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1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都是坑道战,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日军却只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2016-10-22 新火眼金睛

  新火眼金睛(微信号:hyjj0315)——  明察政军商  洞见文史哲点击标题下蓝字“ 新火眼金睛”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ID:lishi139)

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问: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多次夺岛,例如硫磺岛战役,其中不乏坑道战,但最终都胜利。但到了上甘岭,同样的坑道战,同样的人数,装备都占优势,却没能取得胜利。



首先,应该订正上面问题的论断,美军并非是消灭不了坑道里的志愿军,而是坑道战术极大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让美军强行肃清志愿军坑道的代价难以承受,而并非杜绝了伤亡。先明确这一点,然后我们才能继续分析原因。


原因有四:
        1.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双方都无意扩大战争规模。
        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有效削弱炮火毁伤能力的战术。
        3.志愿军坑道战术的背景是跟美军进行阵地相持,并非像日本一样被断绝外援且被围困。
        4.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不是单一战术,而是一个体系战术,融合诸如反斜面,棱线在内的一系列其他战术。




1.朝鲜战争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当时冷战大幕刚刚揭开,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并不希望在亚洲投入过多的资源。仁川登陆取得巨大胜利后,美国政府产生了侥幸心理,加上麦克阿瑟的个人威望,美军才得以越过38线,向鸭绿江推进。但当时美国的决策层还是小心翼翼的,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的权力进行了诸多限制。在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美军将战线恢复至38线以北附近,这时杜鲁门政府开始坚决执行有限战争政策,并在1951年3月开始拟制一份总统声明,大意是美国愿意在撤回到战前分界线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是朝鲜战争的本质,是以战促谈,而不是打到底。这是跟太平洋战争完全不同的一点。

        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则严格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在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全线退却的时候,美军虽然也展开大规模攻势,但只是进行旨在扩大战果的短距离追击。也不敢违抗国会的命令,越过三八线太远,这也是为何战争末期的战斗主要是围绕着三八线的拉锯战。而不是不择手段杀伤地方人员,极力推进战线的战争模式。


(第五次战役)

所以,应当看到,美国一开始就投鼠忌器,不敢把战争扩大,这受制于美军当时的全球军事战略。而如果美军真是不管东欧的压力,一定要扩大战争,总体战下的志愿军是很难顶住压力的,因为战火不会只落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头上,还有国内一切我们能想得到的地方。




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极大削弱炮火优势的战术但是其代价也是很大的,那就是牺牲了轻步兵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术突然性。这对于依靠运动战的志愿军,是个极大的损失,但是战争已经进行到这个阶段,阵地战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坑道战术的使用,本身也是很被动很无奈的。在相持战前期,志愿军内部就广泛流传着“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的说法,足见美军火力的凶悍。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联合国军自此可以开始从容不迫地施展它的重火力优势和消耗它那堪称奢侈的弹药数量。而志愿军则陷入了更为不利的境地,因为这时它还没有找出克制联合国军火力优势的有效战术,部队在阵地战相持阶段初期出现了极大伤亡。直到慢慢志愿军调整了坑道战术的战法,摸清了美军的攻击模式,慢慢才把伤亡降下来,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可以接受的程度。



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从单兵马蹄形掩体,但相互连通的“猫耳朵”,再到后来五六的掩体相连的鸡爪洞,是步步深入的。为了实现"防"与"打"的紧密结合,坑道口还与防御阵地上的表面野战工事连接,这样就可以使部队能在第一时间从坑道进入野战工事。炮火只要一停,人马上冲出去抢占防御阵地,顶住冲上来的美军。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所以,坑道战术,对于火炮,特别是榴弹炮这种弹道较为平直的炮种防御效果是很好的。(注意,这里所说的平直弹道,是相比迫击炮这种曲射火力而言的,诸位不要纠结诸如“加农炮弹道更平直”什么的了)



所以,之所以美军难以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因为……坑道战术本身就是很难缠的战术,不能完全控制阵地,就无法给敌人有效杀伤。

        3.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在战争转入与美军的阵地对峙阶段的产物,这跟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被重重围困而发展出来的坑道战术有很大不同。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面临的是美国舰队铁桶一般的围困,弹药,粮食,食物,兵员,几乎任何形式的补给都断绝了。这种情况下,坑道战术虽然能抗住美军的炮火,但是并不能为日军争取到更多喘息的机会,而只是让喘息的时候不至于被炸死而已。坑道里的日军,其实是死一个少一个的,阵地早晚是要丢的。


(美军使用喷火器肃清地道和山洞里的日军)


(朝鲜战场上的补给线)


而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虽然看似是一种对美军绝对优势炮火的被动防御措施,但是志愿军的补给线是没有断过的。虽然经常受到美军的炮火阻拦和覆盖,但是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保持着对前线阵地的补给输送。这意味着,“范佛里特弹药量”可以呈指数增长,但是坑道下的志愿军的伤亡却未见得是指数增加的。每一次炮火准备后,美军的部队冲上山头,会发现,本来要炸掉的装备全部转入了地下,现在原封不同拿出来对着他们射击。本来杀伤了不少志愿军,但是一夜之间通过补给线,新的兵员又送了上来,抵抗的力量还是很强。这是让美军头疼的地方。当然,对于没有反斜面掩护的后勤补给线,反而成了战争后期志愿军伤亡的主要来源。前线死人经常没有补给线上多。



所以,坑道战术之所以能成为志愿军跟美军周旋的工具,而不是沦落成仅仅是拖慢志愿军死期的垂死挣扎。就是因为后勤补给的顽强,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供应是坑道战术能发挥功效的前提。


4.坑道工事在面对敌军远射轰击时固然存在优势,但单凭坑道工事仍很难与步步为营的联合国军进行正面对抗,因而志愿军在坑道工事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构筑反斜面阵地,两相结合得来进行兵力储备和躲避敌直瞄和曲射火力。此后志愿军利用坑道与联合国军作战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反斜面阵地防御作战的形式出现,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尽管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可以抵御美军榴弹炮、飞机轰炸的曲射或抛物线火力打击,但美军还拥有大量坦克、无后座力炮、M-2重机枪等直射火力。由于志愿军缺乏火炮,美军在进攻时仍然可以轻松地将坦克等直射火力部署到适当位置,对志愿军阵地上的坑道口、火力点进行压制,然后步兵上山占领表面阵地。随后就会出现,整排整连部队被美军几支步枪堵住坑道口的严重情况。这时候,本来效果不错坑道反而让志愿军自缚手脚。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虽然不是朝战的)

        所以,志愿军构筑了大量反斜面阵地。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在一个前沿高地上,朝向对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为反斜面。反斜面坑道工事利用山体的遮掩,美军当面的所有直射火力就都成了摆设,曲射火力也存在很多死角,压制效果有限。


        但反斜面阵地也不是坚不可摧,其关键就在于棱线的争夺。当志愿军棱线丢失的时候,美军会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反斜面坑道里的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美军然后就调上无后座力炮、重机枪等直射火力,压制后山志愿军的阵地,最后肃清前山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这时候一般志愿军就惨了。



        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反斜面防御作战。窝在反斜面,等炮火弱下来,冲上去打一波,打退就缩进反斜面坑道,继续等。后期,随着志愿军炮兵的展开,很多时候志愿军可以在美军冲上反斜面时直接呼叫炮火轰击表面阵地,或者直接在美军没冲上山头正在爬山时,算好时间差,给美军“火力覆盖”,而战争末期美军的主要伤亡,反而是这种火力覆盖所造成的。所以可见,坑道战术虽然有用,但是真正想杀伤敌人,还是实打实的火力来的实在。



所以,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之所以有效,也有反斜面战术和棱线战术以及后期炮兵支援的配合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坑道战术的功劳。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或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fenggq4,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强烈推荐,敬请关注!


国道


央央大国,何去何从?!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三民


民生、民权、民主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