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2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深度 ▎扰乱西北边陲的"东突"是个什么组织?

2017-02-11 新火眼金睛

  新火眼金睛(微信号:hyjj0315)——  明察政军商  洞见文史哲



一、引子


所谓“东突”,就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力图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并变成一个独立的所谓“东突厥斯坦国”的运动。


从组织结构上讲,在当代,“东突”分裂势力已经不是一支统一的力量,他们有各种大小不同和分散的组织机构,并在土耳其、美国、德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等国家都建立了分支。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思想根源


“东突”民族分裂运动的两个主要意识形态是19世纪以来产生的所谓“两泛主义”,即“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这两种政治思潮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新疆和整个中亚及西亚地区,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人民在宗教上基本都信仰伊斯兰教,在语言上基本都讲突厥语族的不同方言。



“泛伊斯兰主义”比较容易理解,它力图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建立一个穆斯林统一体(“乌玛”)。“泛伊斯兰主义”源于阿富汗,首倡者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他宣扬所有伊斯兰国家和民族应该联合起来,抵御基督教国家的进攻,建立政教合一的“大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者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有意借其恢复专制统治,扩大在穆斯林地区的影响,曾加以大力鼓吹。


哲马鲁丁·阿富哈尼


“泛突厥主义”源于沙俄统治下的克里米亚半岛,创始人为鞑靼人伊斯马伊勒·伽斯普林斯基。他主张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突厥帝国”。20世纪初期在土耳其执政的土耳其青年党曾将其奉为圭臬,试图建立一个土耳其苏丹为首的奥斯曼大帝国。


在这个时期,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也开始传入新疆,土耳其人艾买提·卡马尔和从土耳其留学归来的麦斯武德为这两种思潮的代表。30年代初期,麦斯武德、伊敏等在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并发起了东突厥斯坦运动。




伊敏在这个时期所写的《东突厥斯坦史》后来被东突分裂分子奉为经典。他们鼓吹“东突民族”有近万年历史,其祖国“西至北海、红海、黑海以及欧洲,北至北冰洋,东至太平洋,南至印度洋”,“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民族”,与德国纳粹的论调如出一辙。他们还叫嚣要联合曾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域的所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消灭异教徒,驱逐汉族。


下面,我们重点就泛突厥主义问题作一多层次的考察。


何谓“突厥”?


要了解什么是“泛突厥主义”,首先得搞明白“突厥”是什么。


突厥是公元5世纪前后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的名称,曾在历史上横行亚洲中部,擅长冶炼,曾被柔然称为“锻奴”。



突厥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其势力范围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西南隔阿姆河与波斯相邻。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后相继并于唐朝。唐末东、西突厥衰败,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关于6世纪之前"突厥人"的历史,多为一些神话传说,而没有并入唐朝的残余"突厥人"则继续其游牧生活,与其他部族一起融合、迁徙。作为古代部族的"突厥"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亚洲北部草原上不同部族的游牧人说着同突厥部族大体相同的语言,于是在南方的、操着与之完全不同语言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始把他们统统说成"突厥人"



严格地来讲,"突厥"不是某一个特定民族的名称,而是指使用基本相同语言(皆属突厥语族)的"部落联合体"。从起源上讲,生活于中国北方的许多古代部族,如匈奴、月氏、柔然、丁零、乌孙、敕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突厥部族的形成。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突厥人"在欧亚大陆腹地形成了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鞑靼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维吾尔人等几十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统称"操突厥语诸民族"。在统称"突厥人"的时候,严肃的学者一般会使用"操突厥语诸民族""突厥各民族"这样的术语。土耳其学者也同意,"突厥"应该是一个通用的名词,指的是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着突厥语的那些部族。



根据语言学上的分类,"突厥语"是一个"语族"(language group),它属于阿尔泰"语系"(language family),"语族"之下又分成不同的"方言"(dialect),土耳其语、维吾尔语、吉尔吉斯语等都是突厥语的方言。土耳其有很多来自中亚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他们选择来土耳其留学,除了经济上比较便宜和土耳其教育比较发达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语言上基本没有障碍。比如,一个来自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朋友说,他花四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土耳其语。


中国有学者指出,突厥是一种民族专称,而非民族泛称。它是一个历史地产生、历史地消亡了的古代民族:"68世纪乃突厥民族最为活跃的时期,8世纪以后,东、西突厥的汗统都已断绝。……至迟于11世纪,东、西两大支突厥部落相继消失了。其后裔加入了所在地的其他部落,改用了其他民族、部落的名称,与之混血,开始了新的历史航程。"



近代以来,某些西方的和土耳其的学者倾向于把匈奴人当作是最早的"突厥人",把讲突厥语不同方言的民族说成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突厥人""突厥族"的后裔。


对国外学者的这种观点,中国学者认为他们的共同弱点是:"……以语言学的优势掩盖了历史学的劣势,过分倚重波斯、阿拉伯文献而黯于汉文史料,结果导致突厥外延的无限扩大与突厥史研究范围的模糊不清。'突厥'似乎已不是一个有其明确限定的历史古族名称,而是泛指西至达达尼尔海峡,东至河西走廊的庞大突厥语族,甚至变成连历史上的匈奴、蒙古都可囊括在内的北亚中亚游牧民族的共名。这一理解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应盲从,而应批判地对待。"


也就是说,突厥民族与突厥语族是有明确区别的两个范畴,而西方学者却混淆了这两个范畴,"……以语言学研究顶替和取代了历史学研究,得出了近世突厥语族诸族皆为突厥的后裔,拥有共同历史,共同文化的错误结论。"



泛突厥主义的历史


泛突厥主义最早产生于沙俄统治下的中亚鞑靼人地区。鞑靼人长期受俄国人统治,是被压迫和被统治的民族。为对抗"泛斯拉夫主义",鞑靼人需要寻找一个能够与之抗衡的思想武器。19世纪末,鞑靼人仿照"泛斯拉夫主义"提出了"泛突厥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泛突厥主义在中亚地区遭受重创,更多的泛突厥主义者逃往土耳其地区。


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该帝国的建立者是一个从中亚西迁到小亚细亚的突厥部落。在突厥部落西迁和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与当地其他不同的种族通婚、融合并改变了种族特征,形成新的民族。但其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得以保留,这是现代土耳其人延续其与中亚之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余年(12991919),辉煌一时,其最强盛是在16世纪,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陆,地中海当时就是它的内陆湖。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绑在一起,战败后,帝国就分崩离析了。1923年,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共和国。




历史上,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统治者的土耳其人,对中亚的记忆是逐渐淡化的。换句话说,土耳其人一直是往西看的,到现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渴望加入欧盟。但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那就是自19世纪以来,土耳其人又"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中亚传统。那时候,随着欧洲的胜出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其他欧洲、北非和阿拉伯的不同民族开始离心离德。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失败之后,一些曾留学欧洲并习得了一点"突厥学"知识的土耳其知识分子,开始为帝国境内讲突厥语的这群人谋划未来。


与此同时,土耳其人也受到了中亚地区鞑靼知识分子的影响。19世纪后期以来,奥斯曼帝国逐渐成为俄国压迫下的穆斯林鞑靼人的向往,年轻的学生被派到伊斯坦布尔学习,还有一些人从伏尔加河流域、阿塞拜疆和克里米亚等地迁到伊斯坦布尔,并定居在奥斯曼帝国,这些流亡者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他们熟悉俄国的突厥学成果,经历过"泛斯拉夫主义"的迫害,并受到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民粹主义和革命倾向的影响,他们把这一切带到了伊斯坦布尔,传播了突厥历史和语言,并带来了泛突厥主义思想。



在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泛突厥主义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复兴了帝国境内的土耳其民族意识。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走上奥斯曼帝国的政治舞台后,既出于泛突厥主义的激情,又出于一种投机性的对外政策考虑,青年土耳其党人在中亚地区开始推行其泛突厥主义政策。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运动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建立了联系。有一些土耳其人在当时帝国政府的支持和默许下来到新疆,鼓吹泛突厥主义。当时有不少的维吾尔人受到影响,并到土耳其留学,有的就在土耳其定居下来,有的回国后继续从事泛突厥主义活动。在新疆地区的分裂运动失败后,有一些"东突"分裂分子又陆续逃亡到了土耳其。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对泛突厥主义者而言,算是他们走向胜利的第一步,因为,泛突厥主义现在可能有了一个潜在的"积极而革命的"国家来支持。不过,在新土耳其,这些泛突厥主义者也面临一个他们从未遇到的矛盾:一方面是他们的泛突厥主义诉求,另一方面是新土耳其国家的需求,这两者之间存在分歧。


凯末尔领导的新土耳其国家,一方面力图借用泛突厥主义在种族、文化、语言和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强化这个新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凯末尔党人也意识到,泛突厥主义的政治诉求根本就是个幻想,只会给新国家带来麻烦,土耳其国力弱小、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能力去搞什么"突厥联盟"。凯末尔很早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绝无搞"民族统一主义"的野心。



泛突厥主义的核心思想


"泛突厥主义"的思想认为,所有讲突厥语的诸民族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的祖国应该是"土兰"(Turan);他们应该在语言、思想和行动上联合起来,通过创造一种突厥人的"共同语",使"突厥人"达到政治、思想和文化上的统一;他们主张将所有的"突厥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民族联盟。当然,泛突厥主义者也明白,要同时实现所谓"突厥人"的独立和统一是不可能的,他们也转而主张不同区域的"突厥人"可以先行独立建国,然后再实现所谓的"突厥联盟"


这么看来,泛突厥主义是一种"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在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所谓的"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也可以叫""民族主义,比如,在19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泛意大利主义、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等。称其为""""民族主义,原因就在于,它主张把讲相近语言、有相似文化的不同民族说成是一个民族,并在这些群体中鼓吹民族主义情绪,煽动他们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完全不顾这些民族生活于不同且分散的区域这一事实。


这种以语言-文化为号召的民族主义,最终往往又会走向一个虚构出来的共同起源(种族)。所以,语言-文化的民族主义跟种族-民族主义通常难以区分开来,尽管在不同的阶段它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讲突厥语诸民族而言,在19世纪之前,并不存在统一的突厥意识,当时的"突厥人"也早已遗忘了自己的古文字和历史,是欧洲的"突厥学"研究开始重新发现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当时有一些欧洲学者(德、法、英、俄)开始研究残存于中亚草原上的古突厥碑铭,进而引起了对突厥历史和文化的极大兴趣。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很多混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突厥语族"混同为"突厥民族"。泛突厥主义者耳熟能详的欧洲突厥学家的名字有德经、阿瑟·大卫、范伯利、莱昂·加恩,等等。


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祖师爷"齐亚·格卡尔普就明确地将泛突厥主义的思想根源追溯到"突厥学"



范伯利是匈牙利的突厥学家,他曾在1861年开始其中亚之旅。他化名雷什特,并乔装改扮成一个托钵僧,在中亚地区游荡了三年,然后返回匈牙利,又从那里直接去了伦敦,为英国殖民当局效力。范伯利在他于1868年出版的书中说,所有的突厥族群都属于同一个人种,并可以根据体质特征和习俗再进行细分。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范伯利还提出了建立一个大突厥帝国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尽管后来范伯利收回了自己说法,并认为泛突厥主义只是一种妄想,但他所提出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却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所接受下来。


古代突厥部族消亡之后,在从中亚到西亚的广大地区,能够使讲突厥语诸民族仍然认同于"突厥"的就剩下语言了。



"突厥学"则以貌似客观的学术"复活"了一种突厥意识,并被中亚和土耳其的知识分子所利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政治运动,即泛突厥主义。泛突厥主义意识形态把语言上的相近性扩大至人种/种族/民族,认为所有讲突厥语不同方言的人都是"突厥人"。显然,这与民族的普遍理解是不相符合的。"突厥族"就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共同体。



理论分析完了,现在来看看“东突”。



三、“东突”分裂活动的历史发展


先来看看“东突”的由来。


所谓“突厥斯坦”,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曾出现过这个概念,意为“突厥人的地域”,是指中亚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东部地区。进入近代,中亚各民族相继确立,到18世纪,“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当模糊,史籍中也不再使用。



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团出使报告中重新使用了“突厥斯坦”的名称,用以从地理上表述中亚及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他将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又称为“东突厥斯坦”,或称为“中国突厥斯坦”。以后俄国吞并了中亚希瓦、布哈拉、浩罕等小国,在中亚河中地区设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该地区就被西方一些人称作“西突厥斯坦”,或“俄属突厥斯坦”。显然,那时的“东突厥斯坦”还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政治概念。



但后来显然被政治化了。接着往下看。


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想从20世纪初开始传入新疆。“双泛主义”一传入新疆,就受到当时中国新疆政府的大力压制,“双泛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土耳其人艾买提·卡马尔和从土耳其留学归来的维吾尔族人麦斯武德被驱逐出境而流亡国外。30年代初,麦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等“双泛主义”者又陆续回到中国,此时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这就是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简称“东突”)。当时中国正是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时代,新疆也是一片兵荒马乱,新疆省督军盛世才与支持哈密农民起义的甘肃军阀马仲英激战正酣。动荡的时代背景,给“东突”的发展提供了机会——193311月,“东突”分裂分子得到英国的支持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2月盛世才在苏联的支持下打败马仲英后兵进南疆,消灭了这个“共和国”。喀什“伊斯兰共和国”虽然只存在短短三个月,却是第一次公开提出新疆分裂,是新疆分裂运动的开始,其衣钵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喀什“伊斯兰共和国”被消灭后,“东突”运动的主要人物再次逃亡国外。其主要人物之一的伊敏就是在流亡印度时撰写了宣扬新疆独立的《东突厥斯坦史》,并被“东突”分裂分子视为经典。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积极筹划肢解中国,在推行大蒙满计划的同时,也策划在中国新疆建立伊斯兰国,为此日本还收留了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阿卜杜尔·海米德二世之子,准备让他出任新疆独立后的首脑。


抗战时期,麦斯武德、伊敏、艾山·玉素莆等“东突”分裂运动主要人物又回到中国,在中国内地出版刊物,宣传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


“东突国”武装分子


1944年伊犁、塔城和阿尔泰三个地区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苏联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支持新疆独立,而是要以新疆问题做交换筹码,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和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19458月中苏友好条约签署,达到了苏联的预期目的,因此苏联要求“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成立新疆省联合政府。麦斯武德、伊敏、艾山等“东突”分裂分子也被安排在联合政府中任职。由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实权掌握在反对新疆独立的阿合买提江等人手中,因此最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无果而终,但事实上的独立一直维持到1949年解放新疆为止。因为这个伊斯兰政权是反对国民党的,而且并没有公然提出分裂的口号,所以新疆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从团结的角度出发,把这一事件称为“三区革命”,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并将民族军改编为解放军第5军。但是这一事件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新疆解放后,麦斯武德被关押,伊敏、艾山等再次闻风而逃。“东突”分裂运动再次受到沉重打击,但并没有因此而绝迹,分裂主义思想并未彻底根除,其影响依旧存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条件,又会迅速死灰复燃。


“东突”分裂运动在20世纪后期开始恶性发展。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联合。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东突”分裂组织大多是在境外,活动分散,而且规模和影响都较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苏联解体和中亚各国独立,给“东突”分裂主义者卷土重来带来了机遇。原先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东突”分裂组织达成了统一集中发展的共识,提出了“统一组织、统一纲领、统一领袖、统一武装、统一行动”的目标。先后出现了“伊斯兰真主党”、“伊斯兰改革党”等联盟性质的组织。



199212月,“东突”分裂主义者在沙特、土耳其的资助下,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东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会”,来自中亚、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德国、沙特、土耳其、瑞士等国的30多个分裂组织的头目参加了大会。在此次大会上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联合委员会”,确定了国名(东突厥斯坦国)、国旗(月牙旗)、国歌(夏迪雅)和国徽,标志着境外“东突”分裂主义运动走向联合。


199345日,美国、德国、法国、巴基斯坦、沙特及中亚等17个国家的“东突”分裂组织代表再次在土耳其举行了“东突厥斯坦”国际会议,宣布建立统一流亡政府,任命热扎彼肯为“政府首脑”,发表了独立宣言,并呼吁联合国、国际人权组织和伊斯兰组织向中国施加压力,还声称将与“民运”组织、达赖集团进行“联合行动”。



199610月在和田,来自新疆十几个州(县)的分裂组织代表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伊斯兰真主党”,通过了党纲、组织建设等七项文件,这标志着境内分裂势力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国际化。90年代以后,“东突”分裂组织逐渐从地下转为公开,并开始朝着国际化趋势发展。中亚地区“东突”分裂势力的总头目莫哈里索夫就曾公开表示:“要实现独立,没有国际的支持不行,没有西方的支持不行,仅有少数国家的支持也不行。要打‘国际牌’,使新疆问题国际化”。近年来,“东突”分裂组织更是明确推行国际化的策略:扩大在中亚、西亚等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影响和生存空间,淡化分裂活动的民族宗教色彩,而是将所谓民族宗教问题与人权问题挂钩,把分裂活动提升为“民族解放运动”,以争取西方大国的支持。为此,分裂组织的头目频繁与西方大国接触,并连年在西方国家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到处举办“东突厥斯坦问题”国际研讨会、展览会,并不断组织示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因特网等现代通讯传媒的作用,扩大影响。



诸如19944月,“维吾尔人国际联盟”在纪念“东突厥斯坦革命英雄”会议上决定,将“东突厥斯坦人民的悲惨命运问题拟定告联合国书”,妄图进一步使新疆问题国际化。


19995月,在哈萨克斯坦的“东突”分裂组织在阿拉木图举行游行集会,公然打出“支持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标语,并宣称“科索沃”的今天就是“维吾尔斯坦的明天”。“东突”分裂组织头目还拜会美国总统克林顿,递交了关于“东突厥斯坦”历史与现状的有关材料,向美国摇尾乞怜,希望美国能像帮助科索沃的阿族那样帮助“东突厥斯坦”的维吾尔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东突”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反华势力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和支持,对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无疑是推波助澜。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等政要就曾多次秘密会见“东突”分裂分子;美国国会还专门召开新疆问题听证会;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专门人员负责对“东突”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培训。199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中国人权报告》首次指责中国在新疆的民族政策,克林顿在公开场合与“东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会”执委会主席艾尼瓦尔会面,接受了所谓新疆维吾尔族人遭受迫害的材料和录像。霍普金斯中亚—高加索问题研究所和史密斯—里查德森基金会也派出专人前往阿拉木图,会见“东突”分裂组织头目。



其它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东突”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土耳其和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还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在这些国家的支持下,分裂组织创办了多种刊物,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原设在德国的“解放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已移到捷克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并在土耳其增设了“独立解放电台”,加强宣传力度。目前境外“东突”分裂组织立足中亚这一前沿阵地,对新疆进行渗透:设立出版机构,出版煽动独立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建立电台,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语进行广播,大肆进行分裂宣传;召开各种名目的国际研讨会、举办展览和发表公开信,为新疆独立摇旗呐喊,寻求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还不断派遣骨干分子入境,加强对境内“东突”分裂组织的扶持和领导;拉拢、收买、策反我驻外人员和出国探亲、朝圣、留学人员,进行情报搜集和颠覆活动;用金钱收买新疆中上层人士,扩大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宣传,煽动宗教狂热,最终目的就是进一步发展扩大“东突”分裂运动。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恐怖主义化。从地理上看,新疆在与中亚地区东部相连,使得“东突”分裂组织与该地区活跃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联系”。


在其恐怖主义影响下,1997年,中亚地区的“东突”分裂组织召开会议,批判了艾沙的“和平斗争”主张。199912月,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个分裂组织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会议,确立了暴力“建国”的方针,并就“武装夺取政权”达成共识。计划在十年内建立一支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正规军队,在新疆地区实施恐怖战、游击战,甚至正规战。为此“东突”分裂组织派遣大出成员在阿富汗、车臣、克什米尔等地参加实战锻炼,并在中亚、西亚、阿富汗等地建立了20余个训练基地,训练骨干分子。哈萨克境内的“东突厥斯坦委员会”在阿拉木图召集近100名曾在原苏军服役的军官和士兵,策划组建武装部队,并在沙特维吾尔族商人的资助下,购买了700支手枪、200支冲锋枪、10多挺机关枪以及火箭筒等大批武器,企图偷运进新疆,支持“东突”分裂组织。



“东突”分裂组织还疯狂叫嚣,“解放东突厥斯坦不能用和平方式,要靠武力解决”。有些分裂组织公然提出要在南疆山区进行“武装割据”,一些“东突”组织就在纲领中明确主张使用暴力。例如,在阿富汗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土耳其的“东土耳其斯坦青年民主联盟”、哈萨克“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和“中亚维吾尔真主党”等。还有一些组织,虽然没有在纲领中明确提出要使用暴力,但是在行动中已实际开展了恐怖活动,如“东突信息中心”等。



事实上“东突”分裂组织已经逐步成为“东突”恐怖组织,不但得到了臭名昭著的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拉登恐怖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数年前,“东突”恐怖组织就得到了拉登在经费、物资上的大力支持。1999年初,拉登会见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头目艾山·买合苏木,在许诺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要求其“一切行动与塔利班协调”。20012月,拉登及塔利班高层人士在坎大哈与“东突”分裂组织达成协议,帮助其训练骨干成员,并承诺负担2001年的活动经费。此外塔利班、“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还向“东突”分裂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近年来在新疆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暗杀恐怖事件,大多与这些组织有关。(上述内容主要依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的新浪博客文章《“突厥”的来龙去脉》,并由坐观君综合互联网其他相关资料而成。)




五、主要“东突”恐怖组织档案


1、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


THE EASTERN TURKISTAN ISLAMIC MOVEMENT,又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真主党”、“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阵线”、“东突伊斯兰运动”(以下简称“东伊运”),是“东突”恐怖势力中最具危害性的恐怖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1997年,艾山·买合苏木和阿不都卡德尔。亚甫泉纠集一伙“东突”分子,在境外恢复建立“东伊运”。该组织已于2002911日被联合国认定为恐怖组织。



主要人物


艾山·买合苏木,又名艾山·苏木提、阿不都·穆罕默德,在境外称哈桑·宗杜罗赫,男,维吾尔族,1964年出生,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人。199310月,艾山·买合苏木因从事暴力恐怖活动被中国警方抓获,被决定劳动教养3年,1997年逃往境外。自1997年以来,艾山·买合苏木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地训练恐怖分子,在中国新疆地区策划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



资金和人员来源


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本·拉登“基地”组织的资助,以及通过走私贩运毒品、武器弹药和绑架、敲诈、勒索、抢劫等有组织犯罪方式筹集的经费。该组织挑选、招募从新疆外逃的分裂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秘密接受专门训练,从事恐怖活动。


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


与本·拉登“基地”组织系共生关系,在培训武装人员和暴力恐怖分子方面得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本。拉登“基地”组织的大力支持。“东伊运”将其人员派遣至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武装训练基地参加军事训练。在训练结束后多次派遣这些人员潜入中国新疆建立暴力团伙,进行爆炸、暗杀、投毒等暴力恐怖活动。



2、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


THE EASTERN TURKIST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东突解放组织”,又称“东突民族党”,是“东突”势力中最具危害性的恐怖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暴力恐怖手段,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1996年,“东突解放组织”在土耳其建立,总部设在伊斯坦布尔。其创建人为买买提明·艾孜来提,主要负责人有吾买尔·卡那提、多里坤·艾沙、吾布力·卡斯木等。



主要人物


买买提明·艾孜来提,男,维吾尔族,1950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原在新疆电影制片厂工作,1989年出逃土耳其。1996年,买买提明·艾孜来提建立“东突解放组织”后,纠集大批暴力恐怖分子在车臣等地区进行暴力恐怖训练,并在中国和中亚地区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


资金和人员来源


主要通过武力抢劫、走私毒品和武器以及“基地”组织赠送的方式获得资金。该组织主要通过在中亚招募30岁以下的新疆维吾尔人,及吸纳从新疆外逃的刑事犯罪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并对他们进行宗教、军事、体能等方面的培训,从事恐怖活动。


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


在“塔利班”的支持下,“东突解放组织”将一批批招募来的新疆青年送往阿富汗的一些训练营地,灌输宗教极端思想,接受武装训练。



1998年本。拉登资助“东突解放组织”和“东伊运”数百万美元,支持他们从事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活动。“塔利班”在阿富汗执政期间,“东突解放组织”在马扎里沙里夫和霍斯特设有专门的军事训练营地。


1999年“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武装进犯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期间,买买提明·艾孜来提曾向“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提供60万美元资助,其中20万美元用于培训参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军事行动的“东突”恐怖分子。


1997年“东突解放组织”派员参加了车臣战争,车臣方面则向“东突解放组织”提供了武器弹药和军事教官。



3、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


THE WORLD UYGUR YOUTH CONGRESS,又称“国际维吾尔青年联盟”、“世界维吾尔青年联盟”、“世界东突青年代表大会”,由一伙从中国新疆出境的维吾尔族人和旅居境外的中国新疆人后裔联手成立,是一个旨在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恐怖组织。199611月,第一届“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慕尼黑市召开。



主要人物


多里坤·艾沙,男,维吾尔族,196792日出生,中国新疆阿克苏市人,高中文化程度。后潜逃土耳其,任“东突解放组织”副主席。199611月,任“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后连续担任该组织三届主席职务。200211月,担任“东突厥斯坦维吾尔代表大会”筹委会副主席。曾在新疆与多名犯罪分子组成团伙,从事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和爆炸等恐怖活动。此外,还大力宣传、支持、从事各种暴力恐怖活动。




资金和人员来源


主要通过盗窃、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资金,并接受国际恐怖组织的资助。人员构成以境内外的维吾尔族青年人为主。


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


与其他恐怖组织有密切联系。其下属组织“东突厥斯坦青年联盟”与西亚暴力组织联系密切,多次要求这些暴力组织协助其采购武器及爆炸物等。也与其他“东突”恐怖组织合作,第三届“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的召开就得到了“东突解放组织”的支持,多里坤。艾沙始终得到买买提明·艾孜来提的大力支持。还大力救助“东突”恐怖分子。与“东突解放组织”、“东伊运”等暴力恐怖组织相互支持,他们之间具有共生关系。目前,多里坤·艾沙还担任“东突解放组织”副主席,协同买买提明·艾孜来提,与境外其他暴力恐怖组织相勾结,从事暴力恐怖活动,并负责“东突解放组织”德国分部的工作。


4、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


THE EAST TURKISTAN INFORMATION CENTER,又称“东土耳其斯坦信息中心”、“东突信息联络中心”、“东突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东突信息中心”),于19966月在德国慕尼黑市建立,系由一伙旅居德国的中国新疆籍民族分裂分子纠集建立,旨在中国境内发展网络,策划从事暴力恐怖活动,进行极端宗教和“圣战”宣传煽动的恐怖组织。



主要人物


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男,维吾尔族,1960年出生,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人,现任“东突民族代表大会”副主席、“东突信息中心”主席。1997年新疆伊宁“2.5”事件后,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鼓动境内“东突”分子“今后搞活动越大越好”。19994月,他曾与买买提明·艾孜来提等人就开展暴力恐怖活动问题制定了计划,商定“东突”组织在没有“东突”组织和维吾尔人族的非洲地区进行恐怖活动,重点对中国大使馆实施爆炸行动。


资金和人员来源


其创始人、第一任主席为新疆墨玉县人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主要人员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开以记者、发行人等面目出现的工作人员。号称总部有30名工作人员,其中8人为专聘人员。另外聘用了40多名分布在18个国家的记者、发行人。二是在境内外发展的所谓“秘密新闻提供者”,实为中国通缉在逃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境外受训的“东突”恐怖分子。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为雇佣员工、建立网站、为情报人员提供经费等,通过多种途径募集资金:19991016日,第二届“东突民族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授权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可以该代表大会名义募集经费;土耳其和沙特的新疆籍商人、民族分裂组织定期捐助;在境外经商的新疆商人的捐款:“东突解放组织”提供的资金。



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


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还出任了“东突”恐怖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的副主席一职。1998年后,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加入了以买买提明·艾孜来提为首的“东突解放组织”,并积极介入该组织针对新疆的暴力恐怖活动。(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北京晨报》薛冰的文章)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或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fenggq4,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强烈推荐,敬请关注!


四月天影视


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引人入胜的幕后资讯!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三民


民生、民权、民主!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