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你天天用的汉语拼音是怎样诞生的?
周有光,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他从49岁起半路出家,投身于中国汉字改革。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个采用国际性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负责制订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文盲数在80%以上,为了加速扫盲,中央考虑要加强汉字的教学,要推广普通话。1949年10月10日,吴玉章、黎锦熙等人倡导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当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这一天,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汉语拼音方案》。当时参与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国顶级的语言学家,而在这些语言学家中,有一位经济学家,见证了汉语拼音诞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
用“上海拼音”把名字写在上面。今后所有的问题都要按照拼音这个写,这样档案建造方便,叫字母管理法。第一天就受到教育,就被字母影响了。
凭借着这种字母管理法,圣约翰大学的总务部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对学校师生进行高效的管理。这让周有光看到了字母顺序的科学管理,这种便捷的方法,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可以用一种字母来帮助汉字。
苏培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民族形式的字母就是像1913年的注音字母那样,说通俗了,就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而且毛主席要求,这个方案设计出来,一定要简明好学。
1955年秋,周有光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一结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主任吴玉章和副主任胡愈之就找到了周有光,他们开门见山地说:“你就留在北京吧。”
吴玉章和胡愈之的邀请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基础。1949年回国后,周有光就收集整理自己写的有关文字拉丁化方面的文章,1952年出版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这本书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兴趣,也得到了语言文字专家们的关注。
一方面是自己热衷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方面是繁重的本职工作,这个邀请,让周有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
我来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完了我赶快要回去,我在上课的呀。中央告诉我你不要回去了,我说不行,我上课要交代的,他们说周总理已经给上海打了电话,叫他们给你办交代,你就不要回去了。这样子我就到了文改会了。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利于连写,阅读和书写都非常方便,使用26个字母的组合并标注声调,就能够对汉语语音作准确的注音。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当时全国的扫盲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文盲通过学习15到20个小时就能够掌握汉语拼音,而且100个小时就能够识字1500个。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又经过多年的国际推广和不断改进,《汉语拼音方案》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规范。在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获得了全票通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观看
国家记忆节目所播出的“周有光和汉语拼音方案”
课程推荐
往期回顾
资源推荐|76种学术研究必备科研工具,值得收藏!
好书推荐|《语言多棱镜——跨领域的语言学导引》(留言赠书)
声 音|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之路——《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博士招生|北京语言大学2021年中国内地博士生招生简章(附专业目录)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