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坐拥《权力的游戏》《真探》的 HBO 出新剧了

2016-05-10 Jackdaw 你表姐


《黑胶时代》的受众定位明确而单一。


就一般美剧丰富的情节和雅俗共赏的程度来说,这部剧是没有的。不过对于摇滚爱好者和对音乐史非常感兴趣的观众,这部美剧应该是第一个用电视剧的形式来铺开流行音乐变迁的作品。这方面可以参看豆瓣《黑胶时代》短评区的评论。要么就是捧着马丁·斯科塞斯和 Mick Jagger 的大名以及对 70 年代摇滚乐的热爱奉之为神作,要么就是“音乐不错,看不下去”,“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


HBO 财大气粗,握着《权力的游戏》和《真探》这两部高人气和高逼格之作,《黑胶时代》不愁没有收视率。两位制作人马丁·斯科塞斯和 Mick Jagger 分别是七八十年代电影和摇滚乐的宗师级人物了,单单是这个噱头就足够吸引两边的粉丝追着剧看。




这部电视剧有点像摇滚版的《华尔街之狼》。


老马那种填满可卡因的癫狂叙事风格非常适合用来讲述流行音乐的这些轶事和花边。摇滚乐、毒品、性常常被看作是三位一体,以往我们只能通过音乐本身,摇滚人传记、纪录片等等太直观又太写实的形式来理解,趣味性是大打折扣的,即使有一些摇滚电影,一两个小时也只能集中在单一的人物或者故事上来演绎。


比如去年的《冲出康普顿》,对于 N.W.A 本身的诠释足够到位,但有点刻意集中在 Dre、Cube 和 Easy.E 三个人的交情上了,他们所处的西岸说唱这个复杂而团结的大环境只能在最后通过 Death Row 厂牌的崛起一笔带过。另外像《醉乡民谣》这样人文气质浓厚的电影,更多的是用真实存在过的音乐人的故事讲述一种普适的人的生活,音乐退居背后作背景。但在《黑胶时代》身上,这些都不是问题。HBO 已经续订,出个几季都很随意。电视剧这样长而零散的篇幅完全可以用来把整个 70 年代左右的欧美流行音乐演个遍。这部剧先天的优势决定了它就算再难看,再不吸引普通观众,它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事背景




1973年:

1月,Kiss乐队在纽约皇后区考文垂剧院举办首演

2月,David Bowie完成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演出之后,在后台因为精疲力竭而崩溃

3月,Pink Floyd发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4月,Paul McCarteny单飞之后首个电视演出在ABC电视台播出

5月至7月,Led Zeppelin“登陆”美国

7月,David Bowie宣布永不再表演“Ziggy Stardust”,十天之后,Queen发行首张专辑

10月,“1973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黑胶生产原料严重短缺,下半年大量唱片发行被迫停滞

12月,CBGB开张

维基搜索「
1973 in music」,你会发现这些显赫,且自带乐音声响的名字排成长长的列表等待检索。70年代风云涌变,越南战争进入尾声,而世界冷战的对峙局势仍然以白热化状态上升,反战和自由思潮从狂热而集中的“伍德斯托克”开始散布到整个流行音乐的躯体上,催生了一大批色彩鲜活的新时代音乐巨擘;“后披头士时代”的英国摇滚乐队再次入侵美国,滚石、Pink Floyd、齐柏林飞艇...伦敦和纽约之间的航道成为摇滚乐音密切交织的纽带;76年,雅马哈公司推出了首款CS-80模拟合成器,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制作的精进,并且铺下了前卫电子音乐孕育的基石。




无疑,从历史的角度看,流行音乐代表的年轻的政治思潮,前卫和极具突破性的艺术是贯穿一个时代文化生态纵横两向的引线,对于后人也有启示作用。但所谓“当局者迷”,不论是60还是70年代的音乐人可能都没法把自己的使命和价值看得那么远那么重,他们还是习惯用最便捷,最明确的一套方法来给自己的音乐归纳重点,引领潮流——商业,就是方法之一。


唱片公司、电台和排行榜三足鼎立的流行音乐产业自形成以来就在给音乐以一个明确的流程和分野:唱片公司推出艺人,电台推广艺人,排行榜淘汰艺人...并不因为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艺术和反叛性这个简单而模糊的新陈代谢模式就不奏效了。当然个中奇巧和手段不一而足,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清楚的。唱片公司作为这个链条的牵头者,在流行音乐的版图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故事绝对没有巨星们在舞台上那么耀眼热烈,作为音乐这棵枝叶茂密的巨树的“根”,它在商业黑土中深扎延展的挣扎或许也就是摇滚乐的暗面所在。


远至Muddy Waters一辈黑人布鲁斯和R&B的大家庭切斯唱片的沉浮,再到第一家黑人嘻哈厂牌“糖山”因为白人在嘻哈音乐中商业运作而没落,甚至近至Jay-Z的流媒体新贵Tidal最近的版权和股东困境......围绕印在唱片上那个小小的Label,凝聚的心血其实已经远超唱片里十几首歌的简单意义了。




《黑胶时代》第一集里,主角Richie Finestra的唱片公司American Century面临被德国“宝丽金”Polygram收购的危机。1999年以前的音乐世界,“宝丽金”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唱片公司集团,一路开疆拓土,吞并的唱片公司名单长得能摊一桌子,A&M、Motown、Island等现在乐迷都耳熟能详的厂牌都名列其中。单以ABBA,Bee Gees等迪斯科乐队为例,任何一次音乐浪潮中红遍世界的乐队或巨星基本都离不开“宝丽金”的商标...因此,故事里Richie的唱片公司被收购,如果放在历史上只不过是“宝丽金”王朝的一个小小插曲。新世纪之前的唱片业以“宝丽金”马首是瞻,那些独立而眼光独到的小唱片公司战战兢兢发掘出优秀的音乐人,最后也难免并入“宝丽金”的留声机王国里。“宝丽金”究竟为何能执世界流行音乐的牛耳近半个世纪?最想当然的原因可能是它旗下的飞利浦直接发明出了卡带和CD这两种关键的音乐介质,一副“武林至尊,倚天屠龙”的即视感。


用细节牵引出新音乐风格




Richie Finestra,这个正在被生活狠狠地“撞着腰”的男人很明显正在经历一系列的中年危机——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唱片公司正面临被行业巨鳄收购;手下最赚钱的“天团”Led Zeppelin跟自己撕破了脸;新的乐队签约不见起色,旧的唱片被阴谋踢出电台播放资格;一颗单纯的摇滚少年心却要和各色人等勾心斗角......从最早发掘Lester Grimes去追赶布鲁斯音乐的最后一班黄金班车,到嗅出ABBA的巨大潜力,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流行音乐,Richie有着最敏锐的听觉和眼光。但是或许,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商人。




牵挂和回忆是促使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最最重要的背景,就像你没法想象波拉尼奥如果没有经历政治戕害和对祖国的惦恋,他还能写出《2666》等散发着永恒流亡气息的著作一样,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里的那首《Rock Around the Clock》对幼小的Richie Finestra就像是某种天启一样,给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炸弹。十几年后,酒吧里面Lester Grimes和他精湛的布鲁斯演唱又是另一个人生概念——机遇,给Richie打开了“音乐商人”这一阵营的大门。随后,浪潮起落,入行如入海,危机接踵而至,一腔热血和信心已不足以解决一切。机遇之后又有新的机遇,更难看清也更难抓住。在这个故事里面,The Nasty Bits或许就是Richie即将要看到的曙光。

如此看来,《黑胶时代》免不了俗地被解读为“越过山丘,人生海海”,这是时代里奋斗者的群像。在Richie的身上,则是一个特例。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摇滚乐的起点,布鲁斯的末班车,经典摇滚和重金属的盛世,迪斯科的萌芽,纽约朋克的暗流涌动。


Rock n' Roll的起源


Bo Diddley,Screamin' Jay Hawkins,Joe Houston...这些“古老”的名字借着Richie和Zak的对白从尘封的往事中来到2016年。他们是Rock n' Roll的“祖宗”,对于像Richie这样从摇滚乐里敲骨吸髓的商人来说,数典忘祖必是大忌之一。



Richie的生日礼物,那把方形盒装吉他正是Bo Diddley最著名的标志。1955年春天,Bo Diddley在芝加哥最负盛名的布鲁斯和R&B厂牌切斯唱片中灌录了自己的同名单曲《Bo Diddley》,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这位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木匠技艺自制这把奇特造型的吉他的布鲁斯乐手能够让他的作品发出独特的非洲部落音乐的节拍,这在任何的芝加哥布鲁斯乐手的指尖都从未发生过。这种极具匠心的开拓风格对于摇滚乐早期的突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o Diddley的演奏影响了包括Eric Clapton、Jimi Hendrix和The Yardbirds等等在内的一批布鲁斯摇滚后起之秀,是这一流派不可替代的引路者之一。他的方形吉他和制作技艺,后来则演变为了著名吉他品牌“Gretsch”。



但即使Bo Diddley的地位摆在这里,也没人敢说他是摇滚乐的开创者。虽然他所在的切斯唱片既有他,又有Chuck Berry这样真正的“摇滚活化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Chuck Berry还活着,已经89岁高龄),但这一厂牌对于早期摇滚乐在懵懂状态的美国国民中的推广力仍然非常有限。Leonard Chess,这位披荆斩棘的厂牌创始人在卖掉切斯唱片之后,死于心脏病发,没能见证7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的辉煌和巨变。Muddy Waters,Little Walter,Howlin Wolf,这些名字也更多地只是成为Mick Jagger等人口中的老前辈褒以敬仰,巨星的光环没能青睐过他们。


但摇滚乐在主流群体中的大爆炸,却是有迹可循的。它就出自剧中Richie叙述的那段童年往事,米高梅的电影《黑板丛林》和它的配乐《Rock Around the Clock》。就在Bo Diddley录制同名单曲的1955年,由Bill Haley和它的乐队演奏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在黑白电影中面向全美观众亮相,这首原始粗野,充满简单强劲晃动感的音乐对于那时大部分的美国人来说前所未闻。它低俗的节奏让家长们如临大敌,孩子和青少年却感受到不一样的新鲜体验。这种叫“Rock n' Roll”的音乐Boom地一下炸开了锅,也炸在了Richie和那一批生着新时代耳朵的人的心里。


真实和电视剧杜撰的穿插




Richie 的唱片公司肯定是编剧写出来的,但是想要收购他们的德国“宝丽金”公司却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上世纪流行音乐世界最庞大的唱片集团。“宝丽金”并购无数小唱片公司是那个年代音乐工业的大背景之一,电视剧是反过来了,让被并购的公司担当了主角;The Nasty Bits 这支乐队,因为主唱的扮演者是 Mick Jagger 的儿子,所以无疑他们会在成为剧集的主角之一。这支乐队的原型是纽约朋克乐队 Jack Ruby,早在 CBGB 的朋克场景形成之前,他们是最早的朋克先驱之一。而扮演 The Nasty Bits 乐手的演员,是现在布鲁克林的 Indie Pop 组合 Beach Fossils 这支真实存在的乐队;Devon 的两段回忆里面,地下丝绒的表演是真实存在过的“塑料爆炸不可避免”系列演出,由 Andy Warhol 在 60 年中后期组织。而她接受 Warhol 的拍摄的那段情节,是在映射 Andy Warhol 在他的工作室“工厂”里拍摄过无数六十年地下明星人物的“Screen Test”(试镜)。




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美剧。


另外,就像“摇滚版的《华尔街之狼》”这个比喻所诠释的,《黑胶时代》真实的意图并不在潦草地把摇滚乐黄金岁月那些乐队名列出来,讲述发生在乐队身上的故事,它更多的是集中在「产业」这个概念上的。为什么唱片公司的总裁是主角而不是哪一位风头无两的乐队主唱?答案就在于它要以唱片公司这个音乐幕后的大参与者切入,像这个产业的流程一样,以发掘艺人、推广艺人、引爆浪潮这条线来分散展开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故事。而整个流行音乐的变迁,旧风格没落,新流派崛起,一批批更有活力的音乐人加入战局,构成了这条线的骨架。




这个号会一直更新下去并推送妙不可言的内容,除非我死了



你并不孤独,有意思的人不应该孤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