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学霸和16岁哈工大天才少年,沦为贫困山区「低保户」

华哥读报 2021-04-24

(↓点击关注华哥读报↓)

文 | 米粒妈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位「人大学霸」刷屏了。

这位学霸名叫伍继红,出生于1974年。


当年,她以692的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却落魄到成为赤贫山区的六子之母、靠低保勉强糊口,有人说,还以为她被拐卖了。




我在读完她的故事后,匪夷所思之余,竟有种意料之中的感慨。我脑海中,突然想到那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1994年,20岁的伍继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她在大学期间,她成绩优异,是班干部,还获得了「兰台奖学金」。



但没想到,毕业后的伍继红没有迎来崭新的人生,反而一路断崖式下坠。毕业时,赶上国家不再安排工作,伍继红得自己找工作。


在经历了考公务员失败、又被事业单位放「鸽子」后,她离开北京,陆续辗转天津、广东等地。由于所学专业冷门,就业面比较窄,她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


加上每份工作中,都有她搞不定的「人际关系」。学历的红利吃完后,她从事的工种也越来越杂,从档案员、贺卡制作工到服装厂女工,工资一路走低。


经历这一切的伍继红,对人生和生活的要求也降到了到谷底。


2000年,26岁的她,在广州顺德的商场,偶遇了曾喜欢过她的初中同学郭长华。郭长华初中学历,家境极差,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生机,一直在顺德打工,常常入不敷出。


伍继红遇到他时,他已买好了回老家的车票,距离发车还有3个小时,闲来无事,就来商场闲逛。让我没想到的是,就这短短的一面,伍继红居然决定跟郭长华回老家。


更迷的是,回老家后,看到郭家这个四面漏风的房子,人大毕业的伍继红,想都没想就住了下来,没多久还怀孕了。



生孩子时,因为没有钱去医院,她在郭姐姐家的仓库里分娩。婚后,伍继红不再上班,甚至都没有做过任何试图改善生活的小生意之类的事,一心一意面朝黄土干农活、伺候公婆孩子。


奇葩的是,安心受苦的伍继红并没有换来安定,这位闪婚的、领低保的丈夫居然还出轨了,她被迫离婚。离婚后,深陷泥潭、生活无着的她,一直在前夫家死等。


后来,被像扔掉一样的介绍给了邻村知名的贫困户邓高华。邓家比前夫家更穷,家徒四壁地把她娶过去后,接连生了5个孩子。



一家9口人,全靠丈夫打工糊口。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人大高材生,伍继红真实的家境,每日生活的环境吗?


所以,被农活压弯了腰的伍继红,明明是74年出生的,我却发现她看起来比同龄人看起来苍老得多。



牙齿好像也掉了好几颗


后来,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人大校友」们纷纷组织去帮助她,让她的生活有了不小的起色。住进了楼房。



校友们给她盖的房子


不少网友留言,这可能就是学霸伍继红唯一占到的「名校福利」!我记得,她曾在采访中说:「我的人生没有选择,每一步都是按着当下的路走。」


她逃避生活的方式,跟跳火车一样可怕。


处理不了人际关系,想要活得简单点,于是不管不顾地投入一贫如洗的生活中,可是物质赤贫,并不代表精神就会富有。


她一步步下滑,丢失了人生的主动权。


最让我不解的是:

无独有偶,在情商方面出问题的学霸,不仅仅只有伍继红。

还有这位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刘汉清。


我觉得你像一个一辈子都得走在路上的香客,孜孜不倦地寻找一座完全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神庙。————《月亮与六便士》。

走近刘汉青,这样一个衣衫褴褛、落魄潦倒、仅靠4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曾经的天才少年呢?


刘汉清,江苏泰州戴南镇双沐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他于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年仅16岁。刘汉青成为了村里面的骄傲,也成为了村里面的神话。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其实在刘汉青还未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读过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便开始对数学充满了兴趣。或许这便是刘汉青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缘分的开始。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年过五十的他,至今依然是独自一人。每月的收入仅仅是一份400多元的低保。曾经有人介绍刘汉青到县城里面的工厂车间工作,或许刘汉青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用武之地。可是刘汉青在待了一周以后便拒绝了,原因是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到自己的思考。说到这里,不禁为刘汉青担心起来。


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用尽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研究《哥特巴赫猜想》。他的研究到底能否有一个结局?


在1989年的时候。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还真有了些“成果”。他写了一分关于:《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的论文。在同学翟明的帮助下。找到了翟明在美国的同学陈国营。在陈国营的帮助下,将这篇15页的论文挂到了网上。不久之后便收到了罗威的一位数学家的来信。


信中指出了对于刘汉青论文中的一些疑问。随即刘汉青便委托陈国营用英文对于这位罗威数学家的疑问做了解答。遗憾的是在那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1990年的时候,翟明陪着刘汉青一同找到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数学教授潘承彪。在一番死惨烂打之后,潘承彪终于愿意花费时间看一下刘汉青的研究成果。

在回到老家一个月以后,刘汉青收到了潘承彪的来信。信中指出刘汉青的“研究成果”的论文中,在第5页的一处论点需要“证明”。如果这个“论点”不能证明的话再看下去也就没有必要了。

当问及这个论点时,刘汉青的回答是:“这个论点,无需证明”。至此,刘汉青便再也没有麻烦过潘教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知道刘汉青的“研究成果”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人生真的是场马拉松。每每我看到这些高开低走的名校学霸,我就会想起北大屠夫陆步轩的故事。



家境贫穷的陆步轩自小成绩就非常优秀,高考时以高出一本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的一个柴油厂,没有正式编制,没有其他福利和待遇,分不到房子。他辞职下海,办过纸厂、化工厂,但都以失败告终。


陆步轩气馁过,但到底没有被打倒。一番周折之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猪肉。他每天凌晨两点起来,踏着自行车去20公里外的西安进肉。


受邀回北大做演讲时,他几度哽咽,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后来,北大另一位屠夫陈生抛出橄榄枝,两人携手合办了中国第一所屠夫学校,一步步将壹号土猪做大做强。


成为营收近20亿的首屈一指的猪肉品牌,我发现他的脸上才挂上笑容。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培养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一定要具备的是:接受变化的勇气和拥抱变化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