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一附中这个老师的一句话,让无数家长都沉默了!(家长必读)

新君儿 新父母在线 2021-07-13

作者:黄敏 (华中师大一附中 )


【编者按:2020年1月8日晚华中师大一附中家长学校大讲堂第48期,华师一附中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语文骨干教师黄敏老师,在1号报告厅为500多位家长做了一场《可以分享的教育秘密——走近和走进孩子的世界》的讲座,讲座结合家庭教育四个方面问题交流见解和方法——语言鲜活、妙语连珠、精彩纷呈,饱含教育哲理、智慧和方法。会后多位家长盛赞黄老师的讲座指点迷津,受益匪浅,希望阅读黄老师讲座的文章加深领悟。这里把黄敏老师在家长学校讲座的整理文稿发表,供更多家长学习参考】

 



在所有的关系中,有两类关系非常重要,一是和同学的关系,二是和老师的关系。

哈佛学者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和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自由度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拥有各种和谐的关系。

今天先重点谈谈师生关系。
 
一、认识我们自己,明确我们的需求

关于师生关系,我想从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名言说起,这句话就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个自己,包括我们自己和孩子。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可现出智慧,而自知更显神志清明,并因这种通透的明澈,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认识自己,让人拥有自信,只有自信,我们才能在教育之路上,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困难坎坷,都能保持一种笃定,也许偶尔会跑得慢一点,但绝不后退,也终能抵达。

是金子总会发光,优秀是藏不住的,它总会在某个时刻不经意的展现出来,让人惊喜地发现,猝不及防地感受到你的出类拔萃,如果你急于表达对自我的赞许,这份杰出带给人的认可与欣赏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

恰恰相反,关于缺点与不足,一定要找机会主动坦承。我非常鼓励家长能够多找机会和老师多进行一些关于孩子的有效的介绍与交流,优点可以少说或不说,缺点要尽早和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

优点老师会发现,更多的时候,老师会更加客观中肯;而缺点,极其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有可能,三年毕业了,老师也没有发现。又谈何帮助改进,促成孩子的成长进步呢?


有家长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问题,隐瞒不说的,他没有想过要和老师形成合力,帮助孩子,这种家长把老师想象成了他的对立面;

其实和老师坦诚地充分地沟通和交流,是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进步的基础,也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石。

我了解你,我知道你的问题与困难,我知道你的无助与期盼,我能帮助你,我为自己帮到了你而有巨大的成就感,你的进步、你的成绩让我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这就是师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全过程。它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我们的生命中日积月累,历久弥新的宝贵情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能让师生之间形成如此教学互长的美好关系,需要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我们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想办法,用我们的真诚、信任与智慧去主动构建。

如果您真的想帮助自己的孩子,那么就帮助他、协助他喜欢上他的老师,信任并尊重他的老师,感恩他的老师吧。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忌讳的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家里片面地数落老师的不是,这种行为不仅愚蠢,而且对孩子的伤害最深。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孩子最在乎的就是老师。

没有例外。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老师的认可是最至高无上的。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被承认、被欣赏;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被关爱。

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满不在乎,其实是一种对极其渴望的掩饰与被忽视之后的自我保护。

有的孩子需要鼓励,有的孩子需要鞭策,有的孩子需要注入力量,有的孩子需要让他淡定下来,有的要教他不要太偏执太钻牛角尖,有的需要在他哭诉发泄的时候成为他的倾听者,任由他恣意释放,有的要引导他学会自我调节、学会隐忍与坚持,等等。

老师固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家长也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诉求。有两种家长的态度,一是,从不见老师,完全缺乏沟通;二是,每次来找老师,目的并不明确,一来就问,孩子最近怎么样?这个问题太大,让老师不知从哪里回答。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认知,有自己的判断和结论,然后带着这些和老师交流,可以多次,每次解决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且高效。最了解孩子的绝不是老师,一定是家长。


美国教育家鲍耶尔说,当一个班级的学生数超过三十个人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是班级制的特点。

在当今的教育中,最“厉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观察和研究一些名师,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学生的心理有很持久的关注。

这种所谓的“厉害”,在于他的专业能力高,不是徒有其表,也不仅仅是靠某些技巧。

真正“厉害”的老师,把教学也建立在对这一个又一个的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首先想到教学计划,并且不以最后的考试要到达某一目的为依归。

事实上,哪怕没有什么教育理念,也不需要什么教育理念,只需要去观察学生,然后用合适的教育去适应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就已经是理想的教育。

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内在的变化,如果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在变化,就很自然地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也不会和学生的心理规律作对。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观察应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基础。

几乎可以这么说,有时候存在对极少数的学生有所放弃,虽然这种放弃也是无奈之举。

这时候,是否可以换个思路:我们能不能根据他的智力情况、情感状态、个人特质与特长、他自己关注的某些特别的热情而进行教育教学呢?

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教育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因为教师不只为极少数几个学生服务,教师必须关注全体。

但是,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关系,可以帮助老师在更好地驾驭教材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精神状况,更从容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知识、情感、生命的多维互动。

实现这一伟大的过程,对老师和家长的素养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更重要的前提是:真爱这个职业、真爱学生。但,怎样才能始终热爱,怎样才能保持高度的热情,“一进教室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句话很诗意,但不真实。

实际上,人的生命状态是比较一致的,生活中什么样,教室里就什么样,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提供的保障系统又如何呢?

孩子是社会的,但更是家长的,家长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组成,为保障老师的优秀,您又做了什么呢?

刚才说到真爱,真爱真的不容易。真爱需要有文化的渊源,需要有情感系统的支持,还需要有专业的训练。

老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只是他非常重要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他对生命的理解力,恰恰是最复杂最困难的。

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复杂性,带着自己的文化、智力、情感背景,来到学校,他和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班级。对个体的关注,弥足珍贵,此时,家长和老师的主动交流更显重要。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和人性化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个性化的教育是指因材施教;人性化的教育核心是:

当我们不能认识到孩子的人性时,任何数量的个性化学习都不会填补我们制造的灵魂的黑洞。在这条道路上,家长和老师任重而道远。
 
    二、改变如此简单,为何又如此之难?

很多很容易的改变,比如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作业本上的一句个性化的、针对性很强的评价等等,这些小小的举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在瞬间营造一种亲密的、温暖的关系,从而为持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制造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非常难以实现。

与其说是家校之间,不如说是家长和班主任,家长和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形成合力,隔膜与误解造成了沟通的不顺畅,有时候,彼此的态度和行为还有些矛盾和对立,最后甚至南辕北辙。

 完美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种我们正常人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处事习惯,就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

我们既要把老师当一个普通人看,也要把老师当一个不普通的人看。

之所以要把老师当一个普通人看,是因为老师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只要是人,大都有着相似的情感、情绪和思维方式,一样喜欢真实、真诚,讨厌虚假、虚伪,喜欢被宽容,不愿被苛责,喜欢被喜欢被欣赏被尊重被信任,不喜欢被讨厌被轻视被侮辱被怀疑。

有优点,也有不足,老师不是百科全书,老师的能力也是一种有限,他热爱着你所热爱,憎恶着你所憎恶。

有了这个认识做前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老师,我们就能做到懂得老师与将心比心;我们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为普通人的老师,一定会感受到来自于你的这份理解与懂得,这份真诚与善意,这份人与人之间,而不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惺惺相惜,并在他的工作中回报给你最大的热忱与美好。


为什么又要把老师当一个不普通的人看?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身份让他不能也不会止于普通。

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让老师在面对学生和他背后的整个家庭的殷殷期许时,总会本能地产生难以抗拒的、莫大的道义责任和神圣担当,它是如此震撼人心,没有犹豫躲闪,并倾力以赴,不辜负之。

这种职业精神可以给予我们非常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老师,是在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上的认可中照见自己生命的光芒。

所以,如何激起教师内心潜藏的神圣感,让他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理性和庄严努力工作!学生、家长和社会责无旁贷。

也许您会问,家长对此可以做什么?答案很简单:欣赏与敬畏。敬畏之心是很宝贵的东西。

尤其不要以任何方式随意消解老师这个职业和老师本人的神圣。

因为教育需要,因为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这是一种“礼”,礼,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许您还会问,我孩子的老师没有您说的那么优秀、那么崇高,我嫌弃他都来不及,如何能做的到欣赏和敬畏。

我给大家讲一个身边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同事,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我看来,他对人对事要求极高标准极严。

可有一次他在指导我们如何和孩子的老师相处时,说了一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他说,十几年,对教过自己孩子的每一个老师,他都是打心眼里欣赏、尊敬并感激。难道是他的孩子比别人幸运,遇到的都是名师?

我想,更多地应该是源于对自己孩子的”爱之深”以及教育的智慧吧。

改变如此简单,为何有如此之难?我相信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有了理解,懂得,欣赏,敬畏,就有了彼此的真诚和信任。

家长相信老师,老师相信家长是相信老师的,家校在彼此的互信中,就能消除隔阂与误解,形成合力,携手共进。因为,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三、巧妙借力,成功获得多方的帮助


借力于老师,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老师可以是班主任,可以是科任老师,可以是孩子最好学科的科任老师,也可以是孩子最差学科的科任老师,可以是孩子喜欢的老师,也可以是孩子一开始就有成见,关系不好的老师。

借力于同学。德国中小学最好的六种教育理念之一,就是重视让学生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合作学习探究,在互助学习,在矛盾碰撞中成长进步。

借力于班级和学校的各类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展示特长,找准位置。
借力于考试,阶段性地集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借力于偶发事件带来的宝贵契机。

借力于校级班规的养成行为规范。

借力于体育运动,砥砺意志品质,释放青春激情。

借力于艺术修养,培养获得幸福生活条件和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最后我重点要说的借力孩子自己的学习力,还有最重要的阅读,以此来实现他真正意义的成长与成才。

教育及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哈佛学者也说,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学习力,唯有学习力,才能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被誉为当代“蔡元培”的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上学是浪费生命,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

这并不是否定学校教育,而是说,能否成才,基本上不取决于名校、名师,不取决于学习条件的优劣,也不取决于家庭是否富有,只取决于自己。

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刘道玉先生认为,决定成才有五个最重要因素。

第一, 酷爱读书,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是生命的一部分,自识字就要开始读书,有读书的习惯,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有读书的心境,跨学科地广泛阅读,能享受读书的乐趣。

第二、善于自学,自学是成才的最关键。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未来大学,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在回归到自学的将来。因此,一个没有很强的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自学,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开发和引导。事实上,适合来华师一读书的孩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天才少年刘天宁在大学期间,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之后,他快速地自学一遍,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以累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

第三、超强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基础。

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科学记忆,记忆力与天资有关,但主要还靠后天培养。正如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说,“记忆力就如肌肉,越练越强”。

第四、文理兼修,以博取胜。

第五、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开启智慧的根本途径。

“悟性”这个词,我们不陌生。但什么是悟性。它是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它具有偶发性、跳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未卜先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和心有灵犀等。类似于灵感,有天赋的因素,也来自热爱思考与善于累积。

不同学生学习优劣的区别,不在于分数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

人人有潜在悟性,如何开启?古人告诉我们:学必悟,悟而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

因为重在悟,所以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

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五个关键因素,也是学习素质论的基本观点。

张释文教授在2017年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大会上发言时谈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育。他说,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学习。

我们是无法真正教一个人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一个人共同学习。

悉达多在他第一次离开乔达摩时说,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智慧不能传授,因为那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体悟。所以悉达多离开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找答案之路。

张释文教授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构建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让他通过自学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大家理解的学校教育其实是训练而不是教育。在硅谷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这个时代不再为你知道什么而买单,谷歌知道一切。这正好印证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象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它可以突破知识的禁锢,不断创新、创造,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对谈。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老师和孩子构建一个学习关系,启发孩子提出更好的问题,然后寻找自己的答案;

教育的作用,就是给孩子的学习赋予一个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成就感。

但,这个意义不能仅仅是是否可以考上好的大学,是否将来有好的出路,张教授认为,这不是意义,这是恐吓。

我们更多的行为应该基于意义,而不是基于生存,而且每个人的意义都由他自己来决定。

教师消解自己的传统角色,和学生在一个场景里共同成长,这是今日教育应有的样子。


 
四、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何在,过程即结果

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何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何在?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新的人才观的定义和即将到来的新人才评价机制。

新的人才观中对人才的定义的核心是,具备优秀的核心素养。

未来,综合素质评价会以更快速更迅猛的方式进入评价体系。很多材料要预先递交供审核。

 


复旦的自主招生问考生是否会做饭,一个考生把自己做蛋炒饭的流程,把他会做的蛋炒饭的种类津津有味地讲给评委听,获得评委的青睐,因为评委认为能把这样一件小事做好,做得这么认真,这么有热情,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不是会做多种蛋炒饭有什么了不起,而是积极阳光的心态,这种热情积极认真的素养很可贵。还有一个成绩很普通的孩子参加复旦的自主招生面试。复旦的自主招生的面试是五个教授面对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进去后,教授们问了五个问题,分别是,一碗稀饭在微波炉中加热后拿出来,碗底是凉的还是热的,不会;请你对《红与黑》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没看过,不看外国小说;那你看着中国小说,你谈谈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的理解,还是不会,五个教授一连问了五个问题,这个孩子一个都不会,这就一下子陷入僵局中了。可是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对五位教授说:“你们问的都是你们会的,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教授说,可以啊,就是这么一句话,马上打开了僵局,后面的交流就非常顺畅了。面试结束后,孩子感觉一般,过了不久,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他居然通过了复旦的面试。


这些事例都说明,评价的标准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我们的学生将面临非常宽广的选择面。

未来的评价将分为选拔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后者着眼于教育的发展功能,即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卓越教育要求有教无类,人人发展,每个人都能达到他能达到的高度。

今天的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靠几个精英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整体主义的教育思潮,即整体的人。教育和学校应该是标准化,统一化,创新拔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回归基础教育本来的功能,即人格与人性的培养。基础教育培养的两个重点,首先是人格,其次是学力,学习能力。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学校教育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这个过程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教育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过程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愛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連接。”

教育是让一个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这里重点讲的是关爱伦理,讲的是人性化,人情味。学生要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关切是指有探究的欲望。人是最高级的探究动物,教育就是张扬探究的欲望。关联是指解读自然,解读人类社会的关系和能力,这是发达国家都知道的“新三关”,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智慧,健全品格。 

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在改变,全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在改变,教育的思想在转型。

全世界的先进教育都换了赛场,我们怎能还在旧的赛道上拼命?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就是让孩子形成世界观,也就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世界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

具体地说,教育就是通过学科的思维与眼光认识世界是什么,之所以有不同学科,就是要通过多门学科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完善世界观。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要落实到生命个体的具体情境中,研究学生比研究教学更重要,教师的思维已经开始从教好一节课转向读懂一个人,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全球教育领航者的共识是:人生之路比升学之路更长,更重要。

所以,我们终于必须回到教育最本质最朴素的意义——育人。

国际中小学改革惯例是改革以10年为一个周期,但是无论教育怎么改,方式方法方案体制机制如何变,我想,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这就是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真诚与理性的力量。与其说是回到真实与常识,不如说是回归传统,回归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传统。

这种美好传统风尚的回归,必将让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受益,也必将造福全社会。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成功与幸福的花儿,当初都浸透了汗水与泪水。

新的一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愿大家继续真诚且执着的付出,也愿大家都有好运的眷顾!
 
 谢谢大家!




新父母在线公益课堂预告
  1. 时间:1月11日(周六)晚八点
  2. 内容:《独立是最好的成长》
  3. 主讲人:夏燕老师
  4. 参与方式:添加微信“g1455728636”,备注“微课”进群收听



往期精彩回顾
补课背后的真相,家长一定要知道!|特级教师谈家教①
成为网红教授后,戴建业老师首次在华师公开演讲
《少年的你》揭示的教育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老师和家长再忙也要看看
43岁老师崩溃投江:“学生牛、家长横、老师怂”是当下教育最大的悲哀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老师转给家长)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
致家长: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再忙也要读一读)
毁灭民族从文化开始,毁灭文化从教育开始,毁灭教育从教师开始
一年培养23个清华北大,重本率全省第一,写了1280篇教育博客:做一只“苏格兰牧羊犬”
8岁男童成掘墓工,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身在一个强大的国家


要做好父母

就看新父母

想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教育实时动态吗?免费收看更多教育精品课程吗?快来关注我们的课程公众号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