荐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