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钟南山院士和他夫人的故事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值得收藏)

作者 | 紫宸
来源 |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 lixiaoyilhyxqdnz)

每个人立身天地间的样貌,背后就是他家庭、婚姻的样貌。今天这篇文章,还原钟南山院士在生活中身为丈夫、父亲、儿子最朴素的一面。


希望你从中感受到风骨,汲取到力量。




钟南山院士的哽咽,刷屏了。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位鞠躬尽瘁的84岁老人难忍眼里的泪水。


但你知道,这位救国民于危难的硬核男神,有一个怎样的婚姻和家族吗?



1


1957年,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女篮五号》上映,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群明媚的女篮姑娘像一道炫目的光,惊艳了男女老少所有观众。

电影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上海女子篮球队的故事,原型是1952年前后组建的首届中国女篮,其中有位漂亮的主力队员叫李少芬——后来,她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妻子。

▲风靡一时的《女篮五号》,以李少芬担任主力的女篮团队为原型

李少芬与钟南山同龄,且都来自广东。家中长辈原本就相识,但他俩之前并不熟。

彼此开始亲近是在1955年。19岁的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学医学部。

据说当时钟南山经常去看望一位姨婆,恰好李少芬训练之余也常去看望一位姑婆。最巧的是,姨婆和姑婆又是一对闺蜜。

所以缘分这东西,一旦来了,挡都挡不住。两人投缘除了天时地利,还有共同的兴趣——都热爱运动,还曾一起备战全运会。

▲《女篮五号》剧照

钟南山的田径、球类都极棒,最强的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400米栏比赛,以54秒6打破男子组全国纪录。他还以非运动员身份参加百米赛,跑出了11秒2的好成绩。

别人恋爱总是花前月下,他俩恋爱却经常约在球场。

因为李少芬频繁集训和出国比赛,聚少离多,直到8年后他们才结婚。

新房是体委安排的,不足10平米,只摆得下一张床和最简单的家具。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婚礼一样,没有钻戒、美酒、婚纱,客人们吃块喜糖就算办了仪式。

▲年轻时的他俩CP感满满,当时化妆技术实在太差,但仍看得出李少芬很美

婚后第二年,李少芬还在法国举办的“四国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得冠军。

直到1966年,她本来可以留在国家队当教练,但还是执意离开,选择回到了广东,原因特别朴素:要照顾养母和公公婆婆。

李少芬在广东女篮仍旧打球,直到38岁退役。之后她又相继担任广东女篮教练、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篮协副主席等职务,至今还在为最爱的体育事业效力。

李少芬和钟南山院士生了一儿一女:女儿钟帷月,儿子钟帷德。

两位都非常低调,百度他们的个人信息,几乎没有关于个人生活的,全是职业领域的突出贡献:

钟帷月,优秀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纪录。她的丈夫是美国人,叫费利伦,也是个篮球迷;

▲钟帷月和小游泳队运动员们

钟帷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著名泌尿外科专家。

女儿遗传母亲的体育天赋,儿子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恕我词穷,只能想到“珠联璧合”。



2



再往上一辈追溯。

▲钟爷爷的家世风骨,总让我想到那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图源:《无问西东》剧照

钟南山的家庭是真正的名门望族。

父亲钟世藩,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儿科专家,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钟南山院士向来以敢说真话、只说实话著称,这源于父亲对他从小的教诲,“父亲很少说话,但他说话都是有证据的”。

75岁的时候,钟世藩教授患了严重的眼疾,身体十分虚弱,仍旧轮流捂着两只眼睛,苦苦撰写出长达40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

钟南山是真正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和精神。

▲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母亲廖月琴博览群书,经常给小时候的钟南山和妹妹讲故事。她本人在医疗事业中也非常了不起: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女人能挣脱重重束缚做出一番事业,必是大家闺秀才有可能。

没错,廖月琴是有名的“鼓浪屿廖家”后裔。

在咱们印象里,鼓浪屿是文艺清新的旅行地,到处是花与树、海水与阳光。其实那里更是精英辈出的人文宝地,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人物出自鼓浪屿廖家。

▲陈锦彩与钟南山舅舅廖永廉的结婚照  图源:知乎@五十圆

比如钟南山的舅妈陈锦彩女士,在鼓浪屿上是个公众人物,人们都叫她“廖医生娘”(廖是夫姓),善良热心,当地人大事小事都会找她。

前几年钟爷爷还回了一趟鼓浪屿,80岁的他与99岁的舅妈陈锦彩相聚,地点居然选在了鼓浪屿医院,寄托了他对故乡医学事业的期望。

▲80岁的钟南山在舅妈陈锦彩(前)面前仍是谦逊晚辈  图源:厦门日报

陈锦彩女士说过一番话,很能概括这个神奇家族的特点:

“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网上一张“钟南山和他的鼓浪屿亲戚”家族图示,找不到具体来源了,隔空向作者道个谢吧

廖月琴的堂姑姑是廖翠凤,廖翠凤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跟林语堂既是堂哥与堂妹夫的关系,又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也就是说,林语堂是钟爷爷的堂姑祖父(呃……实在太难为90后、00后的年轻人了)。

总之,钟南山和林语堂是亲戚就对了,林先生比钟爷爷高两辈儿。

▲1966年的林语堂廖翠凤夫妇

廖翠凤与林语堂的爱情也是人间佳话,干脆就插播一段吧。

早在廖翠凤之前,林语堂心底早有一片白月光。

白月光叫陈锦端,是圣玛丽女子学校一位学美术的女孩,林语堂曾回忆她“其美无比”。两人情投意合,但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不同意,嫌林语堂家里太穷,不愿女儿受苦。

陈天恩还索性把邻家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另一说是陈锦端为邻家姐妹廖翠凤牵的线,具体不详)。

▲据说这是陈锦端的旧照

见廖翠凤欣然同意,母亲狐疑:“林家那么穷,你不怕嫁过去受苦啊?”

廖翠凤十分豁达:“穷有什么关系。”

结婚之后,林语堂一把火把结婚证烧了。廖翠凤要发飙,林语堂却说:“结婚证只有离婚的时候才能用上,留它干嘛?”

他们就这样,从国内到美国到德国,从贫贱到富贵,不离不弃生活了50年,直到林语堂去世。

▲1969年,林语堂廖翠凤结婚50周年

林语堂生前感慨:

“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要飞到哪儿去呢。”

回头再看廖翠凤当初,果真没有看错人。作为女性尤为可贵的是,她理性大于感性,果断胜于纠结。她不顾非议的婚姻选择中,可见识人准确,判断力出色,沿袭了鼓浪屿廖家的一脉气质。

▲金婚纪念日,林语堂送给廖翠凤一枚金胸针,上面铸着“金玉缘”三个字,还精雕细刻了林语堂翻译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名诗《老情人》

八卦这一段番外篇,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家族的风貌和精神都会沉淀在血脉深处,构筑起一个人的三观。



3



可以这么说:在体育圈,钟爷爷是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在医学界,李奶奶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最近,钟爷爷的一组健身照刷遍网络。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工作下,仍然半点不见老年人的疲态,利落的肌肉线条和强大的力量感,吊打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们。

李奶奶也是,看起来足足比真实年龄要年轻二三十岁,气度干练优雅。

如今只要有空,一家人还是常常一起打球、一起游泳。家里改造出简易健身房,跑步机、双杠、哑铃、动感单车、拉力器……随时撸铁。

钟爷爷还常常打球,跑步一般5公里左右,这些都是他常年保持年轻状态的方法。

▲看看钟爷爷……我默默捏了一把禁足这些天过于放飞的肉肉

硬核家族、硬核伴侣,造就了硬核的钟爷爷。

他思路清晰目光坚毅,给医学生们上课,抛梗接梗流畅自如:“其实我们差得也不多,你们是90后,我是80后。”

他公开痛批吸烟危害,劝比他大6岁的袁隆平爷爷戒烟。

17年前的SARS期间,他面对全国媒体的长枪短炮,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字字属实句句见血:

“按照你们的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中国医护人员的防护有没有到位?”“没有!”


他的耿直引起一片哗然,但这实话却是抗击非典最急需的“药”。

别人不敢接的烫手山芋他抢着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早些年,他从自己身上接连抽血做了近30次试验;为了研究清楚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究竟多大,他冒着生命危险猛吸大量一氧化碳。

《人民日报》评价钟南山院士: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令人肃然起敬。

有网友抛出了一个锋利却实在的疑问:

如果不是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记得这位老人?

多数人的天性,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时隔17年,他依然像一颗定心丸,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公众面前,熬到双眼血丝密布依旧目光灼灼,传递着必胜的信念。


是的,做人,总要信。

而这一切,与他家族的风骨、父母的指引、妻子的爱意、亲友的扶持,都密不可分。

真正的名门贵族,不是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不是豪门恩怨后宫争斗,而是代际沿袭的精神财富,担当国民栋梁的格局和能力。

——致敬所有这样的男神与女神。

*作者:紫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资深编辑,新闻评论员。过着特别简单的生活,拥有非常不简单的思想,头条号“紫宸”,新书《先做女王,再当公主》热销中。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 lixiaoyilhyxqdnz)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新父母在线公益课堂预告参与方式:添加微信“g1455728636”,备注“微课”进群收听


往期精彩回顾
补课背后的真相,家长一定要知道!|特级教师谈家教①
成为网红教授后,戴建业老师首次在华师公开演讲
《少年的你》揭示的教育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老师和家长再忙也要看看
43岁老师崩溃投江:“学生牛、家长横、老师怂”是当下教育最大的悲哀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老师转给家长)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
致家长: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再忙也要读一读)
毁灭民族从文化开始,毁灭文化从教育开始,毁灭教育从教师开始
一年培养23个清华北大,重本率全省第一,写了1280篇教育博客:做一只“苏格兰牧羊犬”
8岁男童成掘墓工,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身在一个强大的国家



要做好父母

就看新父母

想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教育实时动态吗?免费收看更多教育精品课程吗?快来关注我们的课程公众号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