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书法离功利越远,越有可能成功!
沈鹏先生对精英班提出的教学思想是四句话“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德艺并进”。其中“弘扬原创”是核心。就此谈三点体会:
一、原创性理念,符合当下书坛实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一,符合当下书坛的实际。
当下书坛的实际是什么呢?
其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而由于传统文化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使得当下七十岁以下的书法家,传统文化的土壤大多数贫瘠、不系统、不丰厚、不肥沃,因此当代书法作品这朵花,不茂盛、不鲜艳、也不十分美丽。结论是整个书坛在继承上,包括传统文化和书法本体两个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至少十至二十年的补课。
其二,也就是同时,有一批精英书法家成长起来,他们在继承传统上有了比较深厚的积淀,甚至在传统技法上、功力上不亚于明清。但出现了雷同和彷徨的局面,他们需要走出这一高原现象。
沈鹏先生正是在“精英班”的教学上提出了“原创性”的概念。他说:“同学们大都是在书法创作上已经比较有成绩的人,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发扬原创性精神。”“就是要在整合前人传统基础上,调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积极因素,把我们的创作意识,提到高度,提到独立性这样一个高度进行创作。”
一个理念的提出,或者说一个理念的价值,在于它有前瞻性,在于它先进的引领性,而不是后进的迎合性。而原创性理念既符合了当下书坛精英群体的实际,推动了高层次创作的发展,又引领了群众,使大多数人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原创性理念完全符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实际。
第二,理论价值。
一方面,“原创性”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超越了“风格、流派”之争,直接指向了创作的核心和源头,其目标是推动多元化,推出人才,推出精品力作。有了多元化局面,才有风格、流派之争。原创性理念符合了艺术发展的规律。
同时,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文艺界提倡艺术贴近群众,为大众服务。这是建立在《讲话》精神基础上的,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当代为何出不了大师”,有人提出拿建国后六十年和建国前六十年,各选出二十位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比不过以前,说明什么问题?我以为除了传统文化长期断裂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没有理直气壮地说提高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讲话》精神有误解。毛主席的《讲话》是讲高级和初级都需要的,讲了两个方面。毛主席说:在我们解放区,工农子弟看不懂高级的艺术,我们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但是高级的也需要,可以给干部看,干部看了可以影响战士,也是为工农兵服务。
总之,在我们解放区,初级的和高级的文学艺术都需要。但我们长期以来只讲大众化,不讲学术化。讲普及多,讲提高少。抓了一面,压了一面。值得我们高兴的是,今天党中央开始理直气壮地号召文艺界抓提高。去年以来,胡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艺术要“反三俗”的思想。李长春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出精品力作的长篇讲话。这是党中央对文艺界提出的新要求,是抓提高的号角。如果说邓小平在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被认为是文艺的春天到来了。那么,在这个时刻,我们可以说,文艺新的春天到来了。
第三,实践价值。
沈鹏先生讲的原创性创作是分层次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人会认为书法发展到今天,原创性已经没有了空间,望而生畏。沈鹏先生对原创性理念给予了详尽而深入的阐发。我理解有以下几个层次,循序渐进,便于操作。
其一,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只要你开始想象,就开启了原创性的步伐。
其二,边临边创。在临到一定程度后,加入自己的理解,不被碑帖所囿,就有了原创性的因素。
其三,集古字也有原创性的意义。沈先生说,米芾说自己是集古字,但他的集古字是在不断接近书法的源头,采各家之长,所以他的集古字也有原创性。
其四,融通也具有原创性。特别强调不同书体的融合,即书内融合。同时强调书外的融合,包括诗歌、文学、音乐也能共融,还有对自然的融合。
其五,突破自己的定式,就有原创的价值。
总之,向着原创性发展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
二、原创性创作是一个风格(个性)的生成过程,要耐得住寂寞,深入下去,要有十年的思想准备。
沈先生讲原创性的五个层次,同时也讲到融通自然,他特别提到融通自然就隔了一层,就更难一些。比如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见夏云多奇峰而悟得笔法等等。
我赞成先生的看法,我的亲身体验和过程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1991年,在西安参观碑林时,被园中的汉代石雕所震撼,那种圆浑、博大的气象,强烈地刺激着我,激动不已而豪情鼓荡,如醉如痴,仿佛在梦中。在此状态下,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以书法来表现这种感觉的冲动。”回京后做了一些思考 和研究,并请教了几位书法前辈。但是,他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感觉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类事情,依然告诉我“继承传统,好好临帖。”于是,我有点恢心。我觉得生活中的体验距离书法的抽象语言太遥远,太需要才华了。我认为我的才华远远不够,甚至这种路子本身就是错误的,我几次想放弃。
然而,事实上已经放弃不了了。因为那瞬间的强烈审美体验,已经拷贝到心灵的底片上,形成了永恒的意义,成为永恒的审美理想,成为了一生追求的目标,想忘也忘不掉,想放也放不下了。这就是“瞬间意义的生成”。我的体验与唐人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得草法的行为产生了共鸣,验证了这一历史记载是真实的,而不是神话和传说。
自此,我开始研究汉代的文化,包括汉画像、汉石雕,以及汉代隶书作品,我理解了汉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她在宏大中富有浪漫。我总结出几个字,即“开张、雄浑、弥漫、充满”。这就是汉文化的特征。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始临写汉隶,并把颜真卿楷书之开张浑重吸纳进来,作为过渡的土壤。同时改变工具和材料,用笔将原来的狼毫改为长锋羊毫,取其浑厚;用纸把原来的仿古(半生)宣,改为生宣白纸,并注重了水墨的融和。正如沈先生所说的,在长期临习二王基础上,我又开始了写意性临帖,边临边创。一直到了2003年非典之后,突然有一天找到了当年那种感觉,并在兴奋之中强化了这种感觉。在此基础上,我又十分的警惕,不能消弱了二王的雅气。又经过一段孕化,逐步呈现了既有二王的文雅,又有时代气势的面貌。书界不少朋友评论说:把二王写大,写出气势,写出现代审美意蕴,同时又保持了二王的文雅,在推动经典向现代化的转换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算一算自1991年的震撼到形成自己的面貌,先后十三年时间。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我认为我亲身经历的这个个性生成的过程,是很值得回味的。原创性对于每位书家都可能是不同的生成过程,此正是诱人之处也。关键是耐得住寂寞,深入进去。
三、原创性需要超越,离功利越远,越有可能成功。
为什么到东晋时期创造并完善了行书、草书,为什么有如此的原创。
首先是思想上的超越,反对汉代独尊儒术所形成的礼教之束缚,由建功立业转向道家的自然无为。第二是行为上的超越。由于东汉以来曹马之争,西晋八王之乱。人们首先考虑安全,千方百计地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以防杀身之祸。从而玄学兴起,以清谈为尚。谈的离生活、政事越远越安全,只谈有与无,言尽意等。正如阮籍所说“东汉以来,天下多故,士人多不保全。由是籍不与政事。”
如果说玄学是语言的清谈,那么,行草就是文字的清谈。
即玄学离政事这个“实”越来越远,同样行书、行草、草书,离隶书这个“实”也越来越远,越来越抽象。
如果说清谈以滔滔不绝,气质潇洒为标准,则行草同样以气势连贯,线条潇洒为标准。
同时,我们还看到,书法从原来隶书由中下层人士书写转到了文人士族手中,转到了当时文化最高层。王羲之的前辈王衍、王导、王澄、王戎,都是清谈领袖和高手,王羲之身上有着相同的气质和风采。行书成为他们遣兴、玩味、体悟、寄托性情的形式。从而实现了书法文人化的过程。而任何事物一旦文人化了,就要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这个结论又返回来,再次对原创性提出了文化的要求。
这似乎启示我们,原创性要排除功名利禄的羁绊,要超越功利的“实”。没有超越,没有一等的胸襟,莫谈原创性,莫谈一等的作品。
最后,我想重申,在电脑、手机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的社会生态已经出现了危机,下大力重抓普及,向全国普及,向世界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标准混乱、心态浮躁的今日书坛,高举原创性旗帜,抓原创,抓提高,抓引领,对于出精品,出人才,发展先进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咨询添加微信号:95799944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