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史回眸 | 中国科学院大量派遣人员出国留学和进修(20世纪70-80年代)

中科传播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2024-10-22

中国科学院大量派遣

人员出国留学和进修

(20世纪70-80年代)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派高能物理所和中国科大的10名中年科技人员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工作,这是“文革”后我国对外派出的第一批科技进修人员。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汇报工作时,作出重要指示: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今年派三千出去。”


01

拓展出国留学和进修渠道


根据这个精神,除通过教育部根据两国政府交换留学生协定途径,以及根据双边科技交流项目、院际交流途径外,中国科学院还努力拓展一些其他的渠道,加速向外派遣留学生和进修人员。试举数例如下: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美中关系委员会主任刘易斯教授和默里教授来华商讨派遣留学生的具体事宜,该校同意,1978年10月接受中国科学院6名进修生,1979年1月再接受中国科学院26名研究生和进修生。

1978年10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奖学金,并商得联邦德国、法国的同意,中国科学院决定派遣29名进修人员赴两国进修化学工程和物理化学、太阳能、微生物学、信息学、放射生物学等专业。

同月,通过与访华美籍实验物理学家莫玮的私人关系,中国科学院决定选派高能物理研究所的3名科技人员到美国费米加速器实验室进修。

11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研究员应邀回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参加摩尔根创立生物学系50周年纪念会。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同意,上海植物生理所派了1名科研人员随行,并让其留下来在该校进修一年。

虽然这些渠道基本都走通了,但在当时的体制下走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科学院和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而且那些报告需要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方毅、纪登奎、耿飙、余秋里、谷牧、陈慕华等在京的国务院领导圈阅批准。至于派出人员学习期间的费用,则多为“由我自理”——向美国斯坦福大学派出第一批进修人员不但要自付生活费,甚至还向对方交纳大量实验费。

1978年,沈善炯(站立者)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纪念摩尔根创立生物学系50周年会议上致词(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02

利用民间途径选派一些出国

进修人员和研究生


1979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和外交部联名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充分利用民间途径选派一些出国进修人员和研究生的请示》,正式提出,从1979年1月起到10月止,中国科学院除通过教育部按两国交换留学生途径派出200~300人外,还拟通过民间渠道派出500人左右。民间渠道包括:通过中国科学院与国外一些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联邦德国马普学会等)的协议,向国外的一些基金会(如联邦德国的洪堡基金会)申请奖学金,接受有关学校、研究单位和教授的邀请等。此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在上述渠道中,通过中国科学院与联邦德国马普学会、洪堡基金会等机构的协议而派出的人员较多。早在1974年4月,中国科学院就接待了联邦德国马普学会主席、副主席的来访,与该机构建立了联系。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马普学会正式签订人员交换协议。1978年,中国科学院还与洪堡基金会建立了正式的联系。后者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科学教育界的基金会,每年向世界提供480名奖学金,资助有关学者到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自己提出的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1~2年。1978年,有64人通过中国科学院申请成为“洪堡学者”,被选中41名(其中8人为候补者),第二年初路甬祥、王志珍、林其谁等33人即被派出(其中5人来自中国科学院之外)。时为浙江大学讲师的路甬祥在德期间表现突出,对电液比例流量的方向控制元件有新的发明,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1981年5月),还申请了两项专利。1979年,中国科学院又有54人向洪堡基金会提出申请,被选中28人。
德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DAAD)也曾帮助接纳中国科学院的留学进修人员。1971年9月,在该中心奖学金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郭爱克等被派到慕尼黑大学去进修。郭爱克的导师斯穆拉教授建议他做博士论文,他先是不敢,怕被说成是“争名夺利”。经斯穆拉教授一再动员,尤其是当他说到“我相信中国是需要教授和博士的”之后,郭爱克接受了这个建议。1979年9月20日,郭爱克以“特优”总成绩获得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内地留学生中第一位留学西方获得博士学位者。他的事迹在当时被广泛报道,在全国青年,尤其是留学进修人员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79年9月20日,由于郭爱克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通过自然科学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丽蝇视细胞的光谱和偏振光灵敏度的电生理研究”,德国朋友给他戴上了自制的博士帽,上面停着一只丽蝇模型(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76~1979年,通过与马普学会的合作协议、洪堡基金会和科学院自筹经费等途径,中国科学院先后向联邦德国派遣了150位访问学者、进修人员和研究生。

中国政府最初主张主要派遣大学生出国,后来很快改为主要派遣进修人员和研究生出国。这反映到了中国科学院的相关工作中。1978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出《关于选派科技进修生的通知》,告知各院属及代管单位,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拟派出1000名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其中1978年争取派出200名,要求各单位迅速提交人选,并做好政治审查、业务考核、身体检查、外语培训等出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978年7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又发出《关于从今年招收的研究生中选拔二百至三百人出国留学的通知》,要求各院属及代管单位在录取1978届研究生时注意选拔政治上符合出国条件、外语基础好、一般在3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优秀人才作为出国预备研究生报院。不久,中国科学院安排这些优秀考生参加全国留学外语统一考试,有近300人通过

以后几年,通过这种方式,科学院每年都选拔一定数量的出国预备研究生,其中1982年选了约100名。这些研究生到院后继续学习,在外语、业务达到一定水平,并联系到国外的接受机构之后,由教育部统一安排,排队派出。

03

结语


在教育部和驻外使领馆的支持下,1978年9月至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向27个国家和地区共派出访问学者、进修人员、研究生共2454人,其中,由中国科大派出的青年教师有200余名。派出的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一般都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开展科研,适应性强,工作上手快;在国外是直接从事课题研究,不是一般的进修。他们学成之后大多归国,并很快成为科研和教学的中坚力量,有不少成为本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正副所长、正副室主任等),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藜等编著.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熊卫民.中国科学院与留学大潮的开启[J].民主与科学,2009(06):29-33.
    [3]李泽.中国科学院25年留学工作回眸[J].神州学人,2003(05):16-19.
    [4]姚蜀平.留学教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兼评留学政策[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06):24-35+79-80.
    [5]李婵玉,朱智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教育发展历程与演进逻辑[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05):77-85.
    [6]刘宝存,彭婵娟.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40-49+2.


推荐阅读


吴朝晖调研部分院属单位 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疆生地所召开科技攻关突击队座谈会

空天院举办“七十五载正风华 磨砺本领再出发”主题学习活动


来源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