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警声】百名党员民警读党史第七十三期:“付出、创造是我的画像”——彭立人
忆百年征程 听巴山警声
“达州公安百名党员民警读党史”活动
第七十三期
(图为:彭立人)
彭立人,1924年出生在达县赵家场。他4岁丧母,随祖父长大,从小就受其进步思想影响。1938年,当日寇的铁蹄恣意横行我华北、江苏、上海等地时,因战乱而辗转在四川省第十五区的达县联中读书的彭立人再也不能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了。在进步教师王静如的指引下,彭立人开始阅读进步书刊,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都来看》壁报和《余墨周刊》,向同学们宣传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等革命思想。1939年,彭立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担任中共达县联中支部书记,在同学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组织。他组织成立了“达县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团”,利用节假日,深入城乡,宣传抗日。
1945年,他积极响应“革命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毅然向党请求到农村去,到农民群众中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表决心,他撕毁了毕业文凭,放弃了升学和就业的机会。中共南方局决定让彭立人参加“川东农村工作组”,从事农民运动。
他带领“川东农村工作队达县小组”,奔赴四川大竹、邻水、渠县、广安、岳池、营山等地,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斗争。在生活上,彭立人由一个知识分子完全农民化了,他经常穿的是破旧补丁衣服,脚上穿一双草鞋。他把节省下来的钱拿给战友们治病、买书,支援贫苦的进步青年读书。彭立人呕心沥血,与战友们一起,在达县农村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党在农民群众中扎下了根。
1947年,彭立人被任命为中共特支书记,他率领当地农民武装参加了“龙潭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农民军缺乏战斗经验,起义失败了,牺牲了很多同志,在挫折面前,有的人对前途丧失了信心,甚至堕落成可耻的叛徒,但彭立人却更加坚定了信心,他更加热爱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在给未婚妻的一封信上,他写道:“我爱她,她就是我的‘母亲’,比我死去的母亲教我懂得更多更深……”这个“她”就是中国共产党。
由于叛徒的出卖,1949年6月12日,彭立人在重庆不幸被捕,先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枣子岚垭监狱。在那里,他经受了酷刑拷问,惨无人道的国民党特务用辣椒面和开水灌鼻孔、坐老虎凳等酷刑折磨他,虽然他多次被折磨得昏死过去,但却从未屈服,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正如他自己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无所畏惧,将具有大勇。我不希望名利,得失与我无缘,付出、创造是我的画像。”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的前一天,当一颗美制汤姆式冲锋枪的子弹击中彭立人时,他伸出双手,面向蓝天,仰面倒下,在枯黄的草地上形成一个定格的“V”字,向胜利摆出了最美丽的姿态。在黎明即将升起时,年轻的共产党员彭立人带着必胜的信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人民的解放,但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了革命的胜利。他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人们铸造了一位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