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近十年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综述
“语言学心得”新版块掉落~好文荐读(第四期),近十年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一网打尽!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近十年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综述
李 水 辛 平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李水,辛平.近十年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20(04):62-75.
摘要:近年来,“传信范畴”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之一,汉语传信范畴研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本文对近十年(2008-2020)近百篇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从汉语传信范畴的相关理论研究、汉语传信标记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传信范畴研究和不同语体中的汉语传信范畴研究四个方面出发,尝试总结出相关研究的近期发展和动向,从而对已有综述进行补偿并在时间上接续。
关键词: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留金选[2019]110)。
本文获得作者和期刊双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01 引言
02 多方面概述
一、汉语传信范畴理论研究
1.1 汉语传信范畴的界定和性质研究
“传信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前者主要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方式,后者表达两层意义:(1)指明信息的来源;(2)表达言者对信息的态度。“传信范畴”的界定与其性质归属密切相关,学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语法范畴、语义范畴、语义—语用范畴。不同的意义指向和性质归属,共同确定了狭义传信范畴和广义传信范畴的研究对象。下表 1 展示了传信范畴的界定、性质和研究对象间的关系:表 1 传信范畴界定、性质和研究对象间的关系
1.2 传信范畴与情态范畴的关系研究
相较以往研究,对传信范畴和情态范畴关系的讨论渐少,趋向于达成“交叠说”。这是对汉语语言事实观察的结果,启示研究者应关注传信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1.3 汉语传信范畴类型研究
传信范畴的分类依据有三种取向:一种是按照信息获取渠道分类,一种是按照言者态度分类,一种按照传信标记分类。我们认为,从直接获取信息渠道出发,可分为与真值相关的“事实类”和与真值无关的“感官型”“言语型”;从间接获取信息渠道出发,可分为“推断型”和“转述型”,前者包括证据性推断和无证据信念。图示如下:图 1 从信息渠道划分的传信范畴类型
二、汉语传信标记研究
动词类传信标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说动词上,如“说”“讲”等。李思旭(2018)认为“说”是传信范畴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言者对所说内容的真实性持弱信任态度。范一文(2013)探究了“说”的语法化和传信功能,认为在经历了言说动词到引语标记再到准标句词最后到标句词的演变过程后,“说”的功能由陈述变为引用,具有传信功能。同时提到,在“连词+说”结构中的“说”是弱传信标记,主要功能是提示听者信息来源,暗含对信息可信度不高的态度。
传信动词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方言有关的。周敏莉(2016)提出新邵湘方言中的言说动词“喊”常位于句中话题或次话题后或者位于句末,在经历了“S+喊”主句后移和施事 S 省略后,成为传信记。“喊”所在小句一般是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表示所言事件并非亲历,是言者听说来的信息,是引述事件。综上,传信动词研究中,有关方言传信动词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动词本身就暗含传信度的等级,这一词类的传信研究还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2.1.4 传信插入语研究固化结构是语法化、词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传信固化结构标记通常作为插入语使用。余光武(2010)提出传信插入语是汉语传信范畴表达的专用式,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究。“说是”是汉语传信标记中一种特殊的固化结构标记,李佳樑(2008)认为“说是”具有插入语性质,“表现出排斥后续直接引语和前接言者作主语的倾向,以及不接受疑问、假设、否定、时体等与其功能和命题内成分的成分统制”。此外,“说是”在引导传闻信息的同时也附带言者立场和言者评价,李文总结为“示疑”和“示损”。陈颖(2010)将“说是”归属于“传闻型”传信标记,通过增加附加提问的方式鉴别出“说”的传信度高于“说是”。吕为光(2011)提出“说是”的传信标记用法来自于主语省略和双音化,语法化路径为:言说义—转述义—听说义—不置可否义—不确信义。
对传信范畴话语标记的研究不多。晋小涵(2013)对“看”相关话语标记的传信等级进行探讨认为:看得出来>显而易见>由此可见/由此看来>在/依我看来。晋文还着重分析了弱传信性话语标记“我想”“你想”,以及“我说”,举隅“说”的七种话语标记变式。此外,陈颖(2014)将“A 就 A 在 P”视为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双强调评判性构式,评价的基础和信息来源都是 P 的认知立场,是一种“推测型”传信标记。李光华(2017)观察到,“据 X 所知”结构在进入话语时,或者表达言者对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的不确定或不相信态度,或者强调事件或观点的理据性。综上,围绕“说”展开的固化结构成为汉语中表达传信范畴的特殊标记,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多于对其他传信标记的研究。既有系统的概括研究也有对个案的观察分析,有对固化非句法结构的考察,也有对话语标记的探究。但目前的研究对象较为集中,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与传信范畴相关的其他固化结构的传信功能研究上。2.2 传信范畴中的句法标记研究部分学者对传信范畴中人称代词相关搭配进行了探究,林青(2014)考察了不同人称与认识动词搭配选择的制约因素,乐耀(2011)关注到人称与“了 2”搭配时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引语及其句法组合是体现传信范畴的重要标记之一。乐耀(2013)认为引语的引用句承载着引述的信息内容,直接引语的保真度高,能帮助当前言者拉开与所言信息的距离,消除言者对引用信息可靠性的责任。一些研究也探讨了特殊结构中体现出的传信功能。鹿坦(2013)研究了中动句结构“NP+VP+AP”,认为 VP 可前置型的中动句的可信度大于不可前置型的中动句。在传信范畴的句法表现研究上,最为突出的成果是对中动句及其中动结构传信功能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语法化角度出发,从传信范畴角度探究“中动句”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意义研究上的突破。引语和人称都是汉语交际中进行传信表达的重要且显著的标记,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探讨,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2.3 小结通过对汉语传信标记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我们发现,近十年间研究者关注的领域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由本体到习得、从普通话研究到方言考察,既考虑共时特征也关注历时演变,在研究深度上有所突破,研究视域不断扩大。而从传信范畴研究部分副词、动词、语气词和固化结构、句法结构,也为以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义和语用层面上进行了补充。未来的研究可在深化和细化的同时,更多地探究目前未关注到的个案。综上,汉语传信范畴的研究者们不但对传信范畴的标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也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探寻传信范畴的认知表征,将传信范畴研究推向了对深层的探索。尤其是研究者们结合了“范畴化和原型范畴理论”“心智空间理论”“双重代码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意向性理论”等认知理论,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展现出新的研究图景,这也将是未来传信范畴研究的方向之一。
除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语言学视角探究汉语传信范畴,包括逻辑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处理和语用修辞学等。
03 研究特点及动向
作者简介
李 水 女, 辽宁沈阳人,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互动语言学。
辛 平 女, 吉林松原人, 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词汇教学研究, 写作教学研究。
本文来源:《汉语学习》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小助手”
往期推荐
今日小编:秋实
审 核:心得小蔓
"心得小助手"
微信:yuyanxuex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