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1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历经三代的中南海“第一智囊”

2016-10-24 新火眼金睛

  新火眼金睛(微信号:hyjj0315)——  明察政军商  洞见文史哲点击标题下蓝字“ 新火眼金睛”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


他起草了 江时期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论”; 在胡时代,推出了为治疗高速发展的后遗症的“科学发展观”。而现在,他参与了口号“中 国梦”的设计。


1955年出生的学者型官员王沪宁被称为“中南海首席智囊”,现任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早期先后经历江胡两任总书记。


王沪宁和栗战书被称为习近平外访时的“标配”陪同人员,以史为镜已经推送过一篇《栗战书:从放羊娃到中办主任》(点击文末原文链接可以阅读)


本期介绍习大大的又一核心智囊 王沪宁。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先换人好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然后王沪宁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2002年10月起,王沪宁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一直到现在。从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到中南海“第一智囊”,并在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1995年以前,王沪宁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之后,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出任政治组组长。


据上海《现代领导》杂志在2010年第8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在入京之前,王沪宁就得到过当时还是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的赏识,曾想请他做政治顾问。吴邦国进入中央后,对王沪宁仍念念不忘,多次在江面前提起。后来,江为此还跟王沪宁开玩笑:“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江对王沪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王的著作是他最爱看的理论书之一。他还曾在讲话时大段引用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让王感到十分惊讶。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


“党的建设、思想理论研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职责之一,显然也是王沪宁的强项。1998年,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王沪宁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陪同江出访。此后,他协助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到了胡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王沪宁更是由副转正,直接参与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起草。


自习近平履新至今,王沪宁依然是总书记的出行保留随员,视察行程涵盖京、粤、冀、甘等省市。在习近平多次出访外国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的第一位。



最年轻教授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


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带队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


 

亚洲大专辩论会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前身,首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办。1993年中央电视台与新加坡电视机构首次合作,亚洲大专辩论赛更名为国际大专辨论会,在新加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大专辨论会。此后成为一项每两年举办一次。


  无论是从普通的爱好者还是专家学者,历届辩论赛都倍受瞩目,因此逐渐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也是成为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之一。


  王沪宁,虽然不是辩手,但曾作为领队兼顾问两度带领复旦大学队参赛。



1988年,复旦首次派队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即问鼎,当时年仅33岁的王沪宁就率队出征狮城。1993年新加坡开启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王沪宁作为顾问二度出征,当时的教练兼领队是复旦哲学院教授俞吾金(已过世),二人带领复旦大学当时的辩手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舌战群儒,连克三城,举世轰动。



1988年,台湾新闻记者秦先生(中)在辩论赛不久后由新加坡前往上海,拜访复旦队师生,与复旦队两位指导老师伍贻康(左)、王沪宁(右),在复旦校园里合影。


俞吾金曾评价他跟王沪宁的合作,“王沪宁研究国际政治,偏重实际,我研究哲学,有点空灵”,他认为两人优势互补,配合默契。当时辩论队的另一队员何小兰曾爆料,集训时,在复旦校园的草坪上,辩论团队经常进行的一项“体育赛事”就是扔鞋。先定一个位置,然后大家脱下鞋,看看谁扔得更远。王沪宁总是得冠军。


在师从陈其人先生攻读研究生时,王沪宁引起了一位女同学的注意。她叫周琪,北京人。


23岁的王沪宁与和他同岁的周琪谈起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恋爱,直到毕业,双双留校任教,喜结良缘,一切都很顺利。


十几年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为了学术事业而没要孩子。在90年代初,两人结束了这段说不上该怎样评价和感受的婚姻。


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王沪宁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或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fenggq4,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强烈推荐,敬请关注!


国道


央央大国,何去何从?!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三民


民生、民权、民主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