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关于当前书法创作的思考~

2018-03-20 字画收藏+→ 书画相约

职位、名望等非艺术因素对书法艺术市场价值的影响,

引发书家、书友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

热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

浮躁心态蔓延,

自与风流蕴藉之气无涉。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变,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浓厚。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览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帖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与状况并不意外,从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从当代书法发展来看,什么样的书法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如何为书法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问题直接关乎书法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



当代书法如何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时代对当代书家的要求与挑战。书法传统积淀深厚,书法学习离开对经典的效法与汲取,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固然强大,唯善学者能入能出,“笔墨当随时代”,不盲从跟风方为书学者正道。唐人亚栖《论书》有言:“凡书通则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黄庭坚《论书》说得明白:“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汲古开新求变的意识是书法经典再造的前提与可能,应当成为每一个有抱负的当代书家的艺术自觉与理想情怀。正如明人李日华所云:“书何以见有节气?盖谓会古融今,爽爽自运处自备一种劲秀,不惟不逐时尚,兼亦不随古人脚跟转耳。”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书家最最需要的精神追求与使命担当。




从技术层面来看,当代书法家的传统笔法把握与实际书写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涵养缺失仍是包括许多名家在内的书家们难言的短板。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人王绂《论书》云:“书之为技,末之末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心无敬畏意,无真实体道意,虽笔画结构精妙入神,其品可以不传。”文学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容与题材,迄今留存的古代书法经典大多为书写者自作诗文,书法与文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反视当前书法创作,书家的书写仍然较多的是抄录古典诗文,真正能自撰诗文而作书法者寥寥无几,书文俱佳者凤毛麟角,作品的意境与韵味营构尚显不足。清人李瑞清认为:“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如何由技进道,从根本上提升书法创作者的文艺修养与作品的内在品质,是当代书法创作推进的关键所在。




当代书家面临消费时代种种诱惑,容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朝学执笔,暮夸其能”。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不少书家仍然缺乏敬畏之心。当前艺术市场的活跃,为书家以艺术创作获取经济回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职位、名望等非艺术因素对书法艺术市场价值的影响,则引发书家、书友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热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浮躁心态蔓延,自与风流蕴藉之气无涉。黄庭坚认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人品即书品,人品不高,书品不贵,书家的情怀、格调、品性一一寓之于书,书法的至高之境是书家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现,格调、风韵尤为可贵。蔡襄《论书》有云:“书法惟风韵难及。……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领解,不可以言语求觅也。”鉴此,当代书家唯有摆正心态,以道义、清简、虚旷为怀,挣脱名利物欲诱惑与牢笼,潜心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可期以大成。




书家内在自我修为的提升是书法创作繁荣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书法批评氛围的营造则是当前书法创作发展亟须提倡与建构的外部生态。当前书家书作评论推介文章层出不穷,然褒扬者多,批评者少,文过饰非者屡见不鲜,真正一针见血、直面问题、客观公允的真批评,往往难得一见。面对作品,批评家失去批评的勇气和胆识;面对批评,书法家缺乏坦然面对的胸襟与觉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坦诚的批评是书法家的良师益友,对大众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亦利莫大焉;没有真正的批评,只有表扬与吹捧,又如何激浊扬清,纠偏匡正、扬长避短?离开书法批评,书法发展就失去前行的指路明灯。提倡讲真话、实事求是的书法批评,推动敢于批评、乐于接受批评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应当成为每一个书法家和批评家的内在自觉。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大家都在看

王冬龄的人体书法不是色情和污秽,而是肤浅和幼稚


让人费解的润格证书


使转,是笔法的核心技术

免费为全国书画家发布展览、作品宣传信息,欢迎投稿。

咨询添加微信号:95799944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本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

邀请您进微信群交流



关注书画交流群书画知识、名帖、展赛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画展览学习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