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史回眸 | 陈春先创办北京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

中科传播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2024-10-22

陈春先创办北京第一个

民营科技企业 

198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北京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为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第一人。

图片转引自

《中关村的报春梅——记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陈春先1934年生于四川成都,1958年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毕业,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早期致力于统计物理的理论研究,后转入实验工作。先后从事有机半导体和大能量固体激光的研究。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CT-6,发起并参与筹建合肥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核聚变基地。2000年,陈春先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扼要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史:“1980年10月,我和纪世瀛、崔文栋几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仓库的角落里,创办了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虽然只有七八个人,500 元钱,我们立志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上探索出一条路来,参照美国的硅谷和 128号公路,想搞科技扩散、搞海淀科技特区。”这里,述及了整个故事的起点。 

1

  “硅谷”模式的启发

陈春先曾于1978和1980年两次访美。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诸多著名学府和苹果、英特尔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启发他思考科学研究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这幅图景中最令他感到震撼的,并不是那些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种关系,将充满活力的工厂、学校和研究所密切联系起来的体制。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在新成立的北京等离子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针对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科技转化为产品的状况做了题为《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的发言。陈春先思考的是,他和诸多同仁耕耘了二十多年的中关村,人才密度和素质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低,是不是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是不是能够学习硅谷的那种模式? “硅谷”模式是陈春先创业的起点,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2

  创办民营科技实业机构

陈春先的呼吁,得到了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但当时的体制尚不允许科研机构自己创办公司,陈春先在征得北京等离子体学会理事会谈镐生院士、潘良儒教授的同意后,以学会的名义,于1980年10月12日向北京市科协提交了《北京等离子学会试办<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报告》。报告中申明,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宗旨,是团结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技术工人,推广先进技术交流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具体服务项目为“四化”作出贡献。

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旧址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http://www.mmcs.org.cn/gz/1224/3219/3221/2016-08/141822.shtml


陈春先回忆,“那个时候还没有公司的概念,社会上也没有科学家、工程师出来注册办公司的说法,但看到硅谷科技人员可以参加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就联络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所、力学所的15个同仁在中关村办起了这个咨询服务公司。”服务部成立后,本着不要编制,不要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两不三自”原则,开始推行面向市场需求的商业化技术服务。创办初期,在服务部开展工作的都是兼职的科研人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承担服务部的各类科技开发、咨询和研制项目。发展至1983年,服务部已经初步得到了市场回报。 

3

争议与转折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科研人员离开科研岗位而从事民营科技实业活动的作法,引起了较大争议,也遭受了很大的阻力。争议围绕两个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科技人员是否可以自己决定在国家体系之外办一个机构;是否可以将用知识服务得到的钱分给个人。因此,陈春先本人承担了很大压力。

1983年1月,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针对科技人员开办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的争议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北京先进技术服务部”,认为它“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可以较快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使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为四化作贡献”。从此,陈春先及其试办的先进技术服务部的示范效应自此凸显,科技开发型的民办公司开始大量涌现。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鼓舞,陈春先于1983年4月成立了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

自1983年3月起,中国科学院在各分院、研究所等分支机构相继成立了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面向社会承接各项科技咨询和科学技术开发服务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开发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1983-1989年,以“两通两海”(信通、四通、科海、京海)及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的前身)为标志的高技术企业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科学院通过中关村科技产业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建设奠定基础。 

4

 尾声

虽然陈春先后来未取得经营上的成功,但他作为身体力行的创新者,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新的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高度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战略性的建议。1980年,陈春先提出将海淀建为“新技术扩散区”的建议,1983年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关村科技特区”的构想。这些设想和建议,后来部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陈春先:《再回首无怨无悔,看未来豪情满怀》,《科技潮》2002年第12期

2.卫汉青:《中关村的报春梅——记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中关村》2018年第11期

3.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杜磊:《改革之初科技领域变革中的上下互动——以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2期

5.杨国桢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6.半月谈杂志社《时事资料手册》编辑部主编:《简明中共党史辞典(1921-2012)》,新华出版社,2012年


推荐阅读


六十载丰碑永存!今天,向他们致敬!

他是唯一能讲清这段历史的人|“两弹一星”秘密披露实录

“两弹一星”纪念地灯塔,点亮!


来源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